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时机已到,芷溪人决定大年初一,借拜年之由破仙姑墩之围。众人杀猪宰羊,十八岁以上人丁无论男女皆摸黑上仙姑墩,以炮声为号,砍刀风水树。仙姑墩庙中有三重门,舞龙者以2百年为由,入其门。众人冲入三道庙门,入大殿,与护法的所谓“四大金刚”(强人)对垒。庙中匪首让人将红包置于大殿最高的横梁之上,故意刁难芷溪舞龙者。武功高强的舞龙头者为刘明头、龙珠太阳三、龙尾砖头三带动。把龙舞得行云流水一般。因仙姑墩庙门已关,有重兵把守,所以从门出去已不可能!舞龙珠的太阳三见势不妙,轻轻跃起将黄粱中的红包顺势揽来,跃入大殿的房顶之上。舞龙头的刘明头见状,趁势带领着一干人等从大殿屋顶跃出。见所有人都已出大殿,借还礼、放炮为由,舞龙者燃起鞭炮。炮声三响,摸黑隐藏于仙姑墩庙下的人丁速砍倒仙姑墩庙的两棵风水树,此时,庙下钟鼓齐鸣,以刘明头、太阳三、砖头三为首的舞龙队,将庙中恶人当场毙命。匪徒们见大势去已,四散奔逃。
从那以后,舞龙者为纪念那支舞龙队,出龙之前必到杀牛坪(芷溪俗名),也就是当时破仙姑墩之围的始发地。久而久之,成了当地的一种习俗,红龙缠柱更能消灾免祸。现今的芷溪舞龙,更多表达的是增富添瑞、保一方平安之意。
第四十二节水城民间龙舞
1、汉文化的融入
在贵州六盘水地区,有一座水城。水城在历史上设厅建制的时间较晚。设厅之前,人口主要集中居住在水城坝子南北两面的麒麟山、凤凰山一带,没有形成统一的集市,且分散在两面山下的以彝族和苗族为主。他们都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故汉族的龙舞于他们而言,并不十分重要。可设厅建制以后,这种情况就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改土归流”之后,汉族文化不断渗透,各省经商商会的建立,集市的扩大,不同地方的文化在这里逐渐生根发芽,终究融汇成以汉文化为主流的态势,龙舞文化在这种情形下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成为老百姓所喜爱的传统文娱活动之一。
2、水城龙灯的造型特点
水城的龙舞文化主要以龙灯为主,这种文娱活动主要在春节期间进行,并且由官府直接操纵。耍龙活动中,龙灯的制作就成了整个舞龙活动的重要环节。扎龙灯也有特别的讲究,龙灯一般分为龙头灯、龙身节灯、龙尾灯、龙皮及珠灯五个部分,以竹、木、纸、布为原材料,所扎之龙,上、下腭较长、龙口大、虎牙突出、口含的红珠能灵活转动、龙须富有弹性、龙眼圆、龙角饱满,龙头内一般都设两支以上的烛灯插孔;龙身一般都是单数,以七节或九节为主,每节设一支烛灯插孔。
3、龙灯讲究的制作
○1龙头的扎制:在龙灯制作过程中,龙头的扎制是最复杂最讲究技巧的,只要龙头扎完了,这条龙就得了一半工序;如果扎一条龙要花费个把月的时间,那么龙头就要十天半月才能完成。扎龙头的竹蔑条厚薄宽窄都有规定,薄了不牢,厚了不宜于捆绑,所以蔑宽都在1.2厘米,蔑厚在0.5-0.7厘米之间;龙头分别由1.8-1.9米、2-2.2米、2.2米的三个圆圈构成,特别是第一个圆圈,要捆扎成椭圆形,然后再接第一个圆圈;连续加固4-6个比第一个略小的圆圈,再用2-2.2米长的蔑条圈在上方扎成上嘴唇,用同样长的蔑条圈在下嘴部扎成下嘴唇,用0.8-1米长的蔑条编扎唇脊,用2.5米长的蔑条从头部面鄂下开始向上,从头骨正上方至脑后,一直延伸到颈部,连接上唇,分别加固,龙头才算完成。我在童年曾见过街上的匠人扎制龙头,满地都堆满了削好的蔑条,每扎一个部件,都要左瞧瞧、右瞅瞅的,那种认真劲,不亚于学生读书做作业,在他们的眼里,龙头的扎制是他们技巧的标志,能为他们赢得声誉,带来生意,可以说,他们也是把龙头视作艺术品来完成的。
○2龙身的扎制:相对于龙头来说,龙身的扎制就要简单得多,取蔑长3米、厚0.5-0.7厘米、宽1-1.2厘米的蔑条扎成周长1.3米、直径0.
4米、相交三圈的一个圆,就构成了龙身的一个基本单元,这样的圆圈需要三、四百个,因为龙身手柄与手柄之间相距2米,其间每节就需要20-30个圆圈,看起来这很容易,其结果扎制起来还是“诚如容易却艰辛”。龙身的圆圈做完后,左右两侧用四道绳子连接,把长1.
