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德昂族的浇花节
浇花节,德昂语为“散根”,是德昂族标志性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清明节后第七天举行,是把佛陀诞生、成道、涅盘三个日期合并在一起举行的纪念活动,为期三天,广泛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州潞西市、盈江县、瑞丽市、陇川县和梁河县,其中以云南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处东瓜村的浇花节保存的最为完整。
临近节日,人们忙着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龙、水桶等泼水工具。老年信徒们齐集佛寺,搭建泼水节时为释迦牟尼雕像洗尘的小屋和水龙。节日清晨,人们身着盛装,前往佛寺供佛,听佛念经。并在佛寺周围堆沙造塔,然后把佛像抬到寺院中的洗尘小屋中,举行为佛洗尘仪式。信徒们将最清洁的水倒入水龙中,水由龙口流出,顺龙口与小屋间的竹水槽流向佛像,洒遍佛像全身。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持鲜花,蘸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贺新年的开始。这时,人们开始兴奋起来,纷纷互相祝贺新年。在象脚鼓乐和歌声中,年轻人将水筒高高举过头顶,将水滴洒在老年人的手上,祝愿他们生活快乐、健康长寿。老人们则伸出双手,将水捧在手中,口念祝词,为年轻人道喜、祝福。这种仪式之后,人们便以象脚鼓为前导,排成长队,拥向泉边、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泼水。从头到脚,全身湿透。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是泼水者还是被泼者,都高兴异常,笑声朗朗。
浇花节
浇花节既是德昂族人民欢度新年的典礼,又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寻找心上人的好时机。但与傣族的“丢包”不同,德昂族流行一种赠竹篮习俗。节日之前,小伙子要悄悄地编织几个漂亮的竹篮子,并乘夜深人静串姑娘时,将篮子分别送给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只,要送给自己最喜爱的姑娘,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意,试探对方的反应。因此,这时每个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几个竹篮,然而姑娘究竟钟情于谁呢?这就要看泼水节那天姑娘背的是谁送她的那只竹篮了。到了这一天,姑娘们人人都背上了一个精致美观的竹篮,但究意是谁的呢?这下可忙坏了小伙子们,他们睁圆双眼,紧盯着姑娘们身上的竹篮,仔细辩认着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给她的那只。对对情人相遇后,便互相泼水,嬉戏,借以表达激动、喜悦的心情。
从德昂族民间传说可知,浇花节的渊源与南传上座部佛教密切相关。在“浇花节”众多的来源传说中:一说一个忤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到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决心好好侍奉母亲。这时,他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小心滑了一跤,儿子赶来扶她,她却以为儿子要打她,一头撞死在树上。儿子痛悔莫及,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以后就演变为一种习俗;一种是古代时有七个仙女下凡,在湖水中沐浴,被德昂人发现,即飞回天庭,仙女临飞时,告诉德昂人说:若是思念她们,可塑佛像,每年替她们泼水沐浴;一说是释迦牟尼为关怀天下民间疾苦,见老天久早不雨,便告之德昂族每年堆沙塔,提一桶水,泼于佛身,天即降甘露以拯救百姓,佛也会保佑他们平安幸福,五谷丰登。
浇花节是德昂族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节日活动,集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体现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傈僳族的“刀杆节”
“刀杆节”是住在怒江边上的傈僳族最庄严神圣的传统节日,“刀杆”,傈僳语为“阿堂德”,意“爬刀杆”,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
