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44

第44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三)(2)

《大般涅槃经》所述缘起,正是接着《佛般泥洹经》的故事展开的。此经记载,佛将般涅槃,四众弟子、阿罗汉、诸菩萨等闻知,生大苦恼,有的“遍体血现”,举声号泣,有的捶胸大叫,哀动天地,相互言曰:“苦哉仁者!世间空虚,世间空虚。”(《大般涅槃经》卷一)《梵行品》之五还特别叙述了佛涅槃将对佛教发展产生的影响:无上佛法将欲衰殄,甚深法河于是欲涸,大法明灯将灭,不久,法山欲颓,法船欲沉,法桥欲坏,法殿欲崩,法幢欲倒,法树欲折,善友欲去,大怖将至,法恶众生将至;不久,烦恼疫病将欲流行,大暗时至,渴法时来。于是,四众弟子辈各各奉持饮食等供养之具,投身如来,欲作“最后供养”。佛对所有这些都表示拒绝,唯独接受了一个名叫纯陀的“工巧之子”的供养。此子自称“贫四姓者,即我是贫”,希望以此“最后供养”,“除断我等贫穷困苦”。(卷二,下同)佛如是回答:“善哉善哉,我今为汝除断贫穷: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汝今于我欲求寿命、色、力、安、辩,我当施汝常命、色、力、安、无碍辩。”这位纯陀与《泥洹经》中的华氏淳,应该是一个人,意译“妙解”,表征能理解和接受佛最后说法者,其所对话的内容,就都集中在“寿命”的问题上。

这里所谓“色(色身、妙色)、力(指种种能力,一般分五力)、安(安和、平安)、辩(即辩才无碍)”,都与寿命紧密相关。如果寿命不足,其余全是空谈。《大般涅槃经》就从寿命这里切入,集中论述了几个特殊的观念和论断,即:关于涅槃的性质是“常、乐、我、净”的观念,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和成佛可能性的观念;为确定这两大观念而成立的因果非决定论和独因孤果论,以及为保障这些观念得以贯彻的大乘戒论。

这些观念和论断,即使在大乘佛教中也与众不同,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则异常重大。

§§§第三节关于涅槃的性质:“常、乐、我、净”

《寿命品》借佛之口,集中纠正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看法,那就是佛所受之身,乃是需要饮食营养之身,所谓“杂食之身”;佛之涅槃,就是断除由业报限定的寿命,即八十岁。这是大错特错了。佛说:如来已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无有食身、烦恼之身,无后边身,(而是)常身、法身、金刚之身。纯陀据此则说,如来已“降烦恼魔、阴魔(指聚集为人身的五阴)、天魔、死魔”等所谓“四魔”,可以“常住于世,不般涅槃”。此说与佛教原始教义大相径庭,因而引起了弟子间的争论。弟子辈坚持早期佛教关于世间人生的基本判断,所谓“无常、苦、无我、不净”,而以“无常”为世间第一特征。“无常”亦即“有为”,与早期佛教崇信的“无为”绝对对立,而“无为”即是“涅槃”。由人生无常而生苦,是自然而生、无可逃避的,所以“苦”只是“无常”的副产品;“无常”说明逝去是一种必然,而非我之所愿,“苦”更非我之所求,所以我不自在,没有任何主宰能力,没有意志自由,是谓“无我”。佛教通常以“三法印”印证佛说,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大般涅槃经》通过佛对弟子辈的指正,对“三法印”这一根本性观念作了全面刷新。

