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别具一格的舞蹈特色
“百叶龙”的主要特点就是整条龙既是龙身,又是荷花。现今的“百叶龙”在表演时,荷花能在瞬间突变成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它将中国传统的舞龙转化成龙舞,通过“湖水荡漾”、“荷叶摆动”、“荷花盛开”、“彩蝶扑飞”、“荷花变龙”、“蛟龙嬉戏”、“龙变荷花”等动作和情节,完成一个完美的舞蹈过程,展出江南水乡的绝美意境,堪称“江南一绝”。与古朴刚劲、粗犷豪放、大气磅礴的中国北方龙舞相比,在江南水乡里诞生的“百叶龙”以造型轻巧精致、外形秀丽见长。它在表演风格上讲究构图维美,动作轻灵典雅,气氛活泼灵巧。如果说北方的龙舞如高大雄壮、八面威风的北方大汉,那么,长兴的“百叶龙”则更像是一位美丽妩媚、风姿绰约的小家碧玉。
6、百叶龙的发展历程
○1百叶龙的初露头角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百叶龙”舞第三代传人王长根,领导农业生产合作社连获丰收,农家子弟无不想舞龙赛灯庆解放庆丰收。王长根决心发掘整理“百叶龙”舞,组织一班青年农民上门向“百叶龙”第二代传人赵顺风求艺,重新进行创作。1957年,为寄托对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憧憬和祝愿,天平村农民在浙江省群众艺术馆的协助下,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对“百叶龙”进行了加工改编,并获得成功。从乡里舞到县里,从县里舞到地区,1957年1月,王长根带领“百叶龙”舞队到杭州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得成功。在北京天坛剧场演出时,“百叶龙”为压轴戏,“静则荷塘月色,流光溢彩;动则蛟龙腾空,气势磅礴”。精彩的表演迎来了阵阵掌声,百叶龙还可由文化部安排出国演出。”“百叶龙”舞进北京共演了7场,慰问了工人、解放军。汇演结束时,“百叶龙”荣获国务院特别奖,同时被邀到中南海怀仁堂汇报演出,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1957年7月,百叶龙随国家文艺团体访问苏联,出席世界青年联欢会。1958年国庆节,长兴组织了10条百叶龙,在天安门广场狂舞。百叶龙登上了辉煌的顶峰。
○2重展雄姿
198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沉寂了十多年的“百叶龙”,经长兴民间艺术家池文海等人加工改编,于5月30日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农民业余文艺调演,开幕式在北京工人俱乐部举行。“百叶龙”在13个代表队的众多节目中被推为开场戏。开幕那天,但见舞台上色彩斑斓的蝴蝶在荷塘边轻歌曼舞,不一会儿,一朵特大的荷花飘进池中,九段荷花鱼贯而进,一对彩蝶紧紧尾随,在阵阵雷声中,舞龙艺人将荷花底部的铁丝钩巧妙相连。霎时,两只彩蝶一下子化成了刚劲有力的龙尾,迅速与龙躯镶嵌得天衣无缝……精彩的表演博得了观众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百叶龙大获全胜,获得一等奖。北京城轰动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农民报》,新华社以及电视、广播等50家新闻媒体和中外记者先后前来采访,新华社、中新社分别用英、法、俄、阿拉伯等文字向外发稿,宣传农民业余文艺调演的盛况并对“百叶龙”的演出作了专题报道。在北京期间,“百叶龙”又一次进中南海为中央领导进行汇报演出,并再次荣获优秀演出奖。调演结束后,舞龙队员被留在摄影棚内,前后26天,圆满完成了农民电影制片厂的艺术纪录片《泥土的芬芳》的拍摄工作,“百叶龙”被搬上了银幕。电影《泥土的芳香》把百叶龙推向了全国,百叶龙在沉寂10年后进入了又一个辉煌期。
○3再度创新
