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史上出现了很多擅长使用白描技法的画家,同时也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从至今留传的绘画作品来看,白描手法主要使用在花鸟画和人物画中。如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列女传》、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北宋吴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卷》等都是白描的经典作品。
“美人画”中所画的都是美女吗在各种书画作品中,人们通常习惯性地将“仕女画”称之为“美人画”。那“仕女画”中所画的都是美女吗?
“仕女画”是人物画的一种,主要的描绘对象是中国古代社会中贵族阶层的女性。“仕女画”产生于先秦时期,在隋唐五代时期达到高度繁荣,到明清时期又呈现为一种新的风貌。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擅长画仕女画的画家。
相传为东晋画家顾恺之所画的作品《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卷轴仕女图,它们代表着魏晋时期仕女画的主要风格,即主要描绘古代贤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等,这些形象主要来自古代的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画中的人物有仙风道骨之气。
到了唐代时期,画家们逐渐将描绘的对象定格为现实中的贵妇,并通过她们梳妆打扮、纳凉赏花、游玩奏乐等场景的描绘,表现贵族妇女悠闲的生活。这一时期的仕女形象体态丰满、面颊红润,服饰华丽。比较著名的有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等。
明清之后,人们最喜欢画的仕女主要是戏剧小说、传奇故事中的各种女子。画中的仕女通常是形体修长、面庞瘦削,整体上流露出女性文静优雅的气质。
仕女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描绘的对象和绘画的风格都是不尽相同的。以现在的标准来看,仕女画中出现的并不一定都是美女,但人们还是习惯性称之为“美人画”,因为她们是画家按照自己心中对“美”的理解来塑造的,符合当时人们对女性的审美标准。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留下的一幅精品画作,现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属于国宝级作品。
这幅画作很大很长,总体呈长卷形式,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整幅画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徽宗时代首都汴京(即今天的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画面内容非常复杂,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和景物,光是人物就有上千人,这些人物的衣着和神情各不相同,很有美感。更加可贵的是,画面虽然内容众多,但细节上处理得很到位,内容多而不乱,浑然一体。
《清明上河图》最先由北宋皇帝宋徽宗收藏于宫廷之中。后来,金兵入侵,洗劫了宫中的所有宝物,而《清明上河图》也在战火中意外地流落民间。直到元代时,此图才又一次回到了皇宫。
明朝时,因为隆庆帝不喜欢字画,成国公朱希忠就趁机奏请皇帝将《清明上河图》赐给他,皇帝便让他以高昂的俸禄来抵这幅画。一个小太监得知此画价值连城,就想将它偷走,没想到在偷窃的过程中不小心被人发现了,小太监急忙将画藏到阴沟里,恰遇当天下雨,一连三天,画已腐烂,不堪收拾。
可也有人认为,这个故事是盗画人冯保杜撰的。冯保是万历年间的一个太监,当时担任东厂的首领,有权有势,可以自由出入皇宫。他为了将画据为己有又不想让人知道,所以就编了这么个离奇的故事。
总之,关于这幅画的故事有很多,它的模仿之作也有很多,有些假画几乎能以假乱真,但还是与真迹有所差别。至今,《清明上河图》仍被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徐悲鸿与马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一样,每个画家都有自己擅长的绘画题材和绘画特色。在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大师中,徐悲鸿以画马而闻名,他画的马豪迈奔放,韵味十足。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出生于江苏宜兴。他自幼聪明好学,从4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诗文书画。因为学习勤奋刻苦,他各方面都进步得非常快,到十七岁的时候就在家乡的一个初级师范学校担任图画老师了。后来,他进入上海复旦大学继续学习深造,并自学素描。之后,他又到日本、法国等国留学,并游历了西欧的很多国家,专门学习和研究西方美术。学成之后,他回到祖国,先后在上海、北京的一些高校担任美术老师,一边教学育人,一边从事绘画研究和实践,并积极举办画展。
除了在艺术上很有建树外,徐悲鸿还是一位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画家。抗日战争期间,他在很多地方举办义卖画展,将收入所得用于支援抗日,救济灾民。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徐悲鸿最擅长的是画马。他画的马姿态各异,惟妙惟肖,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所有的马中,徐悲鸿最喜欢画野马,这些马几乎都没有马鞍,没有缰绳,从而更显出了外形的壮美和一种自然的野性之美。
徐悲鸿画马之所以能这么传神,主要得益于他的认真观察和思考,因为对马的身体结构和习性非常熟悉,所以他总能勾画出马的神韵。他所画的马,鼻孔都特别大,马腿相对稍长,而且马蹄很有动感和活力,极具气势。
