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着,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古典长篇章回小说,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公元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题为《红楼梦》(甲辰梦序抄本)。1791年在第一次活字印刷后(程甲本),《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而成为通行的书名。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中心图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极其真实、生动地描绘出18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全部生活,展示了广阔的视野,包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反映了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是当时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红楼梦》内蕴含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它结构宏大、情节委婉,描写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声口毕现,被誉为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
因当时社会环境和手抄流传,《红楼梦》仅保存八十回,现版本很多,通行本后四十回高鹗续(或无名氏),因为其不完整,留下许多谜团引人探究,也构成了一门研究此书的思想文化、作者原意等问题的独立学科——红学。自胡适作《红楼梦考证》以来,一般认为曹雪芹以其家族的命运投射在《红楼梦》一书中。
毛泽东喜爱读《红楼梦》,并且提倡干部读《红楼梦》,他经常征引《红楼梦》中的典故来喻事说理,并且将读《红楼梦》与思想战线的斗争联系起来。毛泽东曾开玩笑说:《红楼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可见这部文学巨着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和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卓越地位。
毛泽东的一生中,一直饶有兴致地与身边的人谈论自己对《红楼梦》的思索与感悟。他与家人谈,与身边的工作人员谈,与文艺工作者们谈,与将领们谈……他也经常在会议讲话、演讲中引用《红楼梦》中的话语与诗词,他的一生中,多次劝人读“红楼”,经常说“《红楼梦》至少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
毛泽东曾经发表过诸多关于《红楼梦》的评论,中国还因他以政治的视角解读《红楼梦》掀起了一场文化运动。毛泽东作为有巨大影响力的政治家,不断给予《红楼梦》很高的评价,欣赏并推崇它的文化价值,使《红楼梦》走向民间,让更多的人接触、熟知这一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巨着。
第一节一生喜读《红楼梦》
一、最早接触《红楼梦》的时间
毛泽东没有讲过他自己是最早何时读《红楼梦》,史料上也没有记载。有人说,毛泽东最早读《红楼梦》是辛亥革命后,他在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期间。这些都有一定史料证明。但是,种种迹象表明,毛泽东接触《红楼梦》的时间还要更早。
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在去东山小学读书之前,有一段边在家里劳动边找书读的时间。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在四乡借书读,许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是他在这个时候读的,其中可能就有《红楼梦》。
另外一个根据,就是毛泽东的子女说的话。毛岸青和邵华在《回忆爸爸勤奋读书和练习书法》一文中说:“爸爸在韶山读私塾时,就酷爱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古典小说,爸爸在少年时代就看过。”只是在那个时代,人们——特别是乡间的人们对于少年读《红楼梦》和其他一些古典名着,还颇有微词,少年毛泽东读《红楼梦》也没有更深见解,因此,他后来没有谈过此事。
既然毛泽东在那个时候去四乡借书读,范围是很广泛的,读到《红楼梦》是有可能的事,但并无确切的记载。后来,他到第一师范读书,又读《红楼梦》,已经对该书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自然也见之于记述了。此后,这部书就成为他的常读之书。1923年,他去广州前留给杨开慧一首《贺新郎》词: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和云翥。
不难发现,在毛泽东写的这首词中,已经有了一些《红楼梦》中的哀伤味道。
二、革命途中坚持读《红楼梦》
秋收起义失败,毛泽东率部队上井冈山后,在紧张的战争中,有一段时间没能再看《红楼梦》,也没有时间谈这部书了。当井冈山根据地稳固之后,毛泽东就有时间读和谈《红楼梦》了。当时,红军打下一个土围子,从中搜到一些书籍和报纸交给毛泽东,其中有《红楼梦》,毛泽东抽空重读了这部书。那时,他和贺子珍已经结婚,见于记载的正是他和贺子珍谈过的话。在一个冬夜里,他和贺子珍谈过林黛玉,谈过《红楼梦》。
毛泽东问贺子珍:“你读过四大名着吗?”
贺子珍说:“中国古典四大名着我都看过,我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传》,但我不喜欢读《红楼梦》。那本书里尽是谈情说爱,软绵绵的,没有意思。”
毛泽东耐心地对她说:“你这个评价不公正,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哩!《红楼梦》里写了两派,一派好,一派不好。贾母、王熙凤、贾政,这是一派,是不好的;贾宝玉、林黛玉、丫环,这是一派,是好的。《红楼梦》写了两派的斗争。我看你一定没有仔细读这本书,你要重读一遍。”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数年中,红军在数倍于己的敌人的重重包围和数次“围剿”下,始终面临生存问题,毛泽东也把全部精力放在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和人民军队上,读书的时间自然少了。但他仍然抽空阅读《红楼梦》。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时,他的许多书都丢了,但仍保留着一部《红楼梦》。
长征后,毛泽东到达延安,他把这部陪他翻越了千山万水的《红楼梦》摆放在窑洞的书架上。
毛泽东自己说过:“我读《红楼梦》,开始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毛泽东把这部书当历史读,应该是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那个时候,毛泽东领导人民军队和根据地人民经过数年奋战,使陕北革命根据地稳固下来并得到逐步发展。随着马列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毛泽东以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在《红楼梦》中又发现了很多值得研究分析的文化要素。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阅读,毛泽东从《红楼梦》中不断地了解封建社会,他通过分析《红楼梦》问世的历史背景,追踪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国共合作抗战后,环境也较前稳定了。此时,毛泽东在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武装斗争和发展生产、进行整风等紧张工作之余,也抽空读和谈《红楼梦》。此时的毛泽东在谈论《红楼梦》时,对此书有了较深的研究和独特看法。
