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弹性人生
沙发若没有弹性,坐起来就不会舒服;车弓子若没有弹性,行驶中的振荡就会损伤车的结构;面包若没有弹性,吃起来就不会松软可口;舌头若没有弹性,就不会那么灵活地讲话和吞咽咀嚼……
弹性是一种韧性,也是一种适应性。看看大自然中的万物,树木、竹林、芦苇等如果没有弹性,它们就不会很好地适应环境,甚至无法生存。
那么人呢?人的骨骼、肌肉、内脏都有一定的弹性,倘若肝硬化了,梗阻的心脏硬化了,人还能健康生存吗?骨骼失去弹性意味着人的衰老,肌肉失去弹性意味着人的活力降低……
那么你的心灵呢?它是否有了适当的弹性,肉体、骨骼、内脏的弹性要靠营养、运动,心灵的弹性又如何保健呢?如果心灵没有弹性,你会发生哪些障碍呢?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残酷竞争的压力时代,无论是时间压力、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以及环境、经济、目标等诸多压力,都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对身心产生负面影响,这将会降低免疫系统功能,引起失眠、胃痛、血压过高、皮肤过敏、心情沮丧,严重者可造成心肌梗死、焦虑症、抑郁症等。
在这方面,笔者深有感受。1988年,我既复习晋级主治医师,又复习考律师,由于长时间的紧张,压力过大,于是经常头晕、夜间盗汗、失眠,同时又患了龋齿。由于当时在医院上班,吃药很方便,所以就中西药合用,可是效果并不佳,等到事情一过,上述症状都不药而愈了。
能痛定思痛的人是很少的,近日由于连续写了20多天的书稿,每天不论多忙也坚持写3000字,不知不觉中又觉得腹胀、胃中嘈杂、时常头晕,吃了胃药也无效,突然间想起原来是精神过度紧张、压力太大所造成的,于是给自己放了一天假,放松精神,奇怪的是没吃药,可诸多症状却减轻了。
为了工作上的成就,为了人生的某些方面能够卓越,为了人生的目标及成功,必要的压力是动力,这就是压力研究者认为的“良性压力”也可称为“弹性的压力”“弹性的人生”。
弹性人生的主宰系统,主要在于心灵,其表现方式在于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最后决定人的心理是否健康。
压力过重或过轻时,人都体会不到沙发上弹簧的弹性,更享受不到那种舒适,比如一个120千克体重的人坐在普通沙发上和一个20千克重的侏儒坐在沙发上时,都不会产生正常人的感觉,这个试验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压力辩证法。
那么如何将生活中、工作中的巨大压力分解分流,使其产生弹性呢?
(二)压力分流
首选的方法就是运动,运动可以宣泄不良情绪,通过出汗排出体内毒素,血液循环旺盛后使身体活力增加,改善大脑的供氧情况,从而调节不良情绪。
其次是必要的休息,如果笔者在写书的过程中,不出现那些症状,我还不会给自己放假的,看来症状的发生是一件好事,它是一种提示,一种警告,犹如“红灯”一亮,你应该暂停的。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工作的频率正像跑步一样,步伐越快,步幅越大,坚持的时间就越短,这正应了那句古语“欲速则不达”。
第三,要学会深呼吸或冥想。中医理论讲“虚其心而实其腹”,简言之,就是“腹式呼吸法”。为了提高效果你可心中默念秒数,也可以看着秒表进行,吸气时间是4秒,然后憋气16秒,最后呼气时间为8秒,即1∶4∶2的法则,每天最好做3次,每次最少要10次深呼吸,这种方法可以改善脏腑功能、按摩内脏、减轻压力、排出体内毒素。冥想,就是在每天中午或晚上,它能改善脑电图,产生a波,使人产生轻松的感觉,同时在冥想中还可以产生灵感,医学研究表明,它还可以激发A10神经,从而减轻压力,增加快乐的情绪。
第四,是改变饮食结构。限制脂肪热量的摄入量,少食糖和盐,多食蔬菜、水果,少吃多种肉类,多种肉类都是酸性物质,如果摄入量过多,就会破坏体内的酸碱平衡,从而使人的情绪变坏。从另一方面看,酒、肉摄入太多,体重迅速增加,胖人的压力自然就比常人大得多。
第五,是养成“良性暗示”的习惯。我们要积极进取,努力奋斗。要学习英雄伟人的精神,不要学习他们的方法,不要总用“透支”生命的方法去取得所谓的成果。
对于人生,我们要以“平常心”去看待,去对待。如果功利心太重,你肯定会生出许多愤怒、嫉妒、忧虑、沮丧来。
你可以常常这样对自己说:“我是优秀的,因为我是独特的,我已经努力尝试,甚至全力以赴了,为什么还要责怪自己呢?”
