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马脚”是真的把马脚露出来吗生活中,人们常用“露马脚”来形容原本隐蔽的事实显出破绽、暴露了真相。那怎么会有这一说法呢?“露马脚”真的是指把马的脚露出来吗?
当然不是。其实这个词语与马并没有什么关系,而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夫人马皇后有关。“露马脚”这一说法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是平民出生,自幼家境贫寒。他在年幼的时候还曾经被送进庙里做了一段时间的和尚,后来才还俗回乡。成年之后,他娶了同样是农民出身的马氏为妻。因为那个时代的女子都以小脚为美,所以一般的女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用东西把脚裹起来,让脚不再长大。可马氏因为从小就要下地干活,所以没有裹足,生就一双大脚。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回想着以前二人同甘共苦的生活以及马氏对自己的扶持和帮助,就封马氏做了皇后。马氏当上皇后后,深居皇宫享受荣华富贵,但觉得自己的大脚有失体面,于是就常常穿着拖地长裙,用裙子把大脚藏起来。因为遮盖得很严密,所以一般人都不知道马皇后有一双大脚。
有一天,马皇后坐轿到街上游玩,忽然一阵大风吹来,轿帘被掀开了。马皇后放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也暴露在众人的目光下。于是在民间就有了马皇后露大脚的传闻,后来又有人将这件事概括为“露马脚”,同时也把那些不便公开、不光彩的事情的暴露称之为“露马脚”。久而久之,这个说法就流传开了,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有眼不识泰山”是怎么来的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有眼不识泰山”,意思是说自己或者别人见识太少,有名望的人在自己眼前也认不出来。很多人看到这个词语,马上就想到山东的那座泰山。其实这句话中的“泰山”并不是山的名字,而是人名。关于“有眼不识泰山”的来历,还有这样一段小故事:
我们都知道,木匠的祖师爷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他不仅发明了很多东西,如木工师傅们用的锯子、刨子、铲子、曲尺等,而且木工手艺也巧夺天工,非常高明。相传他曾用木头做成飞鸟,这只飞鸟在天上飞了三天三夜都没有跌落下来。可就是这样一位高人也有“有眼不识泰山”、看走眼的时候。
当时,有很多人拜鲁班为师学习木工活,泰山就是其中的一人。由于人数太多,鲁班会定期考察每个徒弟的水平,并淘汰一些人。因为泰山看上去笨笨的,来了很长一段时间,手艺也没有什么长进,于是鲁班便将他逐出了师门。
几年以后,鲁班在集市上闲逛,忽然发现许多做工精良的家具,觉得非常欣赏。一打听,才知道这些家具原来都是被他赶出师门的泰山制作的。因此,他不由得感慨地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后来,这个故事广泛流行于民间,俗语“有眼不识泰山”也由此而来。如果这句话出于自己口中,常表示一种恭敬的说法;如果是别人说的,则含有责备和讽刺的意思。与它相近的成语还有“有眼无珠”、“有眼不识好歹”等。
“二百五”是怎么叫起来的生活中,人们常把傻瓜或说话和做事不正经,傻头傻脑而又倔强莽撞、经常出丑的人称为“二百五”。我们都知道,“二百五”原是表示数字的词,可人们为什么用“二百五”这个数来形容人,而不用其他的一些数词呢?
