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秧歌的分布
河南民间有“南灯北歌”之说,“歌”即指“秧歌”,“灯”则指“花鼓灯”。秧歌以开封为中心,主要流传在河南东北部的濮阳、安阳、新乡各地;花鼓灯则盛传于豫东南淮河流域各县。
2、河南秧歌的表演形式
河南民间舞蹈品种庞杂,秧歌分为“花鼓秧歌”和“戏秧歌”两种。
花鼓秧歌的角色设置均为四男四女,与花鼓灯类似,基本的表演程式也大体相同:先是伞头领队跑场,接着是扎场表演打岔、说唱,如此反复直至结束。
戏秧歌的角色较多,有鼓手、棒手、鞑子、憨小,多表演戏曲传说中的秦琼、敬德、白蛇、许仙、哪咤等人物,小场多表演戏曲选段或秧歌剧,所以又叫戏秧歌。
第一节军庄秧歌
1、军庄秧歌的历史脉络
(1)军庄秧歌的渊源
军庄秧歌起源于元朝中期。早期是从河北、天津一带流传过来的。
因当时道口当地的卫河通天津的交运便利,来往商人众多,而附近的军庄恰是船只停靠,来往商人及船家休憩的地方。且当时道口一带“玩会”盛行,来往商客中的秧歌喜好者,自然就在落脚的军庄中传授了秧歌。这种外来的秧歌逐渐和军庄的风土人情相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军庄秧歌”,并世代流传下来。
(2)“道口秧歌”的形成
军庄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它以豪放、古朴的表演风格、恢宏的表演气势而著称,是安阳市滑县道口镇军庄村群众最喜爱的一种舞蹈。
军庄秧歌说唱很“文”,而跑起场子来却很“武”,所以又叫“文武秧歌”,也称“大秧歌”。军庄的文武秧歌经常在县城道口镇表演,后来又被人们称为“道口秧歌”。
2、军庄的表演程序
军庄秧歌一般由18个人表演,演出时亦分生、旦、净、末、丑等角色。角色不同,演员的服装、发型、头饰以及说词、动作等也各不相同。军庄秧歌表演动作重跑,首先是跑场,跑场场面非常热闹,动作大开大合,大起大落。几个武术动作之后,演员就要跟着乐器节奏走。在领队的指挥下,演员穿插交错,钻来舞去,时快时慢,忽高忽低,乐器打得快,演员便由走转为跑。跑场动作花样也很多,如凤凰双展翅、珍珠倒卷帘、单路大回环、鹞子大翻身等,加上队形不断变换,令人眼花缭乱,难辨首尾。
3、军庄秧歌的角色特色
(1)特殊的男性扮相
军庄秧歌的演员也很有特色,18个角色全部由身材匀称、扮相漂亮的男子扮演,主要是因为文武秧歌跑动太多,女子体力很难支撑下来。如“道口秧歌”中扮演青衣、鼓手、花旦、公子、渔翁和丑小、丑婆和伞头等18个演员均是男性。
“军庄秧歌”的角色及具体人数分配为:门鞑、棒槌、大青衣、鼓手、二八佳人各两人,公子、岔小、渔翁、小妮、老婆和伞头等各一人,角色均成对出现,并开始按演出程序表演。
(2)鲜明的角色个性
军庄秧歌的角色众多,动作各异,个性鲜明。如:
①棒槌扮演武士形象,精神抖擞,活泼干练,动作雄壮。手腕灵活自如,应节击棒姿势多变,推时重,拉时轻,棒击声响亮清脆,动作轻巧自如,时而蹲,时而扑,彰显雄健气魄。
②公子迈着“大跟进步”一手掀襟,来回扇摆,一手拿扇,风流倜傥,自如洒脱。
③岔小憨直中露机敏,即兴插科打诨,滑稽可笑。
④二八佳人文静大方,迈着小圆场步,走动如行云流水。
⑤小妮鹞子翻身,温柔中见潇洒。
⑥大青衣摇摇摆摆,柔媚动人。
⑦门鞑挺腹昂首,耀武扬威。
