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论的撰写
评论是报刊言论的一种体裁,是对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或热点问题进行评述的论文。
教育评论是对教育教学的思想、现象进行评述的论文。如果说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实验、教育经验总结等实证性研究报告主要是作者自己的做法、体验与感悟,主体色彩明显,那么教育评论评述的是客观事物,客体色彩鲜明。与本书第十一章表述的偏于主观认识的案例研究类论文相比,教育评论的对象与内容更宽泛,评价更客观,展开更充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评论,是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教学的思想、现象进行评述的论文。本章着重阐述教学短评,教学综述,教学书评的撰写,并进行范例评析,以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撰写要领。
第一节教学短评的撰写
一、关于教学短评的解读
教学短评是教学评论的一种,属于议论文的范围,是对某一教学思想或现象进行的评述,大多是一事一评或一现象一评的小型之作。作者可以对评述对象作客观的分析,或指出它是好还是坏;或肯定它的优点批评其缺点,进而分析好在哪里,坏在哪里。
教学短评不同于案例研究,它评论的事件与案例更宽泛、更宏观。相对而言,作者的立场更客观,所发表的议论以“评论”为主而不是以“感悟”为主。与教学随笔相比,教学短评的文学色彩要淡薄得多,而论的色彩更浓。
二、教学短评的意义
1.指出存在问题,发挥导向作用
教学短评大多针对教育现象发表评论,往往言人之所欲言,具有针砭时弊、扶正祛邪的功效。例如在“走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误区”一文中,作者在列举了综合实践活动中若干事例之后,归纳出教师要走出的五大误区:①(1)走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空间自由度大,教师必须是通才”的误区。教师要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要摆正位置,把机会交给学生。
(2)走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和追求生成性,教师难以驾驭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误区。教师要摆脱固有的模式,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捕捉并放大学生的闪光点。
(3)走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要把教学舞台让给学生”的误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入。
(4)走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去合作、探究”的误区。教师要给学生心理支持,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真观察,指导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
(5)走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教师合作的方式,教师必须采取‘拿来主义’”的误区。教师要发挥优势,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断完善,逐步形成教学风格。
该文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教师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上的误区,发挥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2.解答疑难问题,引导深入思考
教育短评通过对人们教育思考或现象的困惑发表议论,解释教育中的问题或矛盾。例如就“教育是一门科学”这一人们的习惯用语,着名教育家瞿葆奎就发表了振聋发聩的见解。
范例【12.1.1】
所谓“教育是一门科学”
瞿葆奎
长期以来,从有些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实际工作者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口头或笔下,您会听到和看到所谓“教育是一门科学”的说法。
“教育是一门科学”?
我们知道,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一定的教育是一定社会的一种现象,作为一种现象的教育,怎么会是一门科学?只有以逻辑形式抽象地反映教育现象的本质的知识体系的教育学才是一门科学。
我们知道,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培养人、影响人的感性活动。它是一种社会的活动,一种历史的活动。作为一种实践的教育、作为一种活动的教育怎会是一门科学?只有揭示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学,只有总结教育经验的、概括教育这种社会、历史活动的系统理论的教育学,才是一门科学。
因此,“教育”不是一门科学,也不可能是一门科学。
在最近一期的一本地方教育理论刊物上,又读到所谓“教育是一门科学”的话!而且这本刊物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看来要请作者、编辑在意啦,不可再以讹传讹了。
附带说说,我们有些英文论着的译者,凡见到“education”这个词,一律译为“教育”。在一本前几年翻译出版的世界教育史上,说到20世纪初,就有这样的译文:“教育大有成为一门新社会科学之势”。“教育”怎会成为一门新社会科学呢?这里原文中的“education”不能译成“教育”,而要译为“教育学”。
这不是着者的错误,而是译者的疏忽。“education”有时要译为“教育学”才是。
【评析】
作者在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里告诉我们,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影响人的感性活动,不可能是一门科学,教育学才是一门科学。
3.提高教师的思辨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
教师在撰写教育短评的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进行科学的思辨活动,并用简洁的文字予以表述,这将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思辨能力与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三、写作教学短评的注意事项
1.要选好事例,有明确的主题
撰写教学短评,主题要明确,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做到旗帜鲜明。同时要有好的事例,即评论的对象。这个事例要新颖、有内涵、有典型性。
2.要评到点子上,评出新意和深度
对所选的教学事例的评述,要评到点子上,力求有新意、有深度,给人以茅塞顿开的感觉。例如针对有的教师把学生在劳动与技术课中制作的作品分为最优产品和最差产品的做法,有作者发表评论说,这种评价方法将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影响孩子参与劳技制作的积极性与今后的发展。作者进而联想到顾明远先生关于取消“三好学生”的评选,改为评“进步奖”的主张,认为在劳技成果的评价上,也要关注孩子的进步。全文论述层层深入,既有新意,又有深度。
3.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说服力强
教育短评要摆事实、讲道理,要有充分的论据,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有说服力。例如,所谓《教育是一门科学》一文,作者引用教育界确实存在的误解,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与教育学的区别与联系。由于有了充分的论据,说服力就很强。作者最后阐述了“education”可根据不同情景分别译为教育或教育学,可谓异峰突起,表现出作者深厚的学养。
