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秧歌形式多样,风格迥异。最具代表性的是陕北高原的陕北秧歌,它借助丰富多彩的阵图变化,热情而粗犷的肢体语言,纯朴而优美的歌唱,高亢而欢快的锣鼓乐,抒发着陕北人民热爱生活、勤劳质朴、善良淳朴的内心情感,并作为表达人们愿望和精神寄托的一种文化形态,得以较完整地世代相传下来。1942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揭开了革命文艺的新篇章,从此,亿万军民扭着“翻身秧歌”,打着“胜利腰鼓”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它不仅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舞蹈事业的发展基础,同时为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繁荣和创作新民间舞蹈、广泛普及群众舞蹈活动做出了历史贡献。
第一节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舞历史悠久,相传北宋时已有,原为阳歌,“言时较阳,春歌以乐”。《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形式多样,是一种民间广场集体歌舞艺术。
1、拜年“排门子”,十五“转九曲”
陕北地区对灯节中表演的各种民间艺术泛称“闹秧歌”、“闹社火”,保持着诸多古老的习俗。如陕北的绥德、米脂、吴堡等地,每年春节各村都要组织秧歌队,演出前先到庙里拜神敬献歌舞,然后开始在村内逐日到各家表演,俗称“排门子”,以此祝贺新春送福到家,这是古代祭社活动的延续,十五日灯节这天,秧歌队还要“绕火塔”“转九曲”。而这天的闹无宵,转九曲,就是陕北闹秧歌的最高潮。
“绕火塔”也叫“火塔塔”,先用大石和砖垒起通风的座基,上面再用大块煤炭搭垒成塔形,煤炭之间有空隙,填入柴禾、树枝以便燃点。由于当地煤炭质量好,又有柴木助燃,所以在十五日的夜晚点燃后,火焰照红夜空,秧歌队绕塔高歌欢舞,非常好看。此习是古代“祀太乙”“积薪而然”求火消灾驱邪的遗风。此风俗在清代县志中有记载,如《绥德县志》载“并以煤块积垒如塔,至夜,然(燃)之,光明如昼。”《米脂县志》载“铺户聚石炭垒作幢塔状(俗名“火塔塔”),朗如白昼。”
2、陕北秧歌的表演特色
(1)陕北秧歌的种类
陕北秧歌主要有“大秧歌”和“踢场子”两大类。
(2)陕北秧歌的表演特点
大秧歌,是一种在广场上进行的集体性歌舞活动,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动作矫健豪迈,情绪欢快奔放,并伴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跑驴等社火节目。传统大秧歌是扭完后停着唱,群众叫“敲起来扭起来,不敲不扭唱起来”。扭大秧歌领头者叫伞头,一手持伞;另一个舞者身挎一串铃,手拿佛尘,称之为马排子,走在伞头后面。锣鼓琐呐一响,伞头带着秧歌队,在前开路,变化各种队形。最红火的要数邻村互访彩门子秧歌,秧歌队进门要过彩门,对方秧歌来迎接。这时如两军对阵,一问一答,答对了方才接回村里。表演程序一般是伞头起唱,多为见景生情,即兴创作,锣鼓间奏,群众合唱最后一句。
“踢场子”秧歌又叫“小场子”,参加人数为偶数,分二人场、四人场,八人场,是陕北秧歌中的双人对舞。男角叫“挂鼓子”,“挂鼓子”的动作朴拙,有武术的爆发力。女角叫“包头”,过去均由男子扮演,“包头”的动作质朴、活泼,具有农村妇女的特点。男戴彩扇,女舞彩绸,舞蹈动作丰富,豪迈粗犷,潇洒大方,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淳朴憨厚、开朗乐观的性格。逢年过节,城乡都组织秧歌队,拜年问好。村邻之间还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热闹非凡。
3、陕北秧歌的表演动作
陕北秧歌表演形式,主要特点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即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脚下以“十字步”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上下谐协,步调整齐,彩绸飞舞,彩扇翻腾,同时还可以伴随着唱。
4、陕北秧歌的艺术特色
(1)角色
