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的内容和写作风格在当时众多启蒙读物中算是非常独特的,而且讲解的知识也非常实用,所以这本书深受古人的欢迎,流传的范围非常广泛。同时,这本书的编写方式也为后代很多同类书的编写提供了借鉴。
“古今家训之祖”《颜氏家训》
现代人重视家庭教育,古代也同样如此。在古代,人们也非常关注家教问题,因而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家教读本,其中最为有名的要算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写的《颜氏家训》。这本书自问世后就一直被后人作为家教的典范。
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一位博学而有思想的学者,他经历了南北两朝,因为对朝廷的政治比较失望,所以就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学术研究上,当时各方面的学问他几乎都钻研过,并且总能提出一些和别人不同的见解。后来,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思想和学问,写成了《颜氏家训》一书,用以告诫子孙。
《颜氏家训》是我国第一本家教类图书,被后来的一些学者誉为“古今家训之祖”。全书共有七卷,二十篇,主要讲述了修身、治家的方法,并且还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社会、民俗等领域的一些知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内容相当丰富,语言却很平易近人。书里的一些思想观点对现在仍然有着重大的意义,比如作者认为应该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应该重视家庭伦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这些家教观在当时算是非常先进的。
这本书完成之后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一直被作为家教范本广为流传。不仅是古代的统治者很推崇这本书,后来的一些家教类图书也都受到了这本书的影响。直到今天,这本书仍然非常畅销。
家书典范《曾国藩家书》
我们现代人喜欢以发短信、写邮件的方式来联络朋友间的感情,可古代的人却只能以书信的形式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联络感情,所以很多古人一生都会写很多信,如果积攒起来,可能几个箱子都放不下。清代的曾国藩就写了很多书信,而且还将其中的一些编订成书,题名为《曾国藩家书》,用来教育孩子及后人。
曾国藩是清朝时期非常有名的一位政治家和学者,他曾经为朝廷的兴盛和国家的富强立下了汗马功劳,被称为“中兴第一名臣”。因为他的功劳太大,统治者很担心他会造反。为了表达对朝廷的忠心,他就将自己以前写给自己家人、亲戚、朋友的家书编成了一本书,发行出版。
《曾国藩家书》收录了曾国藩在清朝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写的近一千五百封书信,内容小到家庭小事,大到修身立业、从政治国,非常详尽,可以说是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的反映。从家书的内容中我们可以了解曾国藩的主要思想:在为人处世上,他主张人应该学会忠诚和宽容;在家庭教育方面,他主张勤俭持家,保持邻里关系和睦,认为人应该多读书明理;在管理国家事务方面,他重视人,关注人心。这些思想都值得大家学习。
因为是家书的汇编,所以这本书采用的形式非常自由而灵活,基本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语言风格上也非常朴实,通俗易懂而又有着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堪称家书中的典范之作。
我国古代的大学在现代社会中,大学是国家教育的最高学府,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这里不仅校园环境优美,还有着比小学和中学阶段要轻松自由得多的学习氛围。那么,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是否也有大学呢?
答案是肯定的。“大学”这一名称在古代的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的国家统治者已经开始重视教育、兴办学校了。其中官办的学校主要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种,大学主要讲授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知识。然而,尽管以“大学”为名,但这一教育机构却还算不上古代的大学。
太学才是古代的大学,它是王孙贵族学习的场所。汉武帝时期,太学中的老师主要由一些知识渊博的学者担任,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为王族子孙讲解儒家经典著作和儒家思想。当时,能在太学中听课和学习的人是非常少的,他们常被人们称为太学生,也就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这些太学生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之后就可以参加朝廷组织的考试,如果能考取好的成绩,就可以进入朝廷做官;那些在某些方面特别优秀的人,也能得到破格录用,同样能做官,而那些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就会被罢免。
就像现在的大学扩招一样,古代的太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西汉中期,太学生只有一两百人,而到了汉成帝末年,人数增加到了三千人左右,之后,汉代的皇帝又进一步扩招了人数,而且也扩大了学校的规模。
在汉代之后,几乎每个朝代都设有太学机构,唐代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大多在中央设置太学,在太学中讲授儒家经典,太学也就是古时国家的最高学府。
古代的科举考试就像我们现在想要当老师就要先通过教师资格证的考试,想要当公务员就要先参加公务员考试一样,古代的读书人如果想要进入朝廷做官,就一定要参加科举考试。科举是古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一种人才选拔考试,也是古代读书人施展自己抱负的重要途径。可是在当时,考科举是非常难的,有些人读了一辈子书,但考了几十年都没有考上,即使是韩愈、杜甫这样的文化名人,也未必能一次就考上。所以这就让人颇感好奇:古代的科举考试究竟考些什么内容呢?为何能难倒那么多人?
