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45

第45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三)(3)

以下还列举了近似佛教传统观点作了论证,谓“我“是存在的:和合,利益他众生故。譬如瓶衣、车乘、田宅、山林、树木、象马、牛羊,如是等物,若和合者则有利益,此内五阴亦复如是,眼等诸根有和合故则利益我,是故当知必定有我。

复次……有遮法故。如有物故则有遮碍,若无者则无有遮;若有遮者则知有我。是故当知必定有我。

复次……伴非伴故。亲与非亲非是伴侣,正法邪法亦非伴侣,智与非智亦非伴侣;沙门非沙门,婆罗门非婆罗门,子非子,昼非昼,夜非夜,我非我,如是等法为伴非伴,是故当知必定有我。对外道的此类说法,佛陀并未全部否定,而是作了这样的分析:“若有沙门、婆罗门有常有乐有净有我者,是非沙门、婆罗门。”就是说,这些外道若真的体认了“常、乐、我、净”,就不成其外道了。问题是,是诸外道,终究“迷于生死”,虽口说“常、乐、我、净”,仍非“正法”。于是佛说了以下一段话,表示佛教与外道的区别:沙门婆罗门等沉没诸欲,善法羸损故;是诸外道系在贪欲瞋恚痴狱,堪忍爱乐故;是诸外道虽知业果自作自受,而犹不能远离恶法;是诸外道非是正法、正命自活。何以故?无智慧火,不能消故;是诸外道虽欲贪著上妙五欲,贫于善法不勤修故;是诸外道虽欲往至正解脱中,而持戒足不成就故;是诸外道虽欲求乐,而不能求乐因缘故;是诸外道虽复憎恶一切诸苦,然其所行未能远离诸苦因缘。是诸外道虽为四大毒蛇所缠,犹行放逸,不能谨慎;是诸外道无明所覆,远离善友;乐在三界无常炽然大火之中,而不能出。是诸外道遇诸烦恼难愈之病,而复不求大智良医;诸外道方于未来当涉无边险远之路,而不知习善法资粮而自庄严;是诸外道常为淫欲灾毒所害,而反抱持五欲霜毒;是诸外道瞋恚炽盛,而复反更亲近恶友;是诸外道常为无明之所覆蔽,而反推求邪恶之法;是诸外道常为邪见之所诳惑,而反于中生亲善想;是诸外道怖食甘果而种苦子;是诸外道已处烦恼暗室之中,而反远离大智炬明;是诸外道患烦恼渴,而复反饮诸欲咸水;是诸外道漂没生死无边大河,而复远离无上船师;是诸外道迷惑颠倒言诸行常,诸行若常无有是处。要而言之,早期佛教只见到了人生无常、苦、无我、不净的一面,把这一面夸张为人生的全部,规定为世间的本质,所以既是实亦非是实;外道看到了人生具有常乐我净的一面,但他们或者言行不一,所行与常乐我净之道相反,或者认识颠倒,把非常乐我净误为常乐我净,故亦实亦非实。佛在此处倡导的常乐我净,避免了二乘和外道的这两个片面,而将它们纳入了“佛性”这一全新的观念中。

为了与外道划清界限,经文依然采用了传统的“三法印”标准,以示区别。

佛说:“我观诸行,悉是无常。”(卷一四,下同)为什么?“若有诸法从缘生者,则知无常;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缘生”,所以只能属于有为范围。驳斥“外道”的这一理由很充分,而且还从有为法的构成即“色”、“心”两个方面考察:心法无常,色法无常。但是,为什么“佛、法、僧”就不是因缘法,一定是“常”、是“无为法”呢?回答是:“是诸外道不见佛性、如来及法,是故外道所可言说,悉是妄语,无有真谛”,而“佛性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无为,无为者即是常,常者即是法,法者即是僧,僧即无为”。据此,外道的错误根本不在那些具体的例证上,根源是没有见到佛性;一旦见到佛性,外道亦不再是外道。

但问题接着来了:“见佛性”是不是也需要因缘?如果需要,是否也是有为法?如果不需要,一切修习不都成了多余了吗?《寿命品》之三,佛告迦叶:“当为汝说如来所得长寿之业:菩萨以是业因缘故得寿命长。”这里且不管他所谓的“业因缘”指的是什么,但成就如来寿命需要条件是无疑的,为什么出自佛陀之口,即使因缘法,也变成了无为法?又,佛、法、僧为什么一定是“常”?把“僧”从有为法中排除出去,似乎是当然的事,但即使在佛教内部也不会得到共识。像这样一类重要判断,整部经文没有任何论证。所谓“法”,即使特指佛所说法,也包括“有为”和“无为”两大类,并非都是无为,这是佛教沿袭下来的常识;阴、界、入都是佛说,而且说得最多,也不全属无为法。

