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遗传、自身免疫及环境因素有关。其中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的发病危险性随着年龄、肥胖、缺乏体力活动而增长。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消渴病”的范畴,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关于本病的记载,历代医学家又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完善对本病的认识,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会损伤脾胃、积热耗津,长期的精神刺激会郁热伤阴,房事不节、劳伤过度又会肾精亏损、虚火内生,这些因素都可导致阴精亏损、燥热内生从而引发消渴。
【临床表现】
糖尿病的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相当一部分患者无“三多一少”症状,往往因并发症而就诊,如冠心病、脑血管病、肾病、眼病、神经病变等。一部分患者首发表现为反应性低血糖。另有一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因各种疾病须手术治疗或健康检查时发现高血糖。
【实验室检查】
1.尿糖测定
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阴性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
2.血糖测定
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血糖亦是判断病情及观察疗效的主要指标。
3.葡萄糖耐量试验
当血糖高于正常范围又达不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时,须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4.糖化血红蛋白A1(GHBA1)和糖化血浆蛋白测定
GHBA1可反映取血前4~12周血糖的总水平,测定血浆蛋白的糖化产物果糖胺可反映2~3周内血糖总水平,两者均为糖尿病患者监测指标。
5.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
可帮助了解B细胞功能和指导治疗。
【诊断要点】
典型症状合并空腹血糖≥7.0mmol/L,或糖耐量试验,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症状不典型者,必须另一天再次证实。
【治疗】
1.一般治疗
(1)知识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教育是最基本的治疗。应当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控制要求,并学会自行检测血糖。
(2)饮食治疗:是重要基础治疗措施。对胰岛素依赖型(1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配合胰岛素治疗有利于控制高血糖和防止低血糖发生。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患者,饮食治疗可帮助减轻体重,改善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以及减少降糖药物剂量。提倡食用粗制米面、杂粮、绿叶蔬菜、豆类、块根类、含糖成分低的水果等,忌食用葡萄糖、蔗糖、蜜糖及其制品。具体操作时应当找专业人员确定每日总热量和糖类、蛋白质、脂肪的组成,再将热量换算为食物重量。
(3)体育锻炼:应进行有规律的适宜运动。要考虑到年龄、性别、体力、病情等条件,逐渐增加运动量,并长期坚持。胰岛素依赖型患者不宜空腹锻炼。
2.西药治疗
(1)磺脲类口服降糖药: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释放来发挥降糖作用。常用的药物有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波脲和格列喹酮。其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糖,与剂量过大、饮食不配合有关。
(2)双胍类口服降糖药: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可降低糖尿病高肝糖生成率,从而改善糖代谢、减轻体重,且不引起低血糖,是肥胖或超重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常用的药物为二甲双胍,苯乙双胍已很少使用。
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进餐中服药或从小剂量开始可减轻。
(3)α糖苷酶抑制药:通过抑制葡萄糖苷酶而延缓糖类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适用于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常用药为阿卡波糖,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4)噻唑烷二酮:可增强耙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故又称为胰岛素增敏药。主要用于其他降糖药疗效不佳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特别是对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常用药物有罗格列酮、帕格列酮。
(5)胰岛素治疗:主要适用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时;合并重症感染、消耗性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因伴发病须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妊娠和分娩;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经饮食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全胰腺切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其制剂有短效、中效、长效三种。胰岛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反应,与剂量过大或饮食失调有关。
3.辨证论治
(1)肺胃燥热:症见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量多,尿色浑黄,身体渐瘦,舌红苔少,脉滑数。治法:清热生津止渴。方药: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2)肠燥津伤:症见多食易饥,口渴引饮,大便燥结,或便闭不通,舌红少津,苔黄燥,脉实有力。治法:滋阴养液,润肠通腑。
方药:增液承气汤加减。
(3)肝肾阴虚:症见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无力,头晕耳鸣,多梦遗精,皮肤干燥,全身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养肝肾,润燥止渴。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4)阴阳两亏:症见小便频数,浑浓如膏,甚则饮一溲一,手足心热,咽干舌燥,面容憔悴,耳轮干枯,面色黧黑,腰膝疲软乏力,四肢欠温,畏寒怕冷,甚则阳痿,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治法:温阳滋阴补肾。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5)脾胃气虚:症见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而干,脉细弱无力。治法:健脾益气,生津止渴。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
(6)湿热中阻:症见渴而多饮,多食善饥,或仅有饥饿感,脘腹痞闷,舌苔黄腻,脉濡缓。治法:清热化湿。方药:黄芩滑石汤加减。
【护理措施】
