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般预测方法
一般预测方法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逐步兴起。预测是指对事物的演化预先作出的科学推测。广义的预测,既包括在同一时期根据已知事物推测未知事物的静态预测,也包括根据某一事物的历史和现状推测其未来的动态预测。狭义的预测,仅指动态预测,也就是指对事物的未来演化预先作出的科学推测。预测理论作为通用的方法论,既可以应用于研究自然现象,又可以应用于研究社会现象,如社会预测、人口预测、经济预测、政治预测、科技预测、军事预测、气象预测等。
按预测的范围或层次分类,可以分为宏观预测(指针对国家或部门、地区的活动进行的各种预测)和微观预测(是针对基层单位的各项活动进行的各种预测)。宏观预测应以微观预测为参考;微观预测应以宏观预测为指导,两者相辅相成。
按预测时是否考虑时间因素可分为静态预测(指不包含时间变动因素,对事物在同一时期的因果关系进行预测)和动态预测(指包含时间变动因素,根据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作出的预测)。
按预测的时间长短来分类,可以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短期预测和近期预测。
按预测方法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
定性预测指预测者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凭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业务水平,对事物发展前景的性质、方向和程度作出预测的方法。定性预测在工程实践中被广泛使用,特别适合于对预测对象的数据资料(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掌握不充分,或影响因素复杂,难以用数字描述,或对主要影响因素难以进行数量分析等情况。
定性预测的主要方法有:德尔菲法、主观概率法、预兆预测法、厂长(经理)评判意见法和推销人员估计法等。
德尔菲法是根据有专门知识的人的直接经验,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判断、预测的一种方法,也称专家调查法。它是美国蓝德公司于1964年首先用于预测领域的。德尔菲法具有反馈性、匿名性和统计性特点,选择合适的专家是做好德尔菲预测的关键环节。
主观概率是人们凭经验或预感而估算出来的概率。它与客观概率不同,客观概率是根据事件发展的客观性统计出来的一种概率。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没有办法计算事情发生的客观概率,因而只能用主观概率来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主观概率法是一种适用性很强的统计预测方法,可以用于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
预兆预测法就是通过将经济指标分为领先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并根据这三类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预测。
厂长(经理)评判意见法就是由企业的负责人把与市场有关或者熟悉市场情况的各种负责人员和中层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召集起来,让他们对未来的市场发展形势或某一种大市场问题发表意见,作出判断;然后,将各种意见汇总起来,进行分析研究和综合处理;最后得出市场预测结果。
推销人员估计法就是将不同销售人员的估计值综合起来,作为预测结果值。由于销售人员一般都很熟悉市场情况,因此,这一方法具有一些优势。
定性预测的优点是注重于事物发展在性质方面的预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易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且简单迅速,省时省费用。定性预测的缺点是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比较注重于人的经验和主观判断能力,从而易受人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的束缚和限制,尤其是缺乏对事物发展作数量上的精确描述。
定量预测是指根据准确、及时、系统、全面的调查资料和信息,运用软计算方法和数学模型,对事物未来发展的规模、水平、速度和比例关系的测定。
定量预测基本上可分为两类:时间序列预测法和因果分析法。
时间序列预测法是将预测对象的历史数据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成为时间序列,然后分析它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外推预测对象的未来值。这样,就把影响预测对象变化的一切因素由“时间”综合起来描述了。时间序列预测法是以一个指标本身的历史数据的变化趋势,去寻找市场的演变规律,作为预测的依据,即把未来作为过去历史的延伸。时序预测法包括平均平滑法、趋势外推法、季节变动预测法和马尔可夫时序预测法。
因果分析法,按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知因测果或倒果查因。因果预测分析是整个预测分析的基础。它包括一元回归法、多元回归法和投入产出法。回归预测法是因果分析法中很重要的一种,它从一个指标与其他指标的历史和现实变化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它们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作为预测未来的依据。在经济预测中,人们把预测对象当作因变量,把那些与预测对象有关的因素当作自变量,收集自变量的充分数据,应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求得回归方程,并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投入产出法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定量预测的优点是偏重于数量方面的分析,重视预测对象的变化程度,能作出变化程度在数量上的准确描述;它主要把历史统计数据和客观实际资料作为预测的依据,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处理分析,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少;它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方法来进行大量的计算工作和数据处理,求出适应工程进展的最佳数据曲线。定量预测的缺点是比较机械,不够灵活,对信息资料质量要求较高。
4.3 保税港区
4.3.1 保税区与保税区物流
1.保税区基本概念
