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简称冀,是古代“九州”之一,很早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遗址磁山文化(距今7000多年)就发源在这里,考古人员发掘出大量的原始红陶器和褐陶器。河北还是我国著名的北方磁州窑的所在地,更是后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瓷器的出产地。另外,靠近北京、天津这样的文化艺术中心的河北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河北棒子、武强年画、杂技、武术等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而深厚的民间基础。优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也给河北泥塑的产生和繁荣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河北泥玩具,比较著名的有新城县白沟泥人、泊镇泥人、玉田泥人、保定泥人等。它是半塑半画、以画为主的小型泥彩塑。造型单纯,以品色敷彩、装饰和绘画结合的技艺而与众不同。邢台、河间等地也广为流传。
第一节玉田泥塑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位于河北省东部,地处燕山余脉南麓,环抱在京、津、唐中心地带,以“古人种玉”的传说而得名。这里的人们生产泥玩具的传统自古有之,大约在清末光绪年间便富有盛名。与天津泥人张的泥人不同,玉田泥人体现了更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些半塑半画以画为主的小体泥彩塑,造型单纯简练,以白色作底,敷以红、黄、绿、黑各色,色彩强烈而协调,在我国民间泥塑领域以风格独特而占有一席之地。
玉田泥塑主要集中在的西高桥、戴家屯一带,这里是远近驰名的泥人之乡。1993年12月,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玉田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泥塑)”。这里的男女老少质朴、勤奋,多是聪慧的民间泥塑能手。一堆平常的泥土,一到他们手里就会变成造型生动、形象逼真、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人、禽、虫、兽。玉田泥塑以泥玩具为主,以苇哨作响,以皮筋牵动使动物能跑能跳,以兔皮作鼓,摇起来有声,情趣盎然。涉及的题材广泛,有神话故事、飞禽动物、古装戏剧、现实生活等四大品种。其传统品种有《孙悟空》、《花老虎》、《秦琼》、《麒麟送子》等等,造型单纯奇妙,稚拙有趣,色彩鲜艳醒目,对比强烈协调。除此之外,另一类玉田泥塑是案几陈设品,多为神话故事、历史演义、戏曲故事中的人物造型,如《麻姑献寿》、《八仙》、《贵妃醉酒》等。还有一类是不倒翁,俗称“搬不倒”,下用半圆泥团,上用纸浆石膏胎造型,上轻下重,摇而不倒,憨态可鞠,惹人喜爱。
玉田泥塑造型一般为椭形体,单纯简练,内镶苇笛,外观色彩强烈而协调。玉田泥塑的制作工艺与其他民间泥塑相似,大致需取土和泥、捏泥胎、制泥模、合模装笛、修整晾晒、铺白粉底、调胶、敷彩等多道工序。
第二节白沟泥塑
保定高碑店市白沟镇位于河北省新城县东南30公里,因位于白沟河东岸而得名。这里向来盛产泥塑,俗称“白沟泥娃娃”,据称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清朝末年,这里的各个村庄就形成了各自比较固定的产品。与泥塑有关的是:北刘村出泥人,辘轳把村专做泥公鸡,小谢村出产“滴滴金”和陶模。每逢赶集,在白沟镇的“十大坑”就形成专售民间玩具的“泥娃娃市”,集中销售各村的民间玩具。过去白沟镇出产的泥玩具曾远销北京城,是北京城区庙会和厂甸的重要商品,如今仍有许多老北京人对白沟泥塑玩具记忆犹新。
