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这座雕塑取材于希腊神话。安泰俄斯是海神波塞冬与地神该亚所生的巨人儿子,住在利比亚,力大无穷,并向每一个路过的人挑战格斗,所向无敌;希腊最伟大的英雄赫拉克勒斯路过利比亚时与之决斗,发现只要安泰俄斯不离开地面,就可以从大地母亲那里源源不断地获得力量,于是将他举在空中用强有力的臂膀将其杀死。雕塑表现的就是希腊英雄战胜敌人的最后瞬间。赫拉克勒斯表情坚毅,双臂紧紧抱住敌人的腰部,全身肌肉紧绷,体内力量的使用似乎已经到达了极限;安泰俄斯则正处于濒死的挣扎中,他张嘴狂叫着,全身的肌肉是近乎痉挛的,左手按住赫拉克勒斯的头,似乎还在为能从他的手臂中逃脱而作出最后的努力。这件作品是西方雕塑史上第一次让人体脱离底座的约束而飞舞在空中,两个人物紧凑地扭结在一起,体现了力量的对抗和平衡,给人以力量和节奏的美感;青铜材质反射出的光影效果,则更增加了雕塑的紧张动态和生动感。
安德烈·委罗基奥
1435-1488
作者简介: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兼画家,多那太罗之后佛罗伦萨最着名的雕塑家。他曾经受过金银工匠训练,最早以制作仿古的祭器大理石水瓶为职业,但很快摆脱了这种无意义的工作而转向雕刻和绘画。其最主要的艺术成就也是在雕塑方面。他的代表作之一《大卫像》完全可以与多那太罗着名的同名作品相提并论。还有嵌板画《基督受洗》,青铜雕像《巴托罗缪·科莱奥尼骑马像》等。
066巴托罗缪·科莱奥尼骑马像
作品介绍:
巴托罗缪·科莱奥尼出生于贝尔加莫,是一位有名的雇佣军队长。1475年去世时留给威尼斯共和国一大笔钱要求为自己建造一座青铜骑马像。于是委罗基奥接受了这个任务。但直到他1488年去世仍未最后完工,后来由阿莱桑德罗·莱奥帕尔迪接手完成。这件作品的风格由静态变为动态,人物的性格特点与以前作品完全不同。雕像中,马的左前腿离开地面,似乎正在迈着雄健的步伐跃向前面的空间。科莱奥尼披盔戴甲,紧紧握着元帅的节杖,整个身体有一股不可阻挡的向前的冲力。他双足蹬住马镫,昂首挺胸,面容严峻,双眉紧锁,表情充满了蛮横和残忍的力量,其身躯因发怒而突然扭动,似乎正在向士兵发出战斗命令。科莱奥尼强烈的身体转动的动态与战马的姿态形成了鲜明的呼应关系,雕像威武雄壮,身体造型和面部特征都表明雕塑家本人对作为个体的人的强烈兴趣,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067大卫像
作品介绍:
大卫是圣经《旧约》中的以色列人的英雄,在一次对非利士人的战斗中杀死了巨人勇士哥利亚,这尊雕像表现的就是大卫胜利后割下哥利亚头颅后的情景。大卫被塑造成了一个英俊早熟的武士,仅仅是一位少年,身材也不够强壮,身穿无袖短皮上衣和裙子,左手叉腰,右手紧紧握住短剑,双眼直视前方,似乎仍在准备着随时出击,哥利亚那恐怖的头颅就放肆地放在自己的脚下。如果说多那太罗的《大卫》还保留有希腊古典主义雕塑的遗风,那么委罗基奥的《大卫》则是全新风格的。作品中的人物形态看不出希腊模式,动作极其自然逼真,让人感觉到他不是天上的神,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生活中的少年英雄。雕像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理想——现实的、觉醒的、具有人性的人。在构图上,与多那太罗作品中收缩而宁静的风格不同,雕塑中人物手抓宝剑的倾斜方向和左臂肘部的弯曲程度使这个胜利者的形象在外轮廓上充满了向外扩张运动的感觉和变化。这两件作品都是传世的杰作,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表现同样的题材时,不同的艺术家往往而且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创作,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思想和风格,这样的作品才是不朽的。
米开朗基罗
1475-1564
作者简介: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
1475年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1496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4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1505年在罗马,用了4年零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着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创作了着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1519-1534年,他在佛罗伦萨创作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开朗基罗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6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末日审判》。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直到1564年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
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同时他的艺术创作也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
068哀悼基督
历史背景:
这件作品是米开朗基罗为圣彼得大教堂所作,是他早期最着名的代表作。作品的题材取自圣经故事中基督耶酥被犹太总督抓住并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圣母玛丽亚抱着基督的身体痛哭的情景。
作品介绍:
雕像中,死去的基督肋下有一道伤痕,脸上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横躺在圣母玛丽亚的两膝之间,右手下垂,头向后仰,身体如体操运动员一般细长,腰部弯曲,表现出死亡的虚弱和无力;圣母年轻而秀丽,形象温文尔雅,身着宽大的斗篷和长袍,右手托住基督的身体,左手略向后伸开,表示出无奈的痛苦;头向下俯视着儿子的身体,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细密的衣褶遮住了她厚实的双肩,面罩却衬托出姣美的面容。圣母的表情是静默而复杂的,不仅倾泻了无声的哀痛,也不只是圣母充满哀思的祈祷,它已经大大超出了基督教信仰所包含的内容,这是一种洋溢着人类最伟大最崇高的母爱的感情。