《寿命品》第一之二中,佛说:如彼醉人见上日月,实非回转生回转想,众生亦尔,为诸烦恼无明所覆,生颠倒心:我计无我,常计无常,净计不净,乐计为苦。以为烦恼之所覆故,虽生此想,不达其义。传统佛教认为,世间众生把“无常、苦、无我、不净”视之为“常、乐、我、净”,或从无常等追求“常、乐、我、净”,由此产生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烦恼不已,所以被称为“四颠倒”;此处则说,早期佛教坚持的“无常、苦、无我、不净”说,完全否认“常、乐、我、净”的真实存在,也是一种颠倒,而且比世间的颠倒危害更大,是另一类“四颠倒”。为什么?佛回答说:我者即是佛义,常者是法身义,乐者是涅槃义,净者是法义。根据这个定义,否认“常、乐、我、净”就是否认整个佛教,就是挖掉了佛教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决不许一般地反对“我想”,不可抽象地说“有我想者慢贡高,流转生死”,这需要具体分析。所谓:世间亦有常乐我净,出世亦有常乐我净。世间法者,有字无义;出世间者,有字有义。此中,世间所有之“常、乐、我、净”,虽然是只有字面的意义,但它们是世间人的追求,表示它们并非脱离世间法的独存;可是,“世间之人”对于蕴含于世间的“常、乐、我、净”视而不见,反而“乐中见苦,常见无常,我见无我,净见不净”。正由于这种颠倒性认识,说“世间知字而不知义”。那么,“何等为义?”经云: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槃;不净者即有为法,净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流转生死的凡人不能把握和实现“我”,所以是“无我”,“如来”反是,故名为“我”;二乘只知人的生身,因而处于对“无常”的恐惧中,“法身”反是,故名为“常”;外道只知诸行是“苦”,所以力求从苦行中求解脱,“涅槃”反是,是名为“乐”。“不净”定义为“有为法”,即一切生灭法,“净”则指信奉大乘“正法”。总之,如果这样认识就是“不颠倒”。“以不倒故,知字知义。若欲远离四颠倒者,应知如是常、乐、我、净。”

上述如来法身、涅槃、正法,与我、常、乐、净相对应,实质在于把“解脱”、“法身”和“般若”这三个大乘视为最高佛果的范畴,统一到了“涅槃”的名下。凡般若经类力图用“般若”概括一切佛教的,此处则力图把一切佛教统摄于“涅槃”中。般若以“空”为真谛,所以涅槃亦空;此处以“有”为真谛,所以涅槃不空。佛说:我今当令涅槃一切众生及以我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此中“解脱”指摆脱诸苦,即“乐”;“法身”指永恒自由,即所谓“常”、“我”;“般若”指智慧,也可以释为“净”。此三者可以囊括一切“大乘正法”,都可以融入“涅槃”这一核心观念中,从而形成一个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不论般若还是解脱,都只能纳入涅槃之内,而不可以从涅槃中割裂出去。

按照中国佛教的理解,“常”是不死、“乐”是幸福、“我”是自由、“净”是道德高尚,加上至高的智慧,人生达到如此境界,可谓完满至极,无以复加,在任何宗教天国,任何乌托邦世界,都不可能找到如此令人向往的归宿。它对未来美好的规划,以及由此给人生带来的炽热的希望,与般若中观给人以空濛虚无的世界,以及由此带来的冷漠和无望,形成极为强烈的对比。大乘佛教由此获得了继续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最新的合理性根据,具有了最新的震撼力和诱惑力。在原则上,尽管新的涅槃说并不完全否定早期佛教对于世间人生所作“无常、苦、无我、不净”的判断,因为这有助于消除世俗众生误以为世间即是“常、乐、我、净”,满足现状而不求进取的诸“见”,但是,相比之下,“无常”等说犹如草芥,是不值得经常去修习的。佛陀告诫诸比丘:“不应如是修习无常、苦、无我、不净想等,以为实义,如彼诸人各以瓦石、草木、沙砾而为珠宝”,而应“在在处处常修我想、常、乐、净想”。褒贬之义,流于言表。