艺术的魅力在于不断的创新。2000年根据“百叶龙”已跟不上时代要求的现状,长兴文体局邀请省舞蹈专家来长共同研究后,决定对“百叶龙”进行重新加工改编,重振“百叶龙”雄风,展示“百叶龙”风采。改编后的“百叶龙”有三大突破,演员人数扩大了3倍,变舞台舞为广场舞;原先的一龙独舞为双龙齐腾。同时还重新制作了伴奏音乐,无论是服装还是道具,均以全新的阵容出现。2000年12月4日晚,“百叶龙”代表浙江省,与来自全国13个省市的代表队一起,参加了在台州市举行的世纪之交我国社会文化舞蹈艺术活动的盛会。以全新阵容出场的“百叶龙”融传统民间艺术和现代舞蹈技艺于一体,以清新秀美的江南水乡意境成为此次盛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群星璀璨的台州市政广场舞台,满塘荷叶飘逸流淌,朵朵荷花盛开,翩翩彩蝶纷飞其间,骤然间,由姹紫嫣红的荷叶幻化的两条蛟龙横空出世,翻腾飞舞于碧荷之中。顿时,全场掌声雷动,惊叹不已。民间艺术奇葩“百叶龙”以其神奇的艺术魅力一举夺得政府最高奖——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大赛金奖。获得金奖后的“百叶龙”演出邀请不断,长兴文体局在积极组织“百叶龙”赴全国各地演出的同时,还将“百叶龙”改编成舞台舞、行街舞等不同形式的表演方式。2002年“百叶龙”应邀参加了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演出,与来自法国、德国、智利世界各地的精彩节目同台献艺;为庆祝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应文化部的邀请,“百叶龙”还参加了全国“群星奖”优秀节目进京表演,并为晚会压轴,受到北京人民的热烈欢迎,从2004年9月到2005年2月的半年中,百叶龙前后15次在全国各地的重大演出舞台亮相:韩国、香港、澳门、法国等。“百叶龙”已成为长兴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第四十节乐平巾帼蚕龙舞
1、豪迈的白色蚕龙
素有“蚕茧之乡”的乐平,早在吴越国时期,就以拓桑养蚕、缫丝织绸而闻名。乐平人怀着对蚕宝宝的深厚感情,每年用茧簇扎起龙灯,舞起造型新颖别致的白色蚕龙,构成天目踩街方阵,舞动着矫健的身姿,飞扬着凌厉的犄角,以翻江倒海之势,充分展示着乐平儿女意气风发、拼搏向上的豪迈气概。
2、道具的制作
蚕龙气势恢宏的龙头是用老桑树菩做成,全长30多米的龙身用极像麦秸的塑料管轧成,龙身上插满的一万多颗“蚕茧”也是由白色泡沫削成的。到了夜晚,安在整个龙头龙身龙尾上的小灯还会一闪一闪,更让蚕龙熠熠闪光。
3、妇女起早舞“蚕龙”
方阵“蚕茧之乡”共有70人,乐队里几乎都是乐平乡热爱民间音乐的老人,舞龙的养蚕娘们大多也是农村妇女。排练的这段日子,恰好遇到了一年中养秋蚕最忙的时令,妇女们每天起早摸黑的练习,把养蚕的活都丢给了家里的男人。乡上到村里对这个活动也相当重视。
4、角色的表演
乐平蚕龙舞龙队曾应邀参加过西博会、元宵灯会,并荣获了西博金奖、元宵灯会表演奖等。舞龙队中四十个年轻美丽的妇女均来自乐平乡七坑村,她们身着朴素的印花蓝布衣,头扎印花蓝头巾,在欢快的伴奏下熟练地翻滚着龙身,舞出“游龙、8字舞龙、跳龙节、双龙对跳、盘龙吐丝”等造型;20个来自西坑、乐平村的采桑女子手拿绿色桑条,跳着有节奏的步子,有规律地穿梭在蚕龙的四周,烘托蚕龙飞腾、丰收在望的情景。当几位采桑姑娘们从静止的蚕龙嘴里拉出象征乐平人七彩生活的五彩丝带时,音乐和表演达到了高潮。
第四十一节芷溪舞龙
位于福建省连城县南部的芷溪村是一个客家万人古村落,历来为黄、杨、邱、华四姓客家人的聚居地,其中以黄、杨两姓居多。明清以来,芷溪村先民先后共建了68座古祠,138幢古民居。这种采用客家“九厅十八井”思路建造的房屋,布局合理,庭院舒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美轮美奂,被客家研究者誉为“大宅门”。但这里却有着一档富于传奇来历的“龙舞”。
传奇的芷溪龙舞史
芷溪龙舞的来历,颇具故事性。据传:很久很久以前,仙姑墩上有个庙,被一些江湖恶人所用,因为恶人中强者居多,庵庙田地也多,所以造成了庵多人杂的局面。这些人来自各种行业,以习武、行医、商贩为众。因庵庙立足需要“灵感”,这些人便设法把自己研制好的药,混入香炉中,待香客、世人到庵、庙之中求神问药取香灰,久之,民众皆称仙姑墩是神仙下界为造福黎民百姓而建,自然香火就旺了起来。香火一旺,投靠祠此庙者日渐其众,接近四百人。日子久了,求神问药者中自然会出现年轻貌美的女子,庙中匪首相中之后,就会谎称此人惹怒了神鬼,需在此庙避难方可去除此人之疾。时间一长,被困于庙中的姑娘近百人,家人索人未果!毕竟庙中擅武的强者多,百姓舞法与之抗衡。
见此情形,芷溪人邀了良坑、车田、李坊等村十多人至泉州南少林寺学武,以解仙姑墩之困。数载后,十人终学成回家,途中路遇土匪草莽,他们过关斩将,最后剩七人回到芷溪。他们秘密组织人丁培养子弟,以破仙姑墩之围。三载后,习武者已显成效,从南少林学回来的舞龙技巧也掌握娴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