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43

第43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三)(1)

——《大般涅槃经》的佛性论及其排他性

对早期佛教作根本理论上的清算,而且最明确,最彻底的,是《大般涅槃经》。它通过对“涅槃”一词的重新诠释,推翻了已往佛教对世间人生作出的“无常”、“苦”、“无我”、“不净”的基石性判断。像大乘般若类经籍,也是反对这个判断的,但采取的是更激进的态度:这个判断不应限制在世间人生的范围,即使构成世间人生的元素,以及出世间和一切诸佛,也统统适应这个判断。在这“苦谛四行相”中,核心是“无我”;大乘诸派共认,佛教不只断定“人无我”,而且还说“法无我”——不论是“人无我”还是“法无我”,“无我”说就成了所有佛教最重要的思想特征,贯穿在所有理论论著和经籍中。佛教共识的“三法印”中,“无常”、“无我”就占了两项。《大般涅槃经》用“常乐我净”规定“涅槃”的本质属性,实质上是在改变大小乘所有佛教对世间人生所作的根本规定,成了超越“无我”诸说、创建说“我”的另一种体系。这一变化,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异常巨大。它没有在中国形成独立的派别,因为此经译出后,几乎为一切宗派所接受,作为基础性思想资料,融化在诸家的学说中。

按,“涅槃”是佛教全部修习共同承认的终极目标;“四谛归于一谛”即“灭谛”,所以涅槃也是原始教理的最高理念。然而正是在这个领域,给佛教各派发挥独自见解的空间最大,反映出来的差别最为明显。

一般佛经在教理上着重于对世间性质及其成因的分析,关于涅槃本身很少有正面的表述,或者说它“灭苦”,或说它“无生”,都是从其离世间、无生死这类否定性角度界说的;也有说为寂静的或清净的,那其实还是对离生死、无烦恼的一种想象,仍不是涅槃实在的规定性;部派佛教开始说涅槃是“常”,是“乐”,也还是从其无生、离苦中引申出来的,并无进一步的解释。这些说法有个共同点:涅槃就意味着与世间的绝对对立,是对人生的彻底否定。《成实论》宣称涅槃无生,意即灰身灭智,具有代表性。然而,菩萨乘以入世救度一切众生为己任,世界无量,众生无量,在理论上就得承认菩萨生生不息,不能允许所谓中途涅槃,更确切些说,根本上不允许早期佛教宣示的那种涅槃。所以在大乘经籍中,普遍反对将烦恼和涅槃割裂开来,反对把世间和出世间割裂开来。像般若经类、中观派以毕竟无所有否定涅槃的实在性,认为涅槃至多是一种世俗谛,其实性空。像瑜伽行派经论和《胜鬘经》等又是一种观点,认为,二乘所证只能算做“有余涅槃”,水平是很低下的,还有所谓“大般涅槃”,并非空无所有,问题是唯佛才能达到,连最高级的菩萨也是不能企及的。这后一种涅槃论的产生,促使大乘佛教的整个世界观和伦理体系均为之大变,推动菩萨行转到了建立涅槃世界的新方向,《大般涅槃经》即是它的总结和系统化者。

§§§第一节佛教早期的涅槃说

为了有所比较,需要再回忆一下部派佛教代表性更大一些的涅槃学说。此处且以《佛般泥洹经》为例。此经现有三个单行本:先由西晋竺法护于泰始五年(289)译出;东晋法显作了重译,题名《大般涅槃经》;还有一个译本叫《般泥洹经》,失译附东晋录。姚秦弘始十五年(413)佛陀耶舍译出《长阿含经》,将它作为初分以《游行经》为名收入。由此大体可知当时对于此经的重视程度不同于一般。

《泥洹经》以佛陀身体病痛,预感不久将离世间即“般泥洹”为背景,记述佛陀与其信徒间的关系和对话。有些话相当于临终嘱咐,可谓最后说法。此中与教理有关的事件之一,是论布施,突出对佛陀和僧众的供养布施,尤其是供养佛最后一餐的功德。为此,讲了三个故事:

