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侗族的花炮节
花炮节,是湘、黔、桂三省区毗邻的广大地区侗族人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据说在清朝光绪初年,广西三江县的富禄已是一个木材集散地和商业点,该地的商人们为了生意兴隆,便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燃放花炮招来顾客。习俗规定,夺得花炮者,除获得荣誉外,还会获得酒肉蛋等物质奖励,相延成俗,便形成了传统的花炮节。
而桂北侗族民间的传说赋予了花炮节温馨浪漫的色彩。很久以前,一位姑娘在河边看到一条水蛇追捕一条水花鱼。姑娘眼疾手快,打死了水蛇救了小花鱼。第二年三月三日姑娘再到河边洗衣,突然看见一位美貌的少女站在水面上,向天空撒花。岸上的人争先恐后的去接飘落的鲜花。姑娘呆呆地看着,忽听少女亲切地对她说,自己是龙王的女儿,去年的今天被姐姐搭救,今天特来谢恩。从此,龙王的女儿常到人间娱乐。后来龙王知道了,就把女儿关起来,不准她与人间往来。人们怀念龙女,便不约而同的来到江边集会散花,遂演变为花炮节。
花炮节的节期各地不一。以广西北部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程阳在农历的正月初三;梅林在农历的二月初二;富禄在农历的三月初三;林溪在农历的十月二十六日。节日前,远外的亲友们便来聚会地点,住在亲友家准备一同参加热闹场面。
花炮节
节日的清晨村村寨寨一片欢腾,行人熙熙攘攘,车辆川流不息。青年男女打扮得漂漂亮亮:姑娘们穿上绣花新衣,佩戴银光闪闪的首饰;小伙子们身穿黑上衣白长裤,扎着绑腿显得神采奕奕。在节日的聚会场所,四周插上彩旗,搭上戏台,唢呐声声锣鼓阵阵,文艺工作者和民间歌手们,竞相登台演唱侗族人民爱听的侗戏。此外还有各种货摊和食品摊,摆满了村头巷尾。附近兄弟民族的村民纷纷前来助兴,使花炮节更加热闹。
花炮节的主要活动是放花炮,花炮用铁筒制成,筒内装着火药和一个用红绿线包裹的象征幸福的小铁圈。花炮共放3次,分为头炮二炮三炮。每放一炮随着轰隆的一声响,铁圈借助火药的冲力,冲向天空,围观的人群中爆发出一阵阵的欢呼声。铁圈从空中掉到地上,早就盼着抢到铁圈的小伙子们,立即像开闸的洪水立即扑向前去,争抢那象征幸福吉祥、万事如意的铁圈。人流也随之时而涌向西边,时而涌向东边。有时铁圃掉进河里,小伙子们也争先恐后跳进水里争夺铁圈。得到铁圈的小伙了,机智地闯过对手们的围追堵截,到达终点,成为花炮节的夺魁者。所以过花炮节又称为抢花炮。抢到铁圈的优胜者,由老人们颁发镜屏和奖品并受到人们的尊重。
抢花炮活动结束之后是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各村各寨的芦笙队,吹着高达几米几十米的大芦竹和各种精巧别致的小芦笙进行比赛。男女青年们有的比赛射击,有的唱歌跳舞,有的则对唱山歌互诉衷情;中年老年人,或喝酒或听戏,或斗鸟下棋,自寻乐趣。节日的侗家山寨处处歌声,处处欢乐,入夜后灯火辉映,欢乐的人们仍然兴高采烈地看侗戏、彩调和电影;座座木楼传出悠扬动听的“多耶”声、琵琶声和芦竹声,令人浮想联翩情趣盎然。
第二节毛南族、瑶族和京族节庆
一、毛南族的分龙节
分龙节,又叫五月庙节,是广西居住在环江境内毛南族群众一年一度的盛大传统节日,也是毛南族祈神保佑丰收的传统节日,于农历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龙日)前后举行,一般活动有两三天。
分龙节
毛南族认为“龙”是管雨水的,“龙日”前后祭拜它,是求其均匀降雨以获得好收成。过节前一天,要“椎杀”一头公牛,用牛头、牛尾、牛脚、牛内脏祭龙。祭时有法师喃经、跳神。牛肉则分给各家各户或拿到市上出卖,收入作为节日费用。祭龙后二三天,各户自拜祖先、三界仙、灶王、地主娘娘等,也是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又用糯饭、粉蒸肉喂牛,以酬谢它耕作的辛劳,并给牛放假一天,让它好好休息。嫁出去的女儿则带上子女和礼品回娘家过节,亲戚朋友也常常登门贺节。分龙节也是青年男女选择知音抒发情怀的日子,节日的清晨,青年男女穿上新衣裳,带上五色糯饭,互诉衷肠,对歌游戏,“五月分龙是端阳,哥妹同来祭龙王。今年哥妹同排坐,明年哥妹进洞房”,歌场上、山坳口、树荫下,处处歌声处处情,男的送花竹帽,女的赠绣花鞋,场面异常活跃,毛南山乡洋溢着无比的欢乐,充满了浓郁的民族色彩。
龙是毛南族的民族图腾,龙的形象、龙的影响在毛南族人民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在毛南族众多的节日,“分龙节”最受重视、历史也最悠久。该节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广西民族节庆文化十大品牌之一。
