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花狸虎”艺术特色
1908年冬,“花狸虎”流传到南皮县后,服饰、化装、道具、动作以及角色配备等都逐渐地发生了变化。
(1)角色装扮
角色改为二男四女,皆净脸俊扮;男角由成人改为十二三岁的男孩扮演,头戴虎帽,身穿虎衣,脚穿虎鞋,手拿花狸棒;
女角仍由男扮,服饰同前,但色彩鲜艳。道具为手绢、蒲扇,头饰有时同前,有时梳一条大辫或两个墨髻。
(2)演出程序
每年入冬,由掌班的召集表演者,由有名望的老一辈艺人传授指导。到农历腊月三十晚上先在本村大场(打谷场)演出第一场,叫做“出箱”。出箱后,在本村一直演到正月初五,初五以后走村串乡演出。一直持续到农历二月初二,人们说这是春节最后一天,也是最后一次演出,叫做“扣箱”。
(3)表现内容
其内容大多是通过大人逗小孩的情节,向人们传播历史传说。
(4)表演动作
“花狸虎”的动作较以前有很大的丰富和发展,大部分为模仿动物的动作。
①男性动作是以全蹲和半蹲舞姿贯穿始终,突出了“逗”,给人以诙谐风趣之感。如男性动作的“抖落毛”、“雀步”、“虎步”、“跳步”等。据民间艺人介绍,晃头、抖肩、扭屁股是模仿老虎抖落毛;雀步是模仿麻雀在院中吃食时怕人伤害,边边吃的样子,所以步法是横向运动,有行似虎、腾似飞、似雀的独特风格,因而深受群众喜爱,在河北省民间舞蹈中是为数不多的。动作特点为;俯身下蹲蹬地走,耸肩晃头屁股扭。
②女性动作特点为;斜身跃步膝微颤,屈膝出胯两道弯,举手投足扣鼓点,板是板来眼是眼。
第六节疯秧歌
1、“疯秧歌”的历史脉络
(1)“疯秧歌”的形成
据说,一位李姓在安徽凤阳为官的人告老还乡,由凤阳的四名轿夫送回,四名轿夫与其一同落户景县孙镇。四名轿夫看到了孙镇百姓扭着秧歌,便想起了自己家乡的舞蹈“凤阳歌”,也高兴地扭起来。“凤阳歌”独特的舞蹈动作吸引了当地的老百姓,于是四名轿夫在孙镇一带传授这种民间舞蹈,并逐渐与当地的地秧歌相融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一种融皖北与华北风情于一体、风格独特的民间舞蹈“疯秧歌”。
(2)疯秧歌的历史渊源
疯秧歌,流传至今已有140余年的历史。原是流传于安徽省凤阳一带的一种带有浓郁皖北风情的民间舞蹈,原名“凤阳歌”。清朝末年传入景县孙镇,经过几十年的演变,融合了景县地方民间舞蹈、音乐特点,形成了一种具有粗犷、泼辣、风趣、欢腾等特点的舞蹈。因其风格独具特色,刚健优美、刚柔相济,火热起来狂欢跳荡,近似“疯”的程度,从而得名“疯秧歌”。此后,当地老百姓逢年过节就会舞起这种热情欢腾的疯秧歌,来抒发他们热爱生活、向往幸福的情感,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景观。
2、疯秧歌的表演程序
整个舞蹈结构分三段,时间为六分钟:
第一段,四个姑娘以欢快的形象出场,配上云锣动听的音韵,组成该舞的抒情部分。
第二段,姑娘邀老头、老婆同舞,老人以他们风趣的舞姿,把舞蹈推向高潮。
第三段,二老与姑娘热情欢腾地同舞,使舞蹈进入高潮。
