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井陉拉花
1、井陉拉花的历史溯源
井陉拉花产生并流传于井陉县境内,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明清,长期以来,它那深沉、内在的风韵,刚健、苍凉、压抑的艺术风格,富有表现力的舞姿和舞蹈动律,深受群众喜爱,20世纪50年代以来,被舞蹈界誉为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四大舞种之一。
井陉拉花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花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井陉拉花经过多次挖掘、整理、发展,享誉全国,名扬海外。
2、拉花表演的发展脉络
从表演形式上看,“拉花”可分为“跷子拉花”和“地拉花”两种。
①“跷子拉花”即扮演女角者,脚踩跷子进行表演,代表流派是“固地拉花”,后来,还将跷子演化为一种犹如西方芭蕾舞中的“立脚尖”,以木削的“戳跷”捆绑于脚,且戳跷穿以鞋袜遮盖,犹如古代妇女的“三寸金莲”。表演时,演员只有始终保持“立脚尖”姿态才能表演。这种“拉花”中的女角虽为男扮女装,但因受“戳跷”的影响,使身体前倾、腆胸、塌腰、翘臀,移步娇媚,逼真地再现了古代妇女的神韵。
“跷子拉花”掌握难度大,经多时训练方能表演,俗有“冬练三冬、春练三春”之说,特别是脚绑戳跷的就更难。在井陉流传着一句“固地的拉花——一片功”的歇后语,就是对戳跷难度的形容。清末明初,此类拉花进入鼎盛时期,被官方誉为井陉县的四大迎神赛会形式之三。随着妇女放足以及群众审美观的改变,这种“拉花”逐渐衰落。有的如南平望“拉花”从跷上解放下来,演变为一种不同于“地拉花”的“地跷拉花”。
②“地拉花”顾名思义,是地上舞的“拉花”。由于这种“拉花”比“跷子拉花”没有杂技性,流传的也就较为广泛,特别是近年来拉花人数的大幅度增加、演出场地的扩大,许多舞蹈动作和阵形变化需要跑动才能完成,“地拉花”也就被广泛继承。到今天为止的南正、庄旺、南平望、长岗、庄子头、城关等拉花流派都属于“地拉花”。
3、拉花的演出方式
“拉花”是一种不受场地限制,即可街头、场院演出,也可登台献技,时间可长可短的群舞。演出方式可分为两种:
(1)“过街”是行进中的演出,称为“过街”,这种表演因受行进的局限,仅能用“一根鞭”、“二龙并进”等简单的队形,无法追求舞蹈的完整性,但有因地制宜的特点,此一般在参加“拉会”和“踩街”时采用。
(2)场地演出,其队形多变,能充分发挥演员的表演技能,而且演出完整。参加演出的演员,一般为六的倍数,今天大规模的拉花队伍如18人拉花、36人拉花、60人拉花和102人拉花等都是继承了拉花的这一特点。
4、“拉花”独特的服饰
“拉花”的服饰与其他汉族秧歌的服饰截然不同,多沿用清代服饰,直至解放后,仍保持这种传统。如“地拉花”的服饰,男角头戴瓜壳帽,上身穿偏襟长衫,前后下摆用针线撩起,罩坎肩,下身穿灯笼裤,腿扎绑带,腕扎扣袖,脚登云鞋,腰系彩绸,腰间且掖着两个绣工精美的钱袋。女角中的丑婆,大包头,扎绸子结花垂于右耳旁,上身穿偏襟大衫,腰系罗裙,腰扎彩绸,右肩斜背一包袱。其他女角,梳一根长辫垂于脑后,头上插花,身穿不过膝的偏襟长衫,罩镶边坎肩,下穿彩裤着彩鞋,腰扎彩绸,各角色均按所扮演老、中、青、少的年龄特征,在色彩上有所变化,即:青少要色彩鲜艳些,老中色彩需浅淡些。
5、拉花的道具
“拉花”的道具多是流传在汉族民间舞蹈中通用的道具,如彩绢、彩扇、伞、鞭、太平板等。在此基础上各种拉花均根据自身的需要而增设。如庄旺拉花货郎担,他表现的是货郎卖绒线的故事,就根据自己角色的需要而加入货郎鼓、货郎架。又如南平望“拉花”送美人,她表现的是护送美女入宫的故事,就加入化装匣以供美女梳洗打扮。但大多数的拉花中有着一种在其他民间舞蹈中不多见的道具——花瓶。
6、拉花独立的音乐表现
井陉拉花的音乐为独立乐种,既有河北吹歌的韵味,又有寺庙音乐、宫廷音乐的色彩,刚而不野、柔而不靡、华而不浮、悲而不泣,与拉花舞蹈的深沉、含蓄、刚健、豪迈风格交相辉映,乐舞融合,浑然一体。传统拉花音乐多为宫、徵调式,其次还有商、羽调式,节奏偏慢,大多为4/4拍,特色伴奏乐器有掌锣等。
第三节沧州落子
1、“落子”——“乐子”
“落(lào)子”(也叫“乐子”。在河北省沧州一带,“落”与“乐”读音相同,民间常予通用)是大秧歌中的一个小场子,起源于清代嘉庆和道光年间(1796~1821年),是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清末民初曾一度活跃,尤以南皮县、沧县为盛。
2、“沧州落子”的艺术特色
(1)角色装扮
