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米开朗基罗的《昼》、《夜》、《暮》、《晨》四件雕像通过雕塑中的人物表达出不安、紧张以及带有辛酸的屈从,这似乎正是作者心灵深处的真实写照。《昼》描写的似乎是一个未完成的男性人体雕像,他好像刚刚从睡梦中被惊醒,右手在背后支撑着身体,眼睛圆睁着,正越过自己的肩头向前方凝视着;《夜》描写的是一个身材优美的女性,但身体的肌肉松弛而无力,她右手抱着头,正在深深地沉睡着,脚下的猫头鹰象征着黑夜的降临,枕后的面具则象征着恶梦缠身,她似乎已经精疲力尽,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得到安宁;《暮》描写的是一个强壮的中年男子,他松弛的肌肉无力地下垂着,上了年纪的脸上沉浸在平静的思索中,或许是由于苦闷而在发呆;《晨》的形象是处女的化身,她丰满而结实,全身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和光辉,似乎正从昏睡中挣扎着苏醒过来,但没有欢乐,只有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这四个人物形象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感,他们辗转反侧,似乎是为世事所扰,显得忧心忡忡,既象征着光阴的流逝,也代表着受时辰支配的生与死的命运。
这些雕塑作品暗示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同时它们也成为后来“样式主义”美术作品的先驱。
贝纽维多·切利尼
1500-1571
作者简介:
意大利16世纪后半期雕塑家、美术评论家,样式主义雕塑的代表人物。原为金银工艺师,后受到米开朗基罗的影响,开始制作大型的雕塑。他到过意大利的许多城市,不仅受宠于罗马的教皇和佛罗伦萨的执政者美第奇家族,也被当时的法国国王所器重。他为法国王室和意大利统治者制作了大量金银工业品和雕塑作品,手法极其富于装饰性,艺术技巧十分出色。切利尼的艺术风格不局限于旧日的陈规,作品中有着明显的雕凿修饰性,人物姿态华美,显得过分注重形式美,体现了贵族思想所特有的优越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倾向。他本人多才多艺,一生富有传奇色彩,曾留下一部充满文学趣味的自传,所以后人称他为戏剧性的浪漫主义艺术家。他的代表作品有青铜雕像《珀耳修斯和美杜萨》、装饰性浮雕《枫丹白露的狄安娜》、工艺品《弗朗西斯一世的盐罐》等。
073弗朗西斯一世的盐罐
作品介绍:
1540年,切利尼应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之邀,到法国为国王制作了许多精致的工艺雕塑品,其中最着名的就是这件用黄金和珐琅制作的豪华的盐罐,称为《弗朗西斯一世的盐罐》。切利尼原本就是一个金银工匠,所以对这类工艺品的加工显得得心应手,他所制作的这个盐罐把精致优雅的趣味与卓越的金银器物的制作技艺融合为一体。两个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身体都向后倾斜着,肢体被作者有意地拉长了,人物动作形成了一种相互牵扯的静止动感,形象十分生动自然。这个盐罐以及承托盐罐与胡椒瓶的圆形底座,都经过了精雕细刻,工艺精巧至极,玲珑剔透。这件作品体现了作者样式主义的艺术风格,也表现了法国宫廷生活的奢华和宫廷装饰的形式美。
074枫丹白露的狄安娜
历史背景:
16世纪20年代开始,意大利美术界流行起了一股“样式主义”风潮,样式主义的艺术家们往往有意识地追求极端的形式美,热衷于表现复杂的形象和动作。这种风格体现在雕塑作品上,改变了文艺复兴时期单纯质朴和一目了然的风格,华丽而富有装饰性。圆雕作品追求雕像从各个角度上观赏的美感,人体雕刻作品中则经常采用夸张人体造型的方法。样式主义雕塑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雕塑家切利尼,这件《枫丹白露的狄安娜》就是其浮雕作品的着名代表作之一。
作品介绍:
狄安娜就是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和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她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古希腊以来的雕塑作品中。这件作品是切利尼为法国王室所作,用于法国枫丹白露宫的弧形窗装饰性浮雕,被认为是意大利样式主义和法国样式主义相结合的典范。雕像的正中间是一个探出雕刻画面的鹿的头部,女神狄安娜身体向外扭转着斜卧在下面,背景充斥着各种动物形象作为装饰,同时也体现了狩猎女神的身份。作品在形态的处理上明显受到了米开朗基罗为美第奇陵墓所作雕像的影响。但切利尼夸大了人物形象,头部被缩小,四肢被拉长,整个身躯几乎被推到了浮雕的最前景。
