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学特色的追求过程中,一定会涉及“特色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在此,应该明确“特色课程”的概念。“特色课程”是学校开展特色教学过程中凭借与依靠的指导纲要和教材体系,它与“校本课程”是两个互相关联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特色课程不一定是校本课程,可能是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对一般普通课程的深加工,而真正体现了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发挥的校本课程一定是特色课程。比如前段时间,由中国教育学会的中育特色课程网(www.eduses.com/tskC.asp)组织了一批学科专家和教学专家开发了一系列特色课程(包括《汉文化启蒙教育》、《潜能思维训练》、《读写训练教程》、《轻松发明》、《快乐单词》等)。这些特色课程面向中小学生,适用性更广,也更能够形成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
4.教师特色
办学特色与教师特色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从两个方面可以印证:
一方面,假如没有有一定特色的教师,那么学校就无从谈起进行特色教学、形成办学特色,就这点而言,教师特色是办学特色的基础,缺少了有特色的教师,一切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特色课程都无法实施与体现;另一个方面,办学特色一旦已经形成,对于之后进入这一学校的教师,就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理解办学特色,学习特色教学过程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技巧,逐渐成长为一名可以满足学校办学特色需要的特色教师。
5.学生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个性对于一个人的活动、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命运、前途有直接的作用。个性是大脑结构的特征,我国通称为禀赋,一般表现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有个性。
有怎么样的教育就有怎么样的学生,所以,办学特色是学生“个性成才”的保证。青少年个性是否得到充分发展,即“个性成才”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的办学特色。自素质教育实施与推进以来,人们对发展个性的问题是越来越关心,越来越重视,在“全面加特长”的培养目标之下,办学特色的有效形成可以有助于每个孩子形成自己的个性与特长,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认识与能力。
所以,可以说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许多更广阔的空间,使学校特色与学生个性和谐统一地发展。
学校特色表现的是学校的整体风貌,是学校因为优势项目而显现的一种办学优势。这种办学优势需要通过长期的打造,形成一定的文化风格,然后深刻地影响每一个师生的发展。办学特色的显性标志之一,无疑是大批特长学生的出现。在这样的学校,在这样的教育中,必然会诞生特长学生,这是无需质疑的。但是,同时需要我们清楚认识到的是,学校的整体发展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而且在办学特色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办学特色与学生个性之间的矛盾关系,否则,一旦学校在自己的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1)学校特色发展过程中,要避免犯“一刀切”的错误。办学特色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学生个性发展是教育的追求,学校特色发展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服务的,学校不能够以办学特色的需要为借口,在一种特色的影响下抹杀学生其他智能的发展。
(2)努力开拓多元选择途径,处理好学校特色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矛盾统一。从整体的学校办学而言,现代教育主张多元,为学生创造多元选择的空间,就是给学生以个性发展的空间。从小处而言,一所学校的一个办学优势,也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小项目”。
6.校本开发
校本课程的出现是实施新课程的要求,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校办学特色形成的过程中,校本开发,特别是与办学特色相关的校本开发的意义是积极的,也是重大的。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须坚持规范性、注意灵活性、强调创新性。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构成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是执行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以办学特色为主导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符合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办学特色的形成,为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特长能力,形成个性,提供了探索与实践的舞台。同时,以办学特色为主导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有学校特色的内容选择和方法选择,体现学校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最后,以办学特色为主导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最能够充分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它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办学特色的物化和提高,因此,学校必须要重视开发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只有形成了有着学校特殊烙印的校本课程,学校的办学特色才能够进行梳理、升华与推广。
第二节 办学特色的作用
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对于学校的和谐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特长形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对所在的社区、街道和家长群体,也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就这个角度来说,一种良好的办学特色形成对社会的发展也有一些积极的意义。
一、帮助学校形成品牌
办学特色的形成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是特色学校的出现和学校品牌的形成,所以,办学特色是学校品牌的起点和基础,积淀深厚的办学特色能够帮助学校品牌的形成。
(一)品牌来源于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的品牌具有概括性和独创性,而这种概括性和独创性往往是通过办学特色来体现的,因此通过办学特色来创建学校品牌是学校进行品牌经营的一大策略。
就这个认识来说,学校要形成自己的教育品牌,就必须确立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办学过程中,应该着眼于社会需求,分析校内外公众的合理需要,同时结合学校自身的教育目的与需求,树立品牌经营的观念,传播品牌信息并履行品牌承诺,通过深层次的思考和分析、整合,形成一定的思路后,通过对学校教育风格、教育特色及校园文化的管理,把特色办学的思想和行动落到实处,继而经过长时间的探索,逐渐形成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品牌。
(二)品牌建设离不开对办学特色的追求