齐白石与虾在欣赏中国名家画作时,如果看到画面上呈现的是栩栩如生的虾,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齐白石。齐白石画的虾可谓是家喻户晓的艺术珍品。
齐白石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原名齐纯芝,后又改名为齐璜,别号白石、白石老人。在这些名字中,他最常用的就是“齐白石”。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的一个农村家庭。因为家境贫寒,他只读了一年书就辍学了,可这并没有阻挠他学习的脚步。小时候,他一边放牛砍柴,一边读书学画。后来,他为了生计,又做了木匠,通常是白天干活,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学画。当时他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夏天蚊虫叮咬,冬天两脚冻得发麻,可他都不在乎,一直画到灯油燃尽为止。在这样的勤奋努力下,他画的画越来越好了。
40岁以后,齐白石离乡出游,边游览山水,边绘画写生。55岁时,他为了逃避战乱而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在北京的一些高校担任绘画老师。新中国成立后,他因在书画方面的卓越成就而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并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齐白石常说他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所以他一生中创作的作品是非常多的。因为时时不忘农村生活,所以他绘画的主要题材多是鱼虾、小鸡、花草等事物,尤其是他画的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艺术价值极高。他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擅长运用高妙的技巧将虾画得活灵活现。最为神奇的是,他只需要用简单的几笔就能把虾的形态、动作、神韵表现得真切生动,加上那浓墨点出的双眼和那活泼的虾须,整只虾就像活蹦乱跳的一样。
书画作品中的“四君子”
阅读讲述书画作品的书,我们经常会见到“书画四君子”这一说法。那书画作品中的这“四君子”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四君子”其实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指的是梅花、兰花、竹子、菊花这四种植物。中国古人都喜欢以这四种植物为题材作画,以此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行。明代的书画理论家黄凤池在整理历代书画作品的基础上,编成了一本名为《梅竹兰菊四谱》的书,从此以后,人们便将梅兰竹菊合称为“四君子”。
四君子中,梅花的主要特性是很耐寒,在寒冬腊月也能开放。所以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在我国历史上,喜欢画梅花的人很多,而且每个人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北宋的仲仁和尚。他从梅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中得到启发,创造了墨梅。墨梅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而不用其他颜色。
人们画兰花和竹子,一般都寄托着幽芳高洁的情操和正直坚毅的品质。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就以擅长画兰花和竹子闻名。他画的兰花形态逼真,但从不画根。当别人问他原因时,他总说:“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他以这种方式表达对故国的怀念。他画的竹子千姿百态,也很有美感。
人们画菊花,一般都寄托着坚强乐观、不趋炎附势的高洁情怀。中国历史上的不少画家都曾经画过菊花,如五代时期的徐熙、黄筌,元代的苏明远等。
因为“四君子”最能象征高尚的品质,而人们又希望通过植物的自然属性来显示自己的人格魅力,所以千百年来,它们一直是画家热衷的绘画题材。
令人惊叹的篆刻艺术印章是一种有着很高审美价值的篆刻艺术。我们现在的公文中也使用印章,只有盖上印章,这些公文才能正常使用或发挥法律效力。但现在使用的印章一般都只刻单位名称或个人名称,形式统一而规范。而在中国古代,印章不仅有证明和保证个人信誉的功能,还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
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广泛使用的是战国古玺。战国古玺是很有特色的一种篆刻艺术品,这些古玺多用古文,其中的很多文字现在都很难辨识。古玺上除了印有名字外,有的还印有不规则的形状、动植物图案或是一些吉祥语。
秦印主要流行于战国末期到西汉初,它在文字上使用秦篆,形状有长方形、圆形和椭圆形,但以长方形居多。秦印在内容上除了官名、姓名、吉祥语外还有“敬事”、“和众”等字样。
汉玉印是两汉时期独具特色的印,它用玉作为材质,象征高雅而不易被腐蚀,能长久地保存原来的面目。一般的玉印制作精良、笔势圆转,充满灵动气息。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文字经常是写在竹简、木牍上的,所以古人写好之后要先卷起来,封上泥或蜡,然后再将印章盖在泥或蜡上。随着纸张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人们也就直接将印加盖在纸上了。因而,印章发展到明清以后,艺术功能和审美性愈加凸显,成为了书法、绘画的一部分。此外,一些印章,比如鉴赏章、收藏章也成了图书、档案、字画鉴定和收藏的标志。
戏曲界被称为梨园界的原因现在,人们通常习惯性地将戏班称为“梨园”,把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子弟”,把祖孙几代都从事戏曲艺术表演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以一般的思路来想,戏曲和梨园是不会有什么交集的,那人们是怎么将戏曲界与梨园界联系起来的呢?
