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以海洋渔业为主。过去,由于捕鱼工具简陋,作业方法落后,缺泛科学知识,海洋上天气变幻莫测,他们便宜抒生产上的成败寄托在神灵是否庇佑上。所信奉的神祗大多与海洋有关,如“海龙王”、“镇海大王”、“海公”、“海婆”等,关于“镇海大王”广为流传的故事是这样的:
传说四、五百年前,北部湾岸边的白龙岭下,有一条巨大的蜈蚣精,在此吃人翻船,兴风作浪。一日有位神仙化作乞丐,搭船过海,船驶到蜈蚣精洞口,当船主要把乞丐推下海时,神仙把事先煨得滚烫的大南瓜塞进蜈蚣精口里,蜈蚣精吞下大南瓜,烫得直打滚,尸断三截,随波逐流成为氵万尾、巫头、山心“京族三岛”,头部漂流至越南成为万柱岛,附近居民才得以安居乐业。于是京族人把大仙尊奉为“镇海大王”,立庙祀之,每年都到海边迎接“镇海大王”来享祭,从而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哈节。
京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防城港市京族三岛是京族的唯一聚居地。“哈节”,是京族人民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也京族节庆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和传统海洋文化中的精品。
第三节土家族、黎族、畲族和高山族节庆
一、土家族的“赶年”
永顺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中段,是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土家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9%,县内的猛洞河、酉水流域是土家族的重要发源地,土家族先民在这里创造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其中过“赶年”就是土家族奇特的习俗之一。过“赶年”不仅赋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也饱含土家族人“为皇敌忾,捐躯报国”的赤子之情。
汉族以及一些有关民族过大年(简称“过年”,即春节)都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土家人则比其他民族要提前一天或几天,逢腊月大月二十九日,小月二十八赶着过年,故称“过赶年”。
关于“赶年”的来历,传说不一。一说是,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骚扰破坏,朝廷曾派重兵征剿,但收效甚微。在战局十分不利的情况下,明朝政府任命张经为湖广总督统领各省军务。张经认为,要对付昼伏夜出、穷凶极恶却善战的倭寇,必须征调湖南骠悍勇猛的土家族士兵,于是上奏朝廷:“若剿灭倭寇,须调动永顺、保靖二宣慰司精兵”。嘉靖皇帝准允,急调永顺、保靖等土司九溪卫所的土家族士兵赴沿海抗倭。嘉靖三十三年冬,年仅18岁的土司、永顺宣慰彭翼南亲率3000土家族士兵出征。年关已近,天下鹅毛大雪,过年的气氛一天天浓起来。永顺至沿海,千里迢迢,关山阻隔。若按路程计算,等不到过年就得开拔。将士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室儿女,都想亲人团了年再走。一方是急赴国难,一方是团年情深,怎么办?老司城中一位老族长向彭翼南建议,提前过年。团年惜别后,土家族士兵越千山涉万水,准时到达沿海,在石塘湾(今江苏奉贡一带)痛击倭寇。4000倭寇被杀得七零八落,败走平望(今吴江之南)。彭翼南率领土家族士兵拦路截击,在王江泾又痛宰倭寇,“擒斩1980余人,溺水者甚众”,被称为“自有倭患来,此第一功”。明皇帝为奖励永保土家族士兵,给彭翼南赐三品服,授昭毅将军。在抗倭中,永顺土家族士兵有数百人血洒沿海,为国捐躯。家族人为了纪念自己子弟兵的英勇战功,祭奠牺牲的亲人,从此提前过年。据土家族古籍记载:土人度岁,月大以二十九为岁,月小则为二十八日,相传前土司出军,令民间先期度岁,后遂以为常。过“赶年”便成了土家族人富有传奇色彩的古老习俗。
