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一炷香”这个词起源于僧人打坐。坐禅打坐是僧人每天的必备功课,他们每天都要进行这项活动,而且还会从香的燃烧状态来判断时间。在古代,香都是手工制作的,大小、长短和用料都有固定的标准,所以每炷香燃尽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即半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一个小时。
在佛教寺庙中,这是一种很好的计时方法,因为在佛寺中,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香是要时刻烧着的,所以僧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方便地观察和计算时间。到了后来,有些僧人为了计时方便,就会随身携带一些香。慢慢的,其他的人也学会了这种计时方法。
其实,以燃香来计算时间只是一种模糊的计时方法,并不能得到精确的时间。因为香的燃烧时间(快慢)不仅与香本身的情况有关,还与天气的干燥程度、风的大小等因素有关,所以,每炷香的燃烧速度是不一样的,大概的时间为45~65分钟。
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香的样式也更多样,有能燃30分钟的香,有能燃一个小时的香,同时还有其他规格的香,这样,以燃香来计时就更不准确了。但由于古代并没有钟表之类能精确计算时间的工具,所以人们还是一直沿用燃香计时的方式。
阴历和阳历现在的人在过生日时,有些人会以阴历的日期为准,有些人则会按照阳历的日期来算。同样是记录时间和日期,怎么会有阴历和阳历的区别?这阴历和阳历究竟是怎么来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问题吧。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一种历法,也就是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采用的公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一年的时间共有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种历法将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4年之中有3个平年1个闰年。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而不计尾数,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数积累起来共1天,这一天就会加在闰年里,所以闰年就有366天,闰年的二月有29天。
阴历就是将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为一个月,时间大约是29天半。为了算起来方便,就把大月定为30天,小月定为29天。在一年的12个月中,大小月是交替出现的,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是大月,其余的是小月。阴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也没有平年和闰年的差别。
由于阴历只考虑了月亮的圆缺却没有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所以每年四季变化的时间都很不确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又制定了阴阳历,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还在使用的农历,或叫夏历。农历与阴历一样,也将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为一个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这样,每年的同一个时间点也就大致接近了。
四象和二十八宿在夏天的夜晚,如果我们抬头遥望晴空,就能看到许许多多的星星,这些星星分布在不同的方向,甚至还排列出各种各种的形状,有的像一把勺子,有的像一头狮子,有的像一个花瓶……非常奇妙。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与星星有关的四象和二十八宿的知识。
中国的古人非常聪明,他们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掌握了利用天上的云朵、星星和太阳等来测定方向的技术。比如,古人常常会以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来判断东方和西方,会以北斗星的位置来辨别北方等。同时,他们还发现天上星星的排列和位置变化是有规律的,于是就创造性地将星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一些由很多星星组成的星座,于是就有了四象和二十八宿的说法。
古人把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中每个方向的一些星星想象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种动物的形象,所以称为“四象”。青龙、朱雀、白虎、玄武这四种动物分别是古老神话中东方之神、南方之神、西方之神和北方之神,后来人们又用它们来指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四象中的每一象都是由七个星宿组成的,共有二十八星宿。
东方的青龙七宿包括46个星座,300多颗星星,外形就像飞舞在夜空的巨龙;南方的朱雀七宿包括42个星座,500多颗星星,外形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朱雀;西方的白虎七宿包括54个星座,700多颗星星,外形就像是猛虎跃出夜空;北方的玄武七宿包括56个星座,800多颗星星,外形就像蛇、龟出现于夜空。
四象和二十八宿都源于古代人们的星宿信仰,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在天文学方面的探索和成就。
二十四节气我们都知道一年之中有四季的变化和更替,而四季之中又因为节气不同,气候和天气也是不尽相同的,农民就根据这样的季节变化规律来安排农业生产,而他们在劳作时,最重要的参考依据就是二十四节气。
根据历史记载,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古人就已经学会了观察影子长短来看时间的方法。他们会在有太阳的时候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观察正午时分杆子的影长,并以此来看时间,并将一年中影子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影子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定为春分或秋分。后来,人们又在此基础上根据太阳的位置变化将全年的12个月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称为二十四节气,其中每个月基本都有两个节气。
对于二十四节气,很多人都不陌生,它们指的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二十四个节气。有人为了便于记忆还编了一段顺口溜,即: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二十四个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是四个季节的开始;惊蛰、清明反映了自然气候的变化和转折;惊蛰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等等。每个节气基本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如今的人们就是根据节气的变化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的。
天被称为“九天”的原因古代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有这样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伟人毛泽东也曾经留下了“可上九天揽月”的名句。可是,他们为什么会说天是“九天”呢?难道真是因为天有九重?
原来,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人们都认为天有九重: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睟天,六为廓天,七为减天,八为沉天,九为成天。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也就是传说中玉皇大帝居住的地方。
古时候,人们常常通过自己生活的环境来想象天上的情景,认为天上居住着各种各样得道成仙的神人,天上也有很多建筑和房屋,也有东、西、南、北等方向的区别,所有有人在解释“九天”时也将它们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四面八方结合起来,如《吕氏春秋》中就写道:“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方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方曰幽天,西方曰颢天,西南方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方曰阳天。”
正是因为古代的人们认为天有九重,而且九层天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居所,所以就以这个观念来对应人间的事物,认为“九”这个数字代表着吉祥和至高无上的权力,只有天子才能使用。于是,古人常将天子居住的皇宫称为“九天”,同时也在古代皇家建筑布局设置中广泛使用“九”这个数,如北京天坛中祭天用的建筑物,无论是栏杆还是石块,都以“九”为基数砌成;故宫中许多建筑物的开间多为九间,等等。
“黄道吉日”指的是什么现在的一些人家在办喜事、搬家、建筑房子的时候通常会挑选一个好日子,这个日子就被称为为“黄道吉日”。那黄道吉日究竟是什么意思?人们为什么要以这个词来指代好日子呢?
“黄道吉日”原本是旧时迷信的说法,旧时的人们常常根据星象来推断人事的吉凶,认为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六个星宿代表着天上的六个吉神,在这六个神仙值班的时候,民间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没有什么凶险和禁忌,人们也就把这段时间称为“黄道吉日”。后来,人们也常常以这个词来泛指能办喜事的好日子。
而关于“黄道吉日”这一说法的由来,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唐代唐宣宗年间,有个名为吉日的书生,在学堂念书时认识一位陈姓小姐,一段时间的交往,两人决定成亲。吉日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自己的朋友黄道,并告诉了他结婚的日子。不料,在举办婚礼的当天,皇帝派兵到民间来选美女,蛮横的官兵一眼就看中了陈姓小姐,想要将她抢走。黄道见了,拼命和官兵搏斗,救下了新娘,自己却因流血过多而死。大家万分悲痛,隆重地安葬了黄道。
后来,吉日考中经过状元,一天,宣宗皇帝又要派人到民间选美女,吉日直言劝说,却被皇帝杀了。人们为了纪念吉日保护百姓的功绩,就把他埋在黄道墓旁。
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纪念黄道和吉日,就将结婚等一些好日子称为“黄道吉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