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尊重多元差异
教育的原点是人,学校教育的本质使命是“使人成其为人”,教育失去了“人”就等于失去了教育本身。而人是一个具有多种发展潜质、有多种发展可能性、有多种需要,兼具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人天生具有向善向真向美的积极倾向,人生的过程即是一个发挥潜质、满足需要、寻找一条“做最好的自己”的发展通道、寻求自我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尊重多元差异”就是在强调学校教育功利效用的同时始终将人的发展放在核心位置,尊重广大师生的多种需要和多元选择,充分实现学生的多种发展可能性,通过促进人的更高水平的差异发展实现学校教育的高品位。课题组将其作为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发展新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哲学,超越“同质化教育”,实现学校整体办学转型升级,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对个性化、差异化、丰富多样、可选择性强的学校教育的越来越强烈的要求。
3.营造和谐生态
“生态”一词如今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种语境中,生态范式也成为开阔视野看教育的新范式,传统教育发展观也正在向教育生态发展观转变,它的思维模式本身更贴近于教育的形态。本研究认为“生态”即是指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就学校教育生态而言,可以理解为学校教育的外环境(学校可资利用的各种外部资源,学校与社会、政府、社区、家长等交流沟通,社会的理解与支持系统等)与内环境(结构、程序、关系、形式、内容等要素)之间以及内环境各要素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自然的、健康的、合规律的、相互支持、互促互进的和谐关系,这种系统拥有强大的自我更新、自我净化的功能,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产生病态、畸形、生硬、机械、相互损害的各种消极因子,使系统能够保持足够的活力和张力,有利于广大师生个性的充分张扬。
“营造和谐生态”即是指学校要创造丰富的、高质量的、高品位的校园生活,将学校的各个系统、各种关系、各种资源置于一种符合规律的、爽心悦目的、和谐共生的平衡状态,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生态意义的校园生活背景,使校园成为一个内和外顺、丰富多彩、多元开放、书香满园、情趣四溢、智慧充盈、内蕴深厚、诗情回荡、韵味十足的成长园地和精神家园。同时,在制度设计、课程设置以及发展观等各个方面都怀有对人的个性、人的差异的由衷尊重,千方百计创设学生个性化成长、成功的空间,发现和成就每个人的独特性,努力使学生成为完整的、健全的、和谐的、充满个性的人。
4.走向管理自觉
实施高中新课程需要重建一个基于新课程理论指引和价值取向的能够最大程度保障新课程高效实施的学校管理体系。现行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刚性管理”层面上,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典型的业绩导向,缺失人文关怀;机械地求同求稳,压抑个体创新;量化的制度规范,难以约束细节。这同多元开放、以人为本、追求创新的时代特征不相符合,不利于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不利于我国高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此,本研究在对刚性管理、弹性管理的批判与反思基础上,提出了“管理自觉”的概念。管理自觉是指在充分把握管理规律、充分认识和尊重人性的基础上,一种注重精神、价值、道德引领,善于帮助人们达到自我实现的管理境界。其主要特点包括:一是对管理规律的充分把握,能够找到一种既适合学校发展又适合人的发展的管理方式;二是对人性及其基本心理需求的深刻理解;三是在管理方式上强调尊重、信任、激励、正面评价。本研究还初步确立了管理自觉的七项要义:注重精神追求、强调价值引领、尊重个体差异、倡导自主选择、提倡和谐生态、承受积极孤独、学会漫长等待。
5.实现高水平差异发展
高中新课程是促进每位学生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差异发展),为此,新课程实验方案突出了课程模块化、学习个性化、教学走班制、管理学分制、评价重过程等特点,与其配套的高考方案也强调了综合评价和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批选拔。课题组认为应该努力实现学生的高水平差异发展(个性发展),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学生共同基础发展之上的,是“规范与个性”、“共性与差异”、“社会化与个性化”以及“学业水平与综合素质”的辩证统一和同步发展。具体而言,镇中学生的高水平差异发展是指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尊重和开发,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个性特长等各项指标能进入他(她)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一名高中毕业生能够自信地站在一个尽可能高的新起点上,获得一把开启成功幸福的理想人生的钥匙。
高中新课程为学校、教师、学生的差异发展留出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许多的可能性以及体制、机制方面的保障。高中学校应对新课程赋予的时空条件加以科学合理的把握和优质高效的使用,以避免差异发展陷入“为差异而差异”的低水平状态或“伪差异发展中”。须尽最大努力吃透并落实新课程的精神理念和操作要求,想方设法创造有利条件,及早统筹规划,整合、开拓各种必要的资源,确保新课程下学生的各种选择自由,同时结合自己学校实际构建新课程质量体系,制订严谨科学的标准规范,深化学校特色创建,努力创设师生个性化成长成材的平台、载体。
(四)五大立校基石
办学恰如盖楼,要有高远蓝图,更须坚实基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作为学校管理者,既要精心谋长远、布大局、定战略,争做思想家、规划师,更要认真找基点、筑基础、定战术,当好实干家和建筑师,这样才能使学校发展有内涵、有后劲、有高度、有境界、可持续。近年来,镇海中学在探索构建个性化校园和创新实施“品质教育以小博大”发展战略或者说发展规划的同时,大力夯实“科研、民主、文化、特色、和谐”五大立校基石,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办学品质和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1.科研立校——立足科学发展,坚持育人为本
科研立校指的是学校工作无论宏观、中观、微观层面都要力求科学规范,遵循内在规律,寻求理论支持,创新思路方法,探索模式策略,进而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效益,提升教书育人的品质品位。
科学发展要求营造浓厚的组织学习氛围,上到校长,下至普通教师都要十分重视理论学习,特别是学校决策者和管理者,更应反复品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时代巨著以及各种学术著作,深刻领会其精神内涵,拓展教育视野,提高理论修养,形成理论自觉和洞察力,增强学术把持力。从而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质量完成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过程中体现出较高水平的主动性、自觉性、深刻性和执行力。