这类混乱,依照有部之说可以得到解释。按有部的分类,阴、界、入虽然不属无为法,但其法体恒有,同样是“常”,就是说,种类、概念、一般,以及单一性,其性皆常。从这种哲学分析,佛、法、僧都可以谓之“常”。然而若将这一哲学原理贯彻到底,不但阴、界、入是“常”,因和缘也是“常”,大大有违于此处视它们为“无常”的主张。在佛教史上,早就有将五阴、十二因缘等定为无常、空的学派,《成实论》是,般若经类更是。而持之为“常”的观念,则有说一切有部。因此可以说,《涅槃经》所谓的“常”及“我”,理论来源即是说一切有部;而用以驳斥“外道”的,多半采用空宗思想,不惜维护佛教的某些原始观念。作为佛教的一种,大约只能做到这种程度,所以对于自己提出的一些重要命题,缺乏必要的理论分析,为了维护自己的基本观念,可以随意采取任何佛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关于“常”的主张如此,关于“我”的主张也是如此。

对于外道所说的“我”,《圣行品》之四也确立了一个相反的命题:“诸行无我”。注意,“三法印”的第二句谓“诸法无我”,一切法皆无我;这里称“诸行无我”,无我只限于“行”,仍属“有为法”的范围。“行”与“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里是有意说成一件事了。不过具体仍分一切法为两大类,所谓“总一切法谓色、非色(即心)”(卷一四,下同)。其中,“色非我也。何以故?可破、可坏、可裂、可打、生增长故。我者不可破坏、裂打、生长”。同样,“非色之法,亦复非我。何以故?因缘生故”。据此也一一驳斥了外道关于“我”的论证,但唯独对“我知故我在”和由“执作业”有“我”,没有作出回应。重点驳斥的是由“有相貌”得知有我的说法:“若诸外道以相貌故知有我者”,则“人睡时不能进止、伏仰、视眴,不觉苦乐,不应有我;若以进止、伏仰、视眴知有我者,机关木人亦应有我”。这一批驳显然无力,不过由此强调,如来“不进、不止、不伏、不仰、不视、不眴,不觉苦乐,不贪、不恚、不痴、不行,如来如是真实有我”。这样一来,则“真我”无所表现,不可认识,当然也就成了无法论证的了。

《金刚身品》将“常、乐、我、净”归为“法身”的属性,即以“常住”称之。此常住之身,除佛以外,任何人也不得而知,所谓“不可思议”。其中有言:“如来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灭,不习不修,无量无边,无有足迹。”这表明佛的法身依旧是不可知领域。

区分世间说“我”和此处所说“我”有个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世间所说全是颠倒,佛陀所说都是真实,而不必过多地考虑事情本身。《如来性品》之四说:世间之人亦说有我,佛法之中亦说有我。世间之人虽说有我,无有佛性,是则名为于无我中而生我想,是名颠倒;佛法有我,即是佛性。世间之人说佛法无我,是名我中生无我想;若言佛法必定无我,是故如来敕诸弟子修习无我,名为颠倒。这里毕竟提出了一个衡量“我”之真伪的标准,那就是看是否承认佛性的存在:主张无“佛性”的“我”,是颠倒的;肯定有“佛性”的“我”,则是真实的。而“佛性”即是“佛法有我”。显然,这是逻辑上的同义反复。一方面说其是不可知的,另一方面却用这样一部大经加以表述,这又是一种矛盾。

§§§第四节论“佛性”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佛性”的提出,在整个佛教史上有创新意义,在全部哲学史上也很别致。佛教和一般哲学都讨论过“心性”和“人性”问题,但多限于道德范畴,如性善性恶之类;早期佛教有所超越,涉及性净、性染之类,但都没有离开“人”的属性。基督教提出“圣灵充满”的说法,暗示人也可能具有神性的一面;近代西方思潮中主张“天赋人权”,人性中含有“天”的成分——不论是“圣灵”还是“天”,都有外在的给予,非人自身固有的意味。《大般涅槃经》既不简单地将佛性归结为人性或心性,也不承认是外在的给予,只是用“常、乐、我、净”去丰富人的内涵,表明人本性中蕴含有这些美好的东西。

就此而言,“佛性”观念的提出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判断,是对一切人性论的提升,也是对人的无上尊重——特别是相对于那种把人视为罪恶堕落的产物,或视人为卑污低下之物的观念来说,当然,这也是对佛教传统心性论的改造。