“常、乐、我、净”号称涅槃四德,从宗教哲学角度说,这四德的核心是“我”。“我”是实在的主体,有了“我”,“常”、“乐”、“净”才有着落。

佛陀说了一段很重要的话,解释他为什么曾经主张“无我”,以及他现在改唱“我”的意义:我为医王,欲伏外道,故唱是言:无我,无人、众生、寿命、养育、知见、作者、受者……(因为)是诸外道所言我者,如虫食木,偶成字尔,是故如来于佛法中唱是无我;为调众生故,为知时故,说是无我……(然而)诸法无我,实非无我。那么,“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诸法中真实有我。汝等四众,应当如是修习是法。此处佛用此五个“是”来界定“我”的内涵,归纳起来是三种性质:真实性、不变易性、主宰性。“主”和“依”是一对范畴:“主”即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依”指为他作依,他人他事均依附于己,听命于己。承认人有这样的“我”,所谓“人我”;“法”有类似的我,所谓“法我”。“人我”是早期佛教共同反对的对象;“法我”是早期佛教,特别是说一切有部的主张,而受到般若学的反对。到了这里,《涅槃经》没有直接对“法”表示是否有“我”,但却堂堂正正地把“人我”引了进来,从而背离了此前的一切佛教,并与之本质地区分开来。

《涅槃经》这样论述的目的之一,在于进一步把佛、法、僧所谓“三宝”,与如来等同起来,说明佛教在它的所有组成部分上都是一体的、永恒的,持续常存的,所以其次说“常”。佛告诉他的信徒:应当修习佛、法及僧而作常想。是三法者,无有异想,无无常想,无变易想。若于三法修异想者,当知是辈清净三归则无依处,所有禁戒皆不具足,终不能证声闻、缘觉、菩提之果……有常法故,则有归依,非是无常。(卷三)佛、法、僧三位一体,都属如来,常住不变,没有原则差异。正因为三者一体,是常而非无常,所以才能成为众生的归依处;无常无法,不可能成为归依的主体。类似说法,经文中反复多次。其理论的结果,是从根本上改变佛教的哲学基础。但这结果却与所谓外道之说“常、乐、我、净”者,难解难分。

(1) 关于常。《圣行品》之三,文殊师利问:“如佛所说有常、有我、有乐、有净是实义者,诸外道等应有实谛,佛法中无。”(卷一三,下同)他列举了许多例子,介绍当时外道的一些说法。关于“诸行是常”,其说有三:

一是因果不失,所谓“可意、不可意诸业报等不失”,如果善恶无常,生已即灭,受报者谁?

二是记忆不失,不论是专念所记,或先时所见,经过若干年后,依然不会忘失,若见想无常,何来记忆?

三是“数”即是常,“算数之法,从一至二,从二至三,乃至百千;若无常者,初一应灭……谁复至二?”“以一不灭故,得至二乃至百千”。

据此进一步推论,“瓶衣车乘,如人负债;大地形相,山河树林,药木草叶,众生治病,皆悉是常,亦是如此”。按瓶衣车乘等,如果从它们作为复合物看,有部说之为“假”;但如果作为种类或概念,有部亦得承认是“实”,“实”即是“常”。但此处所论,指瓶衣山河等物属于果报,是对过去世业行的偿还,也还是从业报不失的角度讲“常”的。此中特殊的是“数”,它是最标准的抽象,而“算数之法”则是最稳定的法则,因而被视为“常”。持这种观点的哲学家东西方都有。

(2) 关于“乐”,文殊也列举了外道的多种说法:

一是有可乐的业报,所谓“受者定得可意报”,诸如婆罗门教宣扬的“大梵天王、大自在天、释提桓因、毗纽天及诸人天”,都是受乐者。

二是追求乐的希望,“饥者求食,渴者求饮,寒者求温,热者求凉,极者求息,病者求差,欲者求色,若无乐者,彼何缘求?以有求者,故知有乐”。

三是有受乐的因缘,“有乐因缘,则知有乐”,乐触来自受乐者的多种因缘,以其有乐因缘的存在,说明必有乐触的发生,如施者望得乐报,以有施故,表明有乐。

(3) 关于“净”的观念,外道的说法也很多,例如从起“欲”知道有“净”(佛教以性行为为不净),“若起欲者当知有净”。又有外道提出,金银珍宝、饮食衣服、花灯香烛之属为“净法”;“净五阴”被认为是“净器”,净器盛有人、天、菩萨、佛等“净物”。