一是有关摩竭国大臣名雨舍公的,他请佛与二百五十比丘僧吃饭,佛为此祝愿曰:使若(此“若”指雨舍公大臣,代词,下同)得道,莫乐国公位。虽今世不得离于县官者,若今饭佛及比丘僧,使若后世脱于县官。世有明者,当饭食贤善道人;道人祝愿,不弃仕官。求官不可有贪心、酷心、进心、乐心、劝心;去是五心,事县官者可得无他,死后可得除地狱之罪。佛的这番教导,是奉劝其施主最好不要从政做官;如果不愿放弃做官,那也不要存有“五心”。五心中的“贪”、“酷”,容易理解;所谓“进”、“乐”、“劝”,总指乐于不断向上巴结。为官者若无此五心,则效力于朝廷(县官)就可能平安无事,死后也可不下地狱。反之如何,佛陀没有说,但已尽在不言中。

佛的第二顿饭是接受“淫女”领袖柰女之请的。据传柰女曾为佛陀建有“柰园”,她畜有“五百淫弟子”;柰女因为她们出身“皆是贫民”而养护之。佛批评说:你们“譬如画瓶,外有好画,中但有不净……即至柰女,皆是瓶辈”,且“不得自在”。是故佛要求她观“自身不净”。于是柰女表示:“我痴所致,慧者不为是。”是让淫女有自知之明。

最后供养于佛的是“华氏淳”,佛为他说天下有四种比丘:为道殊胜、解道能言、依道生活、为道作秽。前三种比丘,是值得肯定的。后一种则须否定:但作所乐,依恃种姓,专造浊行,致彼论议。不念佛言,亦不畏罪。是辈沙门,为道作秽。凡人间者,以为弟子在清白知;有善者、有恶者,不可皆同以为一也……佛言:人不用颜貌、衣服为好;清净意端者,是乃为好。人不可妄相。这是忠告人们,不要以衣貌取人,尤其要警惕那些着沙门服、造浊行的比丘。

此三餐供养者,上至高官达人,下至淫女贫贱,中有一般平民,佛都不拒绝;作为回报,佛为其说相应法,内容各有侧重。由此彰显的是抵制等级制度,宣扬种姓平等,这种态度当然是积极的。但是最后,佛告淳:“若饭佛及比丘僧,死当生天上。”又说:“若一饭佛,得五福……佛持若饭食气力,用般泥洹,淳得长寿,得端正,得富贵、尊豪,得生天上。”这是把布施同业报联系起来,鼓励人们向僧侣(本经主张“佛在僧数”)投资的一种手法,与佛陀在菩萨行中的布施,意义已经完全不同。

与教理有关的第二件事,是记广大佛徒对佛泥洹的悲伤和失落,佛因此所说之法。那时佛身大痛,欲般泥洹。然而自念:“诸比丘皆去,我独般泥洹,不事无教戒。”意谓死前理应留下教戒,因而嘱咐:“尔等无得以吾去故,不奉经戒,慎无懈慢。”同时教以识别和接纳比丘,以及考察和教诲比丘、维护僧伽团结的种种方法,认为只有僧团内部的事做好了,经法才能久远。他举例说,一个都城,只有在三种情况下才能被毁坏:大火、大水、“中人与外人谋”,即除了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外,就是内部与外界相勾结。

顺便提到一种现象:涅槃经类大都愿意发表政见,包括向国王进治国之法。此处即提出保护国家不遭侵害、维持不衰的“七法”:一、 “数相聚会,讲议政事,修备自守”;二、 “君臣常和,所任忠良,转相承用”;三、 “奉法相率,无取无愿,不敢有过”;四、 “礼化谨敬,男女有别,长幼相事”;五、 “孝于父母,逊弟师长,受诫教诲”;六、 “承天则地,敬畏社稷,奉事四时”;七、 “尊奉道德,国有沙门应真及远方来者,供养衣被、床卧、医药”。

其中第一条是要实行民主政治,这可能与释迦牟尼本国实行贵族共和制有关;第二条是要上下团结,用人以忠良为标准;第三条是要依法治国,不许法外另有特权;其下三条,主要是贯彻伦理原则,协调人际关系;最后一条是要求扶持宗教。关于这个政治纲领,我们将与《大般涅槃经》的主张比较,从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后者的特点来。

