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4000000026

第26章 秋瑾史事散论

秋瑾是“中华民族觉醒初期的一位前驱人物”,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着名的女革命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历史人物。但对她的生平和经历,至今仍有些问题说法不一。本文试图对较为重要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以供讨论。

一、生于哪一年?

秋瑾生于何年?1907年殉难时几岁?这是分歧最大的一个问题。

在1960年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生于1875年,死时33岁(虚龄,下同)。一说生于1877年,死时31岁。1960年后,福建《云霄文史资料》

第三辑、《文汇报》1961年10月24日和12月10日,分别刊载了吴秀峰、张瑞莹及吴小如同志的文章,提出了第三说,即秋瑾生于1879年,死年29岁。此后,有些文章,如《历史研究》1978年第11期邵雯《秋瑾出生年代初考》和《杭大学报》1979年第1、2期沈祖安《拼把头颇换凯歌》,也采用或重申了此说。

这三说以何说为是?我认为以第二说为是,而第一说,尤其第三说是不足信的。

先看第一说。此说主要出自徐自华、秋宗章二人。徐是1906年秋瑾执教湖州浔溪女校的同事,此后两人感情甚笃。但秋瑾在浔溪仅两月,其时一心革命,加以个人身世上的不幸,故忌谈私事,对徐自华也不例外。有一次徐向她试探身世,秋立即要她“勿问”且“言次长叹,泪珠忽坠”。可见徐对她的身世,包括其年龄,是未必知之确切的。秋宗章是秋瑾同父异母弟,1896年出生时秋瑾已远嫁异乡,秋瑾殉难时,他才12岁。其父、祖两代在秋瑾生前已全部亡故,秋瑾的长兄秋誉章,也在1909年宗章14岁时病故他乡,此后秋家已无人详知秋瑾的生平。

在秋瑾死后二十七年,宗章始撰记叙其异母之姊秋瑾生平的《六六私乘》,其中绝大部分材料,均非本人亲知,而是得自向别人的探听和有关的文字资料,故其关于秋瑾生年之说,亦不足为权威之论。

再看第三说。此说所据材料主要有三:

其一,《秋瑾口供》云:“山阴县人,年二十九岁。”但秋瑾被捕至被杀的一天多时间里,对敌人讯问皆“坚不吐实”,敌人无奈,乃匆忙杀之,事后编此《口供》交账。故《口供》并无多大史料价值。

其二,据1960年一位96岁老人回忆,他年轻时听说秋嘉禾(秋瑾的祖父)到云霄(属厦门府)任职的次年9月,添了个孙女,取名瑾;而查《云霄县志》,秋嘉禾是1878年到云霄的,由此推算秋瑾当生于1879年。但是,一则此说出于一位年已近百的老人,对八十多年前的耳闻的回忆,其可靠性本不甚大;二则秋瑾虽确系生在福建,但出生于何县却史无明文,而据秋宗章回忆是出生于同安县(亦属厦门府),二说不一,故如无其他佐证则此说也不足为凭。

其三,秋瑾《泛东海歌》诗,有“愧我年廿七,与世尚无补。……因之泛东海,冀得壮士辅”之句,有人断定这是1905年夏天她二次赴日时之作,并据以推定她生于1879年。我认为同样根据不足。按秋瑾在1904年春末留学日本,在日本广泛接触新思想新事物,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广泛结识同志。次年春回国后,又结识了蔡元培、徐锡麟,加入光复会,通过陶成章结交了一些浙江会党首领,当年夏再赴日本。在前后一年半不到的时间里经历了这么大的变化,结识了这么多的同志,而在《泛东海歌》里却充满“空负时局忧,无策驱胡虏”,“其奈势力孤,群材不为助”等哀怨叹息的情调,甚至慨叹“顾彼豚犬诸儿安足伍”,岂不是太不协调了吗?故把此诗断为1905年再次赴日时所作,是没有根据的。全诗唯一与再次赴日拉得上关系的,只“泛东海”三字,然而“泛东海”不一定就是出国,那时秋瑾南来北往都是乘沿海轮船,同样也得“泛东海”的!