沧州落子是冀中一带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舞。传统的落子,女的脚踩寸跷(又名踩寸子),手持花扇或小竹板,扮如戏曲的武旦或花旦;男的手打霸王鞭,扮似戏曲舞台上的黄天霸、杨香武的形象。
(2)“落子”的舞蹈动律
落子的舞蹈特点是,扇花少,舞姿造型多,注重曲线美,讲究韵味儿。扇舞的风格潇洒,板舞的动作幅度大,节奏变化多,非常明快。并且落子的舞姿、动律、连接动作及节奏的运用,都具有鲜明的武术特征,讲究“走似水上漂,跑似草上飞,跳似凌空燕,转似燕翻身”。老艺人要求落子的表演者必须要有武术功底,否则便不能更好地把握动作的韵味儿。男性动作有英武健美的形象特征。如男性最基本的贯穿动作“捋鞭”,其做法有“缠头捋鞭”、“裹头捋鞭”、“挽花捋鞭”等,这些不同的做法只是上身动作的变化,而下肢始终是屈膝的“虚步”和“跺子”。落子的“三道弯”,是女性贯穿始终的基本舞姿,由屈膝,拧腰(出胯)、腆腮三个因素构成,其中拧腰是最主要的。落子讲究曲线美,身体左右拧动的三道弯曲线,舞步进行时的蛇形曲线和身体上下起伏的波浪式曲线,形成了落子女性动作曲线美的特征。艺人们归纳为“屈膝拧腰、腆腮错肩、含胸拔背、颠脚夹裆、一蹬三颤”。著名艺人周树棠强调三道弯儿,讲究曲线美,他说:“腆腮是表现情的,要做的含蓄、内在、要媚气。”人送他美称“大酸梨”。
(3)落子的表现内容
落子的传统节目,内容大多是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爱情故事和人们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如《茉莉花》、《放风筝》、《叹情郎》、《绣手绢》、《尼姑思凡》等。其中《茉莉花》、《放风筝》经过加工、整理,更加优美动人,成为舞坛上久演不衰的保留节目。
(4)落子的服饰
落子的服饰,最初只着生活服装。后来,为了美化,多穿戴戏曲服饰。
(5)落子的道具配置
“文落子”在道具的配备上,是鞭、板、扇穿插配合。“武落子”表演时,只用鞭和板。
3、落子的表演
(1)落子的表演形式
落子有文武之分。
①以唱为主的称“文落子”。文落子以歌为主,舞的成分少些,往往把几支民歌联起来表演。因表演文落子的女角扭动的舞姿就像随风飘摇的柳枝一样轻柔优美,婀娜多姿,故又有“小风流”之称。
②把武术与戏曲里的筋斗穿插在舞中,谓“武落子”。
(2)落子表演形式的演变
辛亥革命以后,妇女缠足开始得到解放,落子舞中男扮女装的踩寸子也开始被淘汰。因而,落子舞的动作相应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文落子的基础上,适当的吸收了一些戏曲中的动作和技巧,与落子舞的动作相揉合,增添了热烈、健壮、欢快、豪爽的气氛,加强了舞和武的成分,使歌的成分相应减少。在道具配备上,只用鞭、板,不用扇。当地人民称之为武落子或风秧歌。
建国后,落子艺人被聘请到专业艺术院校任教。在此期间,民间艺人与专业舞蹈工作者合作,创作了以《茉莉花》、《放风筝》等为素材的新作品,并搬上舞台,将落子推向了形式与内容相吻合的新阶段。
第四节地平跷
1、地平跷的艺术发展脉络
“地平跷”的前身就是“寸跷”。“地平跷”产生于顺平县,流传遍及满城、望都等邻近诸县,是一种载歌载舞的广场舞蹈艺术。在“寸跷”的基础上,经老艺人冀连三、邓金河等长期实践、于抗日战争时期,放弃踩跷而改为双脚着地而舞,将踩跷时自然显现的“颠”化为有意识运用的舞蹈韵律,并且根据不同行当的身份、年龄,创造出符合其个性的多种“颠”步法,但仍保持踩跷动律、神韵,从而构成“地平跷”的艺术风格。
2、地平跷的艺术展现
(1)地平跷的表现形式
地平跷表现形式也灵活多样,既可沿袭寸跷的传统形式反映旧地风貌,又可以崭新的形式表现时代生活。其传统表演形式有二:
①在进行中表演叫做“踩街”,以红火、整齐为准。
②在固定场地表演时叫做“打场”,以歌舞并重为特点,并加入一些情节表演。
(2)地平跷的角色装扮
地平跷在表现传统形式时,一般由8~10人组成一个舞队。其中“老追”1人、“老坐子”1人、“挑趟”2人、“姑娘”4~6人。
①老追:扮如方中丑、执蝇帚或布掸子,是舞队的喜剧角色。
②老坐子:扮如青衣或彩旦,端庄中含泼辣,与老追为一对在场上表演双人舞。
③挑趟:扮如短打武生,执霸王鞭,勇武矫健,潇洒飘逸。
④姑娘:均扮如花旦,左手执绢,右手执扇,矫健欢快,翩翩起舞。
“地平跷”旧时为男扮女,现在已变为少女的集体舞,并以真实独特的风貌,成为河北最具特色的四大舞种之一。
第五节花狸虎
1、“花狸虎”的起源
“花狸虎”起源于盐山县吉科乡东璋壁村,流传到邻近的南皮县盂村回族自治县等地,尤以南皮县为盛,是载歌载舞的自娱性广场舞蹈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