这件作品是样式主义的代表作之一,对法国文艺复兴美术的形成起到过很大的作用。
075珀耳修斯与美杜萨
作品介绍:
珀尔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着名的英雄,是主神宙斯的儿子。他和母亲被外祖父抛弃,漂流到塞里福斯岛,被那里的国王收留;塞里福斯的国王为了娶他的母亲为妻,鼓动珀尔修斯去冒险,叫他去杀死女妖美杜萨;美杜萨是戈耳工三女妖中最危险的一个,头发全是毒蛇,任何人看她一眼都会立即变成石头;珀尔修斯克服重重困难,找到美杜萨,利用从女神雅典娜那里得到的一个光亮的铜盾同她作战,并通过铜盾的反光砍下了她的头颅。雕像表现的就是砍下美杜萨头颅的这位希腊英雄。珀尔修斯在这里是一个健美的青年,左手高举着血淋淋的美杜萨的头,右手持刀,左腿弯曲,脚下踏着敌人的身体,身体似乎刚刚从紧张的战斗中放松下来。他那张愤怒而漂亮的面孔微微向下低垂着,表现出他内心取得胜利的喜悦感和战斗结束后沉静的瞬间。雕塑表现出的技巧极其纯熟精湛,人物的姿态真实自然,肌肉轮廓清晰健美,解剖结构准确精细。为了达到一种优美的形式,作者处心积虑地处理了雕像的许多细节。珀尔修斯浓密的头发,美杜萨头上缠绕的毒蛇,甚至连女妖颈部喷出的鲜血,都成为了一种优美的装饰细节。再加上高高的底座,以及上面繁乱的图案雕刻,使人感到这一切都是如此精美非凡,不愧为样式主义雕塑艺术的典范之作。
让·古戎
约1510-1566
作者简介:
十六世纪法国着名的雕塑家,法国文艺复兴雕塑的代表人物。1510年生于诺曼底,1540-1542年间在里昂工作,1544年到巴黎,1547年成为“国王雕刻师”。在巴黎期间,曾与着名建筑师埃尔·莱斯科合作建造卢浮宫,并为卢浮宫作装饰工作。1562年去意大利的波罗尼亚,并死于那里。他的作品在艺术思想上深受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精美典雅,有古典风格,并富有人情味。古戎对美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在当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法国雕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代表古戎最高艺术成就的是其浮雕作品,其中最着名的是为《无辜者之泉》所作的浮雕,并以其中的《仙女》最为出色。
076仙女
作品介绍:
该浮雕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着名的雕塑家古戎为《无辜者之泉》创作的装饰性浮雕作品,也是作者所有作品中最令世人所称道的。这样的浮雕共有六块,题材取自希腊神话中山林水泽女神的形象。这些仙女们正在汲取清泉,水中似乎映出了她们的倒影;她们的身材丰满而优美,起伏微妙,凹凸自然,姿态婀娜多姿,却毫无弱不禁风之感,人物造型充满了活力。虽然每个人物形象都被安排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但让人感到转动自由,毫无局促之意;女神们有着不同的姿势,柔和、轻快而富有韵律,充满音乐的节奏感。特别令人赞叹的是作品中对人物衣衫的刻画,那些薄薄的衣衫仿佛已经被水浸湿,紧紧裹着女神们那富有青春活力的身体,衣褶细腻流畅,犹如是水中荡起的涟漪一样优美,将女性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些优美的线条和迷人的起伏,山林水泽女神们被表现得个个如出水芙蓉,风姿秀逸。这些充满青春活力的美丽形象,是对中世纪禁欲主义思想的冲击,是对人、对自然的赞美,意味深远,不愧是一件着名的传世杰作。
巴洛克艺术盛行于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的欧洲。它通过绘画、雕塑、建筑构成了一种潮流,推进了欧洲的文明。比较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巴洛克时期的雕塑少了些庄严、肃穆和正襟危坐的感觉。它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更加的世俗化。在十七世纪,同时与巴洛克平行发展的还有法国的古典主义雕塑。这种风格追求严谨、宏伟的和谐及平直的线条,它正好与巴洛克以曲线为主的形式相反。
进入十八世纪,在法国宫廷中最先出现罗可可美术。这种艺术形式在1720年至1760年间得到了充分地发展。它是从巴洛克背景中自然演变出来的,并自觉脱离了巴洛克风格,罗可可风格的雕塑在气势上不像巴洛克时期的那样有力,它追求纤细柔弱的艺术效果。罗可可雕塑家的代表人物有法尔孔奈、克洛狄翁等。在十八世纪中叶新古典主义艺术在罗马兴起,并且迅速扩大到欧洲的其他地方。该运动寻求以绝对美的理论为美学理想,来抨击罗可可的肉欲倾向及形式繁琐。新古典主义雕刻流行于1790年至1840年,其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卡诺瓦、丹麦的托尔瓦德逊、法国的乌东等。