那么,此诗作于何时?答曰:1903年隆冬。这年春夏间,秋瑾随夫居京,在新思潮影响下,思想激变,夫妻关系日恶,至中秋时写《满江红》,就有“俗子胸襟谁识我”等句,此与“豚犬诸儿安足伍”极似。不久,秋瑾决心出国留学,乃于农历年底离京搭轮南归,至沪上岸,写《申江题壁》,中有“一轮航海又南归,小住吴淞愿竟违”等句。这里,“航海南归”与“泛东海”当同指一事,“冀得壮士辅”与“小住吴淞愿竟违”也可衔接。可见,《泛东海歌》也应是此时之作,与其说它证明秋瑾生于1879年,倒不如说证明她生于1877年。

可见,1879年说更难置信,且持此说的同志从未对在己之前的其他二说提出过应加否定的理由来。那么,1877年说何以可信?除上述从《泛东海歌》得到的证明外,更因持此说的吴芝瑛、王时泽、陶成章、冯自由,都与秋瑾有特殊关系,对秋瑾的年龄,他们应是清楚的。

吴芝瑛是秋瑾1903年到1904年居京时交往最多的女友,更重要的是她还与秋瑾结为盟姊妹。人所共知,旧社会在义结芝兰时须互知对方年龄。王时泽为秋瑾留日同学,其母当时也留日,并与秋同住一室,故王、秋过从甚密,情同姊弟。陶成章与秋是绍兴同乡,又同为光复会、同盟会重要活动家。冯自由曾主持横滨秘密团体“三合会”,亲自主持秋瑾等入会仪式。这四人均说秋瑾死时31岁,亦即生于1877年;王时泽还特地补充一句说,秋比他“大9岁”。很难设想他们会统统把秋的年龄搞错。由于他们同秋瑾的这些关系,他们对秋瑾的年龄,应比徐自华等知之更确,更不必说比《秋瑾口供》和百岁老人的回忆可靠得多了。

此外,与秋瑾有过交往的服部繁子,1904年从秋瑾处打听到:王廷钧25岁,比秋瑾大2岁。照中国虚岁纪年法,这年秋瑾28岁,与吴、王之说也正复相同。

综上所述,秋瑾生年应为1877年。

二、何时居京华?

秋瑾随其丈夫在北京居住过几次?在什么时间?对此也有不同说法。

秋宗章《六六私乘》说秋瑾在1903年农历五月以后才赴京居住,徐双韵附同此说。他们都只记秋瑾上过一次北京。陶成章、冯自由、吴芝瑛等都只说秋瑾曾随夫居京,未明说次数和时间,但文意中也似只1903年那一次。徐自华说“庚子变乱”时秋瑾在京,但也未明说次数。

王时泽则说秋瑾是1902年上京的。总之,对于秋瑾何时居京说法很多,但似乎都认为只有一次。近人论秋瑾的着作,在这个问题上的说法也很不一致。

事实如何?事实是秋瑾不只一次,而是两次在北京住过较长时间,第一次在1900年前,第二次在1903年春末到1904年春。

秋瑾自己的诗词中,有多处透露过有关的消息,其中有“京华几度秋”、“重上京华”、“一轮航海又南归”等句,均说明她居京不只1903年那一次。而在《见月》一诗中,更有“愁见帘头月影圆,思亲空剩泪潺湲,……湘水燕云索旧鹿”等句,这是她身居北京(“燕云”)而怀念远在湖南(“湘水”)的亲人所作。秋瑾的父亲1901年冬在湖南桂阳州任上病故,其母、兄等则至1902年秋全部离湘返浙。因此,秋瑾此诗证明在1903年春夏间赴京之前,已另外有过一次赴京居住。从其《翠楼怨》词的题注,可证这一次居京是在1900年前。题注曰:“题王泽寰亡姬吴氏遗像,因庚子兵燹,此像失之,后其友朱望清见于市上,赎回归之。”这就是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前,秋瑾曾在北京,后因避祸离京,匆忙中曾丢失吴氏遗像……可见,徐自华谓其“庚子变乱”