三段舞蹈风趣、热烈,起伏跌宕,对比鲜明。主要动作有上步、退步、提打云锣、开胸、大跳、蹲跳、三道弯、射雁跳、盘腿跳、摆步、掏腿跳等。服装道具特色鲜明,独具匠心
3、疯秧歌的艺术特色
(1)动作形态
其动作形态是在宽敞的广场、街头、院落,“疯秧歌”作为收场节目,其动作丰富夸张、风趣幽默,画面变化多端,唱与扭交替。要求“扭得美、跳得狂、演得活、敲得响”,自始至终突出“逗”的特点。如丑婆与老汉相逗时,常以一歪头、一斜眼、一挑眉的表情互相配合。
丑婆的动作以腰为发力点,使胯部大幅度地突出,同时以相反的作用力使腰肋间凹陷成弧形,随之牵动腿部大幅度屈膝下蹲,突胯,歪头的“三道弯”。其特点可概括为:迈步屈膝步度大,蹲腿摆头大出胯,斜眼挑眉趣又哏,左右摆动大刹架。
老汉的动作以“大八字步半蹲”和“正步全蹲”贯穿始终,大部分动作都是在蹲的基础上跳起的,如“勾腿跳”、“拐腿跳”、“挡腿跳”、“蹲腿跳”等。
(2)伴奏乐器
其伴舞乐器都是特制的,如腰鼓两头粗、中间细、长一尺左右,铜云锣大小不一,击打不同部位,能发出不同的声音。锣和鼓配合形成有节奏的韵律和鼓点,演到高潮时,观众感受最深的就是这种动人心魄的“鼓点”。
(3)角色装扮
其舞蹈角色:老头身穿咖啡色绸料、锦绣镶边对襟上衣、灯笼裤、头戴红绒式毡帽,身戴红绸带。老婆身着黑丝绒镶边大襟上衣,头梳发髻戴红绒花。姑娘要身着玫瑰红绸料镶边大襟上衣、裤子,梳长辫,扎红头绳。
第七节官伞
1、“官伞”的地域分布
“官伞”发源并流传于河北晋县故城的槐树、东宿和城关一带。以舞者持伞表演而得名。
2、官伞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
(1)“官伞”的舞队组合
“官伞”的表演多在元宵节期间。元宵节自娱活动的规模较大。“官伞”舞队的基础是舞组,往往由几十个舞组合并成一个舞队。
舞队不过是舞组之间的松散组合。舞组由2~3个角色组成:二人组的扮为一男一女,男执伞,女右手执扇,左手捏绢;三人组扮为一男二女,成一伞二扇。舞队无统一的队形,舞组多少无定额,人数也无限制。
(2)“官伞”的基本动律
官伞的基本动律是碾、拧、夹、转四类动作的有机协调,形成和谐完美的艺术统一。
①“碾”指脚步,每前进一步都是动力腿的脚跟落地,立即将重心转向脚掌,脚掌又随即用力向外一碾。
②“拧”是指碾动后,主力腿立即变为动力腿吸起,双腿夹紧,动力腿膝盖朝里拧,而面向不变,从而形成腿、腰、上身的反向拧动。
③“夹”指吸腿落地后双腿夹紧长身,产生立的感觉,然后再做下一个动作。
④“转”指肩部的转动,其特点是双肩的反向转动。这些基本动律构成了舞蹈的独特风格。
(3)“官伞”男女角色动作的异同
男女动作,相同的有“小吸腿”、“扎腰步”等;不同的有男角做“跳提步”、“提步”、“矮子步”,女角做“剪子股步”、“麻雀步”、“俏子步”等。队形变化自由,多用“绕八字”、“大圆圈”、“龙摆尾”等。
(4)男女角色服饰装扮的异同
晋州官伞角色男着清代官吏装,穿长袍、马褂,戴凉帽,腰系褡包(也可着现代丑角服饰)。
女角色扮如戏曲小旦,也有扮青年男女等,如何扮装,可随舞者之意。表演时,先由锣鼓打击场点,会头出场自报村名、会名。演员念白叫板,接着在乐队伴奏下开始表演。
(5)表演程序
