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8100000012

第12章 创作讴歌新时代的艺术精品(1)

一、队伍空前强大,演出火爆京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评剧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可说是精品佳作不断涌现,演出火爆京城。当时大众剧场演出新作《金沙江畔》,小白玉霜、新凤霞、马泰、张德福、魏荣元、席宝昆、陈少舫等名角联袂出演,迷倒了京城大批评剧迷。演出前人们头天晚上就抱着被子在大众剧场门口排队,为的就是第二天能买上一张评剧票。

当年新凤霞的《刘巧儿》、小白玉霜的《秦香莲》、魏荣元的“与驸马打坐开封堂上”和马泰的“水乡三月风光好”,北京城大街小巷的老百姓都会哼唱,电匣子里只要播放评剧就永远开着。特别是评剧《小女婿》被小白玉霜在北京搬演后立即引起轰动,并出现“两多”现象:一是进剧场看评剧的人多了,再有就是听广播的人多了。特别是小白玉霜在《小女婿》中的两段着名唱段,“鸟入林,鸡上窝”,一张嘴观众就鼓掌;再一段“我十九他十一”,唱得清脆流畅,朗朗上口,观众特别喜欢。

当年的评剧观众不仅局限在京津、华北、东北地区,就连新疆、广西、贵州、四川都有自己的评剧团,评剧的影响和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年逾80岁的中国评剧院导演张玮回忆说,当年评剧最辉煌的时候,仅北京地区就有五十多家评剧院团。当时的中国评剧院,不但有评剧的不同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小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莲、李忆兰、花月仙、魏荣元、马泰、张德福,还有赵丽蓉、筱玉霜、张玉兰、赵连喜、陈少舫、袁凤霞、王景明、王度芳、花砚茹、张淑桂,而且很多新戏,像《刘巧儿》《秦香莲》《小女婿》《金沙江畔》《向阳商店》《夺印》《钟离剑》《阮文追》等,这些戏都是一炮打响,深受到观众欢迎。

很多年过花甲的评剧爱好者说,那年代人们的思想特别端正,现代评剧的主题积极向上,唱腔优美动听,再加上有说、有唱、有舞,票价也便宜(平均3毛钱),大家能不喜欢吗!但是观众有所不知,当年为了打造这些评剧精品,弘扬民族文化精髓,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从上到下也付出了大量心血。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务院于1951年5月就发出了关于戏曲改革的指示:“今后各地方戏曲改进工作应以对群众影响最大的剧种为主要改革与发展对象。”当时文化部特别予以关注的是评剧、豫剧和沪剧。作为四大剧种之一,又是京城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评剧工作者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创作激情。

1953年,文化部作出决定,从中央戏剧学院抽调以戏剧家张庚,音乐家马可、舒漠为首的一大批新文艺工作者,包括编剧、导演、音乐、美术人才投入评剧改革,成立了中国评剧团,隶属文化部领导。他们的第一个合作剧目是《秦香莲》,小白玉霜演秦香莲,魏荣元演包公。邱忻先生在整理该剧本时吸收了滇剧的《闯宫》等剧的情节,使其更丰富。音乐家贺飞、杨培、胡斌参加了音乐工作。席宝昆、魏荣元担任该剧导演。强大的创作队伍使该剧在各方面都有所创新,最终成了评剧的优秀保留剧目。

创作人员中,有早在1938年参加革命的胡沙,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已经是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师,1953年调入中国评剧院任导演,1962年任中国评剧院院长至离休。在评剧院期间他导演了多部评剧剧目,撰写了《评剧简史》,对评剧的历史和发展脉络进行了科学和严谨的阐述。在胡沙担任院长期间,剧院剧目整体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还有同时调来的张玮导演,1946年在解放区北方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毕业分配到华北联大第一文工团。1953年到中国评剧院后导演了多部评剧作品。其中《金沙江畔》《杨三姐告状》《苦菜花》《向阳商店》《夺印》等作品已成为经典剧目,并多次获得戏剧奖项,成为我国戏剧界有突出贡献的老一代着名导演和戏剧家。冯霞1948年毕业于北方大学文艺学院戏剧系,新中国成立后又脱产两年参加了苏联专家主持的中央戏剧学院导演训练班。在中国评剧院多年担任评剧学员的班主任,以及评剧团团长等职务,并参与导演了多部评剧剧目。在多年育人教育实践中,他培养了大批评剧专业人才,并撰写了戏曲导演理论、剧评、人物传记等文章。

