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2)具体目标:年段具体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实际活动的主题和活动的内容进一步细化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和分层实现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选择和组织实践活动内容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大学习领域。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又可称为研究型课程,它是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偏重结果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或探究的过程。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以社会成员的身份,进入实际的社会情景,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活动。
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并倡导以项目为载体从事学习性的活动。它包括劳动实践、技术实践(包括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等方面。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大学习领域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
谢广田提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体现如下的教育理念:
(1)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或实施的,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学生的直接经验,就很难有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因此,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教师的指导作用不是代替学生选择,而是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
以探究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要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要克服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注重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他们学会生活,热爱生活。
面向学生的社会实践。
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着眼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使学生学以致用。
(3)谋求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交互作用的渠道,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谋求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
3.国外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例如,欧洲各国推出“主体探究”
活动与“设计学习”活动,法国在1994年开始进行中小学校的课程改革,其中有一条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动手实践能力,增加了类似我们所说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日本新课程体系从小学到中学12个年级开设“综合性学习课”,增设了“综合学习时间”。综合学习时间在课程上的定位是国家只规定综合学习的目标、课时,不规定其具体的内容。由各个学校创造性地组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主要活动形式包括体验性学习、问题和解决学习等形式。体验性学习包括自然体验、社会体验以及观察、实验、调查、发表与讨论、制作与生产活动等。
其次,小学学科教育实施以生活为中心的合科课程。“综合学习时间”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致力于培养学生主动开展问题解决式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要求采取“综合体验性学习”和“课题研究性学习”等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我国台湾省在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于1998年推出了九年一贯课程改革,把综合活动与语文、数学等并列为新课程七大“学习领域”之一。
国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活动方式的根本特征是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英、美、法、日、韩国、新加坡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有: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社会考察的体验性学习、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自我建构的反思性学习,以及生活学习。
(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目前的研究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惑:
1.多注意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理念,而忽略如何实施的问题。
2.把中学的研究性学习移入到小学,研究范围太广。
3.校本教材的研究很少,给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带来困难。
4.关于教师培训、教师教育的研究的文章不多。
(三)发展趋势
1.由理论研究向指导实践方面发展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实施方面的研究,如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原则:
由于分科教育的积习和应试教育的无形束缚,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偏差。尤其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若干误区。因此,有必要制定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指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有机整合课程内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弹性课时制等。
2.由宏观研究向重视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方面发展
首先要重视教材,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提供的资源信息,完成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其次要重视生成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经验的实践性课程,教师要及时发掘学生在生活中比较感兴趣的问题,以此为基础生成课题,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小课题研究,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的内容。另外要重视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在充分发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地方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小课题研究的地方性特色;同时还要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资源开发,体现小课题研究的时代性特色。
3.加强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方面的研究
高等师范院校要主动适应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需要,制定相应的举措,开设相应的课程,培养在校师范生的从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能力,以及教育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以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