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文具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它们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尤其是对于学生而言,离开了笔、纸等文具,我们的学习就很难正常进行了。其实古代的读书人也是这样的,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常常要借助一定的文具,最主要的就是笔、墨、纸、砚,合称为“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这一说法源自宋朝时候苏易写的《文房四宝谱》。尽管名称出现得很晚,但笔、墨、纸、砚这四种文具却是早就出现了的,它们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
笔指的是古人写字用的毛笔。毛笔大约出现在距今几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它与我们现在所用的铅笔和钢笔不同,是由竹制的笔管加上动物的毛制成的笔。制作毛笔使用的毛,最先用的是兔毛,后来也用羊毛、狼毫、鸡毛和鼠毛等。
从西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之后,各种各样的纸便产生了,如麻纸、竹纸、宣纸等,但最受古人欢迎的还是宣纸。宣纸因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这种纸柔韧性很好,光而不滑、纹理纯净,非常适宜于书写。
墨,是古代书写、绘画用的色料,主要原料是炭黑、松烟、胶等。只是在古代,墨都是固体,所以使用起来不如现在的墨水这么方便,而需要用水研磨。在研磨的时候就要用到砚台。
砚主要用于研墨和盛放磨好的墨汁,因为要用于磨墨,所以有一块平坦的地方;因为要盛墨汁,所以需要有一个凹陷。
“文房四宝”是古代重要的文书用具,它们不仅方便了古时人们的书写,也使古代灿烂的文化得以保存下来。
书法的主要字体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并不是单纯的写字,还要求写出来的字有艺术性。即使是同一个字,在不同人的笔下形态也是很不一样的,这其中最明显的差异就在于字体的不同。
现在的书法作品中,最常见的字体是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隶书是一种古老的汉字形态,相传是秦朝时期的程邈在狱中整理而成的。秦代时,人们使用的主要文字是小篆,这种字笔画很多,写起来耗时耗力,程邈为了书写方便,就简化了一些字的写法,把字原本弯曲的笔画改为直的,把字形变圆为方,同时改“连笔”为“断笔”,并把这样的字称为“隶书”。后来,由于国家统治者的推行,隶书便慢慢流传并盛行起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又在隶书字形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派生出了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
楷书的字形一般都比较方正,笔画平直。因为楷书在书写的时候要一笔一画地写,可以作为初学书法者的楷模,所以便被称为楷书或者正书。直到今天,楷书仍然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在小学阶段,我们写字时常用的字体就是楷体。
因为楷书不能连笔,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有人创造出了草书。草书将所有汉字的笔画都进行了简化,写字时通常运用连笔,一气呵成。但不足之处在于,草书一般难以辨认。
正由于楷书和草书都有缺陷,有人便想出了行书这种字体。行书既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虽有连笔,但比较容易辨认,而且字体轻松、活泼,书写起来速度也很快,所以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行书“飘若游云”的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世称“书圣”。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祖上都是朝廷的大官,他自己也曾经在朝廷担任过右军将军等官,所以人们也称他为王右军。
由于家庭条件优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他的父亲见他喜欢书法,就让他从小跟随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在名师的指导下,王羲之更加刻苦地学习和练习,所以他的书法进步得非常快。长大以后,他又借着游览名山大川的机会,结交了很多爱好书法的朋友,并且积极向一些书法名家如擅长写草书的张芝、擅长写楷书的钟繇等学习书法。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王羲之特别认真和刻苦。为了写好字,即使在走路和休息的时候,他也会在头脑中思考和揣摩字体的结构、间架和气势,通常是一边想,一边还用手指在自己的身上比划,日子久了,有些衣服都被划破了。而且,每天练完字,王羲之都要到门前的池塘里去洗笔、砚,时间长了,池塘里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池塘叫做“墨池”。
