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小斗锣是“花身子”的表演道具,也是她们的伴奏乐器。她左手托锣来回转动手腕,右手持锣板上下擦击锣心,锣板上的绸带随之上下飞舞,双手一会在胸前击锣,一会在头左侧击锣,伴以轻快平稳的“圆场步”,如同行云流水。故而“上俏下稳”是“花身子”的动作特点之一。
(3)多样的音乐伴奏
它的打击乐器有锣、鼓、小镲。锣鼓曲牌有〔走流水〕、〔风搅雪〕、〔截断桥〕、〔三翻腰〕等8种。唱腔分硬调和软调两种:硬调有〔探亲〕、〔小观灯〕等17个,软调有〔破赤牛〕、〔数花〕等十多个。另外,还有高调和平调之分,持伞者唱高调,公子等人用平调。
第十节朔县踢鼓秧歌
朔县位于雁北地区的南部,秦代为马邑县,以后历代改置,至明代置朔州府,辖朔县、平鲁、山阴、左云、右玉以及内蒙古的凉城县等,1912年又改置为朔县。
1、踢鼓秧歌的历史传说
关于踢鼓秧歌的历史,当地有不少传说。据说梁山英雄董平是山西潞州人氏,在回家探母途中,被契丹兵掳至黑水河(今在呼和浩特市南郊)。契丹人因为他反宋所以释放了他。当路过朔州的时候,正值元宵节日,董平心情高兴,便和当地舞(武)房编演了踢鼓秧歌这一艺术形式,表演梁山英雄劫狱救友的故事。类似的传说在雁北怀仁、大同县等地还有不少。
2、与《水浒传》一脉相承的踢鼓秧歌
朔县的踢鼓秧歌表演形式和内容,多以《水浒传》为依据,人物最多达108人。动作多以大小洪拳为基础。有的老艺人的表演用的就是“八万刀”、“四堂锤”、“六合拳”套路,有的用“长拳”套路的,有的用“刀花蛇缠腰”套路的,有的用“七节鞭”(俗称“一鞭破三剑”)套路的,总之,他们都以拳术技艺的高超而享有盛誉。所以在当地流传着“打一拳七步难防,踢一脚扎实稳健”的说法,形容鼓子的动作刚劲有力,矫健利索。
3、朔县踢鼓秧歌的艺术特色
(1)表演形式
流传在朔县、平鲁一带的踢鼓子秧歌,行当齐全,阵式严整,舞姿粗犷豪放,活动形式多样。表演者少则16名,多达108名,扮相为梁山好汉,表演有“过街场子”、“大场子”、“小场子”3种形式。
(2)多样的表演内容
“过街场子”基本队形是两路纵队,在行进中表演。领舞的男角称“鼓子”,女角称“拉花”。队形变换样式有“蒜辫子”、“蛇蜕皮”、“天地牌”等。
“大场子”红火热闹,宜在广场演出。舞时分单引场、双引场两种。有“小五柱”、“掳四门”、“十字八甲”、“双偷营”、“唐王乱点兵”等六十多种阵图。
“小场子”的表演要求演员有较高的技巧,节目有:备马场、单凤朝阳、双凤朝阳、双挂印、落帽场、满堂红等。它的动作既融汇了戏剧成份,又吸取了拳术精粹,富有特色,男角动作刚劲有力,敏捷利落,打一拳七步难防。女角表演轻盈细腻,温娴多情,有“挖步”、“吹胡子瞪眼”、“一字四品步”、“狮子抖身”、“跌籽”、“闪腰失惊”、“兔儿旋窝”、“拔陷泥”等一百多个动作。
(3)伴奏乐器
伴奏乐器有:墩鼓、板鼓、马锣、手锣、水镲、小镲。鼓点有〔平三棰〕、〔硬四棰〕、〔乱家伙〕等,唢呐曲牌有〔大得胜〕、〔小得胜〕、〔将军令〕等。
第十一节汾孝地秧歌
“汾阳地秧歌”是流传在山西省汾阳市一带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是一种广场性民间歌舞艺术,因相邻的孝义市也有部分地区遗存,民间统称为“汾孝地秧歌”或“汾孝秧歌”,是当地社火、集会、迎送、庆祝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表演形式。
1、“汾孝地秧歌”的演变
过去的“汾孝地秧歌”,人们只是围成圆圈敲打锣鼓,大家把这叫做“捣秧歌”。直至现在,逢年过节时仍有地方三三两两凑在一起敲打敲打。