4、军庄秧歌的外形装扮
军庄秧歌的表演服装色彩鲜明艳丽,红、黄、蓝、绿、黑、白……种类繁多;脸谱造型鲜明浓艳、五彩缤纷。
5、“道口秧歌”的唱腔特点
道口秧歌的唱腔很特别,唱的调子叫“十字韵大磨腔”,虽然只有棒槌、锣鼓敲打,没有管、弦伴奏,曲调却十分动听。由于表演内容多是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故事,所以唱词韵白具有叙述性和口语化的特征,听起来乡土气息非常浓郁,但不易掌握。开唱时还有一定的套路,张口先唱“押住鼓锣慢打筛,秧歌好唱口难开,想吃樱桃栽下树,想唱秧歌抹下脸来”。唱完这四句,演员开始说段子、逗乐,道口秧歌将这叫“打岔”。演员的说词一般是事先编好的,也可临场发挥,可长可短,诙谐有趣。多数段子具有情节,一个段子全部表演完毕,一场就算是结束了。
第二节濮阳秧歌
1、“濮阳秧歌”的地域分布
“濮阳秧歌”流传于濮阳郊区王助乡、马辛庄和城关镇北部寨等村。
2、马辛庄秧歌独特的训后演出
在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叫“大村的焰火,马辛庄的秧歌”。王助乡的大村历来以生产焰火而远近闻名,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七日晚(传说为火神爷生日)都要燃放多达数百种各式各样的焰火,数十里外的观众前来观看,场面十分壮观。而与此相媲美的是马辛庄的秧歌,这可以证明秧歌也同样十分精彩。马辛庄的秧歌能够受到当地百姓的如此喜爱,一是它流传范围广泛,而且时代久远,代代相传,从无间断。有群众称他们为“二馍篮子”(靠他们吃饱饭的意思)。另外一个原因是马辛庄秧歌演出前要经过严格训练。据当地老艺人回忆,过去每逢冬闲季节,本村群众共同筹集粮款,并在村中选拔身段灵活,脑筋聪明,嗓音嘹亮的13~16岁的青少年,经过一个冬季的集中吃住、传艺、排练,直到春节和灯节时开始演出,一直演到二月二结束,秧歌的表演就自然精彩。
3、马辛庄的三件特殊的秧歌道具
第一件是“濮阳秧歌”中“罗子”角色手持的花棍,因年代久远,质的花棍已呈暗棕色,而且严重磨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棍上还保留着已经由方孔磨成圆孔的古币,上边写着“康熙通宝”四个字。
第二件是角色“二鞑子”带的鞑子帽,经过鉴定,此顶帽子确实是清代官员所戴的实物,只因年久失修,十分破烂,上面的红缨也已褪色。
第三件是该舞伞头手举的“大黄伞”,下端的木制伞柄磨损较为严重。
第三节寸跷秧歌
“寸跷秧歌”流传于新乡市郊区,是一种踩着矮跷表演的秧歌。
1、“寸跷秧歌”的表演形式
①第一种“寸跷秧歌”是由十多人或数十人(双数)组成简单的队形,跟着锣鼓节奏边扭边行进,也称“过街秧歌”,一般在喜庆佳节串街时表演。
②第二种是流行在张庄一带的“小场寸跷秧歌”,称《三把扇》,表演者仅为三人。
③第三种是“伞头秧歌”,也叫“秧歌戏”,共有六个角色,演唱内容有《放风筝》、《纺棉花》、《掐菜心儿》等,其间有“倒乎”、“虎跳”等技巧表演。
2、秧歌戏
到清代末年,在戏曲艺术的影响下,部分秧歌班子加入了有故事情节的演唱内容,如《秦雪梅吊孝》、《许状元祭塔》,《送京娘》等,逐渐发展为秧歌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