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孙思邈的学识很丰富,但他很不喜欢做官,而是将自己的兴趣放在研究医学、养生学上。相传当时的很多皇帝都曾经召他到朝廷做官,可他都拒绝了。当时他为了不想被人打扰,还索性跑到太白山中去隐居学道,钻研养生之术和医学方面的知识。即使是这样,当朝的皇帝还是多次派人去请他下山做官,可见他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孙思邈成名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因为他很懂得养生之道,当他到50岁的时候看起来还跟二三十岁的人差不多,非常年轻,所以当时的很多皇帝都很羡慕他,并想向他学习长寿的方法;二是因为他医术高明,对中药很有研究,他编成了《千金方》这本医书;三是因为他医德高尚,经常免费为人治病。
古代医生的水平考试在现代社会,医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想做医生,不仅要系统地学习医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通过专门的医师资格证考试,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获得行医资格。因为医生实在是关乎性命的一个职业,所以古时的人们也不敢掉以轻心,他们也对医生资格有着严格而明确的规定,而且还会定期考察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
古代医生的水平考试是随着时代和医疗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其中最为有名、正规的考试形式就是宋代的“针灸铜人”法。
在当时,人们常用针灸法来治病,所以对人体经络、穴位的熟悉程度以及针灸的技法也就成为考核医术的重要内容。北宋天圣五年,宋仁宗命令当时有名的医官王惟一设计制造了两个与正常成年人差不多大的铜人。铜人的躯干可以拆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躯干里面有各种器官。铜人的表面刻有人体的穴位,这些穴位的孔中注有水银,并用黄蜡封住。考试时,如果刺准了相应的穴位,就会有水银流出;找不对穴位,针就刺不进去。
其实,古人制作这样的铜人,不仅是为了考察医生的水平,同时也会将它用于针灸教学。在进行教学时,一般还会配套使用相关的教材,这本书就是由铜人的设计者王唯一编写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教材中有形象的人体穴位、经络图,同时也有详细的文字说明。以这本教材配合着在铜人上进行医学实践使用,学医的人在考试之前就能得到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只要勤加学习和练习,考试的时候就不会那么难了。
中医看病的“四诊”
和西医通常借助现代仪器设备来诊断病情不同,中医诊断病情的方式是很特别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把脉搏)这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俗称为中医看病的“四诊法”。
这四种诊断方法是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根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和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总结出来的。实践证明,这四种方法对于诊断病情,针对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医治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望诊,就是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来判断内在肌体的疾病,并且及时治疗。历代中医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医学实践,认识到人的表面部位与人体的五脏六腑有着对应的关系,如五官中的眼睛对应着肝,舌头对应着心脏,口腔对应着脾,鼻子对应着肺,耳朵对应着肾,通过观察这些地方的情况,就能判断人体内部是否有病变。闻诊,就是通过病人声音的高低、强弱以及病人身上的气味来分辨病情,如果一个人身上有奇怪的味道,没有运动可声音很急促,或是声音过于微弱,这些都是有病变的表现。而切诊就是用手按在病人的脉搏上,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来诊断病情。人体的脉搏跳动都是有规律的,如果跳动异常,很可能就是由身体内部的病变引起的。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采用问诊的方式。问诊就是询问病人一些相关的情况,包括发病原因、发病经过、以前有没有得过类似的病、病人的饮食习惯和身体感受等。
中医在看病时,通常会将这四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对病情的把握才会更加准确。
