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汉简
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和甘谷汉简,号称中国“四大汉简”。1971年12月,甘谷汉简被发现于天水市甘谷县新兴镇刘家屲的一座汉墓中,共23枚。
甘谷汉简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有一种笔意豪放、墨趣天成的趋向。甘谷汉简的书法风格,既别于居延汉简的篆意,又别于敦煌汉简的率意,更别于武威汉简的章草味,是东汉隶书的典型范本。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秦武公征服了邽、冀的戎人以后,建立了邽县和冀县。邽在今天水市,冀就是甘谷。“县”字的古义同“悬”,把人头吊在树上,表示悬挂,有震慑的意味。这个字引申出来的含义是地处偏远,不能直接掌控,用来表示地域区划的一个层级。秦武公设县,是设立了一种行政建制,和周朝的分封制截然不同。秦武公死后葬于平阳,首开活人殉葬制度之风,陪葬的多达六十六人。
秦武公建立郡县制是诸侯割据的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开始。甘谷为全国县治肇始之地,故有“华夏第一县”之称。
“别看甘谷地方碎,伏羲皇帝头一辈。桑叶儿衣裳脸上黑,伏羲爷生在古风台。”这是流传在民间的一首伏羲民谣,甘谷境内拥有若干伏羲遗址。
颜师古注,其中就曾提到:《汉书·地理志》“《禹贡》朱圉山,在冀县(甘谷)南梧中聚,山上有古风台,传为伏羲出生地。”
古风台,地处甘谷县城西南十公里的白家湾乡古风台村,这里还有八卦山、伏羲洞、伏羲笔、龙眼泉等诸多与伏羲有关的地方。这里的农民用树梢编织的八卦型鸡灶、鸡笼,不无巧妙地将伏羲所创造的八卦图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
只不过,我应该相信天水秦安为伏羲的出生地还是天水甘谷为伏羲的出生地呢?这个问题是专家研究的范畴。其实,秦安、甘谷不过相距百十里路,就当伏羲抬抬腿串门呢。我知道我这是趣说,伏羲出生地的确认还需要专家说了算。
总之,伏羲被尊为人文始祖,伏羲文化被称作华夏远古文明的起始和源头,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
如果按照实实在在历史记载确有其人来排序的话,石作蜀,这位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甘谷人,可以算作甘谷第一人吧。石作蜀是甘谷永宁镇(今甘谷县四十里铺)人,生于周敬王元年(前519年),逝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自幼胸怀远志,聪颖敏学,仰慕孔子。成年后,徒步东鲁,投身孔门,得圣人教育和熏陶,身通六艺,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
石作蜀学成返乡后,大力宣扬儒家学说,传播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风俗,自此三陇一带文教大兴,人文蔚起。后人尊称他“石夫子”。可惜,其生平和著述由于年代久远,早已湮没无存。
甘谷四十里铺现还有石子祠和石子墓,祠联曰:“梓里访遗踪,看空庭草碧,荒冢花殷,何知是唐封宋赞?杏松亲教泽,听渭水莺啼,陇山鸟语,此中有化雨表风。”
清代道光年间任伏羌(甘谷旧称伏羌)教谕的吴可读,撰有《石子墓记》:“墓在伏羌,又有秦祖、壤驷赤,孔门七十二徒,陇得三人,墓今荒芜不堪,仅存墓址。”并撰有石子祠联及墓联。
这位吴可读可不是一般人物,他任御史时,曾多次上疏言事,直声震动朝野。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载淳去世时,身后没有子嗣。慈禧太后便把她妹妹的孩子、醇亲王之子载湉接进宫来,承接为咸丰皇帝的次子。兄终弟及,慈禧仍然可以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同治皇帝的嘉顺皇后不堪凌辱,服毒自杀。满朝文武只有一个吴可读,在同治皇帝和嘉顺皇后的大葬典礼上,以死劝谏,要求将来载湉生了儿子,仍旧承继为同治皇帝之子,使得“大统有归”。吴可读怕此举祸及家人,在给儿子的遗书中,要他“速速出京”,还把身上仅存的四十多两银子放在枕下,然后怀揣遗折,以白绫书联一幅,文曰:“九重懿德双慈圣,千古忠魂一惠陵。”用以结环。但本欲自尽的那座三义庙日久破败,梁木腐朽,难以承受身体重量,便改服毒自尽。后来其子吴子桓割取联中“懿德”“忠魂”四字,连同吴可读相及遗书八通,装裱成册,题者甚众。
慈禧太后看了遗折,一定会感到纳闷,心想,为了皇家未来的事,这个吴可读居然不惜赔上自家性命。有什么特殊用意吗?