前夕在京是确凿的。又从其“京华几度秋”所透消息,我认为这次居京的时间大约是1898年戊戌变法前后到1900年夏这一两年时间里。

秋瑾1903年第二次居京,到次年春离京,是各种记载都肯定了的。

唯其1903年赴京的具体时间,秋宗章及徐双韵谓在农历五月以后。此说不确。应为农历三月,至迟四月初。因秋瑾《致琴文书》,从内容看显为这年抵京不久所写,信末署四月初九,证明秋瑾此次赴京不可能迟至五月以后。从这时到次年春离京,前后不到一年,故秋瑾在出国前夕吴芝瑛等为之送别于陶然亭时所写《临江仙》的小注中,有“聚无一载”

之句,即指这第二次居京的时间。

三、有无“十人会”?

留日期间,秋瑾于1904年秋,在横滨加入由冯自由等主持的、以“推翻清朝、恢复中原”为宗旨的秘密革命团体“三合会”。那天一同入会者共有十人。

有的记载说:在此之前,这十个人还另外立过一个秘密团体“十人会”,宗旨与上述“三合会”的八个字相同,与秋瑾一同在横滨入“三合会”的,就是这“十人会”的全体成员。

然而,实际上并未出现过这个“十人会”团体。 被说成“十人会”成员的王时泽,在秋瑾留日期间始终经常在一起,又同去横滨加入“三合会”。他在《回忆秋瑾》中,详细记述了他和秋瑾一同前往横滨入“三合会”的整个过程,他说:“就在和秋瑾认识的这年秋天某日,刘道一来到我的住所说:现有孙中山所派的冯自由、梁慕光等在横滨组织革命团体,以推翻清朝、恢复中华为宗旨,秘密邀请同志参加。……过了两三天,我们(按指王时泽和秋瑾)即由东京乘车到横滨。”“到了预定时间,入会的人陆续来到,共计十人。除我以外,还有秋瑾、刘道一……(其余两人,忘其姓名)。”可是,王时泽从无一字提及“十人会”或那次一同入会的十人另外组织过团体的事,且明明说这十人是“陆续来到”,他还对其中两人“忘其姓名”了。这些都说明:并没有“十人会”这个团体。

那么,这“十人会”之说从何而来的呢?原来,此说作俑于陶成章而铸成于冯自由。

1909年陶成章发表其《浙案纪略》各篇,其中《秋瑾传》提到,秋瑾留日时“与某”等十人相结为秘密会,以反抗清廷、恢复中原为宗旨。但他没有提秋瑾等十人加入横滨“三合会”之事,这表明他将十人一道入横滨“三合会”误作单独“相结为秘密会”了。

辛亥革命后,冯自由编撰《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革命逸史》等书,其中有关浙人在辛亥之前革命活动事迹,大多采自《浙案纪略》。他在写《鉴湖女侠秋瑾》这一节时,写了秋瑾“与湘人刘道一、王时泽等十人相结为秘密会,以反抗清廷、恢复中原为宗旨”一段话,除充实进几个人名外,均抄自陶成章。但因他亲自主持过秋瑾等人入横滨“三合会”仪式,故在抄了陶成章这段话后,立即补充与己有关的一段话:“是岁秋,冯自由、梁慕光等组织洪门天地会于横滨,瑾……遂偕刘、彭、王、曾诸人报名加盟。”于是,在陶成章是因知之不确而张冠李戴的一件事,到冯自由这里在依样画葫后又加上一件与己有关的事,而不知这正是陶成章语焉不详的那一件事,竟使一事变作两事,终于铸造出了这个从未有过的“十人会”。