表演时,先由锣鼓打开场点,会头出场自报村名、会名,然后演员念白叫板:“左手执伞,右手叉腰,脚跟提出,咱们跳起来了。”接着,锣鼓喧天,唢呐高奏,几十个舞组竞相表演。唢呐和打击乐伴奏,常用固定曲牌。
这种传统的、带有比赛性的表演,促进了官伞艺术的不断发展。
第八节抬花杠
1、“抬杠上苏村”
抬花杠,原名抬杠,是流传在南宫市苏村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据说系清朝咸丰年间自山西洪洞县传来,曾盛极一时,远近闻名。当地流传有“抬杠上苏村”的口语。苏村有48抬杠,迄今犹存。
2、抬花杠的道具
(1)道具构造
抬花杠用的道具杠杆长有丈余,系杉篙制成。外用条布缠绕,类似轿杆。杠木制,大小如戏箱,由弹性竹弓作系,杠两头各设敲板,抬动起来颤悠作响。
(2)道具种类
杠分三种:
①一种为大杠,为杠之首领,上插白边黑旗,操杠人为杠头,统领整个杠队。
②第二种为二杠,为杠队之领路,上插黑边白旗,操杠人为杠之领头。
③其他为杠队,共46人,按抽签顺序排列,旗幡五色缤纷,旗上多写“油然作云”、“沛然下雨”等乞天求雨的言语。
3、“抬花杠”的表演形式
(1)沉默的旱年祈雨杠
抬杠活动,每逢旱年,时值夏历六月干旱不雨方才起杠。全村群众户户磕头礼拜,男人差不多全部参加抬杠活动。活动有沿街转香桌,广场转围场,戏棚串柱等项目。每逢起杠,沿街挂彩,满摆香桌,并悬挂笊篱、蒜辫等物。据说,笊篱是“捞雨沫”,挂蒜辫是“算变天”的意思,皆是祈得雨的象征。抬杠者用极细小的步子,每逢一香桌便绕走二圈,动作十分稳沉,数十个抬杠,除杠“蹦、蹦”响着整齐的击板节奏外,空气十分静寂。
(2)火热的穿插项目
在转围场项目中,抬杠有着丰富多彩的穿插项目。如凤凰展翅、孔雀戏梅、长虫蜕皮、狮子滚绣球、龙取水、龙拿珠、剪子股、轮轧车、张飞闯帐、刘金定杀四门等不下20种。这些节目的排演,专派四五名老人充当向导,指挥摆布。这些节目的演出,打破了绕香桌的深重沉默的气氛,成为一种活泼、开朗、朝气蓬勃的火热情节。串柱,是下雨后谢神用的表演项目,其节目有九龙盘柱、蜘蛛结网。凤点梅花等,其风格华丽丰彩,表现了雨后农民的兴奋愉快情感。
(3)悲壮的起大杠
此外,在求雨不成还有起大杠之说。起大杠时,戒律十分严厉,杠头乘马,横眉立目,前有喝道,后有护卫,说捆就捆,说锁就锁,不许戴冠,不准敞怀,忌言讳语,百般清规戒律。表演中,增添击架鼓。踢铁链、起绷弦、凤阳歌、小车舞等乐、歌、舞三结合的活动项目,表演情节和气氛十分焦躁、悲壮,大有歉年呼号、呻吟和悲切之声。
“俊杠”与“丑杠”:花杠有“俊杠”、“丑杠”之分。俊杠又称“富杠”,以俊扮和衣着华丽为特点。丑杠又称“穷杠”,衣着破烂,双脚露趾,颇有宗教性赎罪之意。俊、丑二杠,只有扮相的差异,而无动作的区别。旧时有“丑丑个样,俊俊个样”之说,因此,丑杠是越丑越好,剃光头,贴朝天椎小辫,抹黑脸或点黑痣,戴高粱秆扎成的“眼镜”,在破烂的衣服上还粘上一些鸡毛,腰系草绳。俊杠则为俊扮,着马童服装,脚穿快鞋。丑、俊对照,恰成鲜明对比。解放后,丑杠不再露面,而俊杠的服装和扮相却越来越加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