吴可读祖籍兰州,他在母丧期间,扶柩归兰,曾被聘为兰山书院山长。兰州市金塔巷曾有吴可读故居,现今还在吗?我自知问也是白问,高楼林立、寸土寸金、闹市区一隅的金塔巷,怎么可能给这样一位清代人物留一席之地呢?
《伏羌志》记载:“(石子)唐封石邑伯,宋封成纪侯,明去封号,称先贤。从祀孔庙。”
孔庙是我国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庙堂。孔庙中从祀和配享的儒家著名人物分别是四配、十二哲、先贤和先儒。共有七十九位先贤在东西两庑分别奉祀,石作蜀有牌位立在西庑内。
说了甘谷第一人,接着再说一下甘谷第一文物吧。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证明甘谷历史的悠久,人文内涵的丰富,借以衬托甘谷汉简的价值和意义。
当然,这个“第一”不是什么权威机构评选出来的,是我自己根据相关资料和知名度而定的。或许偏颇,如果与实际情况并不十分相符,那肯定是我知识浅陋所致,在此先提前致歉了。
甘谷西坪乡石坪村1957年出土了一件距今有五千五百多年历史的人面鲵鱼彩陶瓶,瓶高38.4厘米,口径7厘米,圆腹平底,颈有对耳,小口平沿,口沿上斜,中部有一圈向外突起的纹饰,泥质红陶,瓶面绘有墨彩人面长尾图案。彩绘生动形象,圆头,颌头有“十”字纹,眉部有数道横纹,一双大眼直射前方,大嘴圆张,牙齿外露,颈部有“U”字形细纹,腹部是网状花纹。从整个彩绘图案可以确定是鲵。鲵是一种爬行动物,以头、面、四肢乃至叫声酷似小儿,俗称娃娃鱼。人面鲵鱼彩陶瓶,充分体现了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形态,体现了先民们关于人类始祖神话的联想,也有认为是中国远古神话中人类始祖伏羲的原形。对研究华夏文明的起源及人类始祖的源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
人面鲵鱼彩陶瓶被定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并且还认为图案是传说中龙的形象,是原始龙的雏形,也是世界公认的原始氏族部落最早的图腾,堪称“中华第一龙”——从甘谷第一文物一下子成了“中华第一龙”,这个“第一”转换的我都有些反映不过来了,借用一个体操名词:腾空旋转360度转体三周半落地,绝对的高难动作,但是,和“中华第一龙”相比,我觉得还应该有更叫人惊讶的词让我借用。
2011年中国与比利时联合发行了一套《陶瓷》邮票,这套邮票上的中国陶瓷,就是甘谷出土的这件人面鲵鱼彩陶瓶。
甘谷一东汉官吏墓中曾出土过一棵摇钱树,树高85厘米,底座为陶制山形,饰各种动物浮雕;铜质树干有四层树叶,叶上饰方孔钱、人物及禽兽图案,其二层有看守铜钱的武士——我的感觉就如同街头遇见荷枪实弹武装押送运钞车的保安一样,让人担心钢盔下的那张脸,躲着些,万一他走火了怎么办?