音乐家贺飞,1950年随马可同志参加歌剧《小二黑结婚》的创作,1953年从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到中国评剧院投入评剧音乐改革。使评剧从“半班戏”逐步变成了行当齐全,板式丰富,具有正调、越调、反调、凡字调四大声腔体系的大剧种。贺飞先后为《金沙江畔》《秦香莲》《钟离剑》《阮文追》等设计唱腔,均取得突破和成功。贺飞还与何为、杨培等合着《评剧音乐概论》《革新是评剧音乐的生命线》,均为30万字以上的专着,为评剧发展总结了经验。

从1953年开始,为快速推动中国评剧的发展,文化局每年都为剧院分配来大学毕业生,对剧院进行大量的文化投入,以提高剧院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像后来成为剧作家的高琛就是当时分配来的大学生,她创作了《钟离剑》《孙庞斗智》《无双传》《阮文追》等评剧;在东北以写广播剧蜚声文坛的安西,创作了《野火春风斗古城》《在烈火中永生》《钟离剑》《家》等;才华出众的郭启宏,因创作《司马迁》而蜚声剧坛,以后又写了《评剧皇后》《成兆才》等。这些引进的专业人才为中国评剧的创作和发展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众多作品都成为中国评剧院演出的上乘剧目。

要想使评剧实现质的飞跃,必须提高全体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一个没有文化的队伍,是不可能创造出文化精品的。面对建团初期的评剧队伍中大部分都是戏班子出身的艺人,且多是文盲和半文盲的状况,中国评剧院制定了扫盲班、提高班和进修班等各种提高文化素质的培训计划,特别重视对艺术创作人员的培养,送他们到中央戏剧学院学习表演、导演等专业,加深专业人员的艺术修养。正因为有了过的硬的创作队伍,当创作任务摆在面前时,方能依照文艺创作方针,百战百胜,精品不断。

1955年1月21日中国评剧团改制为中国评剧院,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瑞代表文化部在建院大会上宣读了建院方针:以演现代戏为主的示范性剧院,同时也要上演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戏。并拟订了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戏“三并举”,以现代戏为主的剧目方针。这个方针很快被证明完全正确,新旧文艺工作者结合后排出的新戏《小二黑结婚》《秦香莲》《小女婿》《向阳商店》等剧目都能大获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尊重戏曲规律,认真深入生活,深化主题思想;主要创作人员共同讨论,共同扶植,创造良好的艺术创作氛围。大家同心协力为评剧出力,而不是为个人争名争利。剧院倡导以表现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为己任,把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放在工作的首位。正是沿着这个指导方向,中国评剧院的路子越走越宽,题材越来越广,精品越排越多。

二、新中国十周年献礼剧目——《金沙江畔》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中国评剧院创作排演了评剧史上的经典剧目《金沙江畔》,五大流派、十大名角、几十个经典唱段,令这部表现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为了与中央红军会合北上抗日,开始了伟大长征的革命题材,成为中国评剧红色经典史上的重要篇章。该剧首将红军形象搬上评剧舞台,用评剧表现重大军事题材,从而使评剧的艺术表现领域进一步扩大。该剧久演不衰,成为中国评剧院的优秀保留剧目。

该剧目调动了剧院各方面的艺术创作力量,突破传统程式,创造出新的艺术表现手法。1959年,编剧薛恩厚根据陈靖同名小说改编了初稿。之后,他在剧本初稿的基础上与安西合作加工,编导们阅读了大量的长征回忆录,请小说作者陈靖讲述他自己的长征经历和一些长征故事。《金沙江畔》导演在这部戏里创造了完整的舞台艺术,他们不仅能充分发挥表演的唱做念打,而且能合理地运用音乐中的管弦乐和打击乐为戏剧的叙述、抒情、营造氛围,还将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灯光等各个方面统筹兼顾,形成和谐统一完美的艺术整体。《金沙江畔》在戏曲化方面创造了新的高峰,是评剧导演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