“常、乐、我、净”是“佛性”的根本属性。此外,《涅槃经》还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都不出这四德的范围,而是在强化这四德。《寿命品》之三记,佛说:“涅槃义者,即是诸佛之法性也”,“夫法性者,无有灭也”。又说,如来“其性常住,是不变易”。据此,涅槃是诸佛之法性,佛性则是佛之法性的略语,亦称“如来性”。《如来性品》之四说:佛性雄猛,难可沮坏,是故无有能杀害者;若有杀者则断佛性。如是佛性,终不可断。性若可断,无有是处。如我性者,即是如来秘密之藏。所以佛性也是“我性”,也是“如来藏”:“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以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

据此,佛性与如来性、法性,以及法身、如来藏、我、常住等,属于同类概念,表达的都是“大涅槃”的内在规定性。但在经文的具体阐释中,它们各有各的运用范围,尤其是佛性与涅槃,绝对不许混为一谈。因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指的是佛性的共性,从共性上也可以说,一切众生悉有涅槃性。但佛性在不同众生中的表现不同,呈现的特性有别,所以处在众生中的佛性,系共性和特性的统一,被称为“众生佛性”。不过经文的具体论述,并没有明确区分佛性与众生佛性的差别,所以在界定佛性概念时也经常出现混乱。

《师子吼菩萨品》之一记佛说:“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来自般若经典,这里用来既有与般若调和,又有改造般若的意思。所以定义谓:“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为大涅槃。在这里,“第一义空”通过佛性论的诠释,就完全变味了,变成了既承认生死是无常、苦、无我、空,又承认大涅槃是常、乐、我、不空;其中“言空者”,否认有空与不空的区别,即否认大涅槃的存在;而“智者”,则既见到空,又见到“不空”,即肯定大涅槃的存在。此等将“生死是空”同“涅槃不空”结合起来的观察和践行,叫做“中道”。故曰: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这段话也可以从认识论理解:从第一义空到最后涅槃,是一个系列认识过程,其中每个环节,都是佛性的体现,所以不但说“佛性者即第一义空”,也说“中道者名为佛性”。

此外,还有一个提法:“佛性者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卷二七,下同)把获得无上菩提作为成佛的主要标志,是一切大乘经的共同主张,但这无上菩提究竟具有什么样的质,各家或者避而不说,或者说而各异,这里则把无上菩提纳入佛性范畴,但又使之不同于佛性概念,因而在用肯定的语气将佛性与无上菩提等同起来的同时,又说:“一切众生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未来之世,当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

不论是未来“定得”还是未来“当有”,从文字表达上看,无上菩提都不应该属于众生皆有的范围,也不应该像佛性那样,是超越三世的常法,而应该在“今无当有”的有为法之列。遗憾的是,经文经常有这样矛盾的表达。不过由此可知,“佛性”还有未来定能获得无上菩提这样一层意思,从而使佛性又具有了一切众生有成佛可能性的意思。这样,为了获取觉悟、通向成佛道路的一切修习,也都该归于佛性,因为只有通过修习,才有可能实现理想的目标。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大般涅槃经》吸取和改造了传统佛教的许多理念和方法,将它们融解到佛性的概念中。以下只举它对“四谛”说的改造和融会,以见一斑。

同类推荐
  •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佛教史相关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是诞生于明万历年间的一部奇书。在这部书中,洪应明以一位通达人生智慧的成熟之士,用他精微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了旷达高远的智识,将儒家的自强不息、佛家的宽忍宏大和道家的超脱玄妙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回味无穷的入世出世的方法体系,并且以其对于中国几千年来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的精确总结和有力诠释而历久弥新。虽然已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变幻,却始终让人品味不尽。问世以来,更是得到了“急功近利者服之,可当清凉散;萎靡不振者服之,可当益智膏”的极高评价。为一部集结了中国古代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大智慧大学问的经典著作,《菜根谭》更是给世人带来了无穷的思索和无尽的收获。虽然现代人与……
  •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成佛的力量;佛是觉悟者,法是认识宇宙人生,走向觉醒的方法; 认识人生,改善人生,觉悟人生!《觉悟》是济群法师历年弘法的理念和核心思想,特别是他在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人生佛教,用佛法的智慧来指导人生。本书分三篇:“有所思”,讲述人生佛教的提出和思考过程;“有所行”,讲述佛教教育、弘法的具体实践;“修学之旅”则是济群法师本人的修学经历和体会。
热门推荐
  • 爱上妖孽老公