作品采用了稳重的金字塔式的构图,圣母宽大的衣袍既显示出圣母四肢的形状,又巧妙地掩盖了圣母身体的实际比例,解决了构图美与实际人体比例的矛盾问题。基督那脆弱而裸露的身体与圣母衣褶的厚重感以及清晰的面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统一而富有变化。雕像的制作具有强烈的写实技巧,作者对雕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打磨,甚至还使用了天鹅绒进行摩擦,直到石像表面完全平滑光亮为止。这一切都使作品显得异常光彩夺目。
069大卫
历史背景:
大卫是圣经中的少年英雄,曾经杀死侵略犹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亚,保卫了祖国的城市和人民。米开朗基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
作品介绍:
在这件作品中,大卫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壮士形象。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左手拿石块,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着,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索着敌人,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大卫体格雄伟健美,神态勇敢坚强,身体、脸部和肌肉紧张而饱满,体现着外在的和内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视着前方,表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和坚强的意志,身体中积蓄的伟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与前人表现战斗结束后情景的习惯不同,米开朗基罗在这里塑造的是人物产生激情之前的瞬间,使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态似乎有些像是在休息,但躯体姿态表现出某种紧张的情绪,使人有强烈的“静中有动”的感觉。雕像是用整块的石料雕刻而成,为使雕像在基座上显得更加雄伟壮观,艺术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头部和两个胳膊,使大卫在观众的视角中显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满了巨人感。
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
070垂死的奴隶、被缚的奴隶
历史背景:
1505年,米开朗基罗被教皇请到罗马为他设计制作“世界最大的”陵墓,供教皇死后享用。可是这个喜怒无常的教皇在设计陵墓期间,一再更改,否定原先的计划。米开朗基罗忍无可忍,只好毅然离开,逃回佛罗伦萨。教皇动用军事武装直捣中部意大利,使佛罗伦萨政府不得不强迫米开朗基罗回到教皇的身边。忍辱负重的米开朗基罗从1508年起,第二次为教皇设计陵墓计划,不仅作了大量他所不愿意作的壁画,还完成了全部雕像的任务。陵墓工程巨大,雕像颇多。艺术家把多年的抑郁、愤懑和屈辱,全部寄托在这座陵墓的各个雕像上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陵前雕塑,即是这两尊作于1516年的奴隶像。
作品介绍:
《垂死的奴隶》与《被缚的奴隶》都是用来装饰陵墓的。在中世纪意大利,统治阶级在墓前立奴隶像是象征死者的权威。显然,这座雕塑是沿袭罗马纪念碑常用囚犯作装饰的惯例。米开朗基罗为发泄他对统治者的抗议,把奴隶雕成渴求解放而不可得的两个青年壮汉,他们具有力士般健美的体魄。《垂死的奴隶》双目紧闭并不像垂死,好象在微睡;胸前的绳索象征着暴力与专政,但他没有表现出极度的痛苦,也不是为挣扎而显出痉挛,而是一种摆脱了苦难的昏迷。似乎沉重的劳动已使他疲惫不堪:他左手枕在仰起的脑后,右肘弯曲在胸前。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想再一次醒来与暴力与死亡搏斗。《被缚的奴隶》反抗节奏就更强烈了。他的壮实的躯体呈螺旋形拧起。他力图挣脱身上的绳索,这种动势的转折,体现了巨大的内在激情。似乎这个奴隶将要迸发一股无比强大的反抗力。面部表情显露出坚强不屈的意志。有人称这尊雕像是“反抗的奴隶”。
通过这两尊雕像,观者可以感受出,人的尊严得到了高度体现。艺术家以卓越的技巧让这两块冰冷的石头产生出生命的活力。
071摩西像
历史背景:
16世纪初,米开朗基罗应教皇尤里乌斯二世的要求,为他修建一座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陵墓以供其死后享用。可是这个喜怒无常的教皇在设计陵墓期间,经常反复无常,一再更改原先的计划,使得米开朗基罗倍感失望。这尊《摩西像》就是米开朗基罗在建造坟墓上的一件着名雕塑。
作品介绍:
圣经记载,摩西是圣经《旧约全书》中的以色列人首领,他曾带领几十万以色列男女老幼走出埃及,在红海彼岸的西奈半岛过上安定的生活。在西奈山上,摩西还为以色列人订立了十项律法,名为《摩西十诫》。但有一个名为亚伦的人触犯了《十诫》,鼓动人们膜拜异教偶像。摩西闻讯大怒,并将刻有十诫的木板摔碎。米开朗基罗的这尊雕像表现的就是摩西愤怒的瞬间。
雕像中的摩西是一位体格强健的老者,头上长有象征“神”的一对犄角,身穿薄薄的无袖上衣,红肿的衣褶搭在两膝间。他双臂肌肉发达,手上青筋暴露,仿佛积蓄着无穷的力量。他一手抚弄着长及腰间的胡须,一手扶着刻有《十诫》的法版,头强烈地向左侧扭动着,威严而冷峻的双眼圆睁着,怒目而视,神情紧张,脸上充满了警觉的敏感。虽然是在坐着,但整个身体的姿势呈现出强烈的动感,左脚向后伸出,好像马上要站起来。虽然怒气冲天,但作为一个以色列人的精神领袖,他又必须尽力克制自己的情绪,所以表现出一种异常复杂的心理状态。他是一个悲剧性英雄人物的典型形象,仿佛大自然最本质力量的化身,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中包含着艺术家对祖国命运的高度关注,和对人的尊严的无上崇敬,是作者人文主义思想的结晶之作,也被西方艺术评论家认为是米开朗基罗最成功的雕像之一。
072昼、夜、晨、暮
历史背景:
佛罗伦萨巨头美第奇家族的陵墓位于圣洛伦佐教堂的一座小礼拜堂内,断断续续地前后施工长达15年之久。米开朗基罗为这座陵墓制作了几尊着名的雕像,成为他创作盛期最后阶段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