四、“秋风秋雨愁煞人”之真伪

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被杀。之后不久,报载她受审时写过“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但在清绍兴府公布的秋瑾手稿里并无此七字原件,且这七字本身也易启人生疑:秋瑾被捕、杀正值盛夏,何谓“秋”风“秋”雨?“秋风秋雨”已够悲凉,复加“愁煞人”就更凄凄惨惨,这同秋瑾比“男儿烈”的性格及其勇敢无畏,似也难合。因此,很快有人对这七字提出怀疑,认为并无其事,如陶成章在《浙案纪略》中便怀疑此七字“系何人造作”。辛亥革命后,人们也未见到过这七字原件,因而疑问一直未消,近人仍有认为“供词也并非如当时所传的‘秋风秋雨愁煞人’那么简单和凄惋”。有的则干脆回避不谈。

但疑者自疑之而信者亦从来有之。如徐双韵《记秋瑾》曰:“秋只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别无他语。”又如辛亥革命后人们为纪念秋瑾,先后在杭州西子湖畔和绍兴卧龙山上建立纪念亭,亭名即衍绎“秋风秋雨愁煞人”而名之为“风雨亭”。更有人认为“她那临刑前所作的名句‘秋风秋雨愁煞人’,含着对革命失败的惋惜和对整个时代的悲愤,给人以深刻的激励”!则不但认其有,且与“那么简单和凄惋”的看法截然相反了。

那么,这七字究竟真是秋瑾写的,还是别人造作的呢?答曰:真是秋瑾写的。这七个字并非描写自然环境或触景生愁之作,而是在比喻祖国当时处境之悲之险,以及秋瑾内心的忧虑、焦急,故与其性格、思想并无违背。她在被捕前写给徐双韵的绝笔诗:“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途穷,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

壮志犹虚,雄心未满,中原回首肠堪断!”就充满这种忧国忧民和对革命未成的痛惜之情,正可作七字的注释。至于清政府当时没有公布、人们以后又未寻到,并不等于就没有过。据秋宗章后来看到的一条材料,浙抚张曾在秋瑾被害后两周,曾电问绍兴知府贵福:“又报纸中载‘匪’(污指秋瑾)当堂书‘秋风秋雨愁煞人’,有无其事?有即送核。”贵福当天回电,不但不否认,且曰:“七字在山阴李令手,已晋省。”这个李令就是奉命审讯过秋瑾的李钟岳,七字在他之手正合情理。至于“已晋省”,则说明这七字原件已送存杭州浙抚衙门。1911年11月,杭州“光复”时该抚署被焚,故七字也永远不复能见了。

原载《上海师大学报》1980年第2期

同类推荐
  • 控股汉朝

    控股汉朝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作为得到最多批判的篡位者,王莽的一切似乎都成了史书上的笑柄。究竟是谁让王莽脑洞大开,发明了游标卡尺,发布了土地国有化、计划经济及币制改革等一系列先进政策,如果历史重演,这一切又能不能得到彻底改变呢?
  • 清史通俗演义

    清史通俗演义

    本书是以史实为主线,叙述了清朝的如何兴起与如何衰亡的全过程。
  • 万物为刍狗

    万物为刍狗

    一个平凡的公司司机,一断离奇的车祸,让他重生于东汉末年。在人命如草芥的乱世注定了他无法平凡度日,是拉起大旗主宰乱世还是辅佐明主平定天下?一切都是命运使然。
  • 穿越大宋之宋高宗

    穿越大宋之宋高宗

    少时读史,总为古人担忧,担忧最多,莫过于宋。许是真的与宋有缘,一朝入梦,醒来竟成了赵构。持笔仗剑,横槊赋诗,新的赵构,新的宋高宗,要怎样扶起已然倾颓的大宋王朝呢?
  • 宋史通俗演义(二)

    宋史通俗演义(二)

    后儒之读《宋史》者,尝以繁芜为病。夫《宋史》固繁且芜矣,然辽、金二史,则又有讥其疏略者。夫《辽史》百十六卷、《金史》百三十五卷,较诸四百九十六卷之《宋史》,固有繁简之殊,然亦非穷累年之目力,未必尽能详阅也。柯氏作《宋史新编》凡二百卷,薛氏《宋元通鉴》百五十七卷,王氏《宋元资治通鉴》六十四卷,陈氏《宋史纪事本末》百有九卷,皆并辽、金二史于《宋史》中,悉心编订,各有心得,或此详而彼略,或此略而彼详,通儒尚有阙如之憾,问诸近今之一孔士,有并卷帙而未尽晰者,遑问其遍览否也。
热门推荐
  • 六十种曲玉镜台记