二、瑶族的盘王节和祝著节
(一)盘王节
盘王节也称“还盘王愿”,是瑶族祭祀祖先盘瓠的重大节日。农历10月16日是盘瓠的生日,这天,瑶民汇聚一起,载歌载舞,纪念盘王,并逐渐发展为盘王节。今天的盘王节已逐步发展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以歌道情,寻觅佳偶。
盘王节
过山瑶族的盘王节有单家独户举行的,也有全村人举行的。盘王节的限期包括三天三夜和七天七夜两种,其仪式主要分两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请圣、排位、上光、招禾、还愿、谢圣”,整个仪式中唢呐乐队全程伴奏,师公跳《盘王舞》(《铜铃舞》、《出兵收兵舞》、《约标舞》、《祭兵舞》、《捉龟舞》等);第二部分是请瑶族的祖先神和全族人前来“流乐”,流乐的瑶语意思是玩乐。这是盘王节的主要部分,恭请瑶族各路祖先神参加盘王节的各种文艺娱乐活动,吟唱表现瑶族神话、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内容的历史长诗《盘王大歌》,仪式一般要举行一天一夜。
盘王节仪式由4名正师公主持,各司其职,还愿师、祭兵师、赏兵师、五谷师,每人1名助手,共8人。此外还有4名歌娘歌师、6名童男童女、1名长鼓艺人和唢呐乐队参与盘王节。其传承方式以师承和家传为主。
相传,瑶族的祖先盘瓠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曾帮助平王杀敌立功,不但受封为王,还与公主结婚,繁衍生息了瑶族十二姓子孙后代。在古老的年代,瑶族人迁徙飘流不定,有一次在海上遇到狂风大浪,眼看就要船毁人亡。这时,瑶人脆在船头许下大愿,祈求始祖盘王保佑子孙平安。许过愿后,即时风平浪静,瑶人得救了。这天是农历10月16日,恰好又是盘王的生日。上了岸的瑶民就砍树挖成木碓,把糯米蒸熟舂成糍粑,宰杀“三牲”一是还愿,二祭祀盘王,三是庆祝新生。因此盘王节也称“还盘王愿”、“跳盘王。”
盘王节演绎还原着瑶族远古历史,集瑶族传统文化之大成,是一种增强民族向心力、维系民族团结的人文盛典。
(二)祝著节
祝著节称祖娘节或瑶年,原称“达努”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是当年的农历5月29日。由于居住地不同,各地习俗和谷物成熟日期不尽相同,因此节日周期并非一年一度,有的地区两、三年一过次,有的三、五年过一次,有的十二、三年才过一次。
祝著节
瑶族人民十分重视欢度这个节日。节日前,家家户户,村村寨寨都要打扫卫生,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杀猪宰鸭,酿米酒,做糯米耙粑,准备丰盛的节日食品。节日的广场上,举办歌舞、武术、球赛文体活动等,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瑶族人民的铜鼓舞。它既是一种民族民间舞蹈,又是一种文娱比赛项目。每次出场二男一女。其中一男敲着铜鼓,表演瑶族的传统舞蹈,另一男伴在侧面敲鼓为他伴奏。女的手拿雨帽,手舞足蹈,在铜鼓手的后面为他做着扇凉的舞式,两个互相配合表演。当鼓点紧密、动作迅速,舞姿优美的时候,周围群众的掌声、喝彩声不绝。各组表演之后,人们争相向最佳的鼓手敬酒、祝贺,并赠予美名,誉为“鼓王”。跳完铜鼓舞后,接着点燃冲天炮,人们把事先做好的冲天炮,按一定距离,在广场上摆上数十个或上百个。若干男女同时动手点燃,一直点到最后一声炮响为止,谁在同一时间内点的冲天炮多谁就是胜利者。比赛时,场上鸦雀无声,观众们屏住呼吸,注视着点炮人。当炮声一响,接二连三的火光直冲天空,场上一片沸腾,人们蜂拥至,将优胜者抬起抛向空中。
相传古时候,在迤俪的群山中,有两座同样高大的宝山,左边的叫“布洛西”山,威武雄壮似勇士挺立;右边的叫“密洛陀”山,像个拖着长裙的姑娘。两座山每年都互相靠近一些,经过了999年终于挨到了一起。农历5月29日,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震雳,高大英俊的布洛西和亭亭玉立的密洛陀从两山裂缝中走出来,结为夫妻。他们生有三个女儿。时间穿梭般逝去,头发花白的密洛阳遵夫嘱,让三个女儿各自去谋生。大女扛着犁耙,到平原耕耘,生儿育女,繁衍成汉族。二女儿挑起一担书走了,与子孙形成壮族。三女儿拿着小米、锄头到山里开荒种地,安居乐业,成为瑶族祖先。三女儿通过辛勤劳动,庄稼结出累累硕果。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顷刻间籽粒饱满的果实被鸟兽、地鼠蚕食殆尽。密洛陀在女儿危难时鼓励她:“天空难免出现乌云,生活也会遭受挫折,狂风吹不倒劲松,困难吓不倒勤劳的人,只要勤奋耕耘,生活是会幸福的。”并给了她一面铜锣和一只猫。来年,庄稼长势更加喜人,她敲响母亲给的铜鼓,惊走鸟兽,放猫吃尽地鼠,夺得丰收,为报祖娘养育之恩,姑娘带着丰盛的礼物于5月29日为母亲祝寿共庆丰收。从此,瑶族就将祖娘生日作为庆丰收的节日。