4.语言要简洁、准确
教育短评的语言要简洁,符合“短”的要求,用词要准确,做到评得到位,文章要有一定的文采。
第二节教学综述的撰写
一、关于教学综述的解读
教学综述是教学评论的一种,是作者以某一教学专题为中心,在自己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所写出的综合性叙述和评价的文章。
教学综述可分为动态型、成就型、争鸣型三种类型。动态型教学综述,是对研究专题按时间顺序和发展的历史阶段,介绍不同阶段的主要代表性文献;成就型教学综述,介绍研究专题的最新的主要研究成果;争鸣型教学综述则要系统地介绍关于研究专题的主要的不同学术观点。无论哪种类型的教学综述,都要有作者的观点和主张,即所谓“评”。
教学综述有以下的特点:
(1)综合性。教学综述是对研究专题某一时期所有主要研究成果的综合概括。作者要通过网络与媒体,尽可能获得广泛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作认真的加工、整理与分析。
(2)描述性。教学综述在介绍别人的研究成果时,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做到“原汁原味”,同时要抓住要点,简明扼要。
(3)要点在“评”。教学综述的作者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恰当而中肯的评价,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与主张。这部分内容虽然不是文章的重点,所占的篇幅不大,却是文章的精华与要点所在。
二、教学综述的意义
1.是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
围绕某一专题的教学综述,为作者就这一专题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一方面,使研究者把握了该专题的最新研究动态、发展趋势,理清了思路;另一方面,作者在结合自己关于该课题的实践经验对别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时,可以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与确定研究重点,从而创造性地开展自己的专题研究。
2.是广大教师学习理论与获得信息,改进实践的重要渠道
教师的教学实践要有教学理论的指导。而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与人们的研究而发展的。面对着国内外对同一专题的研究,总会有几百份甚至几千份研究成果问世。教师既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又面对林林总总的参考资料,如果都要自己浏览与分析整理,难度会很大。在这种情况下,阅读别人的教学综述,既是自己学习理论与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又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三、教学综述的基本要素
教学综述的基本格式与一般的科研论文相同,也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束语、注释与参考文献等。正文包括该教学专题的研究历史的回顾、研究现状的分析、研究趋向的预测三部分内容,作者可根据专题内容与所占有的资料三部分都写,也可以写其中一部分。
1.研究历史的回顾
作者可简要说明这一教学专题研究的提出及研究的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以及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2.研究现状的分析
作者应介绍国内外对本专题的研究现状与观点,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观点。要对归纳整理的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重点介绍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与观点。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介绍不同的观点或理论,并进行比较与评说。
3.研究趋向的预测
作者要对研究专题目前的研究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并预测研究的发展趋向。
四、撰写教学述评的注意事项
1.选题要新颖、有吸引力
所研究的专题应该是本地区本校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热点问题,是教师关注与议论的焦点,既有研究的需要,又有新颖性,避免与别人的教学综述“撞车”。
2.查阅文献要有所侧重
在查阅与本教学专题有关的文献时要有重点。一是尽可能查阅发表在核心期刊或主要的相关杂志上的文章,抢占研究的制高点;二是注意收集教学实践所提供的一些事实性资料,扬长避短,发挥一线教学工作者的优势。
3.参看文献要适当、适量
文章末尾要开列作者亲自阅读过的主要参考文献。应选择知名度较高的作者的文章或知名度较高的刊物的文章。其中多数文献应是近三年公开发表的。所开列的参考文献的出处(刊名,期号等)要确实,数量要恰当。一般不超过8000字的教学综述,所附加的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宜超过10篇。
五、教学综述范例评析
【范例12.2.1】教学综述范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综述
浙江省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曹雪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全新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近年来,钟启泉、郭元祥、谢广田等学者对课程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现综述如下,供阅读者参考。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念的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中小学(3~12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在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出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一个概念,要求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从小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国外,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并没有综合实践课程这样一个明确的课程概念,但存在与之理念相近的课程,并在中小学广泛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成为学校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和学校开发的课程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学校要根据本校和本校所在的社区的特色推出三类相互衔接的计划,即“学校小课题研究计划”、“年级小课题研究计划”以及“班级小课题研究计划”。
2.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内容、理念的研究
郭元祥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年段具体目标。
(1)总目标是:“密切联系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总目标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形成从自己周围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