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选题,由于从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中提炼出来,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如“农村薄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特色研究”、“社会环境对小学生劳动习惯影响的研究”、“家庭环境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主动性影响的研究”、“学习优等生与学习后进生研究性学习过程特点的比较研究”等等。总之,从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中选择课题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对某一教育现象的调查与观察;对提高本职工作质量的研究;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的思考;对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反思;对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
(3)从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中选择课题
在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滞后于生动活泼、欣欣向荣的教育改革实践,这是不争的事实。教育理论的发展不仅应揭示已有理论与经验事实的矛盾,而且要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不仅包括学科建设中若干未知的研究课题,而且包括对已有教育理论系统观念和结论的批判怀疑,以及学术争论中提出的问题。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领域为例,作为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与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或称探究性学习)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等等。
这类课题要求研究者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和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4)从当前教育信息提供的需要选择研究课题
社会发展的每个不同时期,都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不乏教育问题。从当前教育信息提供的需要选择研究课题,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针对当前社会上家长担忧孩子参加社会实践会影响孩子学习,不妨进行“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智力发展相关性研究”;针对城市家长普遍不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这一新情况,开展“城市小学生劳动观念习惯的现状调查”。
再如对创造教育,多有文章论及,但大多偏向于创造理论与创造技法的研究,鲜有学科教学中的创造教育研究,等等。
从教育信息提供的需要选择研究课题,要求研究者多阅读、多积累,善于思考,捕捉机遇。
2.新颖性原则
选择的研究课题应该是别人还未提出过或是虽有人提出过,但还未解决或彻底解决,自己又是从新的角度提出的,通过研究应有所创新、有新意和时代感。
要掌握好新颖性原则,就必须广泛学习借鉴国内外最新教育研究成果,防止重复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进行无效劳动。例如有人提出“用新异刺激吸引儿童的注意来提高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这个选题就缺乏新颖性。教育心理学早已指出,儿童易被新异刺激所吸引,这是无意注意状态。课堂教学上儿童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交替使用能提高教学效果是个早已被证实的理论命题,如不能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这一选题就没有意义。
3.可行性原则
选择课题时,应考虑完成课题的现实可能性。美国贝尔研究所前所长莫顿说:“选择的题目如果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选题就等于零。”例如“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学习能力与发展水平的研究”这一选题,小学普通教师没有合适的测量工具与足够的人力物力,是无法完成这一选题的。可行性原则一般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条件:
(1)主观条件
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为完成本课题所必备的科学知识与研究能力,所掌握的有关该课题的材料及对此课题的兴趣。课题组的成员中要优势互补,发挥整体效应。例如擅长实践操作的教师,就不一定选基础性课题;擅长教育理论的研究人员,就不一定选应用性课题;新教师的选题,最好与自己承担的教育任务有关。
(2)客观条件
除开展科研工作必备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理论准备等条件外,还有科学上的可能性。诚如恩格斯所言:“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例如: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活动内容,由于受硬件条件的限制,一般的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将会有差距。
(3)时机问题
选题要抓住关键性时期,某项课题什么时候提出,要看有关理论、研究工具及条件的发展成熟程度。
三、选题的策略
正确选择研究课题,一要排除思维定式的障碍,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二要消除从众心理的影响,从“人云亦云”中摆脱出来;三要破除对权威的迷信,敢于对他们的论断质疑。以下简述数种选择研究课题的思维策略:
1.分析的策略
通过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现状的分析,发现或揭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课题。所分析的教育现状可以是综合性、宏观性的,例如:对当前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现状的SWOT分析,从当前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入手,引发建设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研究;也可以是典型性的,例如从小学高段学生双休日补课现象的调查分析提炼出小学生假日活动的研究等;还可以是微观性的,如从小学生很少参加家务劳动的现状分析提炼出小学生劳动教育的课题。
分析着重于对教育现象各个方面性质的认识,是综合的基础。研究者还必须把自己的对各方面的认识在思维中重新结合为一个整体,从对教育现象整体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课题。研究者应具有敏锐、深刻的思维品质,从而及时捕捉到有价值的现象,发现深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
2.归纳的策略
教育工作者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这些经验总结出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就可以归纳出一系列的研究课题。
例如:有人从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个性教育理论分析入手,通过对该课程教育经验的总结,归纳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转化学困生的策略”这一研究课题,并从“沟通干预”、“目标设定”、“认知匹配”、“错位失配”、“新异处理”、“弹性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①归纳是以科学理论的分析作为指导,探索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研究者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教育实践能力。
3.怀疑的策略
怀疑是对已有结论、常规、习惯行为方式等的合理性作否定的或部分否定的判断,它可以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重新审度,会从原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
怀疑要有依据,没有依据的怀疑,是盲目的,徒劳的。怀疑的依据,一是事实与经验,二是逻辑推理。当研究者所具有的事实与经验,与现有理论或常规不一致时,研究者会对现有理论的正确性产生怀疑。例如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家庭影响、社会风气作用甚大,学校教育有时显得苍白无力。研究者就对“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一命题提出疑问;学校教育能否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是在一切方面起主导作用还是在某些方面起主导作用?是在人的发展过程的任何阶段起主导作用还是在某个阶段起主导作用?
逻辑推理是检验理论合理性的有效工具。对理论的推敲应从最基本的概念做起。即使对一度流行的概念也应仔细思考。如有人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就没有多少事可做,有人就对此作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该做些什么?”的课题研究。他从确定活动主题、制定研究方案、活动开展过程、总结交流等不同阶段中教师的作用都作了深入的研究。
运用怀疑策略的先决条件是研究者要有批判性思维,“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勇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但通过怀疑提出的课题,经过研究可能证实或被否定。研究者对此要有思想准备。
4.类比的策略
类比是一种从特殊过渡到特殊的思维方法。运用到科学研究方法上来,就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类比和借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来发现本学科研究的新问题。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中提出的一系列教学原则就是把教育学现象和自然现象类比后,根据自然规律而提出的。他的观点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成长遵循自然规律,教育是模仿自然的艺术,因此教育也遵循自然规律。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也是如此。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发展评价的研究、合作学习的研究、师生关系的研究、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等等,都可以与别的学科教学作类比与分析。善于运用类比策略的研究者,其知识面较宽,在思维品质上具有较强的迁移性和概括性。
5.换位思考的策略
换位思考,即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上来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以形成新的认识。它需要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式和已有知识的影响,实现意向转化。
换位思考可以在同一层面上进行。如抓学校工作,历来都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其实不抓好学校德育,教学本身也上不去。也可以在两个不同的层面进行,其中有的从较抽象转化到较具体,如教学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研究,人们一直停留在一般性目标问题的讨论上,直到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把这个问题的研究推进到对知识与能力作出分类的具体水平上。研究者还可以从不同事物之间,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结合部来进行换位思考。例如:“小学和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衔接教育”的研究,当人们还在各自为政地分别设计小学和初中的活动主题时,有研究者已从九年一贯的角度重新审视活动的主题及系列安排了。
善于通过换位思考,转变思考角度发现新问题的人,往往表现出灵活性和严密性等思维品质。
选题的策略当然远不止于此。对于初涉教育科学研究的普通教师来说,有人建议在选题时应注意“八宜八不宜”。即课题宜小不宜大;课题宜重不宜轻;课题宜准不宜偏;立意宜深不宜浅;角度宜宽不宜窄;中心宜集不宜散;领域宜熟不宜生;见地宜新不宜旧。这确是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