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一万小时吓坏了谁
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职业和人生中“被卡住”的感觉。怎么干怎么学都得不到提升,成长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台阶,想上上不去,不上又不甘心。这很像在网游中遇到某一个关卡,怎么玩也过不去,这种卡住的焦虑会逼迫一个玩家大把花钱买装备。但是到了现实的职业和学习中,他们就有点没招了。
此时,他们会冒出这样的想法:
我在什么方面有天赋,能直接拥有该能力吗?
我该如何提升能力,as soon as possible(尽可能快)?
此时,网络上及流行书籍里跳出诸如“一万小时定律”的说法,这对他们而言,五味杂陈。
所谓一万小时定律,指的是当我们练习某个技能达到一万小时时,无论是否有天赋,都会成为高手高高手,达到大师级别,而且是非一万小时不可,7500小时就不行。这类书籍里都会详细描述历史上各类牛人,有本身很努力的体育明星(科比·布莱恩特、费德勒和乔丹),也有看上去天赋起作用的音乐大师(莫扎特和披头士乐队),他们所取得的这类巨大成功不是因为天赋,就是因为他们持续不断地练习了至少一万小时:我们能力不到位,归根结底,是因为时间不到位。只要你能练习一万小时,就会成为天才。如果按每天3小时练习,这需要10年。
这给了一些人希望,特别是觉得自己在哪方面都毫无天赋的平凡人。从前,当这些人发现自己没天赋时,以为自己就只能这样混一辈子了。一万小时定律如同一盏明灯,给他们指引了一条布满荆棘、曲曲折折的道路,花一万小时走完这条路,尽头不是可能性和随机性,而是必然的高手和天才。用新东方老师讲课最流行的语言:“成为天才是个体力活儿。”
但同时也给了一些人绝望。一万小时哎!10年哎!10年可以让房价从3000涨到3万,可以让城市从繁华变成鬼城,10年前关心的是孩子是否要吃国产奶粉,10年后都得为小升初操心了。那么多沧海变成了桑田,要让我在某一项技能上花这么长时间才能得到认可,你说的那些个明星、作家、音乐大师他们熬得起,我们这些个俗人谁熬得起啊!“我想通过上培训班学习某种能力,你跟我说要一万小时?我的大脑告诉我要骂娘。”一万小时练习跟追求即时回报PK不到一个回合,就迅速灰溜溜地败下阵来。
除了希望和绝望之外,一万小时定律还给了更多人疑问。既然练习一万小时就能成为天才,那很多人从事某一个职业也至少10年甚至20年了,比如:老出租司机、老工程师、老会计、老股民……按说各个都该练成天才了。为什么这么多人真的把时间花里边了,体力活儿也没少干,还是没能“得道成仙”呢?
我们都被标题党害了。
一万小时定律讲的是如何训练能力,可以让能力提升的办法。如果仔细研究相关领域的理论和知识,这个定律的核心逻辑是三个层面的内容:
1.刻意练习
这与我们想象的练习方式完全不同。如果对这个练习方法有了解,你会发现所有的运动员、梨园行、相声界、武术界,乃至传统的厨师、木匠等手工艺者全部是按照刻意练习来完成的。在“一万小时定律”里,甚至连“克服害羞”都可以用刻意练习的方法练成。但是在生活中,每个人上小学、中学、大学,单纯学习的时间20年有余,但是却缺乏针对不同能力刻意练习的方法。我们总是想要选择一个好的方向,但选择一个更合适的努力方法比方向更重要。
2.有效的学习环境
在相关的研究书籍里,天才们往往集中孕育在某些独特的环境里。比如莫斯科斯巴达网球俱乐部,一家场地简陋到“烂”的俱乐部,培养了库尔尼科娃、萨芬、米斯金娜、德门蒂耶娃……几乎所有的俄罗斯女子网球名将。佛罗伦萨在文艺复兴时期只有区区9万人,相当于你家周围某一个比较上规模的楼盘小区的居民数。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楼盘”,却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造就了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马萨乔、保罗·乌切洛、桑德罗·波提切利等大神级的画家、雕塑家……类似的还能找到很多这样的“小”环境,这样的小环境里的设备条件、物质条件似乎都十分简陋,值得称道的是在这个小环境里会有那些能带来客观反馈的教练。对于能力提升,真实客观的反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而好的教练往往都出没在那些不太起眼的俱乐部里,大隐隐于市。
3.对自我提升的热情
当提到热情,大家都会认为是“持续不断的兴趣”。很多研究表明:不一定。这种热情也可能来自其他的动力,比如……诱惑。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汤姆·索亚历险记》里汤姆用了一种原始的催眠方法把原本枯燥的刷墙变成乐趣:汤姆开心地刷墙,并告诉小伙伴们,这根本不叫干活,这是一种极为享受的游戏,而且,还需要报名得到姨妈的首肯才能玩。汤姆形容得有声有色,自己也刷得兴高采烈。其他小朋友也对刷墙充满了兴趣,争前恐后地去刷墙。
我甚至相信现在那些企业创始人一定是看了这个段落,才学会如何“画饼”找合伙人找团队的。当然,这也是为什么你能对某个能力有热情,不一定是乐趣,也许是受到了诱惑。你的教练、同伴会给你很多诱惑。
不过无论怎样,只要这热情长存,投入到刻意练习中,并有好的环境,能力就会提升。
当做到以上三点之后,那个“一万小时定律”你还会介意吗?
