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瑙纵歌当初它是为祭祀景颇的太阳神“木代”而举行的最隆重的祭祀活动。“目瑙”的来历说法很多,但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传说是:“目瑙”是天上太阳宫里的舞蹈。有一年天上出了9个太阳,万物濒临灭绝,就公推百鸟去求太阳神。百鸟飞到太阳宫,碰巧看到了太阳神跳“目瑙”,就学会了舞蹈,并博得太阳神的欢心,于是,天空只留下了一个太阳。百鸟返回大地后,就把来自于天堂的舞蹈教给了景颇族人民,并成为景颇族世代相传的节日庆典。
景颇族最早居住于青藏高原,是氐羌族群的一部分,相传祖居地就是今天喜马拉雅山,经过几次大的迁徙后才定居在今天的居住地。目瑙纵歌包括多种异彩纷呈的舞蹈形式,名目繁多的“目瑙纵歌”集中体现了景颇族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文化艺术。
第六节哈尼族、德昂族、傈僳族和独龙族节庆
一、哈尼族的“昂玛突节”和“苦扎扎节”
(一)昂玛突节
昂玛突节,是居住在云南绿春县一带哈尼族以寨子为行动单位的大型节庆活动,主要内容是召唤寨魂、祭献寨神灵,神林会餐,还有许多小型的活动分散举行,如祭献法神,祭献财神,祭献水源神和五谷播种仪式等等。节期3~5天,节日的山寨气象一新,人人穿戴一新,村村寨寨杀鸡宰鸭,户户舂糯米粑粑,鞭炮声、对歌声此起彼伏。
“昂玛突”哈尼语意为“祭祀寨神”,“昂玛”哈尼语“昂”即精神、力量,“玛”即母、主人,即寨神为村寨精神之母、灵魂之主。另传,“昂玛”是为哈尼族作出贡献的一位杰出人物,通过祭祀其英灵以求保护村寨范围居住的人畜平安吉祥。民间“人间兴旺看昂玛,姑娘俏丽看水井”的说法。哈尼人认为建村立寨时,要精心选择培育寨神林,使其郁郁葱葱佳气浮,并在寨神林中选取一棵挺拔高大、能开花结果的大树,作为寨神“昂玛”居住地,在大树脚下设一祭献神灵的平台,立一块一尺以上的大石头作为“昂玛”的象征,把建村立寨的日子,定为“昂玛突节”的吉日良辰,世代祭献,寨神就会尽心尽职护卫这块洁净的土地,不让妖魔鬼怪入寨,阻止凶猛野兽涉足,使人们繁衍生息,五谷丰登,禽畜兴旺。
第一阶段:“昂玛突”一般在每年农历10月或11月第一个属“牛”或“龙”日举行。全村所有男子(只许男性参加)都穿起节日的盛装,相聚在“昂玛”居住地(龙地)。祭祀由咪谷(祭师)主持,宰杀一头黑猪(没有花斑或杂纹的猪)和几只红公鸡敬献寨神树,男子们都戴着黑布头饰磕头祈祷。祭祀活动结束后,咪谷和几位老者就留在龙地里吃鸡肉守护寨神林,把猪肉平均分到所有农户,作为家里“昂玛突”的重要祭品,又按古规敬献祖宗,来参加“昂玛突”的客人坐在酒桌上一定吃这“祭品”,这样来年就会幸福健康,好事连连。
长街宴
第二阶段:祭祀过后的第二天,家家户户要做黄糯米、三色蛋、猪、鸡、鱼、鸭肉、牛肉干巴、麂子干巴、肉松、花生米等近40种哈尼族风味的菜肴,准备好酒,抬到指定的街心摆起来,一家摆一桌,家家户户桌连桌沿街摆,摆成一条300多米街心宴(当地人称长龙宴或街心酒)俗称长街宴。摆宴席时,锣鼓喧天,热闹非常,全寨男女老幼穿着节日的盛装,带着女儿,扶着老人,从四面八方集拢来入席。入席时,主持人龙头坐首席,其它人根据男女姓别、年龄层次、兴趣爱好的不同,自愿组合围长桌而坐。各家各户的菜肴上桌时,都先端到龙头面前,让龙头品尝,接受龙头的真诚祝酒。龙头将各家各户菜肴扒出部份,堆在一起,然后又分发到各处去,这种混合在一起的菜肴,示意全寨人同心合力祭神迎龙来和全寨人共度佳节。
长街宴开始,龙头率领全寨人高举酒杯,祝愿来年风调雨顺。凡参加宴会的人,第一筷夹各家摆在桌子中央切成小块的龙猪肉吃下,示意龙已入心,然后再吃其它菜肴。如游人遇上长街宴,人们纷纷让坐,拉你入席,盛情招待。宾主共餐共饮,互相祝福,喜气洋洋。席间老人们借着酒兴,搬出各种乐器唱歌跳舞。宴会至下午五时,龙头敲起鼓,绕席走过龙树下,众人合掌相送,示意送龙回家。
第三阶段便是男女青年的天下了。入夜,男女青年纷纷相约走进树林,唱情歌,对山歌,谈情说爱直至天亮。
哈尼人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梯田文化,被誉为“大地雕塑家”,世代相传“昂玛突”节体现了他们在耕作中对水的认识和对龙的崇拜,反映了哈尼族人民勤劳朴实、团结互助的美德,节庆中的“长街宴”更为中国独有,世界罕见。