六、17、18世纪雕塑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
1598-1680
意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筑师,是17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他生于1598年,在82岁生日的几天后去世。他是那一列杰出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中的最后一人,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努力,才使得意大利在长达3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成为西方世界之光。
贝尼尼的肖像雕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奉教皇、国王之命所作的肖像雕塑。这类作品多华丽有余,个性不足,往往缺乏人物内心的刻画。第二类是他为自己的朋友和家人所作的肖像雕塑。在制作朋友和家人肖像时,他有更大的自由,所以表现得更为生动些。晚期,1665年他曾被法王路易十四邀请到法国参加设计卢浮宫的东正面。但这时贝尼尼的雕塑越来越显示出一些程式化倾向,而人文主义色彩淡薄了,现实主义的因素也减少了,更多的是宗教神秘色彩。虽然创作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然而不少作品已缺乏生气和创新。
贝尼尼不但是着名的雕塑家、建筑师,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关于这一点很少有人提起,其实他一生所作的一百多幅作品中,有不少是优秀之作。另外,他还画了一些漫画作品,贝尼尼也是17世纪着名的漫画家。贝尼尼本质上是一位充满信仰的人。他没有写过一篇文章来阐明自己的主张。但贝尼尼是独一无二的:一些艺术家会同样地充满热情,另一些艺术家则一样富有创造力,但在整个艺术史上可能不会再出现一位为信仰而战的更伟大的战士了。
077阿波罗和达芙妮
作品介绍:
该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描绘的是太阳神阿波罗向河神女儿达芙妮求爱的故事。爱神丘比特为了向阿波罗复仇,将一支使人陷入爱情漩涡的金箭射向了他,使阿波罗疯狂地爱上了达芙妮;同时,又将一支使人拒绝爱情的铅箭射向达芙妮,使姑娘对阿波罗冷若冰霜。当达芙妮回身看到阿波罗在追她时,急忙向父亲呼救。河神听到了女儿的声音,在阿波罗即将追上她时,将她变成了一棵月桂树。
雕像表现了阿波罗的手触到达芙妮身体时的一瞬间。达芙妮的整个身体仍具有凌空欲飞的姿态,她侧着头,目光由惊恐变为麻木。阿波罗眼睁睁地看着达芙妮变成了月桂树,神情由惊讶转为悲伤,却无力挽回。他的一只手仍然放在达芙妮的身体上,另一只手则向斜下方伸展,同达芙妮的手臂形成一条直线,使整个雕像充满了表现力。
078普拉东抢劫珀耳塞福涅
作品介绍:
《普拉东抢劫珀耳塞福涅》是贝尼尼早期的作品,描写了冥王在抢劫少女时激烈争斗的情景。这件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珀耳塞福涅是谷物女神得墨忒耳的女儿,一天,她正与女伴们在原野上采花,大地突然裂开,冥王普拉东跳了出来,把她抢走,带回冥界并立为王后。珀耳塞福涅的母亲找不到女儿,非常悲伤,致使田园荒芜、万物都失去了生机。后来主神宙斯命令普拉东在每年春天的时候,准许珀耳塞福涅回到母亲身边,得墨忒耳才不再悲伤。所以从那时开始一直到现在,每年的春天都是万物复苏、繁花似锦,农作物也开始生长。
在这件作品中,突出了两种力量的对抗:一个强壮有力,在这场力量的争斗中占有绝对优势;另一个柔弱惊恐,带着绝望的目光企图摆脱厄运,是被掠夺者。这二者的鲜明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作者对人物动作和姿态的处理也别具匠心。普拉东抱着珀耳塞福涅在狂奔,而少女则以手推他的头,并在哭号挣扎。作者继承了古希腊的雕刻传统,同时又成功地表现了动感和现实感。从细节上看,冥王由于用力而致使手指几乎要掐入少女柔嫩大腿肌肤的深深凹陷,少女由于绝望而落下的一滴晶莹泪珠,在空中无助而挥舞的手,和因惊惧而翘起的左脚拇指,都强烈地反映了掠夺的主题,突出了对观众的视觉刺激效果。
079圣德列萨祭坛
作品介绍:
这件作品是贝尼尼为卡尔那罗礼拜堂所做的祭坛雕塑。它讲述了德列萨,一个16世纪西班牙修女的故事。德列萨少年时就进修道院作了修女,潜心修炼,侍奉上帝。她常常会产生幻觉,看见上帝,于是就写了一本自述,把自己每次的幻觉记录下来。这份自述流传到17世纪后,被教会用来宣扬宗教思想,并把德列萨封为圣女,这件事在民间有着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