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篆刻可以分两步:第一步从形式上去观赏;第二步从内涵中领会。这样就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得到完整的认识。但是在每一步的过程中都要善于动脑,想一想为什么,这样收获最大,能较快地提高欣赏能力。因为“观赏”只是属于感性的;“想一想”就使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更全面了。
篆刻艺术是用古文字——篆书为基本表现形式的。我们在欣赏中,首先享受到的是文字之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线条美;二是文字结构美。
一、线条美
篆书的一个很大优点是线条美。它会在观赏者的心理上引起无限的感想。
直线条会使人感到坚挺有力,横线条有一种平静感,斜线条会使人感到飘动,曲线条会使人感到委婉,圆线条会使人产生波浪感,粗线条一般都有雄壮感,细线条一般都有轻盈感,残线条又会使人感到苍老,整(完整)线条有一种完美明净之感。
二、结构美
篆刻的结构是指文字结体中的部分或整体,如有些部首或偏旁。其中少数字还保留着象形。即使不是象形,它们的“象形感”也比楷书要强烈,更有艺术性。它们的形状各不同,会使人产生各种的想象。
长结构使人感到巍峨、挺拔,扁结构使人有凝重之感,正结构有端庄感,欹结构有险绝感,圆结构有转动感,上大下小结构有重心上悬感,上小下大结构有重心下沉感,中疏外密结构有空灵感,中密外疏结构有集中感。
线条美和结构美组成篆刻作品的整体美,显示出它的特色。二者主要是线条,因为结构也是依赖于线条来形成的,作者用刀一条一条地刻,他的功力如何,也全会在线条中表现出来。
知识小百科
“没有学识什么都弄不好”
钱君陶是当代绘画、书法、篆刻、音乐、文学、装帧等方面较全面的艺术家,出生在浙江桐乡一个贫寒之家。童年就爱用泥土塑玩具,入学后又常用透明纸勾描香烟牌子为乐。由于多次跳级,文学基础较差,工作后写的信文字欠通,还有错别字。丰子恺老师批评他说:“如果没有一定的学识,什么都弄不好”。从此他埋头读书练习文法,甚至把一本字典全熟练地背出来,终于自学成为一位能吟诗作画的多才多艺的专家。
第三节章法、字法、篆法和刀法的艺术效果
文字的线条美和结构美,是从篆刻文字外部表现的形式来说的,而且是把它们从整个字拆开的,因为这样便于从艺术上分析。但仅仅从这个方面来欣赏还是肤浅的,因为它还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未免是零星和片面的。篆刻艺术的表现形式是文字形态,是完整的文字,积字成为章法;而这些字又是依靠字法、篆法、章法和刀法来完成一件艺术品的,所以在欣赏的时候,必须进一步观察这四法的艺术表现效果,才能从形式进入到艺术的内涵,即由表及里地取得全面的认识。
一、章法
我们在欣赏篆刻作品的时候,首先接触到的是章法,因为它是印章的整体观,是全印的布局。一方印文字安排怎样,表现出怎样的风格,都是由章法来支配的。一字有一字的章法,一印有一印的章法,是千变万化的。在欣赏的时候,应主要抓住下列三点:鲜明感、新鲜感、和谐感。
1、鲜明感
即印章的整个布局是否给人一个鲜明的印象。当我们一接触到作品时就感到有一种夺人眼目的吸引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使你非看下去不可。要达到鲜明,它的气势感一定很强烈,虚实的对比很强烈。
雄甲辰(吴昌硕)
2、新鲜感
“新”,不是老格式,而是新面目迭出无穷。如果千印一律,就不能吸引人。
3、和谐感
在章法上如果专从鲜明感或新鲜感上片面追求,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更重要的是要使全印的布局有一种和谐感,这是章法成败的关键,相对地说比较难。一印中许多字在一起,好像舞台上的集体舞,每个演员的不同动作、表情,都要紧密地相互配合,跟着乐曲的节拍汇成一体,这就是和谐。
当然,章法上还有许多其他的表现,无法一一举例,我们只能举一反三。丁敬《论印诗》说:“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这也可以用来说明章法。“舒”和“卷”是指“云”千姿百态,给人以鲜明感和新鲜感,而他说的“岭上云”是一种晴天的云,虽然瞬息万变,却有一种和谐感。要在章法上求变化,就要求作者在创作思想上有一个“思离群”的胸襟。
二、字法
章法欣赏,相对地说是一种粗看,进入到字法就是细看了。篆刻中用的基本是篆书,当然也不排斥其他字体,如楷、隶、草等。在创作中有时因章法上的需要,把一些字的笔画加以简化、合并,有时又把文字笔画加以曲伸,以增其繁。现在有些初学篆刻的人,不懂得字法,随意把字的结构拆散或缺断,使人看不出是个什么字,严重的是变成了另一个字,或者甚至是错字,这样,即使印章的艺术性不错,可是由于文字错误,就失去了艺术的价值。
三、篆法
字法是讨论文字书写的准确性,而篆法是讨论文字书写的艺术性。有了准确性而缺乏艺术性,就不能使篆刻产生文字生动的情趣,就成为呆板的实用印章,就失去了欣赏价值。同是一个字,可以写成多种姿态,多种风格。书写的多样性,可以使篆刻风格具有多样性。“钟、鼎、尊、盘趣各奇,龟、蛇、龙、凤交迷离。”清代赵澄鉴这两句诗说出了篆刻艺术中篆法的艺术奥妙。历史上有成就的篆刻家,他们的作品首先是篆法上有深湛的修养。所以,我们在欣赏篆刻作品时,必须要把篆法当作重点,从这里能衡量出篆刻作者的艺术水准。