这还得从戏曲发展的历史说起。戏曲是一种民间艺术,它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从事表演的专业演员有限,培训演员的场所更是缺乏。到了唐代李隆基时期,这一现象得以改观。
唐明皇李隆基精通音律、酷爱歌舞、戏曲等艺术,于是就在宫里养了上千个歌伎、舞伎。当时皇宫的禁苑里有一个很大的园林,园中种了许许多多的梨树,所以名为“梨园”。这座“梨园”除了种有果树外,还建有各种娱乐设施,是皇族们游玩的主要场所。
为了随时能欣赏到表演,唐明皇特意挑选了几百名演员在“梨园”这个地方进行集中培训,同时也方便他们练习音乐伴奏、歌舞和戏曲表演。“梨园”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最为出名的培训戏曲演员的场所了。在当时,这里不仅有专门的老师进行授课教习,很多著名的文人雅士也经常为这里的演员编排节目,像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贺知章等人都为“梨园”中的演员编写过节目。
后来,人们在追溯戏曲历史时,就想到了这个地方,于是就将戏曲与“梨园”联系起来,慢慢地也就称戏曲界为“梨园界”了。
什么叫做对台戏生活中,我们常说那些总是针对自己,与自己意见相反、做法相对的人是在与自己“唱对台戏”。“对台戏”明显是与戏剧表演相关的词汇,可平常生活又不是在演戏,人们怎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戏剧表演中的对台戏究竟是怎样的呢?
“对台戏”的说法来源于戏曲表演艺术。在过去,没有电视、网络等现代科技,欣赏戏曲表演是人们平时的主要娱乐活动。一般来说,两个实力相当的演员、戏班、剧团之间为了抢生意,或是为了争夺胜负,在相同的时间、相近的地方进行演出,就称之为“演对台戏”。
任何行业都存在着竞争,就像现代人喜欢比影视剧的收视率和网络上的点击率一样,古代戏曲界的人也喜欢比受欢迎的程度,所以他们就常用唱对台戏的方式来验证自己在观众中的受欢迎度和自身实力。想要演对台戏,相对双方的实力一定要不相上下,否则观众就全部会倾向于水平高的一方,这样就“对”不起来了。而想要在演对台戏中取胜,就一定要推出最有人气的阵容,拿出最精彩的剧目和最高的表演水平。这样的表演是非常精彩的,属于正当的艺术竞争。如京剧史上有名的“梅程之争”,就可以算是梅兰芳和程砚秋两位旦角大师之间的“对台戏”。
除了正当的艺术竞争之外,还有一些不正当的情况。如表演戏曲的一方出于对另一方的报复和嫉妒,或是受人指使而演出对台戏,这就是在挑起事端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就慢慢地以“对台戏”来比喻那些总是针对自己,与自己做法和意见相反的行为了。
唱戏曲为何要“粉墨登场”
现代人在登台表演时通常都要化妆,中国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黄梅戏等的演员在进行表演时也要“粉墨登场”。现代人化妆主要是为了美观,妆一般都画得很精致,可在传统戏曲中,一些演员的妆通常是画得很夸张、甚至看起来有些丑陋可笑的。这就让人觉得很奇怪,唱戏曲为什么要“粉墨登场”,而且还要画那样的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