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理论是具有某种逻辑结构的并经过教育实践检验的教育概念系统。这一系统的核心是教育规律,它是经验事实的本质概括。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表现为逻辑的上升过程、认识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研究方法的应用过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为教育科学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后者也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4.提高小学教育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社会地位
落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关键在于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措施。科研能力是现代教师的必备素质。教师在研究中,可以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在理论指导下,设计课题方案,通过教改实践,不断提高理论认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总结经验,在更大范围内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一批有一定教育理论修养、丰富教学经验、热心教育改革的学者型小学教师队伍就这样形成了。在他们中间,还将产生教育改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对于小学青年教师来说,通过系统的研究方法的指导,可以避免盲目探索,少走弯路,早出成果,尽快成长。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病理学教授威廉·贝弗里奇指出:“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姑且假定他迟早会懂得怎样最好地进行研究工作,但如果完全靠自己摸索,到他学会这种方法时,他最富有创造力的年华或许已经逝去。因此,如果在实践中有可能通过研究方法的指导来缩短科学工作者不出成果的学习阶段,那么,不仅可以节省训练的时间,而且科学家做出的成果也会比一个用较慢方法培养出的科学家所能做的多。”
课题研究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能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从研究的过程中获得探索的乐趣,由研究的进展带来成功的喜悦和进一步研究的兴趣,从而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的任务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我国,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研究和解决我国小学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认识和掌握小学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也应围绕着上述任务进行,具体可包括如下方面:
1.总结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
在我国灿烂辉煌的文明史上,教育思想百家争鸣,涌现出众多着名教育家和教育流派。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等许多学者都对教育进行了研究探索,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教育思想。写于战国至汉初之间的《学记》,虽然精炼至仅1229字,却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着。近现代的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陈鹤琴等,更是灿若群星。这些宝贵的教育遗产,有待我们去发掘,批判地加以继承。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国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各地各校的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真总结上述经验教训,用科学的态度进行分析、抽象,从个别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为今天的小学教育实践服务,是课题研究的任务之一。例如:教育部2006年3月发布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就是在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近年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大量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又如:荣获苏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005年度论文案例评比一等奖的论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的探索与研究》(太仓城厢镇一小姚雁钰主持),就是该校几年来对选择和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经验总结。
2.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为了开创我国小学教育的新局面,我们还必须开展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方面,为教育工作者和学校提供第一手的材料,为深化教育改革起奠基作用;另一方面,教育调查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教改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例如“关于杭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现状的调查”,既为小学领导和教师确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体系、进行教学改革提供基础材料,又可从调查结论得知杭州市是否急需培养和充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以满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
3.进行小学教育改革的实验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深化教育改革,进行教改实验,才能真正探讨教育现象的本质规律。
例如:无锡通德桥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注重六个结合:即与学校的传统德育活动相结合;与班队主题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校级兴趣活动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进行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验研究。
4.参加课程改革和学科教学研究
小学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要求各级中小学教育研究机构要把基础教育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发挥教学研究、指导与服务作用。小学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对课程改革最有发言权。例如《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小学的必修课程,我们就不妨对该门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体系、教材与教法等作较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取得发言权,发挥该门课程的作用。
第三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的选择
一、正确选题的意义
所谓选题,是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的起点。选题使研究的目的具体化,使研究活动指向特定的对象和内容范畴,具有指向性、概括性和限定性等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选题是研究的起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他把课题的形成和选择看做是研究工作中最重要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作为研究工作的起点。在这方面,马克思的说法更为直截了当:“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曾经有论者认为科学研究不是始于问题,而是“始于观察”。他们虽然强调了认识的实践基础,却不知科学研究意义上的观察也必须从问题出发,失去了课题的指向性,所谓的观察只不过是镜子似的记录而已。例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提高实效的问题,我们固然需要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但这样的观察是为问题(有效性)的解决服务的。
2.选题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和水平
在小学教育领域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研究者总是根据实践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从中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某些方面开创自己的研究领域,形成稳定、明确的主攻目标和研究方向。例如农村小学“板块式”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研究这一选题,就决定了研究者作为农村小学教育研究人员或教育教学人员的研究方向,它涉及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与规律、目标与内容体系、实施途径与方法及教学评价体系等子课题的研究。
在选题问题上,有的教育工作者还存在着盲目性。具体表现为:在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上,比较偏重理论的思辨性研究,对大量的教育实际问题不够关心;而应用研究又表现出功利性,缺乏理论指导。在一般与重点关系上,往往抓不住当前重点的前沿课题,导致一个时期只有一个热门话题,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在选题的学习与独创关系上,往往热衷于引进国外的理论与观点,或者效法别人的经验,抑制了研究人员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3.课题影响着研究过程的方向,对整个研究工作起制约作用
课题是对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主题的界定,整个研究工作由此发展与进行。不同的研究课题,其研究对象、范围、主题乃至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都不尽相同。例如“小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兴趣现状的分析研究”与“小学生实践活动指导研究”这两个课题,虽然都需要了解小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情况,但前者侧重于实践兴趣的分析,后者侧重于实践方法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课题制约了研究的主题。
二、选题的原则
选择小学教育研究课题,必须遵循下列三个原则:
1.需要性原则
选择研究课题应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教育实践和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选择那些在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或在理论上有较大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
(1)从社会需要选择课题——从改革和建设的新情况中选题
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提出课题,是任何科学研究选题的原则之一。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一特质,更加深了我们从社会需要出发选题的必要性。此类选题的特点是课题大,因素复杂,与社会联系紧密,意义重大。例如:当前社会十分需要有较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从小学抓起。因此。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研究课题:“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该课题包括“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与创新”、“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养”等三个子课题。
(2)从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中选择课题
小学领导和教师都从事教育教学的实践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实际问题,也必然对教育的某些方面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与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