近几年,镇海中学致力于走内涵发展道路,积极打造核心发展力,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践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和谐发展当作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学校的各项规划决策和具体工作都有意识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注重教育教学“软”技术、教学技艺的开发和应用,注重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工作的结合度与贡献度,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校教科研工作体系,通过教师教科研行为转型工程的推进以及校级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制度的施行,通过“学生最优发展模式”、“超课堂教学模式”等重大课题的探索和实践来不断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不断创新育人观念、方法、手段、载体和机制,进而大大提升学校育人的质量和水平。
2.民主立校——加强民主管理,丰富师生生活
民主立校是指学校管理应该从业绩关注转型到人文关怀,改变传统教育背景下学校一切的人、事、物、关系、行为都围绕着任务、目标、数据、荣誉、奖项等来运转的过分业绩关注的畸形状态。校长要把师生视作丰富的、灵动的、独特的、多元的生命实体,视作学校的真正主人和发展的坚强依靠,高度尊重并充分关注他们的价值、潜能、作用、行为、动机、需要等,高度重视并大力激发他们的主体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遵循科学规律和教育审美,创造最优质的时空条件实现师生最充分、个性化的最优发展,并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和终级幸福产生深刻影响。
学校须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建立完善的教代会制度和工会制度,制订健全的学校规章制度,使得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井井有条,让师生员工不仅仅是学校重大事项、规章制度等的被动审议者、表决者和执行者,更是各项事务、方案、制度的主动发起者、建议者和制订者,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决策者、评议者、监督者,真正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此外,学校积极创建书香校园,努力打造精品校园文学,还十分重视校园媒体、社团、活动等文化媒质的建设,力求其丰富性、人文性、新颖性和多元性,让师生生活在一个鲜活的、有智慧、有深度的世界里。
3.文化立校——注重文化引领,熔铸人文精神
办学之道,教师为基,管理为架,文化为魂。文化立校是指要根据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适时将适切的文化特质渗透到包容了学校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管理制度、人际关系、教育活动、教育教学模式在内的综合性学习共同体中,使学校文化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层面、各个形态都发生质的变化,焕发出全新的光彩,拓展优质教育的丰富内涵,为师生提供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生态意义的校园生活背景,大大提升学校生活品质和师生生命质量。
镇海中学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如何将优秀的校园文化转化为学校文化力、发展力,如何将学校的办学层次从工程办学、制度办学上升到文化办学一直是我们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索的重大问题。我们明确提出了“立足现代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熔铸人文精神、培育世界公民”的办学理念,依托课题研究,我们择取了“人文、和谐、自主”三项文化特质深刻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更新、改造和提升镇中学校文化。在文化特质的实践解读中我们以创造人文精神深厚、文化品位高尚的学校生活,创造合规律、合审美的学校生活,创造一种主体意识强烈、创新氛围浓厚的学校生活为三条实践主线,创造性地运用了“模块化”策略,以模块为研究和行动单位,创建了模块层级和模块链,在多层级、多序列、多向度的模块生态交互和有机整合中初步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实体。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因而也扎根在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理论底蕴上,拥有了一个较为深广的人文背景。
4.特色立校——推进开放创新,打造特色精品
学校特色建设在当前时代背景和教育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中新课程呼唤学校特色和教育品质并为此创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提供了相应的精神理念和课程结构。学校特色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整体的、系统的,每一所学校其实都能找到自己的卓越领域,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公众对高品质、个性化、差异化、丰富多样、可选择性强的学校教育越来越强烈的要求,同时确保学校在日益激烈的办学竞争中生存、发展与卓越。
伴随新课程的推进,镇海中学提出了“品质教育”的概念,这应该并且可以成为高中新课程下学校发展的教育哲学、办学追求和办学特色。品质教育重在创造和谐教育生态,重在实现师生高水平差异发展。品质教育可以通过打造品质理念、品质管理、品质课程、品质教学、品质文化、品质景观、品质教育科研等形成品质教育体系,进而凸现学校发展特色,成就学校品牌。
特色源于开放。学校创建特色应怀有“立足共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学习者姿态,请进来、走出去,不断加强校际交流、国际交流、与高校的对接交流。在发展咨询、专业引领、师资培训、课题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交流。同时,学校还可以大力组织师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比赛竞争、考察学习,在比较中树立信心,找出差距,在交流中融通信息,共同进步,不断开阔师生视野,提高办学行为的开放度。
特色源于创新。学校应立足创新谋发展,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各部门、各位教师都能自觉地结合自身岗位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效率和效能。要不断推进管理创新、教学创新和德育创新,努力探索和实践多种具有较高科学含量和实际效能的方法、手段、机制、技术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