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期的神农氏是开启我国文明的始祖之一,他尝遍百草,为人类找到了许多珍贵的药材品种和食物品种。到了秦汉时期,一些医学家传承了神农氏治病救人、努力探索的精神,搜集、总结、整理了很多医学成果,编成了《神农本草经》这本重要的医书。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这本书虽然名为《神农本草经》,但它并不是神农写的,而是秦汉时期很多医学家在总结当时医学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的成,最终完成于东汉时期。
这本书共分为三卷,以上、中、下三品的形式记载了三百六十五种中药,其中上品的药物主要用于养生滋补,没有毒性,可以长期服用;中品的药主要用于养生或者治病,有些药物有毒;下品的药多是一些带有毒性、不能长期服用的药。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采集时间、适用的疾病等都有详细的介绍,对各种药应该怎样服用才能提高药效也作了简单的说明,语言朴实自然。
更加可贵的是,书中还记录了许多有实用价值的医学成果,如列举了治疗一些疾病特别有疗效的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等;同时还指出了服药的时间应该根据患病的位置来确定,如果是胸部以上的部位有病,应在饭后吃药,如果是在腹部以下的部位,应该先服药后吃饭,等等。这些都是在先进医学中得到证实并广泛应用的医学理论。
这本书自问世以后就对我国的医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古代的很多医生就是通过学习这本书才掌握了丰富的古代医学理论知识。
现存最早的中医书《黄帝内经》
很多人看到这本书,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易筋经》、《九阴真经》这类修炼内在气功、能练就盖世功夫的武林秘籍,可实际上这本书并不是这样的。《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一本中医书,主要讲的是医学方面的知识。
《黄帝内经》是我国保存至今最古老的一本中医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医学理论界,这本书的地位是很独特的,它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本以圣王之名命名的书。相传黄帝懂得医术,也时常会跟臣子们探讨医学,这本书的书名就来源于黄帝坐明堂与臣子们谈论医学道理的传说。
《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学经验,运用阴阳、五行等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病原因及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等各个方面做了全面的阐述,而且还涉及一些天文、生物、地理、心理等方面的思想,可以说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以前,很多人以为《黄帝内经》是一本讲内在规律的书,所以把它列为内科的书,但专家解释说,它其实是一部讲“内求”的书。“内求”其实就是通过内部的调整和疗养来保持身体健康,而不是通过吃药、手术来治病。这本书中只有十三个药方,其中的很多内容都强调通过调整气血、经络和脏腑来保持健康,这就是它求内的一个表现。这种思想很像我们现在的养生学。
这本书在我国医学史上影响非常大,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都曾经学习和钻研过这本医书,并从中吸取了不少。
不朽的医学巨著《千金方》
人生在世,最宝贵的就是生命。人们只有先好好地活着,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可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人们却不免要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因此,医生也就成为了治病救人的战士,而那些能治病救人的药方的价值自然也就非常大了。我国古代就有一本书叫做《千金方》,书名的意思就是说,这是千两黄金也不换的治病之方。
《千金方》的全称为《备急千金要方》,作者为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孙思邈是唐代时期有名的医学家,他非常重视生命,很讲究医德。当他看到当时的医书很多但都不系统,人们查找起来很不方便,而且有些书中的记述还有错误时,就在总结前代医学成果的基础上,历经五十多年的努力和积累,编写成了《千金方》这本药书。全书共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门,合方论五千三百篇,还收录了已失传的多种医学文献,是一部不朽的医学巨著。它不仅受到了我国医学家的高度重视,而且还流传至国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其他纯医书不同,《千金方》有自己的特色,它不仅讲了医药知识,还特别强调医学伦理,突出医生这个职业应有的道德操守。作者以《千金方》作为书名,实际上就是为了强调医生救死扶伤的职责,同时也想告诫医生应该尊重生命的价值。
正因为孙思邈在医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在他逝世后,后人一直尊称他为药王,并将他故乡的五台山改为药王山,还为他建庙塑像,树碑立传,以表达对他的纪念。
悉心辨真假的《本草纲目》
在学习和做事时,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实事求是,只有保持诚实的品质,我们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把事情办好。正是抱着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写成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
李时珍是明代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当时,他在行医过程中发现古代的医书中存在不少错误。为了修正这些错误,他用了三十余年的时间,翻阅前人文献、亲自考察和实践,终于整理汇编成了《本草纲目》这本著名的药学书。全书共有五十二卷,约一百九十万字,书中记载了1892种药物(其中有374种药物是新增的),收集医方11096个,而且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同时在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这本书虽然属于汇编作品,但作者并没有照抄原书,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对前人的观点进行辨别验证,同时也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新想法。作者在书中纠正了古人的很多观点。比如南星与虎掌本来是同一种药物,过去却被误认为是两种药物;葳蕤和女萎本是两种药物,结果却被认为是一种。除了这样的修正之外,书中还采用统一的格式,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如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将药物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等。
《本草纲目》汇集了我国十六世纪以前的药学成就,记载了很多宝贵的医学资料和医学实践成果,价值非常高,所以这本书一直深受古今医学家的喜爱,学习中医的人几乎都会读这本书。
“杏林”的由来“杏林”这个词一般人可能会觉得有些陌生,可对于中医药界的人来说,这个词却是非常熟悉的。人们常用“杏林”来指代中医界,将中医界的人称为“杏林中人”,而且还常常用“誉满杏林”一词来赞美那些医术高明、德高望重的名中医。那么,“杏林”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人们之所以将中医界称为“杏林”,来源于中医界广泛流传的这样一个典故:
在三国时期,东吴有位名叫董奉的名医,他医术高明,能起死回生。他隐居深山,但为人热心,经常免费为人看病。据说他看病时也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帮人看病时从不收钱,只是对找他看病的人有些特殊的要求:凡是重病被治好了,要在他的园子里栽5棵杏树;轻病被治好的则栽种1棵。由于他的医术非常高明,许多求医者都慕名前来,病治好之后,病人都会遵照他的要求在园中种植杏树。
就这样,一年年过去了,经他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他园中的杏树也越来越多,变成了一片很大的杏林。每到杏子成熟的季节,累累红杏挂满枝头,非常好看。一些人看到这种情景,都想争着来买董奉园中的杏子。董奉又告诉人们,凡是到他这来买杏的人,不需要付钱,只要留下一些粮食,就可以自己去林中摘杏子了。于是,每年丰收季节,董奉家的粮仓总是积满了粮食。他又用这些粮食去救济贫民,做了很多好事。
后来,董奉去世了,可“杏林”的故事却一直流传下来,后代的一些名医也像他一样济世救人。慢慢的,“杏林”也就成中医界的别称了。
中医诊脉创始人扁鹊中国历史上不仅留传下来很多医学著作,而且还留下了众多名医。扁鹊就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神医,他创立了中医诊脉的方法,相传他能通过观察病人脸色、诊脉这样的方式了解病情,并且对症下药,医术非常高超。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名医,真名叫做秦越人。真正的“扁鹊”原本是古代传说中能为人解除病痛的一种鸟,因为秦越人的医术非常高明,百姓敬他为神医,所以也就称他为扁鹊了。
扁鹊年轻的时候特别好学,喜欢钻研医术,后来他学有所成,就开始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将自己学到的医术用来治病救人,帮助人们解除痛苦。他在总结前人医学成果并结合自己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把脉搏)这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这四种方法中,他最擅长的是望诊和切诊。他切脉的技术非常高超,只要将手放在病人脉搏上,基本就能了解病情,并且开出正确的药方。
扁鹊的医学技术非常全面,妇科、儿科、内科、外科、五官科等几乎无所不通,当时的很多人都慕名前往,请他去各地看病。一次,晋国的大夫赵简子病了。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害怕,就连忙去请扁鹊。扁鹊看了看他的脸色,并帮他切了脉,然后说,赵简子血脉正常,没有什么大病,不超过三天一定会醒。两天半后,赵简子果然苏醒了。
扁鹊不仅有着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而且还很有医德。尽管在当时很有名气,可他一直都谦虚谨慎,从不因为自己有高超的医术就感到骄傲,这种品质是非常可贵的。
“医圣”张仲景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是我国古代的又一位名医,因为他医术高明,人们都称他为“医圣”。
张仲景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员家庭,从小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喜欢读书而且特别喜欢阅读医学方面的书籍。后来,他听了神医扁鹊的故事之后,对扁鹊非常崇拜,也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年轻时就跟随当时非常有名的医生张伯祖学医,更加努力地钻研医术,最终学有所成。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是东汉末年,那时候社会不稳定,战争不断,各种流行病也经常泛滥。在张仲景还很小的时候,他的家族本来很大,可是在之后不久的十年时间内,他家族中大多数的亲戚就因病去世了,其中大部分人都死于伤寒病。伤寒病在今天看来并不是什么能夺走人命的大病,可在当时,由于人们不重视医药,很多人病了不懂得去看医生而是去求巫师看病,所以很多人都因为伤寒病而丢了性命。
见到这种情景,张仲景觉得非常痛心,于是就认真地学习和总结前人的医学成果,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并且在观察、实践和思考的基础上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本古代著名的医书。书中主张要根据病情,寻找发病的原因和规律,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同时,这本书中记载了很多有效的民间治病秘方,非常实用。
张仲景还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的医生,他游历了很多地方,经常免费给穷人看病。每当他看到一些医生或者巫师以治病的名义骗人钱财的时候,总会站出来和他们争辩,劝人们要相信医术,并且努力帮人治病。他的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神医华佗现代人形容某位医生医术高明时,通常会说他是“华佗转世”。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华佗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华佗是东汉末期著名的神医,他自幼聪明勤奋,在很小的时候就读了很多书,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后来,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刻苦钻研前代的医学典籍,并且在实践中不断观察和思考,终于在医学方面有所建树。
华佗的医术是非常高超的,他精通各种药方,而且用药非常精准,即使不用秤来称,也能清楚地知道手中的药有多重;他精通针灸治病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治好了很多人的病;他开创了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还发明了能用做全身麻醉的“麻沸散”,这样在进行外科手术时就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另外,他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还常常会用到心理治疗方法。相传他曾经给一个太守治病,诊断病情后发现太守只要把心中的怒气发泄出来病就会好。于是,他收了太守的钱财而不给他治疗,反而还写信大骂太守。太守见到信后非常生气,大怒了一场,病也就好了。
不仅医术高明,华佗还是一位医德高尚的神医。和当时的很多医学家一样,华佗也曾经游历过很多地方,在游历的过程中一边积累医学知识一边治病救人。相传他曾经救助了很多人,但很少接受别人的钱财。他还经常教育人们要多锻炼身体、预防疾病,他模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动作而创的“五禽戏”就是古人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良好运动,很多人通过锻炼都增强了身体免疫力,也很少生病了。
“百岁名医”孙思邈现代社会中,人活到六七十岁好像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可在古代的时候,情况并不是这样的。由于战争、医疗技术落后等原因,人们的平均寿命只有四五十岁,能活到六七十岁的人是非常少的,百岁以上的老人更是少之又少。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生孙思邈却活了一百多岁,常被人们称为“百岁名医”。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他活了一百多岁,可究竟是多少岁,人们有着几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101岁,有人说是120岁,有人说是131岁,有人说是141岁,也有人说是165岁,总之,他的寿命是很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