因为长时间勤奋刻苦地学习,王羲之在书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书法作品中行书、楷书、行楷都有,其中又以行书为最好,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书法的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常说他的书法“飘若游云,矫若惊蛇”。他的书法作品很多,最著名的有《兰亭序》、《官奴帖》、《二谢帖》、《黄庭经》等。
深得王羲之真传的虞世南虞世南的一生跨越了北周、隋、唐三个朝代,他不仅在诗歌上有所成就,更写得一手好字,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
虞世南书法虞世南小时候身体比较文弱,但天资聪明、记忆力很好,喜欢独自待在书房里看书、写字。经过十几年的勤奋学习和积累,他读了很多书,储备了丰富的知识。虞世南特别喜欢书法,在很小的时候就跟王羲之的七世孙、隋朝书法家智永禅师学习书法。在智永禅师的精心传授和他自己的勤学苦练下,他的书法进步得非常快,可以说是深得真传。
在唐代时,虞世南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关系非常好。虞世南虽然外表看起来很胆小,但性格刚烈,敢于直言进谏,他曾经多次当面劝说唐太宗要勤于政事,唐太宗也总是虚心地听取意见,而且非常信赖虞世南。不仅如此,虞世南还是唐太宗的书法老师。唐太宗非常喜欢虞世南的字,并经常临摹。有一次,唐太宗临摹虞世南写的“戬”字,但“戈”还没写好,正好虞世南求见。虞世南见皇上的字还没写完,就提笔补写了一个“戈”字。唐太宗将两人合写的“戬”字给魏征看,说:“我学习虞世南的字,不知道最近有进步吗?”魏征看后说:“‘戈’字已经写得很像了。”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道:“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
总体来看,虞世南的书法有继承也有创造,而且继承多于创造。他的书法笔圆体方,外柔内刚,自然而没有雕饰。他的行草书基本都是学习王羲之的,可以说深得王羲之真传。
字体雄浑劲健的“颜筋柳骨”
如果是稍微学了一点书法的人,对于“颜筋柳骨”这个词应该都不会觉得陌生。因为学习书法一般都是从楷书开始的,而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又是学习楷书的最佳范本。人们通常认为颜真卿的字多“筋”,柳公权的字多“骨”,所以就用“颜筋柳骨”来合称他们的书法。
颜真卿是唐朝中期杰出的书法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喜爱并认真学习书法,他先是学习模仿褚遂良的书法,后又拜张旭为师学笔法,之后又汲取了“初唐四大书法家”书法的一些精髓,可以说是博采众长。他最擅长的是楷体,他写的楷书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兼有端庄美和阳刚美,被人们称为“颜体”。代表作有《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碑》、《李玄靖碑》等。
柳公权也是唐朝时著名的书法家,以楷书著称,人们常将他与颜真卿并称为“颜柳”。柳公权从小就很好学,他先是临摹王羲之的书法,后来又学习和借鉴了颜真卿、欧阳询的书法,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他写的字结构严谨,刚柔相济,以骨力劲健见长。“柳体”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竖写的笔画是相对的,即一个字中左右两边并列的竖写笔画中,在左的向右弯,在右的向左弯,形成一种相向的样子。而且他在写同一个字时,有的笔画写得比较收敛,有的则很舒展。柳公权的主要代表作有《金刚经刻石》、《李晟碑》、《玄秘塔碑》。
因为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有这样的特点,人们便以“颜筋柳骨”来合称他们的书法。
赵孟頫及其“赵体”
初学书法的人一般会从楷书学起,很多人通常都会选择临摹和学习赵孟頫的字。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写得很好,属于“楷书四大家”之一(楷书四大家包括: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元朝的赵孟頫),他的字体被称为“赵体”。
”
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他出生于宋朝,经历了宋朝亡国和元代兴起的历史时期。因为是宋朝王族的后代,所以他在元朝时尽管得到了重用,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坎坷忧患中度过的。
赵孟頫从小就很有艺术天赋,喜欢书法和绘画,尤其是在书法方面成就很高。他擅长各种字体,如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其中最为出色的就是行书和楷书了。