    爱上妖孽老公

    他是妖,蛮横地将她扔在了一个奇怪的世界。妖怪的世界,却只有她一个人!直到有一日,这个山谷不再平静。无数的大妖从空中飞来,她也看到他的影子。她原本想过去讨回一个公道的,没想到却吞了一块人人抢夺的石头。于是,她的人生不再平静,和那“头“酷酷”的帅妖走在了一起。她决定嫁给他,不曾想自己的小腹却渐渐隆了起来。可恶的小黑犬笑嘻嘻地告诉她:"恭喜你,怀孕了。"她却欢喜不起来,因为他从未碰过她,而她也一直守身如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冰神重生

    冰神重生

    那是一次惊天动地的大战,神魔乱舞,生灵涂炭。神魔争斗了数万年,最终神界惨胜,魔族被封印在了魔域,永世不得光明。但世界在那次大战中早已经脆弱不堪,众神因大战几乎都已经耗尽了神力,然而已无力回天。最后,冰霜之神维尔纳奉献了自己的生命,稳固了整片大陆,世界也因此获得拯救,事后众神沉默回到神界并封锁了通天塔.......万年后,大陆已经恢复到常态,但当年的暗伤还依稀残留。整片大陆也已被分裂成一片片陆地,每件事都是那么的平常,但是似乎有着一股黑色的阴霾正在慢慢席卷整片大陆......
  • 万物家史

    万物家史

    本书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门学科的发展史。对每一门学科的起源、脉络以及各学科间的互动做了系统、明晰的梳理。
  • 放逐空间

    放逐空间

    这是一个被世人所遗忘的地方,没有法则,更是没有任何秩序。在这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谁的拳头大,谁就是道理,只因为强者纵横!当通往异次元空间的通道再次被打开之时,一位来自地球的未来战士来到了这个世界——放逐空间!可刚来到这个世界的他,就遭遇莫名其妙的追杀。而这一切,只是因为三个字。基因药液,超级战士。一夜消失的国度亚特兰蒂斯,早已绝迹的玛雅人,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英雄人物,在这同一个时空下,重现了!这原本只该存在于小说当中的事物,却出现在现实当中。——————新书发表,求收藏,推荐,各种求
  • 驭夫有道:傻女攻略

    驭夫有道:傻女攻略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醒来发现怀孕了怎么办?某女淡定回答,凉拌。可是突然有一天,出现了一个男人,又出现了一个男人都说是她相公怎么办?某女继续淡定道,拿证据。一男捧着定情信物,另一男拿着她不知某日遗失的肚兜,该怎么办?某女更淡定了:一起纳了吧。两人齐齐吼道,休想..赶紧回家奶孩子。赶紧回家继续生孩子。某女不能淡定了,到底要闹哪样?
  • 晚安,继承者

    晚安,继承者

    "婚前,乔锦欢总想方设法地拉着秦先生上民政局扯证去。婚后,乔锦欢总想着怎么把秦先生踢下床。老公猛如虎,麻辣小娇妻也变纸老虎。“老公,我亲戚来了,求放过。”“老公,我妈喊我回家吃饭,求放过。”“老公,我肚子疼,求放过。”“老公,黄历上说今天适合吃斋禁肉,求放过!”一再被压倒抗议无果后,乔锦欢扶着小蛮腰果断地收拾家伙跑路,可是无论跑到哪里,总有个秦先生在等候她。“老婆,居然一声不吭说跑就跑,过来,长夜漫漫,我有一整夜的时间陪你好好聊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网游之炼器传说

    网游之炼器传说

    虚拟网游的时代来临,电脑游戏逐渐失去市场,原本靠代练游戏为生的叶影不得不进入《战垂》,为自己的未来拼上一把!【这是关于炼器的传说,这是小白玩家不靠走位靠装备站撸boss的故事。】
  • 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本书讲述了柳萍的成长经历,以及艺术生涯,包括有:“柳家有女初长成”、“闻道梅花圻晓风”、“花开时节漫凤城”、“满园春色关不住”等内容。
  • 我只是一名塔罗师

    我只是一名塔罗师

    本文以女主角——董小洁是一名流浪在人群中的低调占卜师,故事的起因是表姐出国前赠与了女主角一副有牌灵的塔罗牌,女主由于机缘巧合卷入了刑事纠纷当中决定用自己的特殊能力为自己伸冤之后被武警官发现了女主的不同,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灵异历程,弘扬正义,惩恶扬善。文中涉及了塔罗、星座、数字学等神秘学相关知识让读者可以更好的了解到多数人不太了解的玄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