另一说法:为了打败异族的骚扰,土家人常常不能安全过年。有一年,客王派兵征打土家,年关已近,土家人便提前过春节,上山躲避。等客兵进寨住下后欢度春节时,土王令土兵鸡鸣时杀回,大获全胜。因鸡报晓有功,故过年不能杀鸡;而财物被掠走,没有食品,春节后便上山围猎野猪。还说:土家族人祖先贫困,给地主当长工,穷得无法过年,不能合家团圆,只好提前一天“团年”。又说,湘西旧时有除夕结债的习俗,穷人过年如过关。心肠阴毒的地主老财放高利贷剥削,这时雇人逼债。穷人无法还债,提前“团年”,然后外出躲债,躲过亥时才可归家,有的要躲到来年正月初一才敢露面。另外也有传说:四川西阳、秀山一带的士家族人分别在明代万历年间土家族人奉命出征,班师回朝的日期不一,过年的时间也就不一。无论哪种说法都传递着一个共同的信息:不论是外国侵略、异族骚扰或者地主的盘剥、掠夺,土家族人从来都是英勇无畏,同仇敌汽,并且足智多谋,以奇制胜,是一个英勇、豪爽的民族。而土家人这一民族气质的形成与发展,与其历史进程中曾经饱经患难、备受欺压,几度被迫举族(氏族或部族)迁徒却能泰然处之的史实分不开。因而,同其先辈楚民一样,养成了念祖、怀旧、齐心、尚武的强烈民族精神。
过年的腊肉
土家人过年,一定要制作腊肉。腊肉的制作是先把猪肉砍成5公斤左右一块块,长半米左右,厚度10厘米左右,擦上适当食盐,然后取出悬挂于火炉上方,天天用微火熏烤,个把月后,肉块枯干,取下洗净烹调,瘦肉枣红,肥肉黄橙透明,酥而不腻,其骨香脆。过年时普遍有贴门神、年画、对联和剪纸图案的习俗,古时是神荼、郁垒两个抓鬼喂虎的神人画像,现在是唐朝名将秦琼、尉迟恭或贴关羽、张飞或钟馗、程咬金的画像,作为镇宅驱邪的保护神张贴于大门之上,表达了过上安宁生活的愿望。
土家人的祖先崇拜观念重,念念不忘逝世的先祖。吃年夜饭前要在神龛前祭祀。大多以猪头、猪尾作祭品,祭祀时将猪尾衔在猪嘴里,以示整猪相祭,有头有尾,要焚香化纸,燃放鞭炮。祭完祖后便是祭门神、土地神、财神等等。祭祀灶王的习俗在湘西遍及城乡,土家人更为重视,火在人类进化史上意义重大,灶与火不可分离。祭灶,表现了土家人对火自古流传下来的崇拜心理,同时也表现了其对灶王的“熟食养民之恩”感激之情。传说腊月24日灶王上天奏言主家一年的好歹,为了取悦于灶王,主家将灶头抹得干干净净,贴上灶王的新画像和“上天呈善事,下地降吉祥”的对联及“一家主宰”的横批。对灶王“上天”前的祭祀更是讲究,有的人家甚至沐浴斋戒。
过年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寒露霜降水推沙,鱼奔深潭客奔家。”土家人说“麻雀也有三十夜”,外出者哪怕远在天涯海角,除夕前也必须赶回老家吃“团年饭”。喜庆的团年饭,要鸣放鞭炮。年夜饭格外讲究,象征吉祥的意蕴丰富。土家人的年夜饭要有鸡、鸭、鱼、猪脚、蒸肉、扣肉等,鱼必不可少,表示年年有余。
土家人称除夕为“年三十夜”,“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辞旧迎新、守岁聚欢。守岁要烧旺火,越旺越好。俗语云:“年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灯。”土家认为火能驱邪促兴旺,除夕夜家家户户要烧一根木柴棍,越大越好,全家人围火而坐,彻夜不眠。据说是当年打仗时围火守夜以防敌偷袭,后为了纪念,年年效仿。在以前,守岁时长辈给小孩压岁钱是铜钱,用绳串起挂在脖上避邪祟。相传灶王这晚从天上降临地界,守岁时还要在灶前焚香鸣炮,迎灶神回来过新年。
土家族地区民间有抢年习俗。“抢年”即在限定的时间里抢先放鞭炮,谁家抢到年,就意味着抢到了幸福、丰收和吉祥,抢年的时间不在大年三十的子夜零点,而是听拂晓鸡鸣,谁家的鞭炮在鸡鸣第一声时炸响,就表示他家抢到了年,其余各家纷纷燃放鞭炮,并跑到碓屋、春碓三下,摊磨一转,再跑到猪栏边吹三声猪,跑到牛栏边唤三声牛,然后跑到谷仓边,敲三下仓门,以示将抢到的“年”引到家中转一转,以求今年五谷丰收,六畜兴旺,家人大吉大利。
正月初一,湘西土家地区称为大年初一。《荆楚岁时记》云:“正月初一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廷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这习俗现在湘西土家地区仍然普遍流传,鸡叫头遍,大人小孩便高兴鞭炮燃放。之后敬拜祖宗,接着晚辈依次向长辈拜年恭贺新禧。初三、初四时,土家各地开始“拜年”,先拜亲戚,再拜朋友,拜年时均穿着整洁,有新装者定着新装前往,以示对主人的尊重,若为贺喜贺寿(生子、结婚、嫁女、建屋、祝寿)进门前,放鞭炮以告知之,主人则放鞭炮迎接。旧时,豪门大户拜见,有送“禀贴”求见的习俗,先备“禀贴”一份,上书求见者群名、职业、身份,进门前递交其家人送禀,经主人允许后方可进屋。
湘西土家还有有到至亲好友家“出行”的习俗。所谓“出行”,即是新年第一次外出行走。大多“出行”要选吉日,“出行”一出门,若碰上当面人,认为兆头好;若碰上男性兆头更好。土家普遍重“出行”,“出行”了,新年的路就“走破”了,禁忌解了,以后碰到不吉利的事也不要紧。
土家年欢欢喜喜,但在“慎始”、“求吉”观念支配下,其心态仍然是虔诚、严肃而警觉的,深怕做错事讲错话而犯禁忌,影响家人的学业、财运和家境的祥和富裕。忌说穷、背时等不吉字;忌恶语伤人和打骂小孩;忌打针吃药、借钱讨债、哭泣怄气;忌动土运粪倒垃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