在书法学习上,赵孟頫勤奋刻苦,每天坚持练习,他在广泛学习和借鉴名家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和钻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根据历史记载,他早年学习宋高宗赵构的书法,中年学习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书法,晚年学习书法家李北海的字,同时也还临摹了其他很多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可以说是集前代众多书法家之大成。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等。
可为草书楷模的“颠张醉素”
草书是书法中较有特色的一种,所有的字笔画相连,几乎都是一笔呵成,而不是一笔一画来写的,看起来非常潦草,难以辨认。所以,一般初学书法的人很少接触草书。然而,草书也有它的优势和特色,如书写方便、有艺术性、能体现人的创造力等。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可以作为草书典范的“颠张醉素”。
“颠张醉素”指的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张旭和怀素。他们都擅长写草书,张旭的草书写得激情勃发,甚至达到癫狂的程度;而怀素的草书空灵而富于神韵。
张旭在母亲的影响下,从小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勤奋学习。长大后,他成了一个很有个性的草书家。他性格豪放,喜欢喝酒,经常在喝得大醉后手舞足蹈地回到书桌前,然后拿起笔来写字,于是人们给他取了个“张癫”的雅号。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粗鲁,但张旭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用心的人。他总是认真观察生活,以此启发自己写字的思路。他的书法主要学习王羲之和王献之,效法书法家张芝的草书,同时又融入自己的创造,形成了变幻莫测的狂草风格,因为他在草书方面的成就很高,他被后人尊称为“草圣”。
怀素因为幼年好佛,所以十岁时出家做了和尚,怀素是他的僧名。怀素年少时在念经坐禅之余,就爱好书法,后来经过勤加练习和琢磨,成为了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最擅长的是草书,他的草书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
绘画为何又称“丹青”
读古代的文章诗词,经常会见到“丹青”这两个字,如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就留下了“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的千古名句。那古人所说的“丹青”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丹青”其实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绘画。因为在古时候,人们绘画时通常以朱红色和青色为主色调,久而久之,人们就以“丹青”来指代绘画了。
除了素描和黑白水墨画,现代人在绘画时一般都会用到五颜六色的水彩和颜料。可是在古代是没有这些绘画颜料的,所以那时的人们如果想要画黑白以外的颜色,就要用到其他的一些矿物原料,如大红色的丹砂、青色、深蓝色的石头等。古人常常会将这些有颜色的石头加上一定比例的水,装在砚台中进行研磨,于是得到了各种颜色的水。
“丹青”这一名称出现得很早。早在汉魏时期,史书中便有了“丹青”的记载。《汉书·苏武传》中是这样说的:“竹帛所载,丹青所画。”大致的意思就是说,竹简、布帛是古代主要的书写载体,而丹青是绘画时使用的主要原料。
其实在中国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绘画”这个词语,人们在提到书画作品时,通常是用“丹青”这个词来指代的。如古人在送画给别人时常说“以丹青相赠”;在评价别人擅长绘画时常说“尤善丹青”,等等。
除了用来指代绘画作品,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有时也以“丹青”这个词来指代画工,也就是绘画的人。同时由于朱砂色和青色不易变色,所以人们也用“丹青”来比喻坚贞,如“丹青不渝”就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品质坚贞的。
绘画中的“白描”
人们在谈论绘画理论时通常会说到“白描”这个词。初听这个词,一般人都觉得很不好理解,要想画画,通常需要借助水墨和各种颜料,怎么会以白色来描绘和表现内容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白描”是中国画中富于特色的一种绘画技巧,它并不是指用白色的线条在白纸上作画,而是说用不同粗细、长短、转折的线条来勾画物体的形象并且不涂颜色,有时人们也把只用淡墨渲染的画法称为“白描”。白描这种绘画方法在用笔上讲究张弛和节奏变化,它的主要特点就是简洁朴素,看起来简单明了但富于韵味,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白描的画法主要分为单勾和复勾两种。单勾就是用线条一次勾勒而成的画法,主要由同一种颜色的墨勾成,也有一些会根据不同对象采用浓淡两种墨勾成。复勾主要指使用淡墨来勾勒轮廓,然后再根据情况重新勾勒其中的部分或是全部,以此来加重画面浓淡的变化,也使画作更有质感和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