(二)苦扎扎节
苦扎扎节,也叫六月年,在每年农历6月中旬第一个申猴日举行,是红河哈尼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犹如汉族的春节一样热闹隆重。届时,哈尼山寨到处兴高采烈,热气腾腾。人们穿上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成群结队的相聚到磨秋场,打磨秋戏耍娱乐,欢度节日。“苦扎扎”节是哈尼族宗教祭祀文化和交际礼仪文化的生动演示。
磨秋
“苦扎扎”,意为迎接“俄咀”(传说中一位德高望重的哈尼族祖仙,也称天神莫咪的特使)一位仙人)到哈尼人间巡访,为哈尼人驱害降魔,祈求“俄咀”保佑山寨平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于是,村村寨寨的人们在寨门旁立磨秋、架秋千,家家户户在家门口举行“哈渣丕”即用一只鸡把所有妖魔邪恶赶出家;晚饭后,家庭主妇准备谷子、荞子和一些青草,迎接“俄咀”和其坐骑。次日凌晨,村咪谷带全村人民点着火把、背着竹筒,到村脚的水井处取圣水;上午,每个哈尼族村寨杀一头猪或一头牛,并把肉均分给每家作为祭献“俄咀”和所有祖宗的祭品(用圣水煮);午饭后,每家都在家里架起小秋千,欢迎“俄咀”来家做客。据说,哪家马料多、秋千架得好、苤菜和韭菜长得旺盛、家里卫生搞得好,“俄咀”就会到他家停留的时间长,赐予的福分就多。
节日的第一天,各村各寨要上山挑选一棵粗直的松树做磨秋杆。秋杆有规定尺寸,长短每年相差不能超过3至5寸。秋杆木黑夜砍好,黎明前扛回村。第二天,家家杀两只鸡、一只鸭献秋木,然后立磨秋、竖转秋、架甩秋,并在秋场一侧略高于地面的土坎上安放牛皮鼓。
磨秋就是用坚硬的栗木栽在地面,顶端削尖作轴心,再把数丈长的松木横杆的中间段凿凹架上即成。打磨秋时,横杆两端骑坐或爬上相等的人,轮流以脚蹬地使磨秋起落旋转,像磨一样,故叫磨秋。
转秋较复杂,是在相对距离三四米处各栽一棵长四米左右的粗壮栗木,顶端凿出滑槽,用一根木头为横杆搭入滑槽,横杆中间串上约两米左右的X形的四根木头,每X形的顶端系上一根缆绳,人坐其中,每端可坐一或二人,整个转秋可坐四人或八人。坐者面向外,脚落地的人一蹬地就反转起来;越转越快,飞快时像球在转,所以叫转秋。
转秋
甩秋就是我们常说的打秋千,将两股棕绳的一头系在大树横出的粗壮树枝上,下端约距地面70厘米处的绳两端拴一块小木板,人站在踏板上,两手抓住棕绳,一蹲一站,甩秋荡起来,速度越快,观众越开心,人群中不时发出“哦嗬嗬,哦嗬嗬”的呼喊声,加油助兴,气氛十分热烈。
甩秋
这天,寨门墙上挂满了竹筒,竹筒里插有松枝、秧苗、花椒枝,祀求稻谷饱满。天黑前,把竹筒取回家时,祭磨秋仪式开始了。这时,磨秋的一头扎上火把,旁边的人端着摆满饭菜的竹簸箕祭秋。主持人把一杯杯酒洒在磨秋上,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康泰,然后把磨秋转三转,使点燃火把的那头3次高高地转向东方,迎接“俄咀”降临,保护哈尼人的庄稼。第三天,太阳一出山,栽秧号吹响了,男男女女拥向秋场,磨秋翻飞人欢笑。
打过秋千,串寨开始了!小伙子们有的穿上了女装,有的用锅底灰烟把脸涂抹得花里胡哨,有的戴上假面具,有的穿上了扯成一条条布片的裤子,有的腰上还挂着响铃……据说在哈尼族聚居的云南南部哀牢山区,常有凶魔入村抢劫粮财和漂亮姑娘。为除凶魔,哈尼族小伙用棕片制成蒙面服,脚踩高跷迎战凶魔。凶魔见到“高脚棕毛人”,吓得逃离了哀牢区,哈尼族人从此可以平安地劳动和生活。把自己装扮的千姿百态的小伙子走村串寨,姑娘们合着鼓点跳着猴舞迎接串寨队伍的到来。小伙子们接过姑娘手上的花毛巾,请姑娘们让到一边,耸肩歪颈,扭动腰身,手足并用,跳起了诙谐的鼓舞。一时之间,有人跳鼓舞,有人打秋,人人精神焕发,尽情欢乐,满场都是欢笑声……
夕阳西下,磨秋场上响起了一排清脆的枪声,通知人们前来唱歌跳舞,那些躲到树林里谈情说爱的青年男女成双成对的聚拢来了,老人和孩子也聚拢来了。老人们围坐在场上喝酒取乐,孩子们追逐戏要,青年人则围成圈子,跳起了扇子舞、竹棍舞、乐作舞。锣鼓声、琴弦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在群山间回荡,一个不眠的狂欢夜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