生命是一连串的庆祝,我应忙里偷闲让自己轻松一下,小酌一杯,旅游一次,玩上一会儿……“我很健康,我很轻松,我很快乐,我很幸福,我很活力……”
良性自我暗示的方法很简单,只要你坚持去做,相信它会产生神奇的效果,这就是不断地重复,从潜意识里使自己变得积极、乐观、健康起来。
(三)放慢节奏
任何事物都可以上升到哲学的观点来探讨,人生要想成功,一定要成功,其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健康的身心,而健康身心的保证就是“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
如果你的观点是奋斗人生、享受人生的话,那就应该学会弹性的人生法则。
搅动舌头与牙齿,你就会顿悟出弹性的重要,人到临终时舌头还健在,而人在四十岁以后牙齿就开始浮动、退化,可见坚硬反而不如弹性持久。
一屈一伸,弹性也;一张一弛,弹性也;一刚一柔,弹性也;一忙一闲,弹性也;一强一弱,弹性也;一思一喜,弹性也,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具有弹性的人,就是适应性比较强的人,弹性人生,就是既会奋斗又懂享受的智者,弹性并不等于软弱,弹性并不等于怯懦,折铁钢刀形状似柔,然而它却可以削铁如泥,石头虽硬,但它却被水的载歌载舞变成鹅卵形,如果你不分昼夜地劳动、学习、工作,请问能坚持多久呢?陈景润如果再活10年,他有可能解决了“1+1”的问题,数学上的另一顶王冠也可能会戴在他的头上……
自从橡胶轮胎问世,车的寿命大大提高,为了使你的生命更久些,成就更大些,相信你一定会对弹性理论发生兴趣的。
现在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快节奏是能提高工作效率,然而什么事情一旦过度,则必然要出问题。
如饮食太快会导致人消化不良,还会导致人肥胖;运动太快使心率过快而发生意外;工作节律太快、压力太大容易引起“过劳死”;办事太快,就容易发生疏漏而引起损失;说话太快容易表达不清,而使别人产生错觉;性生活太快就会失去情调,对方并没有达到性高潮,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夫妻感情……
中国古语说“欲速则不达”,言外之意就是提醒人们不要忙中出错,甚至事与愿违。如著者曾听到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突发心肌梗死的病人,其夫就是出租车司机,闻知妻子有病,他就疯了似地开车回家,然而由于车速太快,路上将人撞伤,摊了官司,家里的妻子反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
(四)悠闲的生活方式
这是一个激变的“唯快”时代,工作效率求快,旅行速度求快,吃饭有快餐,恋爱结婚也出新“闪婚式”,上班赶时间带小跑,等车不来心烦躁……
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有些人已不堪重负,“英年综合征”逐渐增多,消闲已成为一种奢侈。
前不久,在意大利北部玫瑰山下举行的“懒人大会”提出了一个离奇的口号:什么都不干,闲呆!并极力推荐“极大的平静和绝对的放松”之减压方式。
大会主席,戏剧作家范托民说:“懒人的最高境界,是以智慧寻求事半功倍的捷径,并在滚滚红尘和有限的时光中争取健康长寿。”
生命犹如一次旅游,你何必步履匆匆地一气往前走,为什么不能经常停一下,看看沿途的风景?或许你费尽周折,冒了生命危险登上了所谓“目标”的山峰,其实那里并没有什么,有的也许是皑皑白雪和凄凄的白骨!人要征服的往往并不是那个“目标”,而是你自己。只要你能坚持往那个追求的方向一直攀登,你就是一个成功者,又何必在意你在“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名次?从终极的意义来说,人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成功,所谓“意义”只是你自己赋予它的。在这一点上,成功与幸福、快乐是一样的,都是人的一种感觉,一种自我认定,若以外在的标准来衡量,或许你永远都不算成功,因为世界上永远有比你有钱的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没几年!
遗憾的是,有些人至死也悟不透这点浅显的哲理,直到给亲友和世人留下许许多多的惋惜和悔恨时,他们或许又去“死亦为鬼雄”的另一个世界竞争去了。
有些人在创业之初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工作尚可以被人理解,可有的企业家、明星、艺术家已名利两全时,还“透支”
健康去积累财富,去扩大名声,又有什么意义呢?他们正在进行一场永无休止的“舍本逐末、买椟还珠”的游戏!
为此,美国独立制片人约翰·格拉夫正在领导一个名为“收回你的时间”的组织,倡导悠闲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整天都拼命工作,工作十几个小时,你在快跑,可能坚持多久呢?一旦超过限度,就会适得其反。正像运动员,特别是长跑运动员并不长寿的道理一样,工作是在使用生命,它只是一种手段,而悠闲才是享受生命,这才是人生的目的呀!
如果你只是使用了生命而并未充分享受生命,那岂不是天底下最大的傻瓜!
有鉴于此,明智的人喊出了“我懒我快乐”“人生得意须尽懒”等划时代的口号,这种“懒人主义”本着减法的理念亮出了鲜明个性的旗帜,他们的人生信条是:懒人控制不了整个社会,却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正如古贤人所云:“从静中观动物,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凡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慢节奏,并不等于低效率,穿钉鞋走泥路,步步落实,往往与滑雪板瞬间而过各有其长。“十年一剑”与“急功近利”会形成对比的反差,只要你留心观察,正有这样一批人,他们似乎没有别人那样忙碌,上班不早来,也不晚走,遇到问题从不钻牛角尖,对人对己要求都不是很严格,其物质欲望淡泊随性,他们显得从容不迫,悠哉优哉,在世俗的眼中,他们显得慢了些,懒了些,不求上进了些,但他们自己却认为,慢节奏是一种豁达,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生活方式,这又有什么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