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就位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河南还是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许多封建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从原始社会开始,这里就出现了彩陶文化,不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水平,都堪称中国古代美术乃至世界美术中的精品。这种对于泥土特性的认识和实践所积累起来的成熟认识一直延续了下来,因此,河南民间泥塑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渊源。这种历史渊源不仅体现在工艺特征上,与其他地区的民间泥塑艺术相比,河南泥塑充满了深厚而神秘的历史感和浪漫主义的色彩,这些很可能来自远古先民的历史记忆。女娲补天和黄土造人的传说就发生在河南。在这一点上,恐怕只有陕西凤翔泥塑与之多少有一些相似之处。虽然已经很有很多专家的研究标明,河南泥塑很可能与神话时代的伏羲女娲等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和了解远古时期我国的社会、宗教、文化等许多内容,但由于历史久远,河南泥塑所蕴含的真正含义和内容符号来源,还远远没有完全得到揭示。
第一节淮阳“泥泥狗”
“泥泥狗”,是太昊陵泥玩具的总称,又叫“陵狗”,在淮阳,人们称之为“泥狗子”。自古以来,二月会期间,一街两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泥泥狗”。南来北往的游人香客,到太昊陵祭拜过“人祖爷”——伏羲后,都要买一些“泥泥狗”带回去,不仅沾沾“泥泥狗”的灵气福气,据说还可以驱邪避灾。
淮阳,古称陈州,是中国历史传说中“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建都之地。淮阳人捏制“泥泥狗”的习俗起源很早,据说也是与伏羲、女娲抟土造人有关。当地老百姓叫它“灵儿狗”,说它是给“人祖爷”守陵的,把它奉为祭祀伏羲的神物。“泥泥狗”的产地,过去多集中在淮阳县城东的金庄、武庄等12个村庄。这些村庄距伏羲故都——宛丘城遗址仅有4公里,距太昊伏羲陵最近的地方仅2公里。
一、历史传说
相传,伏羲生活的时代,人烟本来就很稀少。一日,天塌地陷,世界上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这时,人们已从群婚过渡到对偶婚,伏羲又制定出了族内不能通婚的嫁娶制度。为了繁衍人类,兄妹只得求上天作媒。他们从山上推下两扇石磨,如果石磨合在一起,他们就成为夫妻,否则,仍为兄妹。结果,石磨在山下合在了一起,他们便结成了夫妻。所以,人们至今称伏羲为“人祖爷”,称女娲为“人祖姑娘”,而不是“人祖奶奶”。伏羲,女娲兄妹成婚后,他们嫌自己生育太慢,就用泥捏制泥人,待这些泥人晒干后,就变成了能走动,会说话的人。遇到风雨来不及一个个往屋里收,就用扫帚扫。这些泥人晒干后,都能走动、说话、变成了人。后代的人们便仿效伏羲、女娲捏泥人的行为来纪念他们繁衍人类的功德。千百年来,“泥泥狗”的制作方式和这个古老的传说,在淮阳民间代代相传。相传伏羲氏活了164岁,而“泥泥狗”却象一个永不停息的生命一样,一代一代的传承了下来。
二、风俗习惯
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有做“泥泥狗”的传统。这里每年一次的太昊陵庙会前许多村民开始捏制“泥泥狗”,尤其“二月会”庙会之前,每家的院里、屋里到处都是“泥泥狗”。然后提着篮子到太昊陵庙会上叫卖。有一种统称“小斑鸠”的“泥泥狗”玩具,个头很小,价格非常便宜,一毛钱可买一二十个。赶会的善男信女们,都会买上几兜子,回家的路上,见了小孩子,不管生脸熟脸,只要喊:老斋公,你别走,给个“泥泥狗”,活到九十九!就会撒过去一把。小孩图的是得个免费玩具,大人图个吉利。淮阳人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将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泥泥狗”传统延续至今。