以治国为例,维护佛教不衰,令“法”久住,也有“七法”:一、 “比丘当数相聚会诵经”;二、 “上下相承用坐起”;三、 “坐起不得念家室妻子”;四、 “在山阻间,若在深林、树下、塚间,当自思维五灭”;五、 “少年奉道,当先问长老比丘,敬畏承用,受教莫厌”;六、 “心当奉法,敬畏经戒”;七、 “持二百五十戒,具以得阿罗汉道,欲来学者莫却;入者相承用,来者所有衣被、饮食当共用,病瘦当相瞻视”。

这里强调的是集体诵经,坐起有序,禁欲敬师,奉持经戒,平等互助。不过这些规定,只能算是一般原则。佛陀临终集中考虑和讲说的根本问题,仍是生死问题。经载,佛语阿难:“今佛年已尊且八十,如故车无坚强,我身体如此无坚强。”“无有堕地不死者,最上有天,名不想入,寿八十亿四千万劫,会当复死。”是故,佛告诸比丘:“天下无常坚固人。”即生者皆当死,天下无生不死者,天地无不败坏者。又云:须弥山尚崩坏,天上诸天亦死,作王者亦死,贫富贵贱,下至畜生,无不死者。莫怪佛却后三月当般泥洹。此类话反复说了很多,意思是佛也无法避免死亡,唯有“愚人以天地为常”。那么出路呢?佛陀思考的结果,就是跳出生死流转的苦圈,证入不再生死的泥洹。在《泥洹经》里,佛告诉大众,他的灭度就是泥洹,泥洹就是永离生死,不再生死,所谓“断生死根本”;有时也说:“灭有归本,不复生死,谓之无为也”,而作为“本”的“无为”,即指泥洹。此外,泥洹别无内容。因此,生死之苦是彻底解脱了,但所得泥洹是否是“乐”,甚或是否还是一种存在,佛陀没有作任何说明。

然而明显的是佛并不愿泥洹。他感到他生活的这个世界非常美好,表现出来的是备加留恋。《泥洹经》记,当佛的“急疾”见好,于树下露坐“思维生死之事”时,阿难前来问佛:“何以不般泥洹?”佛告阿难:“维耶离国大乐,越耶国大乐”,摩竭国大乐,以至于城中街曲大乐,阎浮利天下大乐,“阎浮利内地所生,五色如画,人存其中生者大乐”。“阎浮利”,通常译为阎浮提,亦译赡部洲,其实所指,就是释迦生活的那个广大的地区;他列举的那些国家,应该都是他很熟悉的。当时流行的神话是,如有比丘、比丘尼正心熟思:“外亦思善、中亦思善、心亦无所复贪乐、心不惊恐不复走”,持此志意,称为“四神足”,“其有知是四神足者,当可在天地间一劫有余”而不死。佛即以此事问阿难:佛是否达到了这样的水平?“如是者再三,阿难不应四神足事。”其时有“魔”亦向佛说:“何以不般泥洹?”佛言:“咄,弊魔!未可般泥洹。须我四辈弟子诘慧得道,须我天上诸天、世间人民逮及鬼神智慧得道,须我经法遍布天下,未可般泥洹。”佛立志要做的事无限多,他不能死。于是,“佛坐自思维:亦可放弃寿命?”

《泥洹经》如此委婉凄惨地写来,充满了无可奈何的悲凉气氛。真是生死事大,即使以善解生死为必然的佛陀,面临泥洹,放弃寿命,还是如此徘徊踟蹰。如果有一种学说,哪怕是纯系想象的,能够满足人们可以生而不死的愿望,一定会受到欢迎。大乘的新涅槃说,就满足了这种愿望,至少在中国佛教界,也确实受到了欢迎。

《泥洹经》没有涉及太多的哲学问题。它对世界的解释,因袭的依然是业报轮回,但在“身”、“口”、“意”三业中,强调的是“心”的作用,把“心”作为世俗世界之因,全部宗教修习也都安置在“制心”和“正心”上,所谓“正心端意”:当捡心。心当随人,人莫随心;心者误人,心杀身。心取罗汉,心取天,心取人,心取畜生虫蚁鸟兽,心取地狱,心取饿鬼。作形貌者,皆心所为……(心)寿、命,三者相随,心最是师。命随心,寿随命,三者相随。此处把“形貌”定为“心所为”,使佛教的三界五道之说,具有了更多的现实性;至于说“寿命随心”,当然也包括所谓“四神足”可能延寿一劫之说。

