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交:指有德行、有才能,彼此在品德和学识方面能相互支持的朋友。
生死之交:指可以与之共生死的朋友。
金石之交:指那些诚心诚意、亲如兄弟的朋友。
患难之交:指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或是在经历磨难时结交的朋友。
忘年之交:指能够打破年龄、辈分的差异而结交的朋友。
一面之交:指只是认识却并不怎么了解的朋友。
酒肉之交:在一起只是为了吃喝玩乐却不干什么正经事的朋友。
从古人对朋友的各种称呼中,我们能清楚地了解古人与朋友间的亲密程度和关系好坏,这对我们了解古代的历史也是很有帮助的。
古代对女子的称呼在现代人际交往中,看到陌生的女子,我们一般都会习惯性地称为“小姐”、“美女”、“女士”或根据年龄来称呼为“姐姐”、“阿姨”等。那中国的古人是怎样称呼女子的呢?
其实,中国古代用于称呼女子的词语要比现在丰富得多,最常见的有这样的一些:
女子:先秦时候的人们常称呼年轻的姑娘为“女子”,至今,陕西等地的方言还沿袭这种叫法,普遍使用“女子”的称呼。
女士: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常用这个词来称呼那些有知识、情操高尚的女子。后来,这个词渐渐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女子的尊称,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
淑女: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用这个词来指那些温柔、善良的女子,如人们常说的“窈窕淑女”。
闺女:因为古代的女子常居住在闺阁之中,一般很少出门,所以被称为“闺女”。唐诗和明清时代的小说中通常用这个词语来称呼那些年轻的女子。
小姐:在最初的时候,“小姐”是对地位低下女子的称呼,指的是宫里的奴婢和妓女之类的人。到了宋代以后,达官贵人家的女儿都称为“小姐”,含有尊贵的意思。之后,人们就常用这个词来称呼那些年轻漂亮且家庭条件也很好的女子。
娘子:在古代,这个词是未嫁或已嫁女子的通称。只要是年轻女子,都能用这个称呼。但在多数情况下,它表示的是丈夫对妻子的爱称。
姑娘:这是古人称呼年轻女子时常用的词语,在明清时期使用得最多。
尽管古代对女子的称呼是多种多样的,但每一种称呼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用的时候是有不同的讲究的。
古代对人的敬辞中国人向来有着注重品德修养和重视文明礼仪的传统,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都会格外留意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是否得体。这种优良的习惯和传统其实是从中国古代一直流传下来的。中国的古人在与人交往时就特别重视使用得体的语言,常常会用表示谦卑的词语来称呼自己,而用表示尊敬的词语称呼别人,而且对于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往往会用不一样的敬辞。
对于古人常用的一些敬辞,有人整理总结出了这样的一个口诀:
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等候客人用“恭候”,宾客来到称“光临”;未及欢迎说“失迎”,出门送客说“慢走”;看望别人用“拜访”,中途先走用“失陪”;起身作别用“告辞”,请人别送用“留步”;请求解答用“请教”,盼人指点用“赐教”;请人帮忙说“劳驾”,求给方便说“借光”;求人原谅说“包涵”,请人批评说“指教”;送人礼品说“笑纳”,赠送作品用“斧正”;麻烦别人说“打扰”,托人办事用“拜托”;向人祝贺说“恭喜”,赞人见解称“高见”;请人休息为“节劳”;对方不适说“欠安”;尊称老师为“恩师”;称人学生为“高足”;老人年龄说“高寿”;女士年龄称“芳龄”。
平辈年龄问“贵庚”,打听姓名用“贵姓”。
如果仔细观察则不难发现,这些敬辞中的很大一部分我们至今还在沿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礼仪文化的确是一脉相承的,多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传统,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为人处世也是很有好处的。
古人对“死”的叫法崇尚吉祥、希望自己平安幸福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态,所以现代人在生活中总是会对一些词有所忌讳,如“死”、“血”之类的。其实,我国古人也有这样的心态,因为忌讳“死”这个不吉利的词语,但有时候又不得不用,所以古人就想出了一些表示同样意思的词语来代替。
古人不仅忌讳说“死“字,而且对它的称呼还有着严格的规定,死者的身份、地位不同,叫法也是各不相同的。这点在专门记录古代礼仪制度的《礼记》中有详细的记载,书上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就是,不同阶层的人死了,称呼是完全不一样的,绝不能滥用。“崩”是皇帝或国君死亡时专用的;“薨”是对诸侯死亡时的说法;大夫等官员死了,只能称为“卒”,士人死叫“不禄”;而只有平民百姓这类身份卑微的人死了才能称为“死”。
随着社会的发展,限制不再那么严格了,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表示死亡意思的词语。如君王死亡除说“崩”外,还有“驾崩”、“晏驾”、“千秋”、“百岁”等;对一般官员和百姓的死亡还称为“捐生”、“就木”、“作古”、“弃世”、“故”、“终”等;对于长辈的去世,则委婉地称为“见背”。佛教和道教中,关于死亡的说法也有很多,如“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登仙”、“升天”、“仙逝”等。
古人对“死”的叫法,实际上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体现,这种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手下、足下、膝下的意思如果是经常看古装片的人,肯定会对其中人们交谈时说的一些词语如“手下”、“足下”、“膝下”有一定的印象。我们知道,“手”、“足”、“膝”等词语表示的是人的手、脚和膝盖等身体部位,那么,这些与人的身体部位有关的词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们是否与人的身体有关呢?