秧歌舞主要有三种角色,即伞头、文、武身子和丑角。丑角也可不要,也可和霸王鞭结合起来。
(2)活动形式
在活动形式上,有大场秧歌、小场秧歌。
(3)服饰
服饰可为现代装,腰系红绸带。表演时,男女队身着彩服或带云角装的秧歌服,男的用毛巾包头,女的手持彩肩、汉巾。
(4)道具手中道具可以是镰刀、锤子,可用花伞、虎撑。在大场秧歌和小场秧歌中,包括一些道具舞,如“狮舞”、“龙灯”、“水船”等。
“虎撑”:陕北秧歌的领头人叫伞头,一手持伞,一手持“虎撑”,两种道具都有吉祥的含义。伞,寓义庇护众生,风调雨顺。虎撑与唐代名医孙思邈有关。据说孙思邈曾为老虎治病,为便于观察和治疗,曾用一铁圈撑开老虎的嘴,这铁圈就叫“虎撑”。后来,虎撑演化为串乡治病的民间医生手中发出声响的“串铃”,成为民医的标志。它在伞头的手中,则成为消灾祛病的象征物,又是指挥秧歌队表演和变化队形图案的响器。伞头是秧歌队的领头人,通晓传统秧歌唱段,能即兴编唱新词,根据场地气氛或各家的情况出口成章。演唱时,他领唱,众队员重复他最后一句,形式简朴、热闹,词句生动、易懂,唱得观众皆大欢喜。
第二节洛川老秧歌
流传于洛川县京兆乡、城关镇及皇陵、富县等地的秧歌,是一种不同于陕北大秧歌的古老传统形式,当地群众称之为“老秧歌”。
1、敬神和自娱
“老秧歌”既具有传统秧歌的祭祀性质又具有一定的风俗特征。旧时秧歌组织皆以庙会社祀为中心,围绕着庙会、寺院附近的村庄,形成一种民间群众性的秧歌社祀。表演程式以敬神为先,演唱《十柱香》、《求雨歌》等歌曲,在《四六曲》的唱词中我们可以听到:“进得庙院敬神灵,渴望玉帝显神通,一盼来年风雨顺,为民求得好收成。”这说明秧歌与祭祀的关系。敬神后,秧歌队要在广场上表演,俗称“打官场子”,然后再挨家挨户上门拜年,当地称“送秧歌”。在另一首唱词中我们还听到:“过了一年又一年,村村秧歌闹得欢,虽说秧歌不好看,敲锣打鼓太平年。”更是当地每年春节闹秧歌这一民俗特征的真实写照。虽说秧歌不好看,但是闹得欢,可见秧歌已经成为当地百姓欢度春节、喜庆丰收、抒发情怀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
2、洛川老秧歌的艺术特色
(1)老秧歌的日、夜演出异同
老秧歌常和文狮子、旱船、推车、芯子、高跷组成综合性的春节社火舞队。白天游村转乡在街上演出,俗称“打社火”,秧歌队只相随在社火队尾做行进表演,以烘托气氛。晚间在场地表演时,称“唱秧歌”,重点突出老秧歌。
(2)曲调特色
晚间表演“唱秧歌”时,唱的曲调以当地民歌小调为主。短的曲调以伞头即兴编创的贺词、祝语和吉利话为主,长的曲调称“套曲”,也有称“背弓调”的,具有一定的叙事性和故事情节,如《小女子告状》、《琴房送灯》及《张生戏莺莺》、《八仙过海》、《刘备战东关》等。
(3)演出特点
洛川老秧歌另一特点与陕北秧歌中的大秧歌相似,也是“唱则不舞、舞则不唱”。民间流传的说法亦与陕北大秧歌相同,是“敲得紧扭得欢,不敲不扭唱起来”。唱到高潮时,伞头在场中一人领,围观的群众齐声和,气氛红火,颇具我国古代散乐表演的某些遗风。
3、洛川老秧歌的表演特色
(1)常见队形
老秧歌常见的队形有“圆场”、“龙摆尾”、“蒜辫子”、“蝎子拧尾”、“白马分鬃”等。
(2)表演角色
表演人数不限,男女各半。女的扮小旦,又称“拉花”或“包头”。男的扮“相公”,如同传统戏曲中的小生。此外,秧歌队中还扮有老婆、老汉、以及算卦先生、乞丐等各种角色。还有丑角人物。
(3)表演动作
①女角基本步伐为“躜躜步”,跑时,双脚跟踮起,用脚尖向前小跑,双手提裙子,随着身体左右扭动不停地交替向前划圆,使裙子上下翻飞。因而也称为“提裙子秧歌”。
②男角走前退后随意扭动。
③秧歌队中扮老婆、老汉以及算卦先生、乞丐等各种角色及丑角人物,他们头戴红帽子,手拿蝇甩子,身背一串马铃,往返穿插于秧歌队中,表演幽默滑稽,有时还加一段干嘴子(即快板)、打口哨等,以活跃气氛、增添喜剧色彩。
第三节城关秧歌
城关秧歌又称“鬼拉腿秧歌”、“步步双”,流传于洛川城关镇。由于表演时突出双腿向后拉、蹉和颤动,形成轻盈、欢快、活泼的动律特色,给观众有种新颖,独特的感觉。
1、城关秧歌的发展及演变
20世纪30年代,东北军张学良的部队驻防洛川,为庆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他们曾扭起秧歌进行抗日宣传。当地老艺人受到启迪,大胆地进行吸收和借鉴,使全身颤、抖、扭与拉腿后蹉步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新鲜的秧歌动律和形象,并将原有锣鼓乐改为由唢呐、笛子等演奏,以东北民歌小调进行伴奏。但它并不是简单地生搬硬套,而是融合发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当地一种独特的秧歌表演艺术。