在这样一种传统涅槃学的背景中考察《大般涅槃经》,可以更深切地了解它产生的实际意义。

§§§第二节《大般涅槃经》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此经实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分共五品,从初《寿命品》至《一切大众所问品》,系东晋法显从摩竭提国跋连弗邑(华氏城)携回建业,于义熙十三年(417)共佛陀跋陀罗译出,名《大般泥洹经》,或称《方等大般泥洹经》,先作六卷,后作十卷;至北凉昙无谶重译,新译八品(从《现病品》到《陈如品》)作为此经的后分;两分相加,总成十三品三十六卷,或作四十卷,构成一部,时在玄始十年(421)。事实上,法显所译《大般泥洹经》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独立的分品:从《序品》到《随喜品》共分十八品。南朝宋慧严、慧观、谢灵运等,有鉴于法显译本分品细致的长处,遂将这些品名易为昙无谶译本的前分中,于是就有了两种《大般涅槃经》,昙无谶的原译本称为“北本”,在建业修订了前分品名的,叫做“南本”,经文本身都以凉译为准,没有大的差别。

同类推荐
  • 《旧约》中的民俗

    《旧约》中的民俗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旧约〉中的民俗》是弗雷泽的另一部名著,是他在写作《金枝》过程中将有关《圣经》旧约故事的民俗材料汇集起来,并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有关事例作比较,专门创作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已成为人类学和《圣经》研究者的必备读物,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称它是“一部人类学传奇”。
  •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即是作者长期披辨和研究汉译佛教经典、着力厘清繁杂佛教哲学的精要之作。全书共分两卷:上卷“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主要分析了佛教早中期形成的基础教义、基本概念及诸经典;下卷“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主要分析了大乘思潮以及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大乘诸经典。佛教作为一种域外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汉译经典来实现的。
  • 寒山寺佛学(第五辑)

    寒山寺佛学(第五辑)

    《寒山寺佛学(第5辑)》是以刊发近现代汉传佛教专题研究的论文为主开拓的一块佛教研究园地,包括教下研究、敦煌佛学论丛、佛教文化研究三个专题。
  • 身心富足的智慧:佛家教会你幸福的人生哲学

    身心富足的智慧:佛家教会你幸福的人生哲学

    内心的丰盈富足会成为一种能量,给人带来源源不断的幸福。本书以佛门智慧为指引,引领人们从做人、做事、行善、经营财富和名利、经营情感等方面平衡身心,迎接富足,并在富足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财富观和爱情观的引导下,用智慧处理生活,让内心达到健康、充实的状态,让幸福不请自来。
  •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是《降伏其心》与《善用其心》的续集,也是我出关十年,开山创建东华寺的心得感悟和修学佛法二十余年的总结。出版此书旨在阐述自己的学佛观点,获得广大学佛者的指正。佛法浩如烟海,虽修学二十余年,仍难得法乳一滴。但终究有所感悟,正如三本书名所示,降伏其心为善用其心,用过不执著,不留恋,更不留痕迹,故、名“其心无住”。要将身口意之用发挥至极限,需先降伏身口意,继而善用身口意,最终达至过后无痕。其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时包太虚,小时不容针。成事由其心,败事亦由心。其心被动为奴隶,其心主动成主人。其心不降,是懦夫。降之不善用,为愚夫。事过执著,留恋不舍,乃凡夫。其心降伏,善用且无住,则圣人成矣。
热门推荐
  • 快穿,那个谁!不要缠着我!

    快穿,那个谁!不要缠着我!