(4) 这些“外道”的所有说法中,最可注意的也是“我”。

其一说:“有我,有所睹见,能造作故。譬如有人入陶师家,虽复不见陶师之身,以见轮绳定知其家必是陶师。我亦如是,眼见色已,必知有我;若无我者,谁能见色、闻声乃至触法?”这种论证,是由其功能推其必有体性,从有认识作用,推断必有认识的主体,这与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的观点相似,可以简化为“有知故有我”。

其二可以概略为“有相故有我”,所谓“因相故知。何等为相?喘息、视眴、寿命、役心、受诸苦乐、贪求、瞋恚,如是等法,悉是我相,是故当知,必定有我”。

其三从“执作业”上故知有我,例如“执镰能刈,执斧能砍,执瓶盛水,执车能御,如是等事,我能执作,当知必有我也”。这是由使用工具、从事劳作推断有我。

其四是从与生俱有的本能推论有我:“即于生时,欲得乳,乘宿习故,是故当知必定有我。”意谓乳的本能,是“我”的宿习的延续。

同类推荐
  • 宗教文化生态中的政府责任:宁夏吴忠地区宗教与社会关系研究

    宗教文化生态中的政府责任:宁夏吴忠地区宗教与社会关系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吴忠地区宗教文化的形成、解放后吴忠宗教的状况、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吴忠宗教与管理、人本化管理模式的实践和效果、宗教文化生态下的政府责任。
  • 伊斯兰文化第二辑

    伊斯兰文化第二辑

    这本由兰州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精心编辑的伊斯兰文化研究论文集,是近年来伊斯兰文化研究成果中的一本比较有分量的学术佳作,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在伊斯兰文化研究及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借鉴、相融合方面迈开了新步伐。全书分为文化纵论、义理研究、哲学宗教、前沿思潮四个部分。
  • 道家文化常识

    道家文化常识

    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哲学--道家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发展和演变,突出表现了其在中国对思想、文化及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旨在提升大众的文化修养,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如今有些禅和子看公案、论公案,都在弄玄虚,琢磨着什么话用什么话来对,有的当成打哑谜,有的当成文人对诗句,有的当成时下流行的脑筋急转弯,还有的干脆当成威虎山的黑话了,以为是些全无道理的乱侃一通,岂不知人家看似没有理路的话背后都有清晰的理路,只是迷人看不清罢了。   一切经典,一切公案,都是为了表法,学人一定要透过这些语言场景去体悟祖师想要表达的那个法,而不是在语言相、文字相和各种名相上去费脑筋、抠字眼,去考证什么真伪、早晚。
  • 佛教

    佛教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传入我国。
热门推荐
  • 九华记

    九华记

    他是上古四大仙族公孙氏族的后人,因为父辈被人陷害,他被父亲的结拜兄弟收养,传承家族的上古仙法,握百世神兵七星龙渊剑,看公孙淳良如何纵横星际宇宙,成为天空之城城主和大宗师的传奇人生。当七星断魂刃锋芒毕露,天机玲珑笔妙笔生花,七星龙渊剑剑逆乾坤,岁月婆娑戒大千幻象,绚丽的修仙世界,开启七星十大门宗四大仙族的恩怨情仇。
  • 不过一纸红尘

    不过一纸红尘

    她说:“将你的故事分享,我陪你一起痛。”他说:“我们之间的友谊,不过是建立在你还爱我的基础上。”她对他说:“你不曾许我一世繁华,我却愿意为你打尽天下。”他感叹:“人世浮华,谁又愿意与我一起逍遥天下?”他们多情却又薄情,温暖却又寂冷。许是人生让他们如此感慨,但他们又将与谁看这红尘世间,看透这似锦年华?
  • 古老的崇7文化与男性周期

    古老的崇7文化与男性周期

    本书对崇7文化与男性周期进行了考证和研究。全书共分七章,包括崇7文化、古代创世观与生殖崇拜、神话的结构和考证、来自生命科学的启示、男性动态周期等。
  • 《染血王座》

