登陆注册
9510800000013

第13章 寂寞的恐慌(3)

恐惧产生的根源还在于人们根深蒂固的依赖情结,对他人的依赖、对物质的依赖,对思想的依赖都会带来恐惧。依赖是因为无知、内心的空虚、缺乏自我认知,恐惧会引起思维和心灵的波动,阻碍沟通与理解。恐惧感有天生的,也有后天形成的,它与过去发生的记忆、思想和情感息息相关。过去的经验创造了今天关于“自我”、“我的”和“我”的记忆,也就是这些关于“我”的记忆是形成所有恐惧的根源。当我们抛却那些过去的记忆,也就停止了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我们也就能从“观察者”这个身份中解脱出来,“我”就消失了,恐惧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然而,恐惧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人们想要保全自我的渴望,当人们感到未来无法预测,自己可能不能继续存在时,就会滋生强烈的恐惧。要想根除恐惧,我们只需明白:恐惧只是一种意识而已,当我们不去关注这种意识,保持安静,恐惧自然就消失了。

因为恐惧,所以信仰

因为恐惧,所以我们将能量投入到一个信仰、一个结论中,让它成为我们的安全感。但事实上并不存在彻底的安全感,反而只有恐惧,信仰越坚定,其实我们变得越教条。

——《面对危机中的世界》

似乎人类历史已经证明,对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来说,信仰是必须的,其中最简便易行的是宗教信仰,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或者类似于宗教信仰的准信仰,如中国以往的神道设教、因果报应等。我们经常听到他人说,人变得精神空虚和残暴是因为缺失了信仰,如果我们没有失去信仰,那么生活就不会空虚、寂寞和恐惧。对圣贤的理论或主张的信服,对宗教的敬畏与尊崇,以及对妖、魔、神、鬼的恐惧等,都是信仰,我们把这种信仰奉为日常的行为准则。

然而为什么我们必须有信仰?信仰真的能解决这个世界所有的问题吗?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信仰能给予我们那种来自禁锢的特殊力量,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行动,以满足我们种种的欲望,因此信仰就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必须。或者是说,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生命本无意义,而只有信仰能赋予它意义,因此信仰就比生命更为重要。无论是哪种原因,都会给人们这样一种感觉:生命必须依靠信仰的模式来度过,因为如果没有某种模式的话,我们无法行动,也就无法获得我们渴望的幸福。

当然,选择信仰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我们内心不可抑制的恐惧感。我们如此急切而贪婪地接受信仰,是因为有太多恐惧的东西。生命包括了丑陋、痛苦和悲伤,所以我们恐惧,而对信仰的接受掩盖我们的恐惧,对真实存在的空和无的恐惧。而我们大脑的思维必须是在彻底安全的环境中工作,否则它根本无法运动。这就好像一个精神正常的人突然受了巨大的刺激而精神崩溃,变得疑神疑鬼,时刻担心自己被伤害,那么他的生活也就脱离了原来的轨道,他可能会失去工作、可能挣不到钱、可能会生大病……他的一切都将趋向痛苦。这种对未知痛苦的预想,辨识我们恐惧并追求安全感的根源所在。为了避免自己陷入这样悲惨的境地,人们就会用信仰、教条、威信、权力、地位的围墙把自己完全圈起来,似乎这样头脑就彻底安全了。

但是,真的有彻底安全这回事吗?事实告诉我们:信仰、理论,任何人、任何社会结构,追随任何领袖、任何导师,在这一切之中都没有真正的安全。反而信仰越坚定,也就越教条。要是我们去仔细观察一下信仰,就会发现它们使人分化,每条教义、每种信仰都有一套仪式、一系列将人绑在一起和使人分化的强迫行为。坚信某种信仰会对头脑有相应的影响,它本身投射出我们认为什么应该是上帝、什么应该是真实,因此头脑再也不可能自由了。而我们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能发现什么是真实、什么是上帝,而不是通过信仰。

看到这里,你应该已经明白:真实存在的真理并不在信仰当中,而在爱和慈悲的关怀里面。因为塞满了各种信仰、教条、主张和语录的头脑实际上只是一个毫无创造力的头脑,一个不断重复着的头脑,它并不能直接产生爱。而且,只要恐惧还在,我们的心是不可能发出善与爱的慈悲心的。要是我们没有赖以认同自己的信仰,没有了认同的头脑,那么我们就能够如实地看待自己,毫无疑问这就是了解自己、消除恐惧、产生爱和慈悲心的开端。