摇钱树是我国汉代流行的一种特殊的陪葬品,因树叶被装饰成方孔圆钱,因而被学术界命名为“摇钱树”。
古代民谣“摇钱树,聚宝盆,日落黄金夜装银”。摇钱树除了被赋予世俗的祈财纳福的吉祥观念,还包含着长生不老、羽化升仙、辟邪禳灾、生殖繁衍、灵魂归宿等思想。
关于摇钱树的来历,一般认为出自陈寿《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引的一则故事,说一个人在路上拾得一串钱,由于找不到失主,就把钱挂在一棵大树上。路过此地的人见到大树上有钱,以为是神树,于是便把自己的钱也挂在树上,以祈求来日获得更多的钱财。由此,形成了摇钱树的习俗。
摇钱树不仅是古代民俗信仰的物证,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货币文化的产物,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
武威磨嘴子西汉墓出土的浮雕人物石摇钱树座,雕凿了四个裸体人像,他们姿势各异,或伸手接钱,或仰颈企盼,表现的无非都是对金钱的热爱。四个裸体人像,猛一眼看去一个个轻灵若猴,随时准备蹦蹿着去抓钱的样子。
甘谷还曾出土三块汉画像砖,其中一块狩猎画像砖,雕刻有四层狩猎画像。表现的是低山丘陵之间,茂密的树木,有人正张弓射箭,有人在骑马飞驰,追赶着前面逃跑的动物,另有二虎扑向一动物。砖面四周以三角锯齿纹装饰。画面上山丘、人物、动物及装饰花纹均绘有不同色彩,因年代久远而剥落无存。
甘谷一汉墓还出土了砖面以模印技法饰以青龙、朱雀、玄武、羊,并装饰以柿蒂叶纹和三角纹饰的画像砖。龙在砖面左方,仅存龙头及前半身,龙体刻出鳞甲,飞翼上举,怒目张口,龙髯与颈部相连;朱雀位于砖面上方,口衔宝珠,昂首翘尾,两足奔走,两翼上举,胸部突显,尾羽下垂曲卷,表现的是即将飞起瞬间的姿态;玄武位于砖面下方,本为龟蛇合体,但此砖玄武形象为一只蛙,蛙两爪横伸,鼓腹直立,似舞蹈状——对蛙的理解可以追溯到距今七千至六千年的大地湾彩陶的蛙纹形象,其中包含了先民们对生殖的神秘感及繁衍后代的企盼。变形蛙纹作为最常见的彩陶纹饰,象征着青蛙产下许多卵,孵出蝌蚪,是一种生命力繁衍旺盛的体现;砖面正中为一头大羊,双角上举,大尾下垂,显得尤为体肥健壮——“羊大为美”这个词又一次得到了验证。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玄武就是黑色的龟蛇,武是龟蛇的意思,青龙、白虎又分别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东之青龙,西之白虎,南之朱雀,北之玄武,黄为中央正色,并且还与金木水火土对应,并称四神或四灵,被奉为镇守四方、驱除邪恶的神物。
《三辅黄图·汉宫》记载:“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便是指风水堪舆中讲究的“四神兽模式”。
汉代盛行四神图案画像砖,常用于墓葬、宫殿等建筑物,以示吉祥和方位。为何缺少了白虎呢?难道溜达到哪座山林去当山大王了吗?根据砖面看,可能另有一砖,与此砖拼合才成一完整图案。
2000年曾对一座多次被盗的甘谷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器物中有两件彩绘陶器、文饰简练、线条流畅;二十多件车马器饰件全部鎏金;另外还出土了铁镞、弩机等文物;另外,一件44厘米高的青铜壶内还盛有半壶酒——甘肃灵台白草坡1967年出土的西周伯爵墓葬文物中,一只青铜筒形提梁卣出土时就盛有液体,因为挖掘的农民不懂,当时就倒掉了,后被考古专家断定为卣内所盛的酒,是国内除已发现的汉代酒之外存世最久的酒。甘谷汉墓青铜壶内的酒,肯定不会再被倒掉了,应该是在哪个科研机构妥善保管着,也许,还隐隐散发着淡淡的酒香——想想都让人吐舌头,这可是将近两千年以前的酒香啊。
写甘谷简牍,居然写到了酒香,想想真好。要知道,周代甚至还有一种官职就叫“酒人”,就是掌管酒的官。多么让人羡慕的职务啊,即使不喝酒,天天闻着酒香,真好。就让我们在两千年以前汉代的酒香中结束这篇与甘谷简牍有关的“华夏第一县”的文章吧——汉代酒配汉代简牍,简直是堪称绝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