毛泽东在杨家岭住处的书架上摆放着《红楼梦》,一有空就读。在那个时候,他对茅盾表达过自己对《红楼梦》的看法。据茅盾回忆,那一次毛泽东和他“畅谈中国古典文学,对《红楼梦》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可见当时,毛泽东对《红楼梦》的见解已经达到了相当深的程度。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的露天广场上给干部们作报告时,以《红楼梦》中的人和事为例来解释辩证法原理,所引证《红楼梦》的话,让当年听过毛泽东演讲的人几十年后仍然不忘。据丁玲回忆,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时,经常谈小说《红楼梦》。那时他每周去红军大学讲唯物辩证法,每次他去讲课,警卫员都来通知我去听。在露天广场上,他常常引用《红楼梦》中的人、事为例,深入浅出,通俗生动,听课的人都非常有兴趣。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也回忆,在1947年转战陕北和山西期间,毛泽东在撰写《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等指导全党、全军的方针性文章时,也拿出极大精力研读《红楼梦》,常常通宵达旦。
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虽身处险境,却仍然带着《红楼梦》,有空便拿起来读上一段。在重庆这座美丽的山城,毛泽东接见了一批“小民革”的领导人。他们一见如故,从晚餐时开始畅谈,通宵达旦,共谈了十多个小时。毛泽东兴致很高,他平时不饮酒,但这次开怀畅饮,在谈话中旁征博引,谈历史、谈文化、谈政治、谈阶级,谈《红楼梦》等古典名着。毛泽东妙语连珠,在场的人听得入了迷。这顿晚餐,有别于一般觥筹交错的场所,而是一场特别的文化盛宴。
1947年,毛泽东率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需要轻装,许多书籍都不带了,但在他所带的少量书籍中,却有《红楼梦》。据当时毛泽东的警卫排长阎长林回忆,毛泽东在行军打仗的间隙,抽空就阅读。他还对战士们说:“你们的文化低,读理论书有困难,可以先看小说,引起读书兴趣,文化提高后再慢慢读理论书。小说的内容很丰富,有政治,有军事,有文化,有生活。看小说不仅能够增长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也能够提高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接着毛泽东就给战士们讲《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的一些故事,什么武松打虎、草船借箭、刘姥姥进大观园等,讲得活灵活现,那些小战士听得津津有味。有一次,他住在临近敌人的一个小村庄里,点着小油灯通宵读《红楼梦》。还有一次,在天上有敌机盘旋、轰炸的情况下,毛泽东坐在一个山坡上读《红楼梦》竟然入了迷。
三、新中国成立后反复阅读《红楼梦》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主持开国后各方面工作,公务之余,他把读书当做一种调节方式,重读和新读了不少史书和古典名着。其中《红楼梦》是他反复阅读的书籍之一。
这个时期,毛泽东有条件收集和收藏了《红楼梦》的各种版本。其中有线装木刻本、线装影印本、石印本及平装本等等,毛泽东对它们的评价极高。据李锐回忆,1958年南宁会议后,他奉命到毛泽东丰泽园住所讨论《工作方法六十条》草稿,上卫生间时,看到一张方凳上放着一本翻开的线装《红楼梦》。可见毛泽东对此书颇为喜爱,不离左右。
四、毛泽东读过的《红楼梦》版本
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年间,据当时给毛泽东管理图书报刊的逄先知及后来管理者的记载,毛泽东的《红楼梦》各种版本收集非常全面。这些各种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大多数都一直放在他的身边。毛泽东逝世后,工作人员在整理翻阅中南海毛泽东故居里的全部图书,包括在丰泽园住地和后来的游泳池住地的图书,从中看到不同版本的线装本《红楼梦》一共有二十种之多:
《增评补图石头记》(木刻大字本),4函32册。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1函8册。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6回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1函8册。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1函8册。
《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中华书局1963年版,1-12册。
《戚蓼生序本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2函20册。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1函8册。
《原本红楼梦》,有正书局版。
《红楼梦》,道光壬辰年版,1-24册。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上、下册。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乾隆甲戌16回本),中华书局1962年版,1-4册。
《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胡适评),1961年版,1-2册。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俞平伯评),中华书局1962年版,1-4册。
《全图增评石头记》,上海求志斋光绪戊申年版,1-16册。
《原本全图红楼梦》,1-16册。
《绘图评注石头记》(王希廉评),道光壬辰版,1-2册。
《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台湾中央印制厂影印),1-2册。
《增评补图石头记》,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1-16册。
《增评补图石头记》,道光壬辰年版,1-16册。
《增评补图石头记》,光绪戊戌年上海石印,1-16册。
此外,毛泽东还收藏有新中国建立之后国内各大出版社出版的多种平装本《红楼梦》。
毛泽东不是把这些版本的《红楼梦》当做摆设,每种版本的《红楼梦》他都读过。这些不同版本有的还打开放着,有的折叠起一个角,有的地方夹上了纸条,这些都可以说明,晚年的毛泽东还在反复地阅读《红楼梦》。而书中更多的是他用铅笔或者红蓝铅笔画上的杠杠、圈圈、符号、批语,有的地方还画着双杠。
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第一回的批语:
此一大段是作者自道其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抢田夺地、民不安生是造成盗贼蜂起的原因,非盗贼去抢田夺地,程本删此二句似非偶然。
第六回末批:
第六回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起,写得很好,其价值非新旧红学考据家所能知。一边是宁荣府,一边是小小之家。
第十七回批:
大观园的建筑结构,非精于园庭工程者,不能写出,作者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伟大作家。
第十八回批:
作者对戏曲极为熟悉,且运用自如。红楼梦与金瓶梅词话一样,书中所有剧目,不仅为当时流行之名剧,且与本文主旨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