人们第一次看到泥泥狗的时候,在为它的精致、炫丽感到赞叹的同时,都会忍不住去探究一下那些神秘的造型和纹饰背后的含义。显然,这些令成年人都感到困惑的泥泥狗,绝不仅仅是孩子们的玩具那么简单,它更是一张有待破解的远古基因图谱。
三、远古密码
淮阳“泥泥狗”的纹饰符号,大致分为类绳纹、马蹄纹、花朵纹、三角纹、太阳纹等等,根据目前多数专家学者的意见,它保留着远古时期生殖崇拜的遗俗,展示了人类的生命意识和种族繁衍的永恒主题。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人面猴”形象。“人面猴”半人半猿,其头和身上四周都长了毛,身上密密的花纹显得神秘而稚气。“人面猴”没有猴子的嬉戏顽皮,而是庄严而肃穆,形态如同佛教中神像。有学者认为,“人面猴”就是传说中的“人祖”,也就是伏羲,是人们对传说中的人类祖先的神秘想象。而这些“人面猴”胸腹部夸张绚丽的纹饰图样,其实都是一些女性生殖符号的变形,是由生殖器官抽象概括而来的一些近似于符号样的花纹。今天,太昊陵庙会上还有祈子的习俗,如“拴娃娃”(多为男性)。在庙会上,不孕的妇女往往买个泥娃娃,系上红绒绳藏在衣服下,边走边叫着“留”、“锁”、“来”之类的吉祥名,到家后,把娃娃置于被中或枕下,等待来年得子。
四、工艺特征
淮阳泥泥狗一般是用常见的黄胶泥捏制而成,全身染黑色作底,然后用大红、黄、白、绿、桃红五色点画出由圆弧曲线、直线和点组成的各种图案,线条稚拙而生动,色彩绚丽又不失沉稳。从淮阳泥泥狗造型来看,古拙、怪诞,色彩艳丽,具有抽象、大胆、浪漫、深沉的艺术魅力。品种达300多种,多为奇禽异兽或人兽同体,如“人面猴”、“人面兽”、“猴头燕”、“九头鸟”、“人头狗”、“双头狗”、“多头怪”等等。泥泥狗造型古朴浑厚,形状奇特怪异,其题材包罗鸟、兽、鱼、虫与人物,可谓无奇不有,充满虚幻的超脱神秘感,散发出浓烈的乡土气息和远古时代的神秘回忆。
后世的人们之所以把泥泥狗这种起初显然不是玩具的泥塑制品看作玩具,恐怕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社会环境的变化。泥泥狗产生初期的宗教祭祀、崇拜习俗今天已经不存在了,或者说已经转化成了其他的形式,泥泥狗本初的含义和用途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另一个原因是泥泥狗都是有孔可吹的发声泥塑,声音悠远明亮。这种声音的用途应该也是服务于当时的宗教活动的,虽然今天也没有了发挥原有功能的环境,但却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呜——呜——呜”,泥泥狗嘹亮而深远的声音,给孩子们的童年留下了难忘的美好回忆,同时,这声音仿佛也在诉说着一个久远的神话、一个民族悠长的回忆。
五、为什么叫“泥泥狗”
至于为什么淮阳泥塑玩具统称为“泥泥狗”呢?其实大部分泥泥狗玩具塑造的并不是狗的形像。是在太昊陵古庙会上问泥塑艺人:泥塑玩具为什么叫“泥泥狗”?他们大都告诉你:“泥泥狗”是人祖爷喂的狗,是给人祖爷守陵的。
这其中的真实原因恐怕也要从原始社会说起。狗不但是人类的好朋友和忠实伙伴,而且也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很早就担负起了替人类打猎、看守财产等任务。原始先民认为狗是一种帮助人类的神秘力量,是天上派下来拯救生灵的,是人和畜群的保护神。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个陶罐上,有一幅狗头、狗尾、鱼身组成的奇异图案。《辞海》中仅以“反犬”与“犬”为偏旁的字就有170余个,足见狗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多数兽名,都是“犬”或“反犬”旁字,《说文解字》中说:“种类相似,惟犬为甚。”意思是说,很多字形相似的字大都属于同一类事物,“犬”类最典型。原始先民人在认识事物的形状时,常以身边的狗作标准,与狗相较而加以区别,因此狗就与多种走兽的形状有了较密切的联系。所以,太昊陵庙会上的泥塑玩具虽以狗命名,可塑造的鸟、兽、鱼、虫无所不有,但都称作“泥泥狗”,这不但是为了好记,更折射出深刻的历史渊源。因此,古代人们选择伏羲时代最早驯服的动物为伏羲守陵的传说,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淮阳艺人彭兴孝先生在《淮阳泥泥狗艺术考》中说:我们不能再把伏羲、女娲以及他们在淮阳的事当成言必加“传说”二字冠顶才能成立的莫须有人物事情了。“泥泥狗”与《山海经》的记载相一致,决不是无意的巧合。因为它们不是大致的相合,而是字字句句完全相合,它们肯定是一回事儿。