    【已改】莫名其妙的被黑白无常勾错魂,你说她米潸真是要多倒霉有多倒霉!不过!既然已经来到了地府吧,我也已经不想再回人间了。只是……好歹给我点补偿吧!我在这儿人生地不熟的,你勾错我的魂儿居然还要我自己自力更生,这是什么道理呀?!哼,那我就自立门户、自力更生!打倒你的腐败(大雾)的政府门派!嘿嘿嘿!?那边的是哪个boss不要过来!嘿嘿嘿!?你怎么能随便塞给我一些奇怪的任务呢?嘿嘿嘿,搞邪了哈!怎么还动手动脚的呢?!看我一记绝影腿,送佛到西(呸!是送阎王到地府!),不用谢!【某男:老婆大人,我错了!】
  • 白玛的宝藏

    白玛的宝藏

    19世纪60年代,柬埔寨开始陷入法国的殖民保护当中。就在同一时期,吴哥窟遗迹即被世人发现。此后,由高棉人创造的吴哥文明吸引了众多来自欧洲的考古学家,探险家来到此地。其中有一支法国考古学家临时组成的考察队却意外找到了北部一个高棉人的古国禁地——轮回城!经历了原始丛林里层出不穷的原始鬼怪之后,他们终于来到了这座叫轮回城的婆罗门禁地,然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梵为什么毁灭?城墙浮雕上为何会出现一个唐朝人?轮回城内为何出现如此多的鬼怪生物?跟着他们一起探索吴哥王朝历代婆罗门的往生之地,探寻高棉王国的失落宝藏,当然,还有探秘他们将如何轮回与重生......
  • 六臂魔神录

    六臂魔神录

    当一个普通少年穿越到魔界,会给这片光怪陆离的世界带去怎样的改变?魔界的首饰粗糙到渣,魔界的酒不醉人,魔界的吃食难以下咽……别人已经习惯,但显锋看到的却是无限的商机。看我们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显锋,如何抓住机遇,融合血脉,觉醒六臂,在魔界混得风生水起,叱咤风云,成为一代绝世强者。在显锋看来,魔界许多东西都差,但惟有美女不差,幸好魔界并不是一夫一妻制,不然真要谗死。当魔神消失无踪,魔帝万年不出,龙族无尽山强势上位,成为所有人的信仰领袖。而显锋又与无尽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终,他能否躲过暗处的眼睛,安然成长,最终成就霸业?
  • 王爷:王妃又逆天

    王爷:王妃又逆天

    她的成人礼,就在这个时候,姐姐背叛了她。不可一世的玉弦沫,竟穿越到了凌玄大陆。变成了夏云府的废物大小姐,冷漠无情的他,竟调戏起了她。两个小包子一脸严肃地说:娘亲,晚上的时候,请你不要瞎嚎嚎!
  • 灵城霸主

    灵城霸主

    在你身边,不只是人!你可能遇到过妖,但是却看不穿他们的面目!也许你身边有神,只是你不了解他们的故事!在你身边,有一群守护者!在你被妖魔侵害的那一刻,他们挡在你面前!
  • 温情王爷狷狂妻

    温情王爷狷狂妻

    黄泉路上冷凄凄,彼岸花开亡灵路。奈何桥旁渡魂人,执念随碗孟婆汤。彼岸花啊,彼岸花,你的情劫到了,速速去凡间吧。狠厉公主,温情王爷,无情杀手,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这一世,她错爱了人,当一切摆在她的面前,被一剑穿心,她会选择谁?当被禁忌束缚,能否逃脱?重重分离,重重伤痕,再一次的觉醒,步步而来,华丽逆袭。褪去稚嫩的青衣,桀骜归来的她书写自己的历史。“你恨我也罢,敬我也罢,若是得罪了我,那么便只有死!”
  • 我的极品美女师尊

    我的极品美女师尊

    落魄公子走投无路之下拜入仙门,师尊却是一个风华绝代的冰山美女,楚逸从此将开启一段丰富多彩的修仙旅途。师尊到底有多美?答曰:极品中的美女,美女中的极品……
  • 丹武神尊

    丹武神尊

    天若有我,苍穹染血,轮回崩裂。天若无我,逆乱阴阳,崩天裂地。抬手间,天翻地覆,举足间,山河倾塌。荒凉大地,苍穹染血,妄想成仙,唯踏血与骨前行。孟非,于莽莽天地间,崛起!
  • 魔幻手机之乖乖兔

    魔幻手机之乖乖兔

    2200年款手机穿越到了孙悟空大战时期,由于没电掉在了2014年李杨的背包里,看李良如何行侠仗义,破坏青牛精和蚩尤的阴谋,如何拯救地球····
  • 英雄联盟之水掌门

    英雄联盟之水掌门

    做为一个菜鸟,自有菜鸟的玩法!难道能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