2.2你真的要成为“大师”吗?
那个让我们魂牵梦萦的一万小时定律,我们在意的其实不是什么一万小时,而是这样就能成为天才、大师。
但是,你是否认真考虑过,你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想成为“天才”“大师”?
人们看到他们的光环是那么地耀眼夺目,但是有光的地方就有影,我们是否看到了他们的影子?
对此,同样有心理学家做了深度研究。
他们特别挑了不同领域的“大师”:
毕加索——美术领域,爱因斯坦——科学领域,甘地——政治领域,弗洛伊德——心理学领域,托马斯·艾略特——文学领域,斯特拉文斯基——音乐领域,玛莎·格莱姆——身体运动领域。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专家们对这几位大师的一生做了研究。其中,一万小时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他们都是在沉浸于自己事业的10年以后提出了新的理论、思想、名著,或者形成新流派的。而同时,他们注意到了另一个细节,那就是这几位大师都或多或少在生活方面或孤僻或冷漠或暴躁:毕加索在个人感情中扮演的是一个典型的浑蛋,没有承诺,玩弄女友,甚至有两个前女友为他自杀,他却无动于衷;爱因斯坦与家庭十分疏远并时常关系紧张,他对他的小儿子十分冷漠,这间接造成了他小儿子后来患了精神分裂症,另外爱因斯坦对自己的私生女不闻不问,否认父女关系(怎么跟乔布斯有点像);至于斯特拉文斯基,这个“热情”到能写出《春之祭》这样伟大作品的音乐家,在人际关系方面却显得器量狭小,以至于曾经很要好的朋友很快跟他决裂;伟大至善的甘地,对民众表现出其大爱,但跟家人的关系十分紧张,他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也以同样的标准要求他的妻儿,以至于妻子生病时,他要求她按照自己认为对但近乎残忍的医疗方式来医治……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德纳对这些天才背后的那些阴影给了一个很有趣的解释——浮士德契约。
在歌德的名剧《浮士德》中,浮士德为了实现自己的爱情、事业等各种梦想,与魔鬼墨菲斯托签了契约,他只有不断追求梦想,魔鬼才会做他的仆人,为他的爱情、事业铺平道路,但是一旦他露出满意之意,他就立马变成魔鬼的仆人。而这些大师,他们在年轻时,似乎也签署了浮士德契约:上天赋予他们天赋,但他们必须承诺无休止地利用天赋去追求理想,而不要在乎其他。于是乎,他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名满天下,开创历史,但是总会在平常人都能享受的“天伦之乐”上备感缺失,要么变得冷酷,要么一辈子遗憾。50多岁的周星驰在采访中提到了他的后悔:“没有珍惜当年真挚的感情。”我们可以猜测这也同样是浮士德契约,他用他做电影的天赋追求理想而放弃了朋友和家庭。
选择等于责任。大师们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做出了选择,他们也因此承担了这份责任。假如换作你,当了解了这些之后,还真的想成为一名“大师”吗?