关于“二百五”的来历,人们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谋士名叫苏秦。他说服齐、楚、燕、赵、魏、韩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从而受到了六国国君的赏识,被封为丞相,史称“六国封相”。
一次,苏秦在齐国做事的时候,遇上了刺客,被杀而亡。齐王听到这个消息后,便下令立即捉拿刺客。为了能尽快抓到凶手,他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计。他下令在全城张贴黄榜说:“苏秦是个大内奸,齐王早就想杀了他。如今有义士为民除害,真是大快人心。所以齐王下旨重赏,奖励黄金千两,请义士来领赏。”
黄榜才贴出不久,就有四个人前来领赏,说苏秦是自己杀的。齐王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分呢?”这四人不知是计,于是说:“平均分,每人二百五。”齐王听了,愤怒地说:“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这四个人于是就被杀了。
事实上,真正的杀手据说是秦国派来的人,早就逃回秦国去了。而这四个人本来并不是刺杀苏秦的人,他们来领赏只是想贪图钱财,没想到却成了替罪羊。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人们也常用“二百五”来形容头脑不灵活、因贪图小利而出洋相的人。
“小人”指什么人现代人所说的“小人”并不是指身材矮小或是年纪小的人,而是专指那些心术不正、喜欢搬弄是非、落井下石的人。而在中国古代,“小人”的含义要丰富得多。概括起来有这样一些意思:
1.指平民百姓。凡是没有权势,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人都被称为“小人”。如古人常说的“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就是说出门有车坐的人是地位高贵的人,而负责挑东西的平民就是小人。
2.指比自己小一辈的人或是小孩子,也就是年龄比较小的人。
3.表示古人对自己的谦称。主要用在地位、学识比自己高的人面前或是为了表示对别人的尊敬。
4.古时候的老师也时常称呼自己的学生为“小人”。
5.指社会上地位比较低的人,如家中的仆人、奴隶等。
6.指身材矮小的人。因为个子很矮,所以看起来人显得很小,也就是形容身材不够高大的意思。
7.指小偷。明清时期的小说中,通常以“小人”这个词来指代小偷。
8.指人品和德行不好的人,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心术不正、总喜欢做坏事的人。
9.指学识浅薄,见识短浅的人。在《论语》中,孔子就常称那些没有见识、不懂道理的人为“小人”。
10.指下等的酒。下等的酒也就是制作工艺比较差、不怎么好喝的酒。
阅读古代书籍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在文章中看到“小人”这个词,这时候我们应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仔细思考和辨析,看看在句子中它究竟是什么意思,而不能想当然地以现在的思维去理解。
为什么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
“买东西”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通俗地说,买东西就是用钱来交换自己想要的货物。而让人颇感诧异的是,同样是方位名词,人们为什么只说“买东西”,却不说“买南北”?关于这个问题,人们一般有两种说法。
有人认为,“买东西”这一说法起源于唐朝。当时,都城长安非常繁华,占地规模大约为现在西安城的九倍,总人口过百万,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货物交易区。而东市和西市是长安城两大著名的商业中心,是人们购买货物的主要场所。当时的人们常说“去东市、西市购物”,后来,有人又简化为“去买东西”,这种说法后来就慢慢流传下来。
还有人认为,“买东西”的说法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有关。这里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相传,有一天,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去拜访自己的朋友,朋友正提着篮子,说要去市场买东西。朱熹听了,觉得很奇怪,于是就说:“买东西?难道南北也可以买吗?”
他的朋友笑着说:“不行,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我这篮子只能装属金属木的事物,属水属火的事物是装不了的。”朱熹听后马上就明白了话里的意思。
原来,古人所说的“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对应着西、东、北、南、中四个方位,也就是说,东代表木,西代表金,南代表火,北代表水,中代表土。而古人认为,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所有物品差不多都是由金和木两种物质做成的,所以就用“东西”来泛指物品了。由此,后来的人们就沿用这种说法,只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了。
1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之所以能成才,与母亲的培养和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孟母三迁”和“孟母断织”说的就是孟子的母亲教导孟子要勤奋、专心学习的故事。
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靠纺纱织布维持二人的生活,并抚养孟子。可小时候的孟子非常顽皮,经常因为玩耍而耽误学业。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模仿别人跪拜、哭泣的样子,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孟母见了,觉得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于是,她带着孟子搬家到了集市。受环境的影响,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来。孟母见了,又带着孟子再次搬家。这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由于耳濡目染,孟子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孟母这才觉得非常满意。
后来,孟母又送孟子到学堂念书。起初孟子还很专心,可没过多久,他又因为贪玩而逃学了。那天,孟子回到家,孟母正在织布。为了教育儿子,她当着儿子的面,拿起剪刀,将自己辛苦织的布剪断了,并说:“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你小时候就这么不肯用功,将来就不免要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觉得很惭愧,从此改过自新,变得非常勤奋了。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劝诫人们应该接近好的人和事物,以此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同时,人们又用“孟母断织”来说明学习应该专心、勤奋和坚持不懈,绝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