2、城关秧歌的表演
城关秧歌表演时,人数不限,但必须是男女成双成对,均着传统戏曲服装,男扮“相公”,女扮“小旦”。舞者手持各包花灯或彩扇、绸巾,边扭边相互挑逗,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另有一人扮丑旦,手持两根棒槌,往返穿梭于舞队之间,插科打诨。
第四节京兆秧歌
京兆秧歌主要流传于洛川县城南的京兆乡。它是在传统老秧歌“提裙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京兆秧歌的表演特色
1:表演规则
表演人数不限,但必须是五人一组,每组二男三女,表演时少则五六组,多则十几组。
2:角色装扮
①“伞头”为男角,身着长袍,头戴瓜皮帽,右手持蝇甩子、左手执伞灯、扮丑相,在前开路。
“锣手”亦为男角,扮丑相,身着秧歌彩服,手执马锣。
②三个女角均作彩旦扮相,头饰彩花额子,身穿彩服,跟在丑角身后:
其中一女扮“提裙子”,腰系白褶裙,双手提裙子两侧下角,边扭边舞。
另一女角一手叉腰,一手持彩扇,以扭为主,名曰“走扇”。
第三名女角手持小镲边扭边击,称“走铰子”。
3、表现场景
相传这五人一组反映的是过去富豪人家赶会的情景。打伞者属花花公子,提裙者扮小姐,走扇、走铰子、锣手均为丫鬟和家员。舞蹈表现公子向小姐调情戏耍的过程,以打击乐伴奏,动作古朴,节奏欢快,各组演员在伞头的指挥下,一会儿成排,一会儿围圈,队形变化,穿插有致。
第五节地社火
“地社火”流传在秦岭以南的洋县、城固县、佛坪县一带,以洋县最为盛行。在宝鸡市千阳县称“地台社火”,咸阳市的淳化、旬邑等县又称为“地故事”。在陕西,社火是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通称,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取胜的民间艺术形式。
1、“地灶火”与古时的驱傩仪式
“地灶火”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和欢迎。过去,每逢元宵节闹社火时,当地群众就自动出来组织地灶火,游乡串户,挨门拜年表演。特别是正月初五清晨进行的“扫五穷”活动,更显示了地灶火与古老的驱傩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
初五凌晨,社火头便组织七八个演员扮做门神、土地、张天师、灵官、财神以及福、禄、寿等神,然后敲锣打鼓挨门入室清扫。舞者手拿扫帚、鸡毛掸子,不停地在床上、桌下、门后、墙角清扫,示意将晦气和穷气扫掉。
2、“地社火”的组成
社火分大耍和小耍,一队地社火约三十多人,其中除了打击乐队外,包括灯头(即社火头),拨戏人(又称社火母子,即总导演)、拦门人(即前台总督),另有马牌(联络人)二人,其他二十多人,分别扮演所演剧目的各种角色。在传统地社火表演程式中,第一晚演出前,先由灯头率全体社火队去村外土地庙焚香敬神,祈求风调雨顺,万事如意。然后才能进行正式演出。
3、社火表演的精华
社火中的精华,是一种高难艺术,即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形状各异的拇指粗的钢筋,约两米高,用色纸在上面做出各种造型的东西,如棉花、果树、纺车、布机,龙、虎等世间百物,然后按其内容把男女小孩(年龄一般4~5岁)装扮成戏剧人物,站立顶端,少则一人,多者十余人。或并立,或叠置,或横卧,或倒立。有的双臂摆动,像在行走,有的似荡秋千,高悬在3丈虚空,场面惊、险、巧、奇。
4、“地灶火”传统的表演剧目
“地灶火”表现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据不完全统计,经常上演的剧目有一百多个。其中传统折子戏有《千里送京娘》、《保皇嫂》、《青石岭》、《三结义》、《五台会兄》、《秦琼卖马》等,也有取材民间生活、反映夫妻逗趣或劳动生产内容的小品,如《大婆娘点豆》、《花换布》、《三官锄地》、《亲家母打架》、《捉蛐蛐》、《打枣》、《追姑娘》等。
5、“哑巴戏”的表演
尽管各地社火称谓不同,但其表演形式和内容以及风格特色等基本一致,均是在热烈、欢快的锣鼓伴奏中,由两三个演员登场,不说不唱,仅依靠动作、手势、哑剧表演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故事情节,因而当地群众又称之为“哑巴戏”。由于故事内容基本上靠演员不停地跑动来表现,因而民间又称为“跑灶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