对于这三个词语,大家可能对“手下”的印象要深刻一下。在古代,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几乎人人都有一些可供差遣的“手下”。“手下”指的就是率领的部下,就是那些替人办事的人。
而“足下”主要是地位低的人称呼地位高的人,或是同一级别的人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才会使用这个称呼,它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您”。那人们为什么要用“足下”来表示尊敬呢?有一种比较有趣的解释是这样的:见到地位比自己高或是见到自己尊贵的朋友,由于带着敬畏和尊重的情感,一般是不怎么敢抬头看他们的脸的,所以就只能低着头,将自己的目光定位在他们脚上。后来,古人就从这一动作中归纳出“足下”这个词。
还有一个词就是“膝下”。和多数人的想法一样,“膝下”的确是与“膝盖”这一人的身体部位有关。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男儿膝下有黄金”,这句话中的“膝下”原本的意思是指下跪,后来人们也用它来表示“屈服”的含义。
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膝下”还是一个表示称呼的词语。因为子女在年纪还很小的时候总喜欢跟着父母、在父母的膝盖周围活动,所以古人就根据这一情景,将子女称为“膝下”,后来,有些人也用“膝下”这个词语来借指父母,以此表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切关系。
古代的“先生”指什么人“先生”和“小姐”在现代社会中使用得非常频繁,“先生”基本上可以指代社会上所有的男性。可在中国古代,尽管也有“先生”一词,但它的意思与现在人们通常认为的意思有着很大的区别。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的含义并不是固定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指代着不同的对象。
“先生”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出生比自己早,年龄比自己大的男子,所以它在出现最初的时候是对自己的父亲和兄长的称呼,这是它的第一种意思。
“先生”的第二种意思也是古代最常用的意思,就是指老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在古代,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的社会地位是很高的,常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同。
后来,人们又在“先生”第二种意思的基础上延伸出另一种意思,即用“先生”来尊称那些有一定学识、身份、地位的成年男子。在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战国年代,人们就常常这么称呼了,如孔子就常常被人们尊称为先生,这其中有他的学生,但更多的是尊敬他的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先生”一词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到了后来,只要是德高望重的人,不论男女,都可以用这个称呼来表示尊敬,如著名的文学家杨绛、冰心、丁玲等也可以称呼为“先生”。
除了这些比较常用的称呼外,“先生”在古代还可以指称其他的一些对象,如用来称呼旧时管账的“当铺先生”,用来称呼那些卜卦算命、看风水的“算命先生”和“风水先生”,或用来称呼那些以说书为生的“说书先生”,等等。
古代的“大夫”指什么人中国的汉字是非常奇妙的,同样字形的字,读音不同,意思也就很不一样,如“长”、“背”、“差”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音字。除了一词多音、多义,汉字的意思也往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今天我们要说的“大夫”这个词就是这样,它不仅有两种读音,而且古今意义有着很大的差别。
现在人们通常将治病救人的医生称为“大夫”,其中的“大”念dài。可在中国古代,“大夫”是一种官职名称。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存在很多诸侯国,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国君和众多官员。这些官员主要分为卿、大夫、士三级。其中的“大夫”是一个特定的爵位,分为很多等级,能世袭继承,而且能得到国君赏赐的封地。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又用这个词来指称一般的官职。秦汉以后,御史大夫成为重要职位,主要负责监察百官,负责代替皇帝起草重要文件,管理国家重要文件等。到了清朝时期,高级文职官员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
那么,原本只是官职名称的“大夫”是怎样与医生扯上关系的呢?原来,宋代时期的医学制度和医学教育发展迅速,朝廷中也有很多负责管理医疗行政的官员,这些医官被分为七级,每级都有很多种官职,而且都是“大夫”级别的,如“和安大夫”、“成安大夫”等,所以一些北方人就开始尊称医生为“大夫”了,为了与官名相区别,人们就将称呼医生的“大夫”读作dàifū,而不读作dàfū。后来,“大夫”就逐渐转化为今天的意思,专指掌握医药卫生知识和以治病为工作的专业人士。
“三姑六婆”是指哪些人在我们的日常口语交际中,人们时不时地会提到“三姑六婆”这个词语,并用它来泛指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女性,而且往往带着明显的贬义色彩。可你知道“三姑六婆”原来是指什么人吗?
其实,“三姑六婆”原来指的是中国古代几种平民女子的职业。三姑是:尼姑、道姑和卦姑;六婆则是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这个词语大约出现在我国的元代时期,当时的学者陶宗仪在他的作品《辍耕录》中就对此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
在“三姑”中,尼姑和道姑是比较好理解的,她们分别是佛教和道教的出家者。那“卦姑”是什么人呢?卦姑当然与“卦”有关,也就是古代社会中的那些专门为人占卦算命,并以此为生的女子,相当于当今社会中那些专门帮人算命看八字的人,只是性别为女性罢了。
对于“六婆”的职业,理解起来就困难一些了。媒婆可能大家还算熟悉,说的是那些专门为人介绍姻亲、拉红线的人,这一称呼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其余的“五婆”大家应该就会觉得比较生疏了,因为在现代社会中,这些职业基本上都不存在了。其中的牙婆是古时候专门为富贵人家买卖奴婢、小妾等的人贩子;师婆也就是巫婆;虔婆也就是古时青楼的女性管理者;药婆是指那些专门卖药的女人;稳婆则是指那些专门接生小孩的接生婆。
在古代,“三姑六婆”不同于平常的女子,而且多数职业的人物还代表着搬弄是非唯利是图等不良形象。所以到后来,人们就常常将这个词当做贬义词来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