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3月3日,我第一次踏进了紫禁城。庄严的神武门,曾经隔绝了两个世界。我则有幸探寻门内那个神秘的世界。这里没有共和制,这里存在的是古老的中国,一个自罗马建国前就存在的国家。神武门外是一座拥有一百万人口,满怀梦想和期冀的城市,不过这些梦想和期冀很难实现。但是,这座城市仍然在奋进,为了能够成为大国都市而努力。这座城市的思想也在革命,学生们不断地学习现代知识,将哲学和现代通用的语言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结合。中国传承千年的儒家教义渐渐被遗忘了。这个城市的风俗也在发生变化,高官贵族们穿着西方人的服饰出席总统的会谈。这个城市也存在国会,并且在努力向西方学习,希望能通过选举产生领导者,不过这也很难实现。
穿过神武门,官员们的官袍和花翎官帽都未曾发生变化,这些人坐在由四个人抬着的轿子中。那些得到皇帝赏赐的官员会披着貂皮长袍,那些皇族人员以及宫中侍卫依旧穿着大大的刺绣礼服,这些衣服会在他们骑马时显得非常扎眼。太监们也依据等级不同穿着不同的服饰在一旁等候命令。身穿长袍的苏拉(宫中杂役)则时刻准备着伺候那些显贵人士下马或者下轿子,把他们引导到候觐室。候觐室内,这些官员会喝着仆人端来的茶水,等待内务府人员检查觐见的名单。最后,一位身材瘦削、仪态大方、衣冠肃整的少年会在养心殿接受他们的觐见。这位仅仅13岁的少年便是中国古老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他是人们心中的天子。而神武门外的世界是崇尚共和制的。即使相隔不远,同处一个时代,紫禁城内外却是两个世界,看上去好像相差几个时代。
对于皇帝的称呼,人们和内廷成员们会称其为“皇上”,即使皇帝不在场,他们谈到他的时候还是使用同样的称呼,而帝师以及内务府高层官员则称呼他为“上头”,表示“在上方的”或者“在位的”的意思。太监们会称呼他为“万岁爷”,宫里的侍从,包括太监和苏拉,被派到帝师或者官员家传达皇帝的旨意或送达皇帝赏赐的礼物时,也是称呼他为“万岁爷”的。
紫禁城内依旧沿袭古老的惯例,例如使用农历,甚至是沿用皇帝的年号。我们知道1919年是民国八年,但这只是对紫禁城外面的世界,在紫禁城城内,这年称为宣统十一年。
紫禁城内还发行宫廷公报,这是世界上发行最早的报纸,其历史可以回溯到唐朝。不过,它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报纸。辛亥革命爆发后,这份报纸只在皇宫内流通。宫廷公报的内容具有局限性,没有经过编辑,其格式也比较简单。报纸都是手写而成,发行量很少。举一个例子,在1922年1月28日和29日发行的宫廷公报,依据皇宫里的年份,则是宣统十四年一月初一和初二期的报纸,当时正值春节期间,书写日期的纸是红纸条。当天宫廷公报上刊登的是皇帝赏赐民国将领王怀庆以及其他大臣,一位地位显赫的蒙古人、章嘉活佛和喇嘛觐见皇帝,献上哈达和佛像。宫廷公报以前也记载朝廷的事件,例如官员的调任,皇帝颁布的重要命令,朝臣的奏请等。清朝步入末途后,宫廷公报的内容就只限于紫禁城中发生的事件,比如记载觐见皇帝的人名,赐已故官员谥号,相关祭祀典礼的负责人,宫中节日等。下面摘录有两则有代表性的公告:
“礼仪主事奉告,恭肃皇贵妃(已经去世)的神案设立仪式的时间为十一月二十日辰时。另外,请皇帝明示,依据传统应在十一月二十四日的祭天仪式如何举行。皇帝上谕:祭祀典礼由增沛负责。”
关于祭天典礼,本应皇帝亲自在天坛举行。不过,辛亥革命爆发后,此典礼就被废除。不过,紫禁城内依旧会举办,只是规模较小,举办人员仅是一位皇室人员而已。
“内务府奉告,请皇帝明示宫中冬衣换装的日子。皇帝上谕:三月二十八日(即1922年4月22日)。”
清朝有很多庄严而神圣的仪式,历代皇帝也会依据传承下来的仪式举行。仪式除了细节有变动外,大体上没有多大差别。
一些古老的宗教典礼没有被废除,其中最隆重壮观的要数皇帝的生辰和新年。相比之下,五月的端午节和八月的中秋节时举行的仪式规模就要小很多。其实,皇帝向来喜欢简单,他不喜欢穿龙袍,虽然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宫中依旧使用农历,民间虽然推行公历,但是人们也用农历计算节日。宫中只在一个节日上使用公历,那就是元旦新年。元旦那天,紫禁城内并无什么典礼活动。不过,一位满族亲王会在宣统帝的授意下向总统表示祝贺,总统也会在宣统帝生辰那天派遣人员去祝贺。通常,祝贺的人员会收到礼品,并被款待一番。
皇帝的生辰在紫禁城内被称为“万寿”或者“万寿圣节”。那天的典礼主要在皇帝的大殿以及乾清宫前的四方广场举行。整个典礼非常隆重,有一定的仪式流程。首先,皇帝要在奉先殿向先祖表明今天是自己的生辰。这项仪式一般由皇帝主持,有时候皇帝也会任命亲王来主持。
之后,便是朝臣们进宫拜寿。帝师、王公大臣和皇族人员都必须在8点前进入皇宫。这天,紫禁城内会进出很多马匹和轿子。这些拜寿的人先要在懋勤殿以及其他可以到达四方广场的宫殿内等候。期间,他们可以用些茶点。乾清宫大殿前有一处汉白玉的平台,这是司仪和皇宫的御用乐师在举行大典时所在的地方,他们在朝臣们等候的时候到达指定位置。还有一些官员官阶较低,他们虽然有资格参加大典,但是不能像高官那样接近皇帝,他们主要集中在一个长方形的空地上。这片空地的北方便是乾清宫的正门。
典礼的过程简约却不失隆重,让人经久难忘。典礼的仪式分成了好几段,每段仪式都有一段音乐和简约的赞词。那些身穿红衣的乐师们各自负责自己的乐器。汉白玉的平台上依次摆着钹、铃、罄、编钟和编锣等。一般来说,只有在庄重的祭祀孔子或者盛大典礼时才使用这些乐器,乐师们演奏古代礼乐,还会有舞蹈和飞舞的羽毛以及孔雀翎。当官员们看到华丽和庄重的华盖出现在大殿正门时,他们就要离开原来待的宫殿,然后依据官阶地位在汉白玉的通道上站立。人们所站的高度跟其地位有关。越是靠近大殿,其平台就会越高,站在平台或者台阶上的人在宫廷中的地位也越高。大殿前的红色台阶上站着的都是皇亲国戚,以帝师为首的其他人则站在一个地势较低的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