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特色课程教育是办学特色形成的关键
教师是联系教育素材与学生的关键,特色课程需要教师理解、贯彻与落实。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教师早已经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过程也已经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变成学生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作为办学特色形成关键的特色课程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教育教学基本功,还应该具有与特色课程教育有关的知识能力结构,并需要教师据此再塑自身形象。
所以,教师群体还需要在办学特色形成的过程中,不断树立创新的观念,教材要创新,教法要创新,教育方式要创新,还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将特色课程的教育真正落实,才能够在进行特色教育的同时,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特长。
二、外来因素叠加的影响
外来因素对学校办学特色形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其中有些外来的因素,学校是主动去接纳与吸收的;而另外一些外来的因素,学校则是没有选择地被动接受的。
(一)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
教育管理部门在对本区域学校发展的过程中,通常会进行一种统筹的安排,目的是为了避免辖区内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浪费本就不宽裕的教育资源,让教育资源和教育经费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应用,这样的举措对地域教育成绩的提高很有积极意义的。所以,在学校办学特色的指导和建议上,教育管理部门也会通常给予学校一些参考,而这些参考对于学校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学校领导通常对于这些建议与指导都是赞成和拥护的。比如,一个地区的学校中,有在体育教育上成绩突出形成特色的学校,有在艺术教育上成绩突出形成特色的学校,有在乡土文化的传承上成绩突出形成特色的学校,那么对于一所新办的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就会指导性地提出新学校是不是可以从科技教育入手,争取办出学校的特色。这样的统筹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至少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式中是十分适用的。
(二)上级行政主管的建议
当前,许多学校的人事安排是隶属于教育管理部门的,而在财政上是归属于上一级的行政部门管理的。所以,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也容易受到来自行政主管部门的影响。这些影响,有些时候是具有比较积极的作用的,而在有些时候并不能够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在学校办学特色的探寻与实践中,上级行政部门的指导与建议也会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在笔者所在杭州市区域内,就有一个事例,某一个乡镇在创建特色乡镇的过程中,选择了“七夕”作为主题展开创建。在这个主题之下,乡镇主管教育的领导也要辖区内的学校也要以“七夕”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创新作为学校的特色进行研究和发扬,这样的指导和建议是带有一定的行政要求的,学校通常只有在接受的基础上,尽量把这种外加的特色做得完善与突出。
(三)社会知名人士的影响
在办学特色形成的过程中,社会知名人士,特别是对社会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的社会知名人士,对学校教育、学校的办学特色的影响相当大。许多的学校在办学特色的思考、定位、实践中都是以学生、社会耳熟能详的知名人士的事迹、精神进行学习、传诵,继而形成学习、模仿、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比如,雷锋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位社会知名人士,他代表的是一种艰苦朴素、乐于助人的精神,蕴含的是一种“螺丝钉”的劳动品质,雷锋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许多学校就是以雷锋精神作为自己学校办学特色的起点,开展学习雷锋精神、塑造健康人格的特色教育。比如,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雷锋小学开展的“用雷锋人格塑造小学生健康人格”;河北省石家庄市雷锋小学开展的“举雷锋旗帜,育雷锋传人”,两所小学都是以雷锋作为学校办学特色的典型参照,翻看雷锋日记、踏着英雄成长的足迹,感受着雷锋精神的真谛,崇尚雷锋,自觉地向雷锋那高尚的灵魂靠近,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四)社会变革浪潮的冲击
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感受学校办学的方向,这是一个学校管理者的基本素养。
一个优秀的学校管理者往往能够从改革的浪潮中感觉到学校改革下一步应该努力的目标,继而围绕着这个目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最终引领学校形成了带有时代特点的办学特色,这在许多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并不鲜见。比如,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许多教育专家和学校管理者都明锐地感觉到“创新教育”的价值所在。
所以,许多学校就围绕着“创新”进行了办学特色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厚的成绩。
上海市和田路小学开展“创造教育”12年,以课堂教育为突破口,将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取得了最佳整体效益的改革模式,使“创造教育”的探索更科学化、规范化、整体化;辽宁省本溪市平山区群力小学以“培养小学生创造力”为实验课题,对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思维品质、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进行了全面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被评为省“八五”优秀科研成果奖。
(五)地域人文特色的影响
在办学特色的选择上,结合地域内的人文、自然与社会的资源,进行挖掘、扩张和提炼,最终形成富有地域特点或者民族特色的办学特色,这是许多学校在办学特色形成的过程中经常选择的又一条途径。许多教育界人士都认为可以借助“地域优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等,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动,创出办学特色。”比如1993年,文化部曾命名浙江省浦江县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2004年,浦江戏曲剪纸被列入“浙江省首批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名录”。浦江县石宅中心小学根据剪纸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特色,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成立了“浦江剪纸艺术创作培训基地”,结合市级课题“山区寄宿生课余活动有效指导的实践研究”,开发了剪纸校本课程,编印了校本教材,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培养了孩子的细心、静心和耐心;让老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和受益者,让孩子们得到丰厚的本土文化滋养,使剪纸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得以不断继承和传扬。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和效益,学校已有一名省剪纸学会会员、县剪纸学会理事,七名县剪纸学会会员。
第四节 办学特色形成的对策
办学特色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学校在追求办学特色的过程中,期望通过短时间的努力与探索就形成一种比较成熟的特色是不现实的。它需要在较长的一个时间段内,通过一定的认知与实践对策,才能够形成鲜明又有个性的学校特色。
一、重视办学特色的定位