你能超越哀伤吗

当我们明智地观察痛苦的情形、心理上如何受到痛苦的影响、行动和思想如何受到扭曲的时候,我们才能处理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哀伤。一颗超越哀伤、没有受伤的心,才是真正的纯真。

——《爱与寂寞》

有一个人,他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和痛苦,因此伤透了心,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他的一个当厨师的朋友得知他的境遇之后,就把他叫到厨房里。厨师同时烧开了三锅水,然后将一个胡萝卜、一个鸡蛋、粉状的咖啡豆分别放入其中。再过了一些时间,厨师把煮好的胡萝卜和鸡蛋舀起来,把咖啡倒入杯子当中,让他仔细观察这些东西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一脸茫然地看着厨师,摸不清其中的用意。

厨师笑着说道:“这三样东西都遭遇了相同的困难——煮沸的开水,但是它们却发生了不同的反应。胡萝卜由硬变得软巴巴的;鸡蛋起初十分易碎,可是现在却变得硬邦邦的;咖啡豆呢,是不是变得又浓又香。不信,你自己尝尝看?”

他用手摸了摸胡萝卜和鸡蛋,确如厨师所说。他再端起咖啡,他闻到了一股香浓的诱人味道。这时他终于明白了,生活也是如此,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磨难,生活最终的味道还是由自己决定的:你可以选择哀伤,也可以选择超越哀伤。

但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体会:要超越哀伤是最困难的一件事情,因为哀伤总是以不同的形式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为什么我们难以抗拒哀伤的侵袭?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缺少对生活的热情,我们感受不到热情,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口中的“热情”是狂热的表现,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着迷的一种情绪。我们常常使“为了”某些事而有热情,比如为了音乐、为了国家、为了恋人、为了成功……总之,它总是一种原因的结果。而真正的热情并非只是针对某些特定的人或事才表现出来,而是对所有事情都充满察觉的兴趣。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看不清楚这其中的区别,因此才在热情的谬论中沉迷,也就偏离了人生的正确方向。

当人们缺少了热情,也就不能全心全意地去爱。而只要人类不能全心全意地去爱,哀伤就一直都在,并驱使我们源源不断地制造痛苦和恐惧,我们的身体会感到有压力、焦虑不安,甚至可能遭受病痛的折磨,心理上要担心各种各样的事情,害怕失去工作、害怕买不到房子、害怕自己的车不够豪华,更害怕未知的死亡。我们人类从童年起就开始承受伤痛,人类的身上布满了伤痕,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伤痕。我们流过泪,私下里哭或在别人面前哭,我们也想过要挣扎,要逃出哀伤的生活,重新找到一个新的世界。然而,许多人都失败了。

为什么会失败?根源在于我们用错了方法。我们都知道身体上的痛苦,例如感冒、发烧、高血压、糖尿病、脊椎病等一些或大或小的疾病,可以用药物或以其他的方式来处理。心理上的痛苦,也就是那种藏在心中极为复杂的痛苦、忧伤和哀伤,却不是药物能够治愈的,例如大家都知道的抑郁症,药物治疗并不如对付感冒那样见效。一个人可以观察牙痛这一事实,而在情绪上、心理上不要去感到恐惧。但当我们在情绪上和心理上受到牙痛的影响时,痛苦就会变得更大,于是我们就变得非常忧虑、害怕。

当我们越是想要忘记痛苦的时候,我们发现痛苦变得越来越清晰和强烈。这是因为当你思考怎么超越悲痛的时候,你已经又陷入了心理上的痛苦,你的心要想出办法让身体脱离折磨,不是吗?所以,其实思想并不能解决哀伤的问题。对痛苦的分析也无法消除那些伤害,分析是一种麻痹和逃避的方式,它不能消除那些哀伤。

所以,不要试着去找出如何能够超越的方法或答案,因为答案并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能完全解决问题的是,能够在没有意识到观察者的情形下观察痛苦、悲伤、寂寞、孤独这些令你感到哀伤的事,不生其他的念头,哀伤才能终结。也就是说,当我们能用一颗没有偏颇的心来观察痛苦和悲伤,用一颗可以观察外在身体上的痛苦的心来观察它时,就能不再哀伤。

同类推荐
  • 史海探真:为中国哲人申辨

    史海探真:为中国哲人申辨

    本书探讨了中国思想史或教育史上的人物,大体上可用“哲人”来概括他们,其中既有大名鼎鼎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也有相对没那么出名的陈白沙、容闳、徐复观等。
  • 本尼迪克特文选