小白玉霜、新凤霞等演员在该剧中分别饰演主要角色,其中还推出新人马泰挑大梁。他饰演的红军师政委有一个唱段“高原风景”轰动一时;新凤霞饰演藏族姑娘珠玛,她的大段叙述“格登太子”唱段清新流畅;小白玉霜饰演总支书记金秀,“小酸枣”唱段飘逸潇洒;魏荣元虽然只演了一个藏族奴隶乌木的角色,但也创作了一段动听的花脸唱腔。最引人注目的是张德福演的连长金明和赵连喜演的红军老炊事班长,他们的表演得到专家、观众的高度赞扬。除此之外,席宝昆、喜彩莲、李梓森、陈少舫等名角也悉数登场,每个流派、每位艺术家都留下了广为传唱的经典唱段。

更为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当时因出演了《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剧目而闻名的赵丽蓉,却在《金沙江畔》中扮演一位没有一句台词的普通藏民,其“绿叶”精神令人感动。

一位北京的老观众在回忆起当年的《金沙江畔》时说,建国十周年新剧《金沙江畔》在电台播放演出实况时,可以说是万人空巷,大家都集中到有收音机的家里听戏去了。不久,“小酸枣啊滴溜溜的圆”便传遍了大街小巷,人们特别喜爱小白玉霜的演唱,人人都会哼唱几句剧中的经典名段。

小白玉霜在继承白派唱腔基础上,又发展了白派,在现代戏《金沙江畔》“小酸枣”一段便可见其改变之后的特点。这一唱段讲述了红军指导员鼓励红军战士克服缺水困难的故事,小白玉霜把评剧半说半唱的特色表现得十分突出,她以乐观、幽默的演唱技巧,跳跃的节奏,有声有色地刻画出红军指导员的崇高境界。这一唱段之所以广为流传,唱来朗朗上口,源自于对原白派唱腔进行了大胆突破,如“有几棵酸枣树长在悬崖边……”几句联句最后用一个传统唱腔收尾,十分新颖而又不失传统神韵。

作为旧社会走过来的评戏艺人,小白玉霜不断加强学习,体会做人民的演员,为人民唱戏的宗旨,表演规范。她的身段可称是潇潇洒洒、落落大方,在水袖表演上,动作从来不走样。她从人物的思想感情出发去运用水袖,为了提高技艺,她曾向京剧表演艺术家陈永玲学习过水袖功,汲取了京剧艺术的养分。

一位老评剧迷回忆说,记得当时胡同口有个单位,有台黑白电视机,居然对外卖票,五分钱一张,可以观看转播评剧的演出实况。人们奔走相告,晚上可以看到小白玉霜了。结果晚上把屋子挤得满满当当,大家感到特别兴奋,看一场评剧能议论好些日子,基本上都是《金沙江畔》中的话题,尤其喜欢剧中小白玉霜演唱的“小酸枣”。

还有一位马泰的忠实观众写道:“那会儿,大众剧场的演出火爆空前。新戏上演,观众半夜排队,上午不到十点,戏票抢购一空。当时大众剧场正上演《金沙江畔》,小白玉霜、新凤霞、马泰、张德福、魏荣元、席宝昆、陈少舫等名角联袂演出,戏票十分不好买。于是我倒休,半夜起床借同事的自行车骑到前门外鲜鱼口里的大众剧场,排队熬到天亮才买到票。”

《金沙江畔》中的“高原风景极目望”等唱段,尤其受戏迷和年轻人的喜爱。“去大众、看马泰”,不仅是普通戏迷的愿望,连梨园大家马连良、裘盛戎、谭富英等,也多次到剧场看马泰的新戏。当时马泰作为新人出现后,很快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当年,李先念副总理特意到大众剧场看了《金沙江畔》,他评价说,最大的优点是真实。作为一位红军的高级指挥员讲出这句话,是对《金沙江畔》的最大夸奖。这部戏最大的支持者就是北京观众,它在北京已经上演五十余年,至今只要演出准保满座,可见这出戏多么深入人心。