    《染血王座》

    这是被封印之地,在这里万族林立,而人类处于底层。天赋平庸的人族缺乏优势,只能沦为配角、奴隶,甚至是食物。苏玖是个平凡的少年,除了有严重的恐血症之外与他人无异,但一次意料之外的吸食了血液后,他居然发现自己增强了力量,改善了体质。从这一刻,他知道了,原来自己并非人类,而是传说中的血族……
  • 傲世元君

    傲世元君

    集混沌,逆乾坤,普天之下我为君:汇阴阳,转天宇,主宰日月我为祖。
  • EXO戒不掉的毒

    EXO戒不掉的毒

    两年前,她怀恨离开,她什么也没有带走,只带走了一个巴掌和一颗心。两年里,她完成了父母生前的愿望,她,戴上了胜利者的桂冠。两年里,她曾经的白裙子变成了黑色的长裙。两年里,她成为了杀人去不眨眼的女特工。两年里,她与LZ组织达成契约,从18岁到20岁,整整两年,她成为了商业界的奇才,LZ的精英。两年后,她王者归来,可当年的掠夺者一步步逼近,但对不起,她没那么脆弱了...在那个夏天,他们相识。在那个夏天,他们相爱。在那个夏天,他们破裂。在那个夏天,他们分手。直到现在,他们只能感叹,时光来的快,走的也快。直到现在,他们只能感叹,我真的好想回到那个初夏,牵着你的手看落霞。可惜啊,她走了。可惜啊,他离了。
  • 默默之我的爱养成记

    默默之我的爱养成记

    第一次见到他,是因为无意当中看了他演的电视剧,立即被他流年般的风华、精湛的演技和淡然的气质所吸引。第二次见到他,偶然地帮助了他,并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三次见到他,幸运地成为了他的暂代助理,从渐渐地了解,逐渐对他产生了疼惜和爱护……我在心中许下心愿,让我留在他的身边吧……只是在他的身边默默守护着,便已满足……看女主如何为国民男神默默守护,精心培植自己的爱情,直至开花结果……本文暖文不虐,阅读无负担哦。
  • 里见莲太郎的综漫之旅

    里见莲太郎的综漫之旅

    里见莲太郎,漆黑的子弹男主角,勾田高中二年级学生。由于小时候被原肠动物夺走了右手右脚和左眼,被日本最强大脑室户堇医生选为“新人类创造计划”的实验体。现在,他因为某些原因穿越到了刀剑神域里,与桐人一起,终结SAO世界!【QQ2583761047】【QQ群1号:裂空之心作品讨论区1(243848706)】【QQ群2号:裂空之心作品讨论区2(581339568)】【1是缇娜图,2是延珠图】
  • 他传奇的一生

    他传奇的一生

    他,世界中默默无闻的学生,一天科技系统找上他,让他推动地球科技的发展。从此钱权势离他不在那么遥远。
  • 倾城凤后

    倾城凤后

    她,慕容倾城,前世慕容集团的boss暗夜刹帝的女王,却被自己的闺蜜和心爱之人所害死,只为夺得她世世代代的传家宝——上古五件神物:血缘玉镯,凤凰之泪,蝶恋紫鞭,血刹令牌,还有一件只有笔录记载,可却始终找不到血艳红莲。一朝魂穿,慕容丞相府的嫡女,天生痴傻,拥有倾城之姿,却被谣传丑颜之貌。被拒婚,自杀不成,昏睡后再次清醒,凤眸一睁,犀利冷漠,身手了得。聪慧灵敏,对不喜欢的人冷酷无情,对喜欢的人撒娇卖萌抱大腿。且看她左手翻云,右手覆雨。唉,身后那一堆美男是干嘛的?看看最终花落谁家?是温和如玉的皇帝,阳光帅气却又放荡不羁的神医,纯情小处男的火爆小王爷,还是前世今生都相遇的前男友。亦或是邪魅腹黑的北冥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