人体的经络和穴位武侠小说中经常会提到一些点穴功,只要用手指在别人身上轻轻一点,别人就动弹不得了,有时还会有一些更为厉害的江湖武功,比如六脉神剑、九阴真经、隔空点穴这些涉及人体经络和穴位的功夫。书中的描述非常神奇,同时也让人不由得对人体的经络和穴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人体中遍布着经络。经络实际上也就是联系着人体各个部分的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干,络脉是主干上的分支。主干的经脉包括十二正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等,同时,从这些主干上又分出许多络脉,遍布在全身上下。
中医学认为,人体中最重要的就是十二条正经,它们紧密相连,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分,贯穿于上肢的叫“手经”,贯穿于下肢的叫“足经”,四肢内侧的叫“阴经”,四肢外侧的叫“阳经”……其他的一些经络就是从这十二条正经中分出来的。
人体不仅分布着经络,而且还有很多穴位。现代仍很流行的中医针灸疗法就是利用刺激穴位的方法来治病的。
中医将人体的穴位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人体的很多经络上都有自己的穴位,这就是经穴,人体中所有的经穴共有三百六十一个。除经穴外,人体中有着固定部位的穴位就是奇穴,人体的奇穴总共有五十六个。阿是穴是没有固定部位的穴位,可一旦按着了这些地方或是相应部位发生了病变,人就会觉得疼痛难忍,所以就称为阿是穴。
经络和穴位的知识是比较复杂的,需要通过很长时间的学习和专业指导,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人体的五脏六腑生活中,如果我们非常高兴或者是非常悲伤的时候常常会说“笑得五脏六腑都痛了”或是“哭得五脏六腑都痛了”,这其中虽然有一些夸张的成分,但也并非是完全不合实际的。人体是非常复杂的,不仅遍布着大大小小的血管、经络、穴位,还有很多内脏器官,只有这些部位正常运转,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经络、穴位前面已经说过,现在我们就来说说五脏六腑的知识吧。
中医学中常把人体内在的重要器官分为脏和腑两大类,人体的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六腑则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这些器官的功能各不相同。五脏的主要功能是储备一些能维持生命运动的营养物质,而六腑的主要功能则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排泄废弃物。在人体中,五脏六腑并不是独立的器官,而是通过各种血管、脉络等连接在一起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体中健全的功能系统。
中医学中常将人体总的健康状态落实到这五脏六腑之中,认为五脏中储存的营养物质是人进行各种活动的前提和保障,所以一定要好好地保存而不能泄露出去,而想要保持六腑的健康则要让它保持畅通,不断吸收和排泄。同时,如果想要保持五脏六腑的健康,还应该保持情绪的适中,在中医看来,大怒伤肝,大喜伤心,大悲伤胃,大惊伤肾,这些极端的情绪都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
因此,要保护好五脏六腑,就应该坚持凡事都要适度的原则。
人体的丹田生活中,当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气功或是练习声乐的时候,老师经常要求我们在呼吸时要“气沉丹田”。那人体的丹田究竟在哪里呢?
人体的丹田是人们在养生和练气时非常关注的一个部位,至于它究竟在什么地方,人们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一般认为,人体的丹田主要有三个,上丹田位于两眉毛之间,中丹田处于胸部正中的位置,而下丹田则位于肚脐以下三寸的地方。其中的下丹田是人们在练习运气功夫时特别关注的位置,人们通常所说的“气沉丹田”中的“丹田”其实指的就是下丹田。而这里所说的“三寸”并不是用我们今天使用的标准尺子量出来的长短,而是一个大致的位置。而一些道家的养生者还认为丹田实际上并没有固定的位置,每个人的丹田的位置都可能有所不同,只有亲自在实践中体验,自己才能感受出来。
那么,人们怎么会以“丹田”来给人的身体部位命名呢?这主要是因为丹田这个部位处于人体的中心位置,与人的各种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部位很像是种庄稼的田地,有着一定的空间和范围,能够储蓄身体需要的能量并进行能量的转化。正因为丹田在人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讲究养生的人都非常注重丹田这个部位。比如,在练习声乐时“气沉丹田”,呼气和吸气时就能均匀而连贯,这样唱出来的声音才会好听,而且长时间地歌唱也不会觉得累;在练习太极拳或气功时“气沉丹田”,就能让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同时也能维持身体的平衡,这样练习起来动作才会流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