品牌是学校重要的无形资产,一般来说,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品牌还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其中,独创性是学校品牌的活力源泉;稳定性是学校品牌的信誉保证;持续性是学校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思路。对于学校来说,品牌的独创性往往是通过其办学特色来体现的。比如北京景山小学开展的计算机教学最初就是其办学的特色,在经过邓小平同志的视察后,学校就迅速以此为契机进行深入的教育和教学,最终形成了一种品牌,而品牌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则是要求学校在办学特色的追求过程中,必须持之以恒,就算是短时间不能够看到理想的效果,也应该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不能够浅尝辄止,轻易放弃。
二、促进办学环境的优化
校园环境是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校园环境体现着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同时办学特色与办学环境之间的关系式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办学特色的形成对办学环境起到了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优化校园硬件环境
办学特色的形成对校园的硬件环境是有要求的,在教学建筑和教学设备上必须要有所体现和有所展示,可以说建立与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校环境是办学特色形成的一种必要。所以,当学校硬件环境上没有达到办学特色所需要的层面时,就势必会引发学校校园环境的非优化。在办学特色的追求和办学环境的优化过程中,一般总是有一个螺旋形上升的变化——“办学特色的思考——校园硬件环境的优化——体现于展示办学特色——办学特色稳定中发展——校园硬件环境稳定中优化——促进办学特色再发展——……”如此循环往复。
(二)浓郁校园人文环境
办学特色对校园环境促进的另一个作用体现在校园人文环境的优化上。办学特色的形成,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共同学习特色,学生会一起向着成为一个有特长的学生的目标努力,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一定会引发师生之间的良性的竞争。在竞争中,互相鼓励、互相启发、互相评价,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校园氛围。同时,在长时间的办学特色的影响下,校园内也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传统,这种传统慢慢沉淀就是一种人文的思想和体现,随着学校的发展,在一届又一届学生的身上延续和发扬。
三、激励学生个性的成长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与学生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这不仅关系到培养人的质量,更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所以,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尤其突出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论。办学特色的形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个性成长,帮助学生特长的形成。
(一)鼓励学生的独特个性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强调“高中是学生个性和才能显露与发展的关键阶段,特色办学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为各种人才的成长开辟不同的道路。特色办学要求校长有专业化的视野、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办学思路,要能够立足于高中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结合学校实际合理定位学校特色,并团结带领全体教师为之不懈追求。”这个强调不仅是对高中阶段的要求,也可以是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或者可以说是对整个教育的要求。一旦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就能够让学生天性得以自由张扬,个性得以充分的展现。
(二)发展学生的独特能力
办学特色的形成,在鼓励学生独特个性的同时,也大力提升了学生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一般认为的特长。著名教育理论家巴特尔就曾经说过:“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这便是教育的成功。”
1.充分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新知识、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个人兴趣是不容忽视的。兴趣从活动实践中形成,也可以在活动实践中发生变化。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的兴趣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办学特色的形成,能够让教师在特色课程的教学中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对特色课程的良好兴趣,同时结合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教育学生不能片面地强调只对某种活动有兴趣,而拒绝参加其他有益的活动;要引导学生善于强化和发展对自己有益的兴趣,促使学生对特色课程浓郁兴趣的形成和发展。
2.指导形成学法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灌输为主,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权利,因而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在素质教育下的办学特色的形成,充分张扬的是学生的个性,得以激发的是学生的兴趣,因而办学特色的形成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从这一“苦海”中解脱出来。在特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强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变教师“教”的课堂为学生“学”的课堂,还学习自主权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多种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3.培养独特能力
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创造精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21世纪的竞争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这种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能力的竞争。因此,在素质教育中,每一所学校都在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因为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不具备感知能力的人,就很难获得感性知识;缺乏抽象概括能力的人,就无法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办学特色形成后,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在特色课程的学习中,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起来。围绕着学校的办学特色,积极学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能力,在能力形成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独立思考去理解和掌握基本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其能力再次得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