我国海关总署1997年8月1日发布的《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规定:“保税区是海关监管的特定区域。海关依照办法对进出保税区的货物、运输工具、个人携带物品实施监管。保税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的其他地区(以下简称非保税区)之间,应当设置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隔离设施。”简单地说,保税区就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海关实施特殊监管的经济区域,是我国目前开放度和自由度最大的经济区域。
保税区是中国继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新的经济性区域。由于保税区按照国际惯例动作,实行比其他开放地区更为灵活优惠的政策,它已成为中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桥头堡”。
保税区具有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功能,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便捷、政策最优惠的经济区域之一。
1990年6月,经中央批准,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
1992年以来,国务院又陆续批准设立了14个保税区和一个享有保税区优惠政策的经济开发区,即天津港、大连、张家港、深圳沙头角、深圳褔田、褔州、海口、厦门象屿、广州、青岛、宁波、汕头、深圳盐田港、珠海保税区以及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目前全国15个保税区隔离设施已全部经海关总署验收合格,正式投入运营。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全国各个地区保税区已经根据保税区的特殊功能和依据地方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集中开发形成的功能有保税区物流和出口加工。
随着中国加入WTO,全国保税区逐步形成区域性格局,南有以广州、深圳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区域,中有以上海、宁波为主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北有以天津、大连、青岛为主的渤海湾区域。三个区域的保税区成为中国与世界进行交流的重要口岸,并形成独特的物流运作模式。
2.保税区的优势
中国保税区有两个突出的优势,既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
(1)保税区的政策优势
保税区最主要的政策优势是在保税区内实施“免证、免税、保税”政策。具体内容有:
①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领出口许可证,免征出口关税和出口增值税。②区内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其他基建物资,予以免税。
③区内企业自用的生产、管理设备和自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及其所需的维修零配件,生产用燃料,建设生产厂房、仓储设施所需的物资、设备,予以免税。保税区行政管理机构自用合理数量的管理设备和办公用品及其所需的维修配件,予以免税。④区内企业为加工出口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件,予以免税。前款几项规定范围以外的货物或者物品从境外进入保税区,应当依法纳税,转口货物和在保税区内储存的货物按照保税货物管理。⑤区内企业从境外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予以保税。从事保税性质加工、其加工产品全部出口的,免征加工环节增值税。
保税区是中国大陆具有“境内关外”性质的开放度最大的特殊经济区域,除了具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以外,还具备一些独特的政策优势:①境内外企业、组织及个人均可在保税区内从事国际贸易及相关业务。②从境外进入保税区储存的货物不征收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不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仓储时间不受限制。③国外货物在保税区与境外自由进出。④保税区中外资企业均可开设外汇现汇账户,实现意愿结汇,从事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贸易不办理收付汇核销手续。⑤区内货物可以在保税状态下进行分级、包装、挑选、分装、改装、刷贴商标或标志等商业性加工。⑥境外企业的货物可委托保税区企业在区内储存并由其代理进口销售等。
2003年7月,我国正式批准天津、上海等保税区开展赋予企业进出口的经营权试点工作,从而结束了保税区企业没有贸易进出口权的局面。而港区联动试点工作的全面展开则更为进口贸易的发展拓宽了道路。据悉,继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之后,天津等7个保税区也将获得港区联动试点单位权。
(2)保税区的区位优势
所谓区位优势,从经济角度讲,就是指设定的区域在走向国际市场,实现生产要素、产品、技术等在国际国内间的自由流动的过程中,其地理位置显示的独特的优越条件。
利用区位优势设置的特殊经济区域,辅之以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来创造该地区的竞争优势,是一国政府强化对外来资金和技术吸引力、出口贸易扩散力、走向世界经济一体化能力的优势再造。这种优越条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表现为具有天然生成的相当便利的交通,使这一地区在国际交往、资金、人员、商品等经济上的交流十分方便。具有这种优势地理位置条件的地区一般都靠近沿海,那里有良好的港口条件。沿海地区海上交通不仅便利、.通,而且海运成本低于任何一种陆上运输成本,能够很方便地实现与全球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往。
第二种表现是因与经济上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工业区相邻而产生的经济联动效应。
两地毗邻,发达地区或国家在经济上会对落后地区产生较强的示范和带动效应,耐用也容易使落后地区的经济运行方式与邻近发达地区相对接,形成一定空间的超政治制度的经济联动或一体化圈带。
第三种表现是具有丰富而廉价的自然资源。以丰裕的自然资源为条件,可以大量引进外来资金、先进技术,可以加强内外经济交往。
我国15个保税区均分布在沿海发达地区,交通与区位优势突出,并具有广泛的辐射效应。首先,我国保税区从地理位置上来说,都位于港口城市,或在港口附近,或在港内。
其次,海、陆、空、铁交通网络发达。像天津港保税区,位居亚欧大陆桥起点,京津塘、津塘等高速公路将其与天津港、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直接连通。区内铁路与京山线等国家线铁路网络相连。最后,腹地广阔。作为城市经济的最前沿,保税区均拥有了广阔的腹地资源。天津港保税区的经济腹地就涵盖了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和山西省、陕西省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