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强化教师团队协作
团结协作、和谐相处是现代公司、企业或者一个团体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时代所提倡的一种重要文化和精神,也是每个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职业素质。镇海中学注重教研文化和学科文化重建,以团结协作、和谐相处作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强化学科团队协作,努力营造和谐发展的团队。要求各学科组教师在生活上相互帮助,思想上相互沟通交流,教学上相互合作,能心情舒畅地工作,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构建非线性学科团队,提高学科的整体功能
现代的耗散结构创新理论认为,一个系统具有非线性的单元组合是一个系统进行创新、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我们认为,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梯队实际上是构建一个非线性的团队,它是一个学科组实施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力量。为此,我们强化教学研究和学科文化建设,根据新课程下教师专业发展特点和要求结合学科组教师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提出了镇海中学教师教学专业研究如下领域: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探究教学研究与实践,研究性学习研究与实践,学科竞赛辅导教学,学科实验设计制作,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研究与实践,新课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课堂教学实施研究与实践,学科高考复习教学研究,学科课程资源系统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校本选修课程建设与实施,班主任德育教育研究与实践,学科教学课题研究与实践,学校宏观教育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社团活动组织与实施等。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主攻方向,虽然个人的专长有点窄,但作为整体就覆盖了学科教学的方方面面,促进各个领域特殊人才辈出,大大提高了学科组和学校的整体水平,促进了教学的创新发展。
(二)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提高工作效益
随着新课程的深化推进,学科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方式都发生较大的变化,原有的课程资源较多不再适合新课程要求,教学中需要大量适合新课程的课程资源、教学设计、教学手段等。
传统的单打独斗的工作方式越发显示出效率低下,缺乏多样化和创新性,大大牵制广大教师的精力和时间,导致较多教师抄袭沿用原有课程的教学设计和课程资源等,课程资源缺乏创新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严重影响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教学效益的提高。为此,学校注重学科制度建设和文化重组,强化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来提高工作效益和教学质量。
(1)实施“三维”备课制,提高教师备课效率。学校强化备课组长的职责,完善备课组的功能,要求各年级备课组实施“三维”备课制:特级教师、各级名优教师进行总体教学方案设计,备课组教师经讨论完善教学方案,写出教案(我们称之为文本维);多媒体专长教师对教学方案进行具体落实,寻求有关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我们称之为演示维);实验专长教师寻求相对应教学手段和技术的支持(我们称之为实验维)。这样备出的一节课质量较高,充分突出了广大教师的专长,发挥了整体功能。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实现资源共享,减轻教师负担。
(2)强化学科资料系统化建设,实施共建共享。构建具有学校学科个性特色的学科资料系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为此,学校要求各学科组在认真学习《学科指导意见》、《学科高考考试说明》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章节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结合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需要和价值取向,强化学科资料系统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科组的团队作用,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承担相对应的构建任务。例如,有些教师承担“预设性”学科资料构建任务,有些教师承担“巩固性”学科资料构建任务,有些教师承担“拓展性”学科资料构建任务,有些教师承担“整合性”学科资料构建任务,有些教师承担“综合性”学科资料构建任务。通过学科资料系统化建设,实施共建共享,不仅提高学科资料的质量,减轻教师负担,更重要的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开展务实的“师徒结对”活动,促进年青教师快速成长
1.明确开展“师徒结对”活动的重要性
从一般意义上讲,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执教能力,浓厚的科研实力,丰富的情感感染力。对于镇海中学教师而言,学校和时代赋予教师一个特殊使命(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做好“适应期”的年青教师的培养工作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和职业情怀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开展务实的年青教师培养工程计划——“师徒结对活动”。
2.构建《镇海中学师徒结对协议》,明确权利和义务
为了切实有效地开展学校师徒结对活动,提高年青教师教学水平,缩短教学“适应期”和“成熟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根据时代发展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构建《镇海中学师徒结对协议》。
(1)明确努力目标。争取在三年内熟悉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熟悉教材,掌握学科教学的基本方法,炼就比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带出第一届高三毕业班,完成第一阶段的拜师任务。参加学校和区级各项教学业务比赛和优质课评比,并能取得较好成绩。
(2)落实具体要求。根据本学科特点,制订三年师徒结对学习计划,要求明确努力目标,提出实施目标的措施、策略和途径,并进行教学小结和反思;学习师傅的先进教学思想、高尚的师德、优良的教风和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主动地、虚心地向师傅请教,认真听课、备课、上课、评课、命题、批改作业,写好教案和教学总结。具体要求如下:
①课前认真准备。原则上做到上课前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再听师傅上课,然后修改教案写出详案,最后经师傅同意后实施课堂教学。
②保质保量听课。原则上要求徒弟听师傅所授课的2/3以上,并有听课记录和评课记录;要求每个学期在师傅指导下做到“六个一”:(a)开一节汇报课或公开课;(b)说一节教学设计课;(c)评价一节教学公开课;(d)出一份考试试卷;(e)写一份高质量教学案例;(f)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教学心得。
③接受检查和考核。接受学校的考核和检查:教案检查、课堂教学检查、教学业务考核(参加宁波市十校联考和宁波市模拟考试)、教学设计检查、教学效果检查、听课评课记录检查,接受教研室的检查和考核,接受师傅的检查和考核。
④享受应有权利。对于在三年内顺利完成拜师任务的徒弟,学校将给予一定的资格认可;对于在三年拜师活动中,不仅顺利完成任务,而且成绩显著的徒弟,学校将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在职评和各级各类评优时,在条件同等前提下,将优先考虑推荐。
3.构建多样化“师徒结对”活动模式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拓展,学校师资队伍的扩大,年青教师所占比例日趋增大,迫切需要大量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承担培养年青的重任。同时,近几年随着“名师工程”的积极深入推进,有些学科具有较多区、市、省名优教师。为了解决不同学科名优教师分布不平衡对学校“师徒结对”活动带来制约,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名优教师的作用,学校在原有“师徒结对”活动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思路,在原有“一师一徒”模式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构建多样化“师徒结对”活动模式。对于名优教师较少的学科,实施“一师多徒”模式,对于名优教师较多的学科,实施“多师一徒”模式。实施多样化“师徒结对”活动活动,促进学校“师徒结对”活动的高效开展,也促进徒弟和师傅专业的共同提高。
4.积极实施“师徒结对”活动方案,提高“师徒结对”活动的质量
(1)开设公开课,组织实施对年青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检查评估。每年10月中旬,教务处组织有关人员(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学科教师)对新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年青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学校领导十分关心师徒结对活动中新教师课堂教学,专门召开年青教师课堂情况反馈会议,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新的要求。
(2)开展评课活动。以课堂教学创新为契机,对年青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评课培训,从而规范了年青教师教学设计和评课要求。
(3)定期检查年青教师听课情况。提出存在问题,提出整改要求,确保年青教师听课的数量和质量。
(4)积极开展说课训练和评比活动。每个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年青教师说课训练活动,使广大年青教师初步了解所教学科说课的要求和方法。在教务处组织安排下,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了年青教师说课评比活动。通过说课评比活动,暴露出年青教师在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同时提高了这方面的水平。
(5)强化业务考核。借助宁波市十校联考和市模拟考,组织年青教师参加教学业务测试。年青教师通过参加十校联考,知道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找到差距,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6)注重总结和反思。大部分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及时上交听课笔记、教案总结、单元考试命题等,认真总结反思“师徒结对”活动,填写“师徒结对”活动实施记录本。
三、推进教师教育科研行为转型
现代教育、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教育教学工作和管理行为对教育科研的依赖性。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迫切需要从教育科研中寻求新的生长点和发展动力,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细化程度和技艺化水平,不断增强教师的教育智慧,使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能够更加科学、规范、高效地纵深推进。在掌握着众多优质资源的重点高中,教育科研的失范、异化乃至缺失等问题的存在与普通高中相比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教育科研对重点高中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贡献并不明显。课题组综合各种文献资料以及在浙江省10余所重点高中的调查分析结果来看,由于深受现行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评价体制以及传统的教育科研模式的制约,由于长期来对教学的过度强调而造成的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刻板的功利性模式,导致不少重点高中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不深,热情不高,投入不足,功利性倾向明显,行为方式和成果表达方式单一,即使有教育科研的意向但所能支配的有效时间、空间和资源缺乏,教育科研与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很多时候处于两张皮的状态,相关度不高。这种机械低效的科研工作现状无疑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生命的丰盈,无疑不利于高中新课程的纵深推进,无疑不利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个性化校园、品质教育的构建。
针对此,课题组提出了“重点高中教师教育科研行为亟待转型”的命题。
转型,即是型态的转换(变),它内在地包含了正面的、积极的指向,是一种现实型态改造到、进步到、上升到另一种具有比较优势的目标型态。这一命题不是指教师教育科研行为中某单一形态的转变,而是指重点高中教师教育科研行为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外部环境的全方位转换,是教师自身层面(行为方式)与外部层面(支持系统)的全方位改进,是由机械低效型向生态高效型的提升。我们认为重点高中教师教育科研行为转型的核心任务应是营造适应新的教育背景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生态,创造新型的教师教育科研文化。在这种生态文化中,教师的教育科研行为能体现出多元性、丰富性、实用性、生动性、科学性、与具体教育教学相生相成等特征,都应该符合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