    六十种曲玉镜台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桃妖劫

    桃妖劫

    前世的孽,今世偿还。爱恨情仇,众说风云。ps:据说以上简介太简洁了,于是,二货作者想了以下一段。那一年,她是汝嫣国八皇女,他是大渊国三皇子。她轻佻起他的下巴说,从了我,我娶你做正夫。那一年,他迎娶正妃,她千里迢迢来强婚。你只能嫁给我,要娶,也只能娶我。那一年,她凤临天下,高高在上的看着他。嫁我,或娶我,这天下就是你的。咳咳,这写的就是寒哲与锦凉那两货,具体情节,请移步正文。
  • 梦里昙花现

    梦里昙花现

    世间太多的悲欢离合。但这一次,他们谁也不会放手
  • 完美戏局之画妖

    完美戏局之画妖

    大二生尹凉在学校附近找到了一家叫〔三生〕的画馆,在里面做兼职,却与那只画妖投入了太多的爱情点滴。当真相露出,原来这只是一场游戏,玩心的游戏。当命画的融入,尹凉再次睁开眼睛,所有人都忘了她要去兼职的事情,时光好像回到了她应聘成功的前一天早上,笙潇的经纪人换了,是一个陌生人,学校附近没有了叫〔三生〕的画馆,难道…一切都是梦吗?真的是一场梦吗?〔简介废…〕
  • 邪剑仙风

    邪剑仙风

    一把情剑,一段仙缘,一场三界混战!故事以《封神演义》《西游记》所成的神话体系为基础,在不违背民间信奉的原则上,为大家码一个六道合一的故事。温馨提示:开头的伪女主,会被男主吃掉内丹合一,所以不是女频文。当然,大大一定觉得是,那就是吧。但文主觉得,只要大大感觉好看,又何必在这个问题上锱铢必较呢?*****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淮淮洛上潇

    淮淮洛上潇

    某男嘴角挂着笑,慢慢走向对面小白兔般无害的人,伸手将她禁锢在墙上:“舒洛,告诉我,我是谁?”某女战战兢兢的说:“夏...夏淮潇......”“恩?看来有必要打断你的腿了。”“别别,老公!我错了!”舒洛立刻举手认错。“果然还是要收拾,不然不长记性。”某男笑了。分别十年终于又相见,这次我不会把你放开,我要牢牢的把你绑在身边。
  • 斑驳人生

    斑驳人生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 绝品乞丐

    绝品乞丐

    你负责带碗,我负责哭,美人陪伴行侠仗义,咱俩合作愉快!面包会有的,美人也会有的,放心,什么都会有的……。看我乞丐如何纵横红尘都市!【欢迎加入丐帮】:519399267
  • 琴瑟两生情

    琴瑟两生情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我想只要是喜欢张爱玲的人都很熟识这句话,爱情是什么?我们真的清楚它的定义吗?或许一份始终不渝,专一深情的爱才是我们所谓的爱情!但是难道人的一生真的只会爱一个人吗?红玫瑰与白玫瑰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子都是他爱的女人,张爱玲不也一直爱着个她明知道不可能的人吗?我希望我的故事能告诉你们,所谓的爱情还有另外一种。
  • 饮膳随缘

    饮膳随缘

    这本饮食漫记取名为《饮膳随缘》,多少道出了写述者对饮食的淡静情缘和绵长的思考。作者用轻松、幽默但古朴、考究的语言笔调写述其几十年游历中外的美食心得。诸如,从大陆到台湾,作者借以食物表达乡味;从福冈到黑森林,作者在实践中体悟传统饮食工艺。整本饮食漫记侧重于东西食物内容的比较和食谱的讨论,而作者偶尔也会在其中用他擅长的历史视角去考证饮食源流,并探讨政治、社会、经济变迁对饮食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