三、万盛轩人头攒动,《刘巧儿》轰动京城

坐落在天桥的万盛轩剧场,原本是个茶棚,20世纪30年代由王英山筹建。场内戏台有二尺多高,砖土结构。台下正中摆着长板凳,是观众的“池子”席位,两旁设茶桌、板凳、茶水、瓜子等。1934年,经过改造后将席棚子改为铁板罩顶,算是能遮风挡雨了。

万盛轩最初就是以评剧为主。新中国成立之时,新凤霞从唐山来到北京天桥万盛轩演出。当时,不少评剧团已经在天桥其他一些戏园子演出了。为了能让观众走进万盛轩剧场,新凤霞就不断地排演新戏。不多日子,观众就知道万盛轩有个扮相俊美、唱腔甜润的演员叫新凤霞。如此,万盛轩门口常常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常,大家都是奔着新凤霞来听评剧的。

在天桥唱评剧最头疼的就是剧场,那时候万盛轩还是个土台子,演员在台上响动大点就会扬起尘土,台下的观众赶紧捂着嘴看戏。冬天西北风刮起来,吹得铁棚顶呜呜响,夏天太阳晒得如蒸笼。就这样还是挡不住观众争相目睹新凤霞的风采。花上一毛钱,能从早上八点钟看到晚上。茶房站在门口不停地吆喝着,看青年明星新凤霞,青年评剧新唱腔呀……万盛轩虽条件不好,但观众可不少。

同类推荐
  • 遗憾的聆听

    遗憾的聆听

    杨燕迪音乐文丛《遗憾的聆听》一辑,主要收入杨燕迪教授近年来针对当下音乐生活现况的评论,大都可谓“应景”或“应时”之作——如重要作曲家的诞辰或逝世纪念,观看现场演出之后的有感而发以及相关演出的节目单说明。杨燕迪教授在写作时希望这些文字不仅“就事论事”,而且牵涉更宽、更远的议题和关怀。关于音乐评论,他一直遵循着一个原则——评论家面对音乐作品、音乐表演和音乐现象,不但要以内行眼光和表述涉入音乐本身,同时也应该让音乐与更广泛的人文性议题发生尽可能丰富的关联。
  • 历史光谱与文化地形:跨国语境中的好莱坞和华语电影

    历史光谱与文化地形:跨国语境中的好莱坞和华语电影

    2006年6月,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联合举办了“历史与前瞻:连接中国与好莱坞的影像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本书即以此次研讨会上提交的发言论文为主体,同时汇集了近来相关研究成果,是“华语电影研究系列”又一部重要结集。全书共分七辑:跨境交往中的理论建构,“西洋景”中的影响焦虑和主体建构,镜像纠结:扭曲与认同之间,在意识形态疏离背后,和而不同:寻求新的竞合关系,多重指涉:好莱坞与港台电影,泛亚语境,对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之间的渊源、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和意义等进行了缜密追溯与深刻探讨,视角独到,资料全面,为中国电影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 播音主持艺术11

    播音主持艺术11

    延安市副市长冯继红在发言中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举办此次纪念研讨活动,对于继承弘扬人民广播优良传统,交流探讨播音主持理论,培养优秀的新时期播音主持人才,促进我国广播电视传媒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希望新时期的播音员主持人继续发扬延安广播播音的光荣传统,恪尽职守,不辱使命,再创人民广播播音事业的新辉煌。
  • 皮影戏

    皮影戏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皮影戏》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中国戏剧史

    中国戏剧史

    本书原写于二十余年前,是余秋雨先生在戏剧领域的专业之作。从前用的书名是《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为的是突出“戏剧文化”这个概念。因为余秋雨先生当时在学术思想上正经受文化人类学的激荡,只想通过戏剧的途径来探索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因此,“戏剧文化”这个概念指向着一种超越戏剧门类的广泛内涵。但这么多年下来,他觉得“文化”的用法越来越不着边际,当初的意图已很难表明,不如干脆舍弃,留剩一个更质朴的书名。
热门推荐
  • 浑噩江湖

    浑噩江湖

    云冲之带着侄儿登访名山,在大山绝顶见证了一场生死决斗,无意中发现此事背后另有隐情,于是顺藤摸瓜,暗中追查。却不料,一向与世无争的侄儿也因此而卷入了这场漩涡之中。。。。。。
  • 我是锦衣卫