白沟泥塑所用的泥土干后坚实不裂,造型古朴、粗犷,色彩浓重、艳丽,构思大胆,富于幻想。内容多喜庆吉祥,先上粉底,再施彩绘,线条简练流畅。分吹响、摆设、手捏、印模等类,多达百种。白沟泥哨多取材于禽兽,亦有部分神话人物。造型注重突出头部特征,强调神似形略,夸张变形,哨体下部留回气孔。大可近尺,小者不足一寸。白沟泥塑以其独特艺术风格,多次出国展出,并做为国家馈赠、陈列佳品。其作品以戏剧人物、历史典故为主,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白沟泥塑以泥娃和“戏出”最为典型。泥娃娃的主要题材有:“吉庆有余”(男女童一对,一抱鸡一抱鱼,或一骑鸡一骑鱼)、“麒麟送子”、“招财进宝”、“五谷丰登”等,大的约30厘米左右,小的10几厘米。“戏出”是指取材于戏剧人物的泥人,有单人、双人、三人三种形式,大的近60厘米左右,小的10几厘米。双人的题材有“梁祝”、“天仙配”、“孟良焦赞”、“关羽周仓”、“苏三起解”、“小放牛”等等;三人的有“劈山救母”、“白蛇传”、“三进宫”、“桃园三结义”、“三娘教子”等。人物多取自河北梆子剧目;无论两人或三人都出自一个模子,人物与人物之间不留空隙,便于翻模而且保证了泥胎的强度。单个的泥人表现题材更丰富:“八仙人”一套八个,“西游记”一套四个,“三国演义”、“水浒”每套则多达十几个以至数十个。“戏出”中还有一种“刀马人”,是专供室内陈设的大型泥人,高近60厘米,左右相向,造型吸收了民间木版印年画“门神”的特点,各骑骏马,手持兵器,陈设在堂屋迎门条案上方座钟或中堂字画的两侧,按民间传说,这种刀马人也有辟邪、除崇和保家镇宅的功能。
白沟镇西侧的辘轳把村以出产泥公鸡而闻名遐尔。这里出产的泥公鸡质朴简洁、形态劲健、丰满,成为华北地区泥玩具的代表作。泥公鸡分为大、中、小三种,大的高25厘米左右,小的6厘米左右。大公鸡与大型泥人一样,工艺要求比较高。在印模时先把泥巴擀成薄片,用刀裁成与模子外形相似的形状。模子里撒上草木灰,再将泥片按入模子,两片模合并之后封底、装苇哨。待泥胎收了水气方能开模,晾干后,泥胎就算做好了。最后再施以彩绘。
白沟泥玩具无论是泥公鸡还是泥人,全部用大白粉打底,用品色施彩绘。这里泥玩具的色彩极为鲜艳醒目,注重大块面的渲染,并适当保留空白,泥人的面部、泥鸡的头部、底座部分均露出白粉底色。颜色以大红、深绿、浅绿、浅黄、深紫等色为主。上色后用墨线勾勒纹饰、开脸儿。色块的笔触潇洒自如,墨线流畅活泼,具备了亲切动人的艺术风格。
另外,白沟还生产一种高度仅有5厘米左右的小泥塑,品种极多,也是模制彩绘,男女老少、生旦净末,应有尽有;古今的神话传说、历史文物、农工商学兵,无所不包。每个都带苇哨,背上设孔,一吹就响。
白沟镇的东面大约10公里的地方有个小谢村,这里专门生产一种供儿童“磕泥饽饽”用的陶模子。陶模的圆形片状分大小两种,大的陶模直径为6-7厘米,小陶模直径约为4-5厘米,用低温陶制作,呈桔红色。制作方法是先在一块圆形木板上雕刻出图案,再用泥土印制成圆膜,晾干后,把泥模和麦草、稻糠或锯末等燃料隔层铺迭成堆,外面糊泥封严,顶端留出气孔,点燃燃料焙烧十几个小时即成陶模。这种模子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孩子们只需要把揉好的软泥紧紧地把模子塞满,再往地上或桌子上一磕,一件精美的泥玩具就做好了,人物、飞禽、鸟兽,无所不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第三节泊头泥塑
泊头古称泊镇,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民间泥塑艺术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艺人宋盛林(1871—1943年)在光绪年间创建了“三痴斋”泥塑作坊,至今有130余年的历史,今天已经传到第五代传人。宋盛林的代表作有《百岁挂帅》等。
“三痴斋”泥塑的题材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古典名著。作品尺寸既有大到丈余的寺庙神佛,也有小到一寸的架上摆件儿,用料讲究,工艺精湛经历百年不崩不裂,色彩明快协调,人物造型姿态准确而生动,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