祝著节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气息,展示了瑶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反映了瑶族人民的勤劳和勇敢。
三、京族的哈节
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东兴市的万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的部位,与越南隔海相望。“哈”为京族语,有“唱”和“吃”之意。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节日,也称“唱哈节”。一年一度的“哈节”,相传是为了在海边迎接“镇海大王”来享祭,故又称为“镇海大王”节。哈节各地日期不定,农历六月初十,或八月初十,或正月十五,但节日的形式与内容基本相同。
哈节前,京族人家家户户打扫门亭,里里外外布置一新。节日里,全村男女老少穿着盛装,聚集在哈亭内外,举行庆祝活动,非常热闹。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其建筑形式古朴、美观、繁简各异。屋顶的屋脊正中塑有双龙戏珠的吉庆形象装饰,哈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设有京家人信奉的诸神神座,殿内的柱子上都雕写着具有民族习俗特色的楹联或诗词。较大型的哈亭内,祭祀场地两侧设有阶梯形的宾客坐席,这是专供村里辈份最高、为修建此哈亭和筹办哈节捐资捐物者所设立的。座次的顺序,也是以贡献功绩的大小从高到低论定。
哈节活动由祭祖、乡饮、社交、娱乐等内容组成。节日活动历时3~5天,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娱神娱人。周围各族群众亦来共同欢庆。整个节日活动过程,大体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迎神在“唱哈”前一天,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遥遥迎神,把神迎进哈亭。把所养的“象”(其实就是猪)赶到哈亭绕行三周。然后留到半夜杀掉,由主持“哈节”活动的头人组织参加“哈节”乡饮、听哈者(即有资格入席者按先后次序登记在本子上,每年轮到排在最前的一定人数,为“哈头”筹办祭品。)各养一头大猪,养时要把猪洗得白白净净,不得弄脏,也不能咒骂,称为“养象”。到了节日,看哪个养的猪最大就选他的,这头猪用以祭神之后,只分8斤猪肉分给众人吃,其余的由“养象“户自行支配。
哈节
祭神的具体时间为节日的当天下午3点钟左右。祭祀仪式开始后,首先由主祭者带领人们迎接来自海上、天宫各位神灵、祖先进入神位,读祭文,紧接着是向诸神敬酒和献礼。在祭祀之后开始娱神活动,表演内容不但穿插了人们喜闻乐见、反映生活情趣的古诗词演唱、历史故事说唱等,还要唱“进香歌”、跳“进香舞”、“进酒舞”、“天灯舞”等。祭神毕,入席饮宴与听哈,称为“坐蒙”(又称“哈宴”),每席6~8人。酒肴除少数由“哈头”供应外,大部分由各家自备,每餐由入席人轮流出菜,且边吃边听“哈妹“唱歌。妇女只是捧菜上桌,不能入席坐。妇女、儿童均在”哈亭“外边听歌。”唱哈”是节日的主要活动项目。“唱哈”的主要角色有三人,即一个男子叫做“哈哥”,又称“琴公”,两个女子叫做“哈妹”,又称“桃姑”。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的殿堂中间,手里拿着两块小竹片,一边唱一边摇摆着敲,伴唱的“哈妹”坐在旁边地上,两手敲打竹制的梆子和之。“哈妹”每唱完一句,“哈哥”就依曲调拨奏三弦琴一节。如此一唱一合一伴奏,直到主唱的“哈妹”困倦了,转由另一个“哈妹”出来主唱,“唱哈”要连续进行三天。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等。
送神。“唱哈”完毕就送走了神灵。送神时必须念《送神调》,还要“舞花棍”。送神后整个“哈节”仪礼便结束了。
哈节期间人们还进行其他活动,不善唱歌的男子们也不甘于让姑娘们专美于前。于是,斗牛、比武、角力竞赛等也随之展开,成为哈节上极富特色的重要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