后逐渐增加了一些舞蹈动作和场面,在宽阔的平地上边打边舞,人们又把这叫做“掏场子”。为了进一步表达人们的喜庆心愿,在敲打一会儿之后即停下来,让歌手即兴编唱几句带有恭贺新禧内容的歌词,多是四六句式,然后接着再敲打。人们为了逗乐,有的地方还把唱曲儿的装扮成一男一女两个丑角,或头上插朵小花,或翻穿羊皮袄,也有的拿把扇子作为标记。不管走到谁家门口,都要停下来唱几段四六句子,这叫做“打过街板”。由于唱的都是些恭贺新禧、滑稽诙谐的词句,因此,家家户户为图吉利,都要厚备烟茶糖酒酬谢。人们习惯地称此为“排街”。随着历史的发展,四六句这种简单的唱法,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于是运用流传在民间的传说或传奇故事编成的秧歌小戏就应运而生了。
2、“汾孝地秧歌”的表演种类
“汾孝地秧歌”分为以舞蹈为主的“武场地秧歌”和以唱腔为主的“文场地秧歌”。
(1)武场地秧歌
一般在演出时,先出场的是武场地秧歌,由12名舞蹈者组成,分别拿着四副花棒、四个小锣和四个腰鼓。它们既是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另有大锣和铙、钹、亮锣(俗称小汤锣)为伴奏乐器。演员角色造型独特,其舞蹈形式由武术动作和势法演变而来,有许多翻身、踢腿、旋子、下叉的武术动作,需要有扎实的功底。表演套路丰富,变化多端,主要有开场大阵、二龙出水、蛇褪皮、蒜辫子、单勾心、十字花、三十六连勾、两条龙双引等。
(2)文场地秧歌
与“武场地秧歌”二者既有联系,又可以分开单独活动。“武场地秧歌”的12个人只舞不唱,“文场地秧歌”的歌手则只负责演唱,不参加舞蹈及伴奏。歌手们演唱时不用丝竹管弦来伴奏,没有曲牌,也没有起板和过门,调的高低以及节奏的快慢全由演唱者自己掌握,12名舞者用手中的锣、棒、鼓槌按节奏在强拍上击打鼓帮和锣边和之,故而“文场地秧歌”亦称“汾阳磕板秧歌”。
由于传授“武场地秧歌”的师傅大都是当地武术教师,他的一套完整套路和花哨的舞蹈动作都与流传在汾阳、孝义一带的武术动作和架势有密切的关系。除了击打小锣的女角外,凡是参加“武场地秧歌”者差不多都会几下拳脚。由于武术教师的门派不同,所以表现在地秧歌中的舞蹈动作和风格特点也不尽相同。
第十二节伢鼓
“讶鼓”流行于今山西省,写作“迓鼓”,有“文迓鼓”、“武迓鼓”之分。潮州的英歌舞,作梁山英雄和武士打扮,擂起鼓来,威武雄壮,大概就是“武迓鼓”。
1、“伢鼓”的地域分布
“伢鼓”流行于阳泉市所辖三区两县:郊区、城区、矿区、平定县城关。
2、“伢鼓”的渊源
关于“伢鼓”的缘起,历史上有许多相关的记载。从文献中大体可以知道“伢鼓”产生始自宋代。
宋代文献载:“王子醇初平熙河,边陲宁静,讲武之暇,因教军士为伢鼓戏,数年间,遂盛行于世。其举动之状与优人之词,皆子醇初制也。”
清代文献记载:“宋人乐苑,有衙鼓格图,官衙严鼓之节也,衙讹为伢。”另外,阳泉市郊区有一则民间传说:宋太祖下河东,久攻不克,制伢鼓以鼓舞士气,于是民间有伢鼓的流传。
3、“伢鼓”的舞蹈种类
阳泉以“伢鼓”命名的民间舞蹈有两种:一为歌舞说唱型,为“文伢鼓”;一为走阵型,为“武伢鼓”。
(1)文伢鼓
的说白使用方言,讲究合辙押韵,富于音乐感和幽默感。结束句多见压缩句型,于尾音处轻轻挑起,艺人谓之“打包袱”。在清末民初时,“伢鼓”的说词和唱词都是四六句,简练凝聚,不事铺张,后来说白的篇幅越来越大。由“伢鼓”的说白衍化而出的“评说”已成为地方曲种。
(2)武伢鼓
舞蹈的显著特色是掏场子:三人“伢鼓”有“走场”,八人“伢鼓”增加了掏“单八宝”、“双八宝”。掏场子双手多做绕“∞”形,顺时针绕行或逆时针绕行时,上身微倾向圆心,身体呈两道弯。
白天,伢鼓队和各色舞队一起活跃在街头巷尾,名曰“闹元宵”。入夜伢鼓舞进各家庭院,名曰“撵虚耗”。听三遍锣响,全村人提灯齐集村头广场,一起转“九曲黄河阵”。僧人细乐的队伍和伢鼓的队伍走在最前面,随后是村民的队伍。一时间伢鼓箫管一起鸣响。转罢黄河,人们游兴正浓,各路伢鼓队即散在阵的周围,展开一场事实上的伢鼓大赛。这一天谁家的伢鼓好,谁家的伢鼓差,是未来一年中人们时时要提起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