5米的手柄在2米位置上用铁丝扎好,再配以龙尾和珠灯,铺以彩画就算完成制作。
4、场坝耍龙
耍龙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初七以后。耍龙之前,龙队都要随着咚咚咚的锣鼓声、铿铿铿的钹声在老城和场坝街上游走,这等于是告诉人们哪天哪天在什么地方有龙会。龙舞一般先在老城耍,但老城的龙会并不是很热闹,旧街旧巷龙队施展不开手脚,加上房屋太过于集中,鞭炮礼花等不可能让人们放开手脚尽情欢愉,这便使人失却了很多情趣。在场坝耍龙则不一样,那种喜庆的气氛被龙队渲染得淋漓尽致。在耍龙灯的引导下,随着双龙反向大圆场,龙舞在“搭门”、“换向”、“盘花”、“对盘”、“游龙”、“谢场”的过程中开始,并由此演绎到高潮直至结束,这也是舞龙者尽显英雄本色的好时候。
5、水城龙舞的基本步法
龙舞有龙舞的基本步法,所以在双龙舞动,青龙游曳时才不会被搅乱。五步一摆头的游龙步,碎步快跑的飞龙步,三步一摆头的腾云步是龙舞的基本步伐,圆场、搭门、舔花、舔龙穿花,换向“8”字四门、盘龙、对龙、游龙及卸场是龙舞的八式线路。
6、舞蹈与音乐的相辅相成
舞龙人在音乐的召唤下模仿龙的神态,时而低伏,时而游曳,时而飞腾跳跃,时而飞冲云端,时而入海破浪,时而翻江倒海……电光鞭炮声、土炮的爆裂声、嘘花的光焰、铁花的璀璨、黄烟的烟雾构成了一幅色彩缤纷的彩图,龙舞在鼓、锣、钹、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显得更加生动。
第四十三节长衫龙苗族芦笙舞
1、长衫龙舞的历史溯源
贵定新铺乡苗族长衫芦笙舞是新铺乡谷撒村苗族所独有的一种芦笙舞蹈,流传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该乡四寨苗族(花苗)同胞在传统民族节日里祈福驱邪的艺术形式。据明代熊大木所著《大宋中兴史话》记载,宋代,黑蛮龙跟随岳飞抗金立功,被封为龙虎将军,后因岳飞父子风波亭遇害,他“痛苦几日绝食而死”。人们借长衫龙的舞蹈来纪念这位苗族英雄,并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
2、“东方探戈”
平时,芦笙表演队的队员分散在各个自然村寨,遇节日或盛大庆典活动时,就会自然聚集一起,少则20人组队,多则上百人参舞,在德高望重的寨长指挥下,身着青布长衫,捧着芦笙,迈开舞步,边吹边舞,百十把芦笙同奏一曲,群山共鸣,欢声雷动,整个表演过程,动作和谐,刚健有力,气吞山河,其场面极为壮观,极富感染力。充分展示神话中龙的形象,龙的力量,龙的动态,是苗族汉子征服自然,与困难斗争的演示。国内外艺术界有关专家、学者誉为“东方探戈”。
3、长衫龙舞的舞蹈特色
苗族长衫龙芦笙舞为男子双人舞、四人舞和群舞,舞者身着黑色大襟长衫,头插两根野鸡翎,头顶龙面牛角图腾、口戴髯口,栓红色银饰腰带,手执芦笙,自吹自跳,随着流畅的芦笙旋律,舞着“龙斗角”、“龙吐水”、“龙出洞”、“龙飞膀子”、“莲花”、。“拜见”等动作。该舞蹈的舞蹈风格“和谐迤逦、刚柔兼蓄、韵味古朴、感情真挚”;舞姿矫若游龙、扇若惊鸿、上下稳活、刚健柔韧,人的拟龙化、龙的形象、龙的动态,体现出一种深沉古朴的韵味。
4、舞蹈与音乐的相辅相成
芦笙舞舞伴奏乐器笙管粗长,声音低沉浑厚,音乐节奏鲜明,舞蹈动作与音乐紧密结合为一体,和谐流畅,潇洒大方,表现为苗族芦笙舞的独特风格。舞蹈分为三节,第一节表示群龙出现;第二节表示龙腾虎跃;第三节表示群龙抢宝。
5、长衫龙舞的艺术成就
苗族长衫龙芦笙舞于1988年参加全国首届斗牛大赛开幕式演出,1991年参加中国西南艺术节开幕式演出,2002年8月参加中国都匀国际摄博会开幕式演出,均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2003年112月,长衫龙苗族芦笙舞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展演代表队之一参加“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旅游节”展演,轰动京城,被国内外艺术界有关专家、学者誉为“东方探戈”。2006年国务院“国发【2006】18号通知”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41项民间舞蹈之一。近几年来,长衫龙苗族芦笙舞多次亮相国内舞台,精彩的表演向海内外展示了苗族古老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还在多彩贵州等活动中多次获奖。如今,长衫龙苗族芦笙舞已成为贵定县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民族表演舞蹈,并被选定为全国第九届传统民族运动会传统体育表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