    我是锦衣卫

    简介:锦衣夜行,锦衣卫注定是影藏在暗处的一柄利刃,但是常浪偏偏不信这个邪,非要让锦衣卫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官方机构。。。。当常浪成为大明朝最有权势的锦衣卫都指挥使时,高呼,借我三千锦衣卫,可以荡尽天下不平事。
  • 能不能最后换你说爱我

    能不能最后换你说爱我

    花开花落花满天、携手同心永相连、鸟离巢穴有何盼、鸟归不入绕巢飞、鸟忆归巢永相随、仅此望巢而落泪、半年的时间几乎用尽了我全部精力、去经营自己的爱情,半年零一天、几乎让我抱憾一辈子她叫吴秋燕、我们相识在网络,那年单纯的我们、都相信了网络会成现实,彼此都很单纯的爱着,可谁也没想到,天不尽人意吴秋燕:“你会爱我到什么时候”?廖天宇:“知道我不能爱了”。吴秋燕:“我会爱你一辈子”。廖天宇:“我也会”。半年零一天,是我最幸福的时候。
  • 天才宝宝聪明妈咪

    天才宝宝聪明妈咪

    她,曾经是快乐的小女孩,可是一个人就夺了第一次,现在她只想好好的生活在A市里,没想到又遇见了他。想知道后来怎么样吗?就来看看吧。不好别怪我,我是新手。。。。
  • 江城子—阿菁

    江城子—阿菁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婚姻的契约

    婚姻的契约

    自己的孩子却要假他人之手抚养,是狠心,亦或无奈?当得知黑暗组织“R”欲将之绑架的原因竟是为了过瘾,他们除了苦笑,恐怕已无法做出别的表情。
  • 重生之再创星途

    重生之再创星途

    童单上辈子坏就坏在太老实了,孤儿院长大的孩子,练就了她的好演技,再加上天生的好皮囊,本可以在娱乐圈大有一番作为。可是天生的“单纯”让她的星路戛然而止,被最好的朋友骗到酒店参加面试,结果被迷晕潜规则,之后一直暗中交往的男朋友断去联系。之后被经纪公司雪藏,遭受身边最亲密的人的背叛,被粉丝职责败坏风气,甚至大家都发起“童单滚出娱乐圈”的话题,被本城的黑势力绑架要求派三级片······童单最后从那么高的楼层跳下,却重生在刚刚进入娱乐圈那段时间,童单决定,这辈子,一定不能在那么傻
  • 灵纳乾坤

    灵纳乾坤

    不争,是为大智慧,重生之后的萧尘只想做一个普通人,可是身不由己,背负血海深仇,只得走上一条复仇的血海之路。走过的路,错过的人,皆起于缘,皆灭于缘,当萧尘回头望去,陪在自己身边...这是一个有关灵气的世界,这是一个缘起于不争山脉的故事。命若天定,那我就破了这层天。等级设置:开灵初境(聚灵,灵者,灵师),大成玄境(大灵师,灵王,灵皇),万象秘境,无极幻境有人说这是一部慢热让读者一扫而过的小说,也有人说作者布局的能力很强,但羊牛保证前期挖的坑都会一个个填写,写出一部让大部分读者满意的小书。
  • 奇神都市

    奇神都市

    刚刚被人抛弃的姜云,偶然被邀进五界红包群,并在群里抢到了孙悟空的“猴毛”,改变了文学之路,校花被我征服,神仙也被我拿下,天下女生暗恋,我都不去看一眼,我的钱都能吓死你。......
  • 关于你我路途

    关于你我路途

    在她青涩懵懂的那一年中,她有了人生第一次恋爱,三年后狼狈结尾。默默关注她五年,再也按耐不住暗恋主动开始出击的沈柯成,无微不至的关心她,却在一年后不告而别,一走了之。她悲痛欲绝,以为再也见不到面了。但三年后竟偶然相遇,发现对方都不再有当年青涩的模样,性格也稍稍变得捉摸不定。关于你,关于我,这么多年来,她一直没亲口对沈柯成说的有些话,终于在多年后有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