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体系的环境系统
1.主体性教学体系环境系统的构成
学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而教学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由此,围绕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这一中心环节,构成了一个由课程、教材、教育管理和教学硬件等组成的多元、双向的环境系统。
课程上承国家教育方针,下连学校培养目标,规定和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指导和引领学生发展成长的方向。职业学校的课程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色。教材反映了人类传承间接经验的倾向性和选择性,是学校培养目标特别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联结教和学的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和学的方式方法。职业学校的教材突出的特点是专业化,即使是德育和文化课教材,也应服从和服务于专业教学的需要。教学管理既有时代的烙印,更体现着学校和校长的主体人格,对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样的学校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就是这个道理。
教学硬件从来都是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条件。职业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对于学生的专业化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2.改革课程和教材体系,建构主体性课程模式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等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因此,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和突破口。3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就是在不断的改革课程和课程模式的过程中获得长足的进步的。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学科课程体系。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这种课程体系原有的局限性和弊端暴露得愈加明显,与现实社会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高度主体性的一代新人的要求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在课程设置上,重共性轻个性,重知识轻能力,重模仿记忆轻理解创造;在课程结构上,硬性有余而弹性不足,活动课程和选修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教材内容上,只重视纵向的知识体系,忽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这种课程体系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上的作用是有限的。
课程结构是学生知识结构形成的基础。合理的课程结构,对于学生构建优化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至关重要。当前要实现课程结构的合理化应当紧紧围绕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重视、提高活动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隐性课程对于显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主体性教育的课程结构观是以系统科学的结构最优化原理为基础的。
系统科学告诉我们,系统的结构必然影响、规定着这一系统功能的性质和水平,限制它的范围和大小,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功能。要想获得整体功能的高效应,就应着眼于系统结构的优化。因此,要提高课程在发展学生主体性上的功能,就必须选择最佳的课程结构,使课程结构达到优化组合。
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影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是因为它具有再生新知识的力量,能够成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是因为优化的知识结构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和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习他人是如何进行创新的。而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他们所学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人也不能掌握所有的知识,为此许多教育家主张对教材内容进行革新,改进教材内容,实现教材内容的结构化,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3.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建构主体性管理模式
选修课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需要,可自由选择修读,而不是必须修读的课程。选修课与必修课是相对而言的,没有选修课也就不存在必修课。职业学校的情况与普通高中有很大的差异,但普通中学设置选修课的历史经验还是值得认真借鉴的。客观上,职业教育与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的联系十分密切,想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适用一套课程教学计划,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说,职业学校只能在大体统一的课程教学计划下,允许各地、各校有较大的选修课设置余地,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求。
学分制是随着选课制的出现,为适应选课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实施,又保证了选课制能有效、有序地进行。过去,一些学校在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时,由于目标不明,或者仅仅着眼于学分制改革,或者在小范围内搞试点,因而收效甚微,难以为继。学分制以其灵活的适应性扩大和巩固了选课制的成果,特别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方面,起着其他任何管理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实际,只有实施学分制管理,才能使优秀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成绩差的学生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
导师制是为了保证选课制的顺利实施,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学生学习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确立奋发向上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学习内容,一直是职业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教学实践中,对于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学习问题,“导师制”无疑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弹性学习制度不但包含了弹性学制,而且还包含了伴随着弹性学制的实施而来的诸如弹性的课程计划、弹性的教学内容、弹性的选课和弹性的教学管理等。弹性学习制度的构建不但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科学地实践弹性学习制度,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四)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体系的动力系统
1.主体性教学体系动力系统的构成
在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体系中,我们特别提出了动力系统这一概念,把主体性德育和主体性评价作为构成主体性教学体系动力系统的重要内容。这一方面固然是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特别需要学习动力的客观事实,反映了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特殊需求;另一方面也揭示了职业学校教学体系的特殊规律性。
主体性德育是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学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然而,作为动力系统的主体性德育,我们强调的是其“工具性”价值。即在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位一体”的教学任务中,从教的方面看,教师可充分利用德育的核心作用,促进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并引导和推动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从学的方面看,主体性德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引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达到正迁移的效果。教育评价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向来具有风向标和导航仪的作用,对于评价对象来说无疑是工作和学习所要达到和追求的目标。这种对目标的追求毫无疑问是一种强大的、内在的动力,推动教育主体不断地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2.改革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建构主体性德育模式
主体性德育过程是一个由知到信的内化和由信到行的外化相互转化并不断强化的过程。主体性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教师主体代表社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学,使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规范内化为学生主体的思想道德信念,并且又同时促使外化为学生主体的品德言行,从而形成其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其成为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进而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