“刀杆节”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代兵部尚书王骥受派遣“三征麓川”,率兵马到傈僳族地区驱逐入侵之敌,引导傈僳族百姓搞好农耕,畜养牲口,发展生产,并组织青年习武练兵,保卫地方安定。但朝内奸臣却乘机诬告王骥蓄意谋叛,因此朝廷遂将他召回京城,在二月初八日赐死。傈僳族人民十分怀念这位开发边疆的历史人物,把这位汉族英雄献身的祭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这种粗犷热烈且惊险的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纪念他们心目中的英雄。
下火海
节日里,人们盛装出行,成群结队地来到“刀杆节”会场,观看“上刀山,下火海”活动。几声火枪响过,七八名“香通”(上刀杆表演者)首先为众人表演“跳火舞”。他们上身裸露,赤脚,模仿各种禽兽动作,在一堆一堆烧红的木炭上来回跳动,还不时抓炭火在身上揩抹,圆浑的火球在手中翻滚、搓揉,而他们却毫不在意。经过火的洗礼,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消除各种灾难。
上刀山
会场中央,矗立着二根约20米长的粗大木杆,木杆上绑有36把锋利的长刀,刀口向上,银光闪闪,形成一架高得让人生畏的刀梯。就在人们敬畏担忧之时,上刀杆必不可少的祭祀开始了,几个穿着红衣裳,头戴红包头,赤脚的勇士,健步来到刀杆下,跪在一幅古代武将画像前,然后双手举杯过头,口中念念有词,接着将酒一饮而尽。然后,在铓锣的伴奏下,跳动行走,然后手攀刀口,光脚踩青锋,一步一高,一高一险,走向“刀山”的尽头。最先爬上顶端的人,还要作高难度倒立动作,点燃挂在上面的火炮。尽管踩火炭,上刀梯,壮士们脚板上却不会起泡、割伤,惊险绝伦、扣人心弦,观众们仰首观望,喝彩声阵阵。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并倍受人们的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要对歌、荡秋千、丢烟包等活动。丢烟包时,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
刀杆节最惊险的少数民族节日,古老而又奇特的刀杆节,不仅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定为傈僳族的传统体育活动。
四、独龙族的卡雀哇节
独龙族,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卡雀哇节是独龙族的新年,也是独龙族一年中唯一的节日,盛行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所有独龙族村寨。时间一般由村寨长在每年腊月底或次年正月初择一吉日举行,最短3天,最长9天。
节日选定后,各家都邀请亲友一起来过年。他们在特制的木条上刻上缺口,这就是“请柬”,派人送往邀请的村寨。木条上刻几个缺口,就表示再过几天后就要举行年节。节庆内容包括祭山神、射面兽、木刻传信、跳锅庄、走亲访友、火塘烧松叶求吉祥、喝木罗酒、歌舞会、剽牛等。其中最欢乐的是“剽牛宴”,最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
几刺之后,独龙牛四脚朝天
节日期间所有的独龙人都要以家族为单位,互相问候,共同祝贺。第一天,敲起锣,欢庆一年一度的卡雀哇。入夜,在各自的家中备办酒肉膳食等用品,举家喝酒卜卦,祈祝来年丰收,年轻人聚集起来到各家轮流跳舞祝贺。
次日,用荞面捏出山神及各种野兽祭祀祭山神。早上前往本氏族的固定祭场进行祭献,以求来年安康顺利。祭场一般都设在村寨背后树木茂盛而又比较平坦的地方,在此每个家庭都垒起一堆石头为祭神坛,间或也有架起松树枝木架代替的。整个氏族在当地有多少个家族,就有多少个石堆祭神坛,石堆一路横队的排展开来,基本上在同一条直线上。各个家族都前往本家族的祭坛前献祭,将供品摆在石堆垒成的祭台上,念诵祭辞,以祈祷来年丰登安康。届时还举行射弩弓、跳舞活动。然后,将各家族带来的祭献物集中在一起聚餐共食。这种定期的祭祀活动具有明显的增强氏族内部凝聚力和认同感的社会功能。
第三天举行隆重的“剽生祭天”仪式,以祈祷人畜兴旺和农业丰收。剽牛祭天是节日的高潮。届时,由村寨中德高望重的族长或巫师点燃广场的松明和青松毛,带领大家面向东方叩头念祝词,祭毕,然后由年轻女子在牛背上披盖麻布毯,给牛角挂珠链,摆好祭品,点燃松明和松树毛(松叶),最后由一名男子(按独龙族风俗,必须是父母双全),用锋利的竹矛将牛刺死,牛的跌撞越大,人们的情绪越高,甚至达到忘乎所以的境地。最终牛扑倒在地,人群发出胜利的欢笑,随后结成圆圈,敲响铓锣,挥刀舞弓引吭高歌。牛剽倒后,行过祭,卜过牛舌,人们分割牛肉,凡参加聚会者,均能平分一份牛肉,习惯上当场煮食,并对歌共饮以示祝贺。大家边吃边喝,载歌载舞,还背着牛头跳粗朴的牛头舞,剽牛宴达到高潮。跳完,大家燃篝火,一边烧吃肉,一边喝酒唱歌,通宵方散。有的村寨还用荞面做成各种动物模型,又用长竿飘挂各种麻布旗幡,以此奉祭上天。
卡雀哇节
卡雀哇节彰显了独龙族敬畏自然的理念和人生顺达的愿望。剽牛舞会是古代狩猎生活的缩影,是捕获归来庆祝胜利仪式的再现。如今剽牛习俗已废除,代之以独特的“牛锅舞”等民族舞。青年男女在锣声中翩翩起舞,舞会结束,各家在舞场摆酒置菜,边吹边笑,畅谈丰收的喜悦,展望幸福的未来。1991年根据独龙族人民的愿望,把每年公历的1月10日定为独龙族的卡雀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