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上许多朝代的都城,北京有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不但文学、艺术、宗教、经济等都十分发达,同时也是一个民俗文化十分发达的城市。北京是全国民间艺人汇集的文化艺术中心,而且自身也在本地文化、历史、地理、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融合其他地区民间艺术之长,诞生出有着鲜明京味儿特色的各种民间艺术形式。老北京的泥塑艺术主要体现在“兔儿爷”、京剧脸谱等题材上。
第一节“兔儿爷”泥塑
八月十五,月儿圆,
兔儿爷家住月里面。
兔儿爷,别婵娟,
走向大地显灵仙。
采百草,做良药,
去病除灾保平安。
月饼圆,苹果鲜,
西瓜切成花口莲。
毛豆枝,九节藕,
我把兔儿爷供中间。
迎中秋,记感恩,
家家团团又圆圆。
——老北京中秋“兔儿爷”儿歌
“兔儿爷”,天津称“兔二爷”,是老北京中秋节俗的标志之一,是一种模制泥玩具,先把黏土和纸浆拌匀,分别填入分成前后身的两个模子里,干燥后取出,把前后身粘在一起,再配上耳朵,在身上刷上一层胶水,干后再施彩绘,一件“兔儿爷”玩具就算完成了。过去在北京,中秋节前半个月,东安市场、前门五牌楼、东四、西单等地,都有售卖“兔儿爷”的摊子,摊上架设数层楼梯式的木架,逐层增高,上面摆满大大小小的“兔儿爷”,人称“兔儿爷山”,为中秋佳节佳节增添了烂漫色彩和欢乐气息。
一、“兔儿爷”的由来
“兔儿爷”具体产生的时代已经很难考证了,但资料显示至少到了明代就已经家喻户晓。明朝人纪坤在《花王阁賸稿》中记载: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清代“兔儿爷”习俗更盛,品种也更多,一般形象都是金枪红袍,雄踞在黑虎、白象、麒麟等身上,讲究的还有张伞盖或背插纛旗的,像戏台上的武将,猛一看,威风凛凛,细看却是以性情温顺见称的兔子,令人忍俊不止。
至于“兔儿爷”这一形像的起源,与山东地区的说法相似,都是说“兔儿爷”的形象源自月中的玉兔。但具体情节上与山东的不太一样:据说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闹起了瘟疫,几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么药也不见好。月宫中的嫦娥看到人间烧香求医的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到人间去为百姓们消灾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来到了北京城。她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都要送给她东西。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这样,玉兔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病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骑上狮子、老虎,走遍了北京城内外。玉兔消除了北京城的瘟疫,就回到月宫中去了。可是,她那美好的形象却永远留在了北京人的心中。后来人们为了感谢它,就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来纪念,这种习俗一代代延续至今。
二、历史演变
最初的“兔儿爷”类似于提线木偶玩具,形像也只是对传说中月宫兔子的简单摹仿。当扯动提线的时候,兔子就会开始做出捣药的动作。后来,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北京城内负责看守太庙的讷、塔二姓旗籍差役,为了打发空闲时间,突发奇想,用太庙里的粘土简单加工后,仿照戏曲里的扎靠扮相,做成了大小不一的金甲红袍的“兔儿爷”。大的有1米高,最小的只有10厘米。彩绘好后,还用鸡蛋清罩在粉白的“兔儿爷”脸上,看上去更有光泽,神采奕奕。“兔儿爷”身下的座骑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狮、虎、象、鹿、凤、鹤、马、牛、孔雀、麒麟等。在此基础上,“兔儿爷”的形像越发丰富,有戏曲角色型的“兔儿爷”,即戏装兔面人物组成文武剧目,如《连环套》、《战马超》、《天水关》等,撷取二人组为一出,脸谱穿戴、身段神气,悉如红氍毹之上;有生活化、时装化的兔儿爷,亦为长耳兔面,实已人化,俱作时装,体态神情酷肖生活,如卖油的、卖菜的、剃头的、算命的……还有模仿妇女的兔儿奶奶,头上塑起“平三套”、“元宝头”、“苏州撅”、“两把儿头”等各种发型,穿戴更加时髦,随各地习惯而异;以及风俗化、时装化的“兔儿爷”,其形体较小,安放于一定的背景之中,如看杂耍的、看庙会的、烧香拜佛的、娶媳妇的、出殡的、办满月的……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可当地人为什么把那只善良的兔子又成为“爷”呢?这又得从北京特有的文化说起。“爷”,本是旧京对于贵人的尊称,比如“青天大老爷”、太爷、师爷等等,进而引申到对神的尊称,如“马王爷”、“灶王爷”等等。而在北京人的嘴里,这只受人爱戴“兔儿”也成了“爷”。其次,兔儿爷被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们“打扮”得十分华丽,颇有几分官老爷的模样,再加上它在节令祭祀活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人们称之为“兔儿爷”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风俗习惯
那么,“兔儿爷”在节日庆祝活动具体扮演什么角色呢?在古城北京,中秋节供祀“兔儿爷”的风俗由来已久。一过了旧历八月初十,各家纸店的门前就会摆出木版水印的“月宫码”。这是一种大型的神纸码,背面用秫秸或竹篾扎架子支撑起来,形状象一块竖匾,顶部还竖起几面小彩旗。黄色的背景,上面印着银脸的太阴星君,以及金色的玉兔在广寒殿前捣药的图案。到了十五这天晚上,等月亮升起来以后,就以月宫码作神位,家家在庭院里望空设祭。一张小矮桌,摆上“兔儿爷”,摆上中秋月饼,除了梨以外,什么水果都能当供品,尤其是切成莲花瓣的西瓜更不能少。因为梨与“离”谐音,而西瓜的形状和吃法却寓意着家人的团圆。撤供以后,把月宫码在院中焚化,在院子里摆上瓜果酒菜,趁着满院子的清辉,全家人一起分食祭月的大月饼,喝上一顿团圆酒。
这种祭祀近乎游戏,不象迎神、祭祖那么严肃。虽说是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讲究,但也没那么严格,不过是女人先拜,男人后拜而已,尤其是孩子们的兴趣大。整个中秋节前后,孩子们都在模仿大人的样子,装模作样地供奉“兔儿爷”玩儿。还有人专门为孩子们配作出泥捏的“五供”,小小的高脚果盘,上面摆着泥捏的果品,涂着红红绿绿的颜色,与小兔爷配成一套,非常有趣。
【知识小百科】
五供,也称五献,佛像前面陈列的五种供器,分别盛着香、花、灯、水、果五种献祭品,献于神坛之上。五供是道教在拜表、炼度、施食等仪式中的重要内容。因其为五,又称“五具足”或“五供一堂”,即一个香炉,一对烛台,一对花瓶。
根据《春明采风志》记载,“兔儿爷”大的有三尺多高,小的只有三寸,均是粉白面孔,头戴金盔,身披甲胄,背插令旗或伞盖,威风凛凛。它的坐骑有狮、虎、鹿、象不等。“兔儿爷”左手托臼,右手执杵,做捣药状。此外,还有呱嗒嘴的“兔儿爷”,里面是空心的,兔唇是可以活动的,上面系着线,用手扯动线,兔唇就会动。总之,“兔儿爷”的种类繁多,不一而足。过去的北京城,有以此为业者,每年旧历的八月,就在街头兜售“兔儿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