第二节浚县“咕咕哨”
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卫河斜贯境内。自汉代起始置黎阳县,元代改浚州,明代改浚县至今。县内名胜古迹颇多,县城南面有大山、浮丘山东西对峙,两山上满布历代古迹、寺院、祠堂、石窟、碑刻近400处,形成了一组佛、道、儒三教荟萃的文化名山。每年正月十五至月底,在两山之间要举办盛大的节令庙会,俗称“古正月会”。庙会期间,大量出售的民间工艺品中就有杨妃屯的泥玩具“唧唧咕咕”。
“唧唧咕咕”,即“咕咕哨”,又叫“呢咕咕”,是浚县泥玩具的统称。从名称就不难看出,这些泥塑就跟淮县泥泥狗一样,都是能吹响的发声玩具。再加上同处河南,让人很容易想到两者可能有着密切的关联。咕咕哨一般有两个眼,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象声地称之为“咕咕”。
一、历史故事
制作泥咕咕的民间艺人大都居住县城东去三里的杨妃屯村。该村是以一位隋末农民起义军将领的名字命名的。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曾在黎阳一带与官军大战,双方死伤惨重。据说,李密部下有一位将领姓杨名纪,曾率军驻扎在山下。杨纪的部下中有一个善捏泥人的士兵,为纪念死难沙场的战友,捏出泥人、泥马祭奠死者。从此,泥塑艺术得以流传、发展。当年屯兵处建起村落,被命名为“杨纪屯”。泥咕咕中有许多骑马的士兵和双头的战马,据说这些都是自隋末流传下来的。
二、造型分类
浚县泥咕咕的造型大致可分为四类:珍禽瑞兽、家禽家畜、人物和战马。最有代表性的品种当属战马,有大红马、大黑马、小马、双头马等等。这里的泥马大头小身子,昂首举颈,极为威武勇猛。泥马的作者着意刻画马头和颈部,夸张了马的精气神,有意将马的躯干和四腿做小些,愈显得骏马雄壮,气势夺人。据当地传说,隋末农民起义军的战马中,有许多垂缰救主、冒死迎敌的好马、义马,当时即有士兵捏塑泥马,寄托对战马的情感。今天,泥咕咕中的战马仍保持着当年的风范,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珍禽瑞兽类作品包括辟邪、独角兽、斑鸠、坐狮、燕、摇头狮及各种吉祥动物。家禽家畜类作品有:泥鸡、泥鸭、泥猴、泥猪、泥羊、泥兔、泥牛、泥鸟等等。人物造型的生产规模较其他各类要小,创作不普通,只有少数艺人从事泥人制作。主要作品有关公、西游记、八仙、十二生肖拟人像、三国人物等等。
三、工艺特征
浚县咕咕哨多为手捏成形,也有半捏半印的作品,完全模制的作品极少。泥咕咕以深黑色居多,又有少量深褐、紫红等深色打底的品种,但绝无浅色底色。这些底色都是用松香擦抹而成。把泥胎晾干后,又放在大火上烘烤至烫手,用一块调好颜色的松香在泥胎上擦抹,松香遇热熔化,但在胎体表现形成薄膜,冷却后,油润光亮犹如色漆一般。装饰纹样以花草为多,喜用白、粉红、浅绿、鹅黄诸色。彩绘纹样直接用诸色描绘,注重笔触的变化,讲究点画的排列,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四、风俗习惯
咕咕哨是当地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之一,他们总是迫不及待地等着农历新年的到来,因为每年的正月新年后,家里的父亲、母亲和邻居的大婶、大妈们都要到浚县赶庙会,拜佛烧香,祈求风调雨顺,家人安康。回来的时候,大人都要给自己的孩子带上几个又漂亮、又响亮的咕咕哨作为礼物,保佑孩子健康平安。据说拜佛烧香求回来的物品,是带有某种灵气的,能够驱邪消灾。另外,根据当地的习惯,每一个孩子,不管家里是否有亲人赶庙会,都有权利向赶庙会归来的大人索要一个泥咕咕,这时候大人是不能拒绝的。所以,大人们只好把最大、最响、最漂亮的咕咕哨藏起来,来送给自己的孩子,避免中途被小孩子抢了去。如今,号称“华北第一大古庙会”的浚县庙会每到正月新年仍然是热闹非凡,各种式样的咕咕哨仍然在大量地制作和销售,寄托着人们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