四、刀法
章法、字法、篆法,苦心孤诣地去设计,最后要靠刀法来奏其功,如果刀法失败就前功尽弃。我们欣赏篆刻的刀法主要是欣赏它的“刀趣”。字是用刀刻出来的,所以刀是完成笔意的唯一手段,但刀不是被动地依照毛笔所写的墨迹一丝不变地把字刻出来,刀有它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笔画的墨线为路子,刻出刀的情趣,所以叫“铁笔”。刀的艺术表现,一方印有一方印的异趣,一个篆刻家有一个篆刻家的异趣。但归纳起来有两点:刀在笔中,刀在笔外。前者看不出明显的刀痕,和笔融在一起;后者有明显的刀痕,增添了笔外味,但二者都是“刀下留情”,有“情”才有趣味。
刀的纯熟,固然在于磨练的功夫,但更重要的在于作者的艺术修养。那种把字刻得很呆滞、臃肿,或软弱无力的,甚至是锯齿、燕尾的,不但说明了作者缺乏磨练的功力,更暴露了作者艺术修养的低下。
知识小百科
以“粪”为名
粪总被认为是秽物,有谁会想到邓散木会取名为“粪翁”呢?他还把书房名为“厕简楼”、自号“厕简子”、其实他取的是“粪除”也即“涤荡瑕秽”之意。当时,社会上不少人觉得他用“粪”字署名似太不雅。一次某富商来求字,声明报酬从丰,只要署名改掉“粪”字。邓散木当即拍桌大骂,不客气地把他逐出门外。有人出巨资求他为亡母写墓志,也求改署名,邓散木说:“天下好听名字有的是,你何必来找我?我固然贫穷,宁肯吃不上饭,要我改掉这‘粪’字,办不到!”
第四节面目与风格
面目与风格,也是欣赏篆刻的一个方面。但这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否则会纠缠不清。面目是指篆刻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如说“有自己的面目”;风格一般笼统地指篆刻者所属流派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思想和形式的特点,有时又指具体的作品风格,如说“这方印风格雄健”等。因此,在谈一件篆刻作品的时候,往往把“面目”与“风格”互为引用。若一般地欣赏,采取“不求甚解”的态度,倒也无妨,但要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和在创作上深入探求,这两个概念应加以区别,固定它的内涵。我们为“面目”下定义为作者在作品中的艺术个性表现;为“风格”下定义为一件篆刻作品所表现的思想艺术特点。因为“面目”专指作者在篆刻作品中的个性表现,是相对稳定的;而“风格”却随着作品的形式不同时常在改变,一位作者同时可以刻出几种风格的作品。如司空图论诗《二十四诗品》:“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除少数几种外,大多数可以用于篆刻的风格,实际上历来的篆刻评论已在运用。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如此结论:篆刻创作“面目”可以一个,“风格”力求多变。
近年来,全国各地举办篆刻大奖赛,有的在征稿要求中强调指出:要有个人面目。这样一来,一般的初学者为了自己作品能够入选,就一味地追求“个人面目”,结果是个人面目出来了,艺术水平并不高;有的仿效别人以求“面目”,结果“千印一面”,就产生了副作用。其实,“面目”原是篆刻者艺术造诣到了较高水平的体现,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如果功力未到而应硬谋“面目”,以求得与众不同,这是一种矫揉造作,哗众取宠。须知要得到一个“与众不同”的美的面目,不是一件易事。所以离开了真、善、美而讲面目,对一些初学者是没有好处的。如果我们要求篆刻风格多样,那将对创作起推动的作用。这个问题,与欣赏篆刻作品有着密切的关系。
知识小百科
钱瘦铁智救郭沫若
日寇侵华前夕,钱瘦铁与郭沫若同在日本。因郭老联络留学生进行革命活动,日警准备拘捕他,被瘦铁探知,于是瘦铁买好船票,备好西装,约郭老穿了浴衣在门口闲聊,当预约的小汽车开到门口,乘人不备就把郭老带走,换上西装,辗转乘加拿大邮船,化名杨伯勉回国。日警后来怀凝瘦铁而拘禁了他,他在法庭上坚不下跪,并抓起铜墨盒向法警掷去,为此判刑五年。由于日本人相助,三年半后提早释放归国,而他的画名在日本大振。一九六三年国庆前夕,瘦铁应邀到北京郭老家作客,故人重逢,瘦铁欣然为郭老刻印二方,其中“鼎堂”一印由郭老篆字,瘦铁刻石,成为二老数十年友谊的结晶。
第五节篆刻艺术的境界
好的篆刻作品,往往是有境界的,有境界的作品,欣赏起来就耐人寻味,而且兴味无穷。但很奇怪,篆刻的欣赏很少谈境界,从事创作的人也很少谈境界,或避而不谈,或浅尝辄止,没有形成一种风气。创作也好,欣赏评论也好,都津津乐道于技法,以为技法就是衡量篆刻艺术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尺,这种情况不利于篆刻艺术向深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