    本尼迪克特文选

    思想者往往在压制和束缚中呼吸,但思想者的思想却永远是自由的。即使思想家的生命结束了,但思想的种子却会留下来。总有一天,这种子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万古长青。《思想者的足迹》是一套有着深邃的科学与人文思想的丛书,所选书目皆是对其所处时代与人类文明进程有着重大影响的著作,语言流畅,用词审慎。我们编撰本丛书,旨在带大家走进思想者,感受思想者所具有的独特的智慧魅力。也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多的启发,吸取更多的科学、人文精神的养料。
  • 康德理想的道德与人性

    康德理想的道德与人性

    我们编译的这本《康德理想的道德与人性》一书中,其题材内容可以说是康德哲学思想的经典智慧。
  • 儒家的智慧

    儒家的智慧

    本书将揭开神秘的心理世界面纱,运用心理学知识,结合大量实例,对关系人一生的爱情、婚姻、家庭、职业、人际关系等给予深刻剖析。
  •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出世时,家道已衰落,是没落贵族的后裔。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在孟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孟轲的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历史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足见其良苦用心“。在母亲的精心教诲下,孟轲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代。 本书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热门推荐
  • 长河秋月:宗孝祖古典诗词集

    长河秋月:宗孝祖古典诗词集

    《长河秋月》共十五卷,每卷都有着明鲜的个性特色。如第一卷中的《忆旧游?咏四大名楼之蓬莱阁》,诗中表象上深印出历史意识,又深入到生命与生存的肌理,在诗意的层面上达到了一种较高的境界。这些诗句在抵达美感的同时又超越美感,其审美视角在观照生活现象时,又彰显着
  • EXO之复仇记

    EXO之复仇记

    她,家人被害,得知灭门凶手后不择手段接近他们;他们,父辈结下的仇怨延续到他们身上,家世的显赫让他们没有自由。。。。。。仇恨蒙蔽双眼的她,疯狂地复仇,却不知,真正的凶手在背后一举一动地监视她。。。。。
  • 御赐悍妃

    御赐悍妃

    文邹邹本就不是个文绉绉的人儿,从小到大从未吃过一丁点儿亏,可没想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她竟穿越到了一个更有脾气的女子身上,醒来就处于一片斥责声中。打得小妾流产。强行给看上她家王爷的小姐配人。帮自家小厮跟皇子抢人。哪有一点王妃的样子简直就一恶霸流氓。面对口诛笔伐文邹邹淡然笑笑:与你何干!她不管之前的她做过什么,可要是有人觉得她名声臭就把社么脏水都往她身上泼,那就别怪她不客气了。“王爷您快管管王妃吧,再这样下去,王府的名声就没啦!”“本王什么时候有名声了?王妃想做什么就去做,宋家最近看着挺不顺眼,让王妃一道儿收拾了吧。”
  • 向历史名将学谋略与智慧

    向历史名将学谋略与智慧

    本书以《史记》中将领们的故事为底料,吸纳睿智精华成一家之言,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对名将、猛将们的人生作了详细归纳,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本书透过生动笔触,通过巧妙裁剪,互相衬托,在现实矛盾困惑中分析历史武将的处事方式及其经验教训,总结和评判其文化性格。
  • 傲世仙

    傲世仙

    张岩本是一富家少爷,却被家仆出卖,一夜之间家族人全部被杀,父亲生死不知,张岩也在族人的拼死保护中逃得一命,最后被逼跳下悬崖,而那群杀害张岩全家的人为的就是张岩身上的一块不知名的玉佩…
  • 独战天下,唯爱一人

    独战天下,唯爱一人

    游戏让他找到了挚爱,让他活泼开朗起来,是游戏让他唯我独尊,让他在现实也越来越勇敢,敢爱敢恨!
  • 雪貂神帝

    雪貂神帝

    狡诈、腹黑的小人物,为了生存,在红尘中,摸滚打爬,嬉笑怒骂,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求我心由我不由天,一步步,走进江湖,走进仙侠,走向不可测的未来!
  • 水晶龙棺

    水晶龙棺

    每年黄河都要清淤。不知道今年是福还是祸。。。。【求收藏,万分感谢!】
  • 言书

    言书

    一言草木枯,一言众生笑,一言渡苦海,一言破天道......白凡:诸天万道无我道,一道一言踏苍天!
  • 洞玄灵宝千真科

    洞玄灵宝千真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