1.科学合理安排饮食,既要忌口,也要满足正常生理需求;避免七情内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2.参加适当的体力活动,不宜食后即卧,终日久坐。
3.预防褥疮,特别是有糖尿病的昏迷患者,要勤翻身、轻擦洗。
冠心病
【概述】
冠心病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本病临床上分为5型:隐匿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猝死。本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主要的易患因素包括高龄、男性、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次要的影响因素有脑力活动紧张而体力活动少,食物结构失调,肥胖等。吸烟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增高血液黏滞度、增高凝血因子Ⅰ水平、降低血小板变形能力。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而且与每日吸烟的数量成正比。体力活动的减少使人群中超重和肥胖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并使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增加;脑力活动紧张及心情焦虑也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西方化的饮食方式,即进食较高热量、较多动物性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也可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而诱发本病。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属“胸痹”、“心痛”、“厥心痛”等范畴,其发病多由于胸阳不振、阴寒、痰浊、血瘀等痹阻心脉而成。过食肥甘生冷,或饮酒过度,脾胃受损,运化失健,聚湿生痰,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痛;终日伏案,思虑劳心,气机失畅,可致胸阳不振;或思虑伤脾,痰浊内生,痹阻胸阻;或郁怒伤肝,致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气滞血瘀,心脉痹阻,皆不通而痛。
【临床表现】
1.隐匿型冠心病
临床无心肌缺血的症状,但辅助检查有心肌缺血的表现。
2.心绞痛
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多由劳动或情绪激动诱发,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类药后消失。
3.心肌梗死
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酶学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
4.缺血性心肌病
心脏变得僵硬,逐渐扩大,发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5.猝死型冠心病
突然发病,心脏骤停而迅速死亡。
【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计数
心肌梗死病人起病1周内白细胞可增至10×109~20×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2.红细胞沉降率
心肌梗死病人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可持续1~3周。
3.血清酶测定
对于心肌梗死病人,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等均在不同时间段内升高,最有价值的是肌酸磷酸激酶(CK-MB),其诊断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9%。
4.血肌钙蛋白、肌红蛋白
肌钙蛋白T(CTNT)和肌钙蛋白I(CTNI)的测定是诊断心肌梗死的最敏感指标;尿肌红蛋白排泄和血肌红蛋白测定,也有助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5.心电图
S-T段压低、T波倒置可见于各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则可见到异常Q波、S-T段抬高、T波倒置,并且心电图呈进行性演变。
6.冠状动脉造影
是诊断冠心病最有价值的方法,可发现各支动脉狭窄性病变的部位,并估计其程度。
7.超声心动图
可探测到缺血区心室壁的运动异常。
8.放射性核素心脏显像
可了解心室壁的动作、心室的射血分数等。
【诊断要点】
典型的临床表现辅以必要的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治疗】
1.一般治疗
(1)合理的膳食:①膳食热量勿过高;②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瓜果、豆类及其制品,尽量以豆油、麻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类为食用油;③已确诊为冠心病者,严禁暴饮暴食。
(2)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
(3)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4)戒烟、限量饮酒。
(5)积极治疗与本病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2.西药治疗
(1)隐匿型冠心病:预防为主。
(2)心绞痛:①发作时立刻休息;②休息不能缓解者可含化硝酸甘油(0.3~0.6mG),或异山梨酯(消心痛,5~10mG);③缓解期可坚持服用抗心绞痛药,预防发作,常用的药物有硝酸酯类(如异山梨酯)、β受体阻滞药(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药(如维拉帕米、地尔硫)。
(3)心肌梗死:①完全卧床休息;②吸氧;③缓解疼痛,可使用哌替啶、罂粟碱等;④溶栓疗法,常用尿激酶或链激酶;⑤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⑥消除心律失常;⑦治疗休克;⑧治疗心力衰竭。
(4)缺血性心肌病:改善冠脉供血,控制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5)猝死型冠心病:对冠心病患者加强监测,病情有波动及时处理。
3.辨证论治
(1)寒凝心脉:症见猝然胸痛如绞,形寒,感寒痛作或加剧,甚则胸痛彻背,手足不温,冷汗出,短气心悸,脉紧,苔薄白。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阳。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2)痰浊痹阻:症见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3)心血瘀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心悸不宁,面晦唇青,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4)心阴虚损:胸部灼痛,时作时休,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舌红,脉弦细数或细涩。治法:滋阴清热,活血通络。方药:黄连阿胶汤加减。
(5)阳气虚衰:症见胸闷气短,心悸动而痛,遇冷加重,畏寒,肢冷,乏力,自汗,舌淡白,苔白腻,脉沉细。治法:益气通阳,活血通络。方药:以参附汤加减。
4.针灸疗法
取内关、膻中、郄门、神门、心俞、厥阴俞等穴。每次选用2~3穴,行捻转手法后,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护理措施】
1.调整日常生活及工作量。
2.适当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
3.戒除烟酒,减少肥甘厚味,进食勿过饱,保持大便通畅。
4.保持心情平静,心胸开阔,减轻精神负担。
5.注意季节变化,避免寒冷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