古代科举考试最早起源于隋代,主要采用分科取士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而在不同的朝代考试的内容又是有所不同的。在早期的时候,科举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古代经典著作如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孟子》、《礼记》、《春秋》等的记诵情况,以及写歌、作赋、写议论文等方面的能力,侧重于以诗赋能力来选拔人才。后来,科举考试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对考生治国思想、处理和应对国家大事等方面能力的考察,对行文内容和格式也有了更严格的要求。
在古代社会中,科举考试是非常难的,它考查的不仅是学子的学识和智慧,同时也是对考生体力和心态的考察。因为科举考试并不是一次就能考完,它不仅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不同的考试要在不同的地方进行,而且每次考试还要考很多场,所以很多考生都要走上好几个月才能到考场。到了考场之后,还要迎接几天艰难的考试,而且在考试的那段时间是不能自由活动的。
这么繁杂而艰苦的考试,难怪难倒了那么多读书人。
古代的八股文现在的人们常将一些空洞死板的文章或是陈旧而没有新意的观点称为“八股文”,那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它最初有什么意思呢?
原来,八股文原本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最初产生于北宋时期,当时的统治者认为唐代时期以诗赋选拔官员的做法很不实际,因为有才华、作品写得好的人未必能做好官。因而,他们就改变了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以经书和义理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后来的朝代基本上沿用了这样的内容,但在文体、文章形式和格式等方面作了更为细致的要求,形成了统一的规定。
八股文每一篇文章都有统一的格式要求,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破题和承题就是要在审清题目的基础上用两句话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和意义,并转入正文。起讲就是说自己要开始发表议论了。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也就是说明自己观点、发表意见的部分,因为在这四个部分中每个部分都要求有两组排比和对偶的句子,共有八组,所以称为“八股文”。八股文的题目和内容都要求来自古代的典籍,绝不能自由发挥。
这种文体只讲究形式却缺乏内容,不仅文章的每个段落都要遵守固定的格式,而且连字数也有着严格的限制,所以人们在行文写作的时候非常不自由。到了清朝光绪年间,人们也意识到了它存在的这些问题,于是就废除了八股文。但是,以“八股文”来指代死板和陈旧的意思至今仍在沿用。
“书香门第”的由来在古代社会,人们常称以诗书礼仪传家的、有文化有地位的人家为“书香人家”,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人们也常以这个词来称呼那些世代几辈都是读书人而且有一定地位的家庭。那么,这个词语是怎么来的呢?难道是因为读书人的家中很香吗?
其实,这个词的由来还真是与书的香味有关。古时的读书人家里一般都珍藏有很多书,为了防止书虫咬坏书,也为了防止书籍发霉变质,有些人家常常会在书中放置一种名为云香草的植物,这种草带着一种清香之气,也能解决书籍霉变和虫咬的情况。有些人家会将有香味而又能驱虫的樟木片夹在书中,或是用樟木做成书箱和书柜来存放书籍。无论是云香草,还是樟木片,都会散发出一种香味,蛀虫闻到味道就会远离,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书籍的干燥,从而能很好地保护书。
在放置了云香草和樟木片后,慢慢的,书便会沾上香气,所以当主人翻开书籍,或是打开书箱的时候,就会有一股香气扑面而来,因而也就有“书香”的说法了。
而“门第”在古代社会中主要是指富贵人家居住的宅院。因为在古代社会中,家中有很多书的基本都是有钱的人家,一般的平民百姓根本买不起那么多书。家中贫寒的学子学习条件是非常艰苦的,他们如果想要读很多的书,通常也只能借别人的书看或是动手抄写借来的书。
正因为这样,所以古人就将上辈有读书人、有文化、有地位的人家称为“书香门第”,直至今日,人们仍然沿袭这一说法。
“金榜题名”的由来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给同学写一些同学录或是写一些祝福的话语,其中很常用的就是“金榜题名”了,写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祝愿同学能在升学考试中考出好的成绩,被自己理想的学校录取。那么,“金榜题名”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关于“金榜题名”的由来,宋代的作品《太平广记》中记述了这样一个传说:有一个叫崔绍的人在病中做了一个梦,梦见他漂游到了阴间,看见有金、银、铁三种榜。金榜名列将相;其次是银榜;州县官都在铁榜上。所以之后的人们就认为金榜代表着名利地位,是做官的象征。
可实际上,“金榜题名”这个词的真正来源,还是古代的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是明清时期文人最重要的考试,考中了科举,就可以进入朝廷做官。古代的科举考试并不是一次考完的,而要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其中的殿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级的考试,考场设在朝廷的大殿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之后,朝廷就会发榜诏告天下。这种榜单主要用黄纸填写,表里共有两层,犹如黄灿灿发光的金子,所以称为“金榜”。金榜上清晰地写着科举考试中成绩优秀者的名字,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若干人。如果名字在金榜之上,就算得上是金榜题名了。金榜题名的考生就代表着已经被朝廷录取,可以入朝为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