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教育科研行为转型的内容与目标
1.教师自身层面转型的内容与目标
一种行为的变化,一种型态的转变,行为主体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重点高中教师教育科研行为自身层面的转型应该包括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态度、动力源泉的转型,科研行为定位的转型,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方式的转型等。
(1)意识、态度、动力源泉的转型。意识率领行动,动力推动行为,态度决定一切。当前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态度、动力源泉的问题症结在于它的被动性和外部性,也就是说,教师科研意识淡薄、态度冷漠、动力低下是因为他们把教育科研当作一件被动应付的额外的有点迫不得已的工作,他们没有意识到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没有对教育科研工作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没有领略到教育科研工作的艺术和技术审美,没有把教育科研工作真正融合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成为自己职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就是重点高中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态度、动力源泉转型需要努力的方向,变淡薄为浓厚,变冷漠为热情,变外部动力为内部动机,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执行。
(2)行为定位的转型。行为定位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行为的方式、轨迹及最终的成效,恰当的行为定位能够引发行为主体最大的投入并获取最佳收益。不少教育专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行为是一种在课堂上、在行动中、在应用中的研究,这种行为应表现出更多的实践性、生成性和校本性特征。如郑金洲认为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表现出了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情景中的独特的天然优势,应该成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主要定位。
笔者认为在当前,重点高中教师教育科研行为应该定位在以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调查研究、准实验研究为主要模式,以解决问题、凝练智慧、实现自我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能够深层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更为丰富、灵活、多元的实践性行为。
(3)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方式的转型。单一、机械的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方式降低了教师投入研究的兴趣和热情、限制了研究的深入展开,教师需要寻找到便于操作、与工作实践相辅相成、“工研”矛盾不突出的研究方式或成果表达形式,使他们感到科研的亲和力和适切性,能自觉地着力掌握运用。所以此项转型的中心任务和目标就是根据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特点及教育科研工作定位倾向进一步丰富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方式,如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教育反思、教育日志、教学课例、教育案例、教育随笔、教历研究、课堂观察、校本课程开发、网络博客、学校发展设计、创意设计、课例研究等研究方式以及专著、相关论文、研究报告、规章制度、教改方案、教材读本、教育案例、教育软件、教具、音像资料等成果表达方式,改观现阶段主要以写论文、做课题的局面。
2.教师外部层面转型的内容与目标
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表明,个别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通过个人的内驱动力来实现的,而多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需要外部动力系统的支持。同样,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内容之一的教师教育科研行为,其现状也是由教师自身层面和教师外部层面共同作用导致的,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框架内,教师外部层面的负面影响力极大地制约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及教师教育科研行为的良性发展。因而在重点高中教师教育科研行为转型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外部层面的转型与教师自身层面转型同等重要,两者应该同时跟进。教师外部层面的转型应该包括学校发展模式的转型,学校管理和教师文化的转型,教师继续教育、在职培训行为的转型,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和评价方式的转型等,也就是能够在高中新课程理念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等指导下为教师教育科研行为创设一个有力的外部支持系统。
教师教育科研行为转型外部层面转型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是需要纠正和引导当前一些突出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的异化问题。
(二)教师教育科研行为转型的核心任务——提升工作生态
重点高中教师教育科研行为转型的核心任务是营造适应新的教育背景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生态,创造新型的教师教育科研文化。“生态”是指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就“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生态”而言,我们可以理解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外环境(学校的其他工作、学校乃至社会的理解与支持系统等)与内环境(结构、程序、关系、形式、内容等要素)之间以及内环境各要素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自然的、健康的、合规律的、相互支持、互促互进的和谐关系,这种工作系统拥有强大的自我更新、自我净化的功能,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产生病态、畸形、生硬、机械、相互牵制的各种消极因子,使系统能够保持足够的活力和张力。也就是说,在这种生态中,一方面,教育科研工作已经完全融入了学校整个工作系统中,它不是强加给学校的一种额外负担,而成为了学校整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科研工作一旦缺失、失范或异化将会直接导致学校系统功能的弱化,同时学校系统的其他子系统会自觉提供给教育科研工作足够的支持和呼应,因为它们从中能取得不菲的回报。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系统内部已经生成了必需的各种要素,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合理的体制架构,健全的制度设计,灵活的机制创新,丰富的平台载体,多样化的活动形式等,各要素各司其职,运转良好,并能形成系统合力。