其实,我们并不需要都像“大师”们这么极致。
其次,学习的S形曲线也会重创我们成为天才的愿望。
S形曲线是企业发展、产品扩散的典型非线性理论,因为社会的复杂性,产品、企业的发展往往不像是按了电梯关门键它就必须关门那样简单的线性关系,它们往往呈现S形曲线,就是初期的大量投入却收效甚微,但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发生突破性发展,继而又是一段时间的高原期。
这条曲线也适用于个人成长。在学习的初期进展会慢一些,但你会步入一个迅速上升的良性循环,之后又会进入能力的高原期,自觉空虚不成长,怎么学习似乎也毫无成效。如果此时继续坚持能力练习,过一段时间之后又会进入迅速上升的良性循环,如此往复。
在简历中关于外语一项,往往你会选填三个层级:一般、熟练、精通。很多能力也都会分出所谓一般、熟练、精通这样的层级。记得冯唐曾经提到过写作的“金线”: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一清二楚,洞若观火。其实任何能力都有自己的金线,而且不是一条,是多条金线,如外语的一般、熟练、精通。达到了就很难退下来,但达不到,费很长时间还是达不到。
由此关于一万小时的说法也自然不是一步到位:头9999个小时,我们都特别平庸地苦练,然后到了第10000个小时之后,就马上小宇宙燃烧,一跃而过金线成为精通某道的高手。这是胡扯。
一万小时可以分拆成不同级别的金线。经过300小时的学习,你或许会成为入门的咨询师;经过1000小时的学习,你或许会成为一名高级美工设计;经过3000小时学习,你可能会成为某饭店的主管……当然,关于到底要花多少小时才能取得多大成就,我们确实没有做深入研究,也尚未找到相关研究线索,但是,这个金线的定性规律还是如此。
那么,问题出现了。你会如何画一万小时这条S形曲线呢?
它应该是这样的。
此图仅为示意图,不代表一个能力就一定分为六个级别。
你看到问题了吧。低层级的提升,往往花的时间会少,而随着层级的变高,每个层级之间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会越来越多。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大学里突击两个星期就可以确保门门及格不重修,但是如果想考85分,那平时就至少得看书、听课、做习题,那如果想考95分以上呢,这样的好学生一般是没时间玩《英雄联盟》的。这也适用于典型的RPG(角色扮演游戏),主角开始的时候,升级频率都特快,但是越往后升级频率越低,到最后的BOSS终极战,那得花更多时间打小怪才能升一级。如果开发商奸诈一点,就会设下陷阱,让你花钱买装备加速升级。
但是人生毕竟不是打老怪,不是简单要门门考95分。人生是:
你是愿意在到达某个级别以后还花更多的精力更上一层楼?
还是达到某个层级以后喊“停”,然后慢慢享受?
还是达到某个级别以后又看上新的能力台阶,然后在那个台阶从零做起?
总结一下就是:
1.大师们多是签了浮士德契约,不断追求自己的天赋而放弃了朋友、家庭等天伦之乐,你愿意做这样的大师吗?
2.成为大师的道路漫长,等级越高越需要花时间,高处不胜寒。但是,你愿意达到那么高的等级吗?
我们可以一步步来,既然从零起点到巨牛逼中间隔着那么多等级,咱们是不是可以先跨过最低的两三条“金线”,然后徐图之?要知道,跨过最低的那两三条“金线”往往只需要数百小时到一千小时,折算成年,也就是一到两年。
这样经过一到两年的练习就可以过“金线”的“人才”,我遇到过很多:从零起点到技术熟练的德州扑克选手只花了两年时间;从毕业就失业到用两年时间成为互联网产品经理;从通信工程师两年到管理咨询师;从月薪1900,两年以后成为月薪7500的程序员……
但是,依旧有一批人不愿意做哪怕1000小时的练习,我特别理解他们的心情。他们说:“老师,不是说人人都有天赋的吗?你能不能找一下我的天赋,这样我就能更快点,学习起来也更开心啊。”
好吧,既然到天赋了,那咱们就分析一下天赋。
2.3能帮我找找天赋吗?
一提到天赋,就会让很多人热血沸腾。
我们总会看到上学时那些个“别人家的”学霸们,考试每回都是第一,还每天玩《英雄联盟》。工作中也能发现那些奇葩,你干3个月的工作,到他手里两个星期干完,而且不加班还“又好又快”……这样的天赋容易让人绝望。
我们陷入“天赋”的一个典型误区就是:天赋是我跟别人比的。我在哪方面就是天生比别人强,我一来就特强,别人就差老远。
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比如你天生酒量就好,千杯不醉,别人最多是有酒胆,能喝,但都醉得不省人事。类似这样的天赋包括:外貌、情商、智商等那些因为基因而造就的身体某种“骨骼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