学校特色不仅是一所学校以往历史的积淀,更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它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通过辩证批判地取舍,经过精心提炼、精心构建而形成的具有个性特征的与众不同的品质。学校办学特色的定位需要研究历史、分析现状、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选择发展方向。脱离学校自身实际,或者不关注社会发展趋势的学校特色都是不成熟的。
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过程来看,学校特色的选择与定位可以从学校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加以考虑,分析、整合后形成一个适合学校的定位。
(一)研究历史:将学校的历史底蕴定位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从学校历史或办学传统中发现和提取有特点、有价值的因素,进行提炼,使之升华,形成办学特色,这一定位的方法适合于办学时间比较悠久的学校。一所学校,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总有许多的沉淀,总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回顾的优势,分析、聚焦学校已有优势,提升、扩展,然后进行提炼,使之升华并定位为学校的特色。
比如北京市府学小学在学校640余年的历史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深厚的特色积淀,提出了传统特色和现代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既保持了传统特色中重基础知识、重人文素养培养的精髓,同时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老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二)分析现状:将学校的已有优势定位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1.将教师的特色定位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优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一大财富,而且是学校获得社会承认的关键所在,一名或者一群优秀的教师能够带动一大批教师和一所学校快速发展,形成办学的优势。
因此,将优秀教师的特色迁移、扩大、发展,定位为学校的办学特色,这是学校在定位办学特色过程中的又一途径。比如北京市和平里第四小学,该学校的美育师资力量很强,每位教师都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校长抓住这一优势,将其扩大、发展为整个教师团队的优势,提出“以美建校、以美辅德、以美促智、以美强体、以美陶情”的办学思路,大大扩展了美育本身的教育能力和价值,形成了独特的美育文化和特色。再如,浙江省富阳市富春第五小学,该校充分利用音乐教师擅长乐器吹奏的长项,引进台湾乐器——陶笛,在音乐课中渗透教学,同时编印了陶笛教学校本教材,以此促进这一特色教学的深入有序开展,逐渐形成了在当地独一无二的浓厚的陶笛学习和表演的氛围。在普及的基础上,学校还成立陶笛乐队,走出去参加演出和比赛,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继而慢慢形成了学校办学中的一个项目特色。
2.将教学的特色定位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在学校已有“特殊性”的基础上,发展、建设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已有的优势,有时主要体现在某一个或者某一些方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其背后理念,分析、聚焦学校已有优势,提升、扩展为学校特色。然后再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将其扩大到学校的各个方面,逐渐定位为学校的文化与特色。比如北京市东城区织染局小学,在学校已有的“礼仪道德”建设颇有成效的基础上,将此定位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组织力量进一步编写了校本教材《礼仪道德》,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受到了系统的、规范的礼仪教育,让学生的行为举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不断发展中,他们还将礼仪道德教育的内容进一步扩展、深化,同文明礼貌教育、养成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学校的养成教育特色。
3.将地方的文化特色定位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将学校所在地域内的特色地方文化定位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并围绕此进行培育、发展和继承是当前许多学校在学校特色追求中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与举措。学校利用乡土的民俗、民风或者名人的故事,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和教育意义,分析、整理后,提炼出适合本学校的要素,然后进行扩展和凝练,使之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比如三峡大学于2000年在屈原故乡诞生,在办学之初学校就秉承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求索”精神,依托三峡水电资源和文化品牌,励精图治,通过长期的、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校园文化品牌系统工程建设,将“求索”定位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经过几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以“求索”精神为主导的校园精神文化、思想道德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师生行为文化的独特品质,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彰显其独具魅力的“求索”特质。
(三)面向需要:将社会的需要定位为学校办学特色发展的方向
“未来是纷繁复杂的,终身素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今天的中学不应该停留于让学生埋头读书,而应该让学生被很多‘经历’所包围。-旦要提供很多‘经历’,任何两所学校都不可能提供-模-样的‘经历’,学校办学必然走向多样,办学特色应运而生。”“社会需要学校办出特色,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来满足社会丰富的需求;学生需要学校办出特色,学生的兴趣爱好、理想追求各不相同,需要有不同风格的学校来满足他们对“经历”的选择。因此,办出特色是学校服务于社会和个体需求的必由之路。”不仅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着的,需要的人才方向和内容是不一样的,而且一个人一生从事一个专业的情况越来越少了,个人的职业是不断地随着人生境遇而变换。正视现状,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在办学特色的追求上,努力适应着社会,以社会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学校办学特色发展的一个定位。
(四)适度引进:将已有的典型定位为学校办学特色发展的方向
1.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内化后定位为学校办学特色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生存之本,办学之魂。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对于学校特色的形成具有很特殊的作用,因为办学理念是学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概括。一个有特色的学校,必定需要有适应时代发展、具有时代特征,能够体现自身鲜明特色的先进办学理念。在教育层面上说,理念是教育精神价值取向的集中表现,它反映一个学校积累的长期文化底蕴和办学思想,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和实践的追求。学习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内化、细化、然后泛化,形成学校特色。先进的教育理念如引航灯,引领着学校的方向和发展,及时吸收、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经验,对推动学校的发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