(三)教师教育科研行为转型的主要实现路径
在研究实践中,研究者深深体会到重点高中教师教育科研行为核心缺失的东西也许可以归结为两个字——自由,他们缺少自由的时间、空间,自由的研究方式和表达方式,自由的技术和资源,自由的心态,更别说自由的性灵了,所以相应地可以从构筑教师教育科研行为转型的动力系统、时间系统、空间系统、能力系统入手,为教师教育科研行为转型构建一个有力的支持系统。
1.内励外驱唤醒深层教师意识,给教师教育科研行为更大动力
科研动力本质上来源于教师职业意识的觉醒和专业成长的内在需要,这种觉醒、需要一方面依赖于教师自我的内化生发,另一方面也需要外部环境的激发、感染和熏陶。故而学校领导应深刻理解并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学校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真正树立并践行“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科研促教”的办学理念,转变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变应试导向为全面发展导向,变粗放发展为内涵发展,对教师的管理也从业绩关注转变到人文关怀,有了这种“科研优先”共同价值观的引领和规束,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认同度、自觉性、积极性会日益增强,能逐渐视教育科研为提高教学效率、解决教育教学新问题、提升专业化水平和完善自身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把重视和实践教育科研内化为自觉的个体行为。
在增强教师科研动力方面,学校还可采取的干预措施有:订立科研契约,明确对教师教育科研工作的底线要求和基本标准;指导教师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围绕“教学研究型”、“胜任型”、“专家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德艺双馨教师”、“教育家”这些学校倡导的教师发展取向,让教师的精力、时间、智慧更好地聚焦到发展目标上,激发教师自我发展需要;榜样示范,树立典型,注意挖掘学校教师典型,开发他们的示范辐射效应,产生感染人、鼓舞人的作用,引导教师追求职业发展的高端层次和高尚境界,生成一种对教育之美、智慧之美、学术之美的向往与追求;机制激励,通过实施科研工作量制度、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等使教师从教育科研中获得更多物质和精神层面“实惠”。
2.科学整合深化内涵发展,给教师教育科研行为更多时间
许多重点高中教师觉得自己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最大障碍是没有时间,没有时间读书、思考、写作,这实际上是教师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是一种习惯性思维或者说偏见,是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本质规律缺乏完整、正确认识的表现。本质而言,教育教学是一种研究性活动,“教师即研究者”,教师的研究时间与工作时间是融为一体的,因而教师并不缺研究时间而是缺少研究意识以及将研究与工作有机整合的能力。作为学校来说,首先就是要在舆论、机制、文化上积极引导教师转变时间观和科研观,积极引领广大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化,让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时间融合、升华为“教学-研究”时间。其次,要注重教学各环节的内涵挖潜,切实推进减负增效,让教师逐渐减轻升学高压,摆脱题山文海,拥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且原先许多经验性的做法在强制性的“减负增效”行动中暴露了其孱弱、低劣的一面,迫使他们向教育科研寻找出路,“减负增效”多余的时间转换为“教育科研”的时间,并且这两种时间是对立统一的。再次,还可以通过适度干预,注重在机制和制度上为教师教育科研提供相对独立、完整带有强制色彩和任务要求的“专门时间”。
3.制度创新完善工作体系,给教师教育科研行为更广空间
在以往,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在学校工作系统中是不起眼的一块“鸡肋”,它自身的地位和体系的建设本就十分薄弱。而事实上,科研行为的常态化、科研氛围的活跃、科研文化的营造需要借助多元化、多样化平台载体的搭建,这就要求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开辟平台、载体,建立完善的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体系。
这个工作体系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职能机构建设和运作,科研管理制度机制的制订,校本教育科研资源建设,校报、校刊、网络等教科研交流、展示载体的搭建,“教师发展论坛”等科研培训平台的开辟,科研先进个人(或集体)评比、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等科研活动的常态化开展,科研工作坊、教研组科研带头人制度等科研工作组织形式的创新等。
在此过程中,根据科研工作和科研素养提升的内在规律,我们特别注重开发和运作好综合性大平台、大载体,如实施校级课题工作制度,形成工作课题化、课题工作化格局;借助重大课题研究的涵养与历练功能;加强校本选修课程建设,为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创设舞台,这些措施有助于使教师获得认知、认同、参与教育科研的更广空间。
4.培训引领提升科研素养,给教师教育科研行为更强能力
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实际上是与他更为深广的全面素质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仅仅着眼于提高其教育科研的一般规范与能力,那么其最终的行为将缺少足够的底蕴与张力。校本培训不应仅仅着眼于教育教学和专业知识层面,而是更多地关注教师全面素质的提升,不断提高校本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的针对性、丰富性、有效性、互动性。
针对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时表现出来的理论修养、研究能力和成果表达能力欠缺三大软肋,这三者的提高一要靠学习、二要靠训练。首先,学校强化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方式的学习与训练,使其掌握基本要领和规范,并开展相匹配的征文、评比、点评、推广等活动,促使教师在不断的运用、写作中最后比较熟练地开展研究、表达成果。其次,学校还与有关高校联合举办骨干教师教育技艺培训班,使中青年教师普遍一次接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育心理学、校本课程开发等课程的相当于教育硕士深度的系统培训,切实提高包括教育科研、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整合、课程开发等在内的教育教学技艺水平。再次,学校鼓励并服务好教师读书,促进教师信息汲取和学术积累,建立起一个广博精深的知识结构,增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