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的撰写
案例研究是小学教师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本章着重介绍教育叙事、案例评析、教学随笔这三种最主要的案例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报告的撰写,并通过范例评析帮助学习者理解与掌握撰写的要领。
第一节教育叙事的撰写
一、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解读
1.教育叙事研究出现的背景
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兴起了一股以描述和诠释社会经验现象为特征的教育叙事研究的热潮。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哲学意蕴。
(1)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上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研究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始由探索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景化的教育。”学者们,例如,大卫·杰弗里·史密斯(2000)反对那种不顾“人的整体事实”,不从“整体的人”出发的所谓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主张从人的历史和存在分析入手,去对人的精神、心灵等内在世界加以体验、理解和诠释。在研究方法论上,从传统的实证主义和规定性模式,向现象学和描述-解释型模式转移。于是出现了改变宏大规划、理想与项目驱动的方式为实践驱动、学校为本和以人为出发点的研究方式。
(2)教育研究模式的开发和拓展。另一方面,人们在对教育研究如何走向生活体验的问题上,也有了新的思考。德国的威廉·狄尔泰就认为:教育研究的真正目的在于把握主体与客体之间活生生的“生活体验”与“生活关系”,透过教育现象看到教育的本质,达成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人们尝试开发和拓展教育研究的新模式,启用新的话语方式和观察方式以重新理解“人”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2.教育叙事研究的概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叙事研究已逐渐成为教育研究中一个核心学术话语方式。在对课堂教学、学校生活及教师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中,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叙事研究对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成长具有突出的意义。
叙事研究是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基础的,是质的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
所谓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教育叙事研究是有关教育的叙事研究,是教师将个体教学实践的特定情景中的教学行为和这种行为下的学生状态,用“讲故事”的形式。聚焦并记述自己在特定教学情景下的经历、体验与感悟,从而形成有关教学经验的“个人知识”,获得对教学活动的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3.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与要求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述、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其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告诉我们教育是什么,应该怎么做,只是给读者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教育叙事研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过去的教育事件。教育叙事所报告的内容应是实际发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叙述者的主观想象。可以是一节课、一次活动、一个学生等等,但必须是真实发生了的事件。
(2)所叙述的内容必须有与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叙述者不仅要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摆进去,而且要把写作的对象从知识事件转换为人的事件。同时,运用心理分析方法对所叙述的人物的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或想象。
(3)所叙述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可续性。叙述者所叙述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情节”,虽然谈论的可能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但一定要有情节,有相对完整的故事。
(4)所叙述的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来自归纳。叙述者所阐述的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应是从所叙述的具体教育事件中归纳出来的,而不是作者演绎的结果。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教育叙事研究,除了推动学科改革、发展教育理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素养等科学研究的一般意义外,还有其特殊的意义:
1.提高叙述者的教育反思能力
反思,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重要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杜威认为,教育反思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教育反思能力,即对教育教学经验的反思能力,是指思考教学问题,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加速剂。
教育叙事为教师提供了教育反思的载体。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和基本特点,呈现出异常丰富的教育事件和故事,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叙事素材。教师在叙事的过程中归纳出某种教育理想或信念,是从实践经验升华到理论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久而久之,教师的反思能力也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促进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结合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线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处理所遇到的带有启示性的问题的过程的研究。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他们在处理过程中或把实际问题归结到理论或信念时,可能会出现某些偏差,需要专家的引领。另一方面,理论工作者的理论或信念,也需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检验,教育叙事研究为理论工作者与一线的教师提供了互动的平台,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要素
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研究方法与文体,教育叙事研究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规范和要求。但是,下列基本要素是不可缺少的:
1.叙事主题
不论是叙述一个完整的教学事件还是一个教学片断,都有一个叙述中心,从而产生叙事主题。
叙事主题必须鲜明、新颖。能够从事件中发现别人不曾发现的问题。对于同一种教学现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任课老师的能力素养:一次确定劳动与技术教育主题活动的师生讨论会的感悟”,一般的人对讨论会的感悟大多是谈师生进行讨论确定活动主题的策略,可是作者从孩子们的关于劳动与技术教育主题活动的选择与梳理中,对自己应有的能力素养,如交流能力、设问能力等进行归纳和反思。
叙事主题可以反映在标题上,也可以用浅显、生动的语言来表述。例如,“这堂课,我们最喜欢”,作者借学生之口写出了一次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成功之处及成功之后的理论认识。
2.叙事情节
教育叙事研究要以相对完整的教学情节为基础,是以情节引发教学问题,而不是像案例评析那样根据主题筛选教学情节。
叙事情节要符合真实性、普遍性、故事性三个要求。
真实性:所叙述的应是叙述者本人教育实践的真实记录,是他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遭遇、困惑及其处理的真实再现,是原汁原味的故事情节。
普遍性:所叙述的故事要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刻的普遍性,叙述者可以反映自己化解教学事件后获得的教学效果,也可以是某种教学遗憾,还可以描述叙述者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从而唤起阅读者类似的教学体验。引发他们广泛深入的联想与思考,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故事性:所叙述的故事应有丰富的情节。要准确生动地描写教育现场中的教育事件,讲清其来龙去脉,反映教师独特的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再现完整的从问题发生到问题解决的研究性的教学过程。
3.叙事反思
光有叙事而没有反思是不完整的,没有价值的。所谓叙事研究,叙述者要对所叙述的事有恰如其分的说明和思考,说清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以及对“这么做”后的理性思考和反思。一个清醒的叙述者要善于对自身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教育关系进行审视和反思,促进自己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如前所述,关于教育叙事研究文本的撰写,没有强制性的规范与要求。撰写者只要注意把握叙事主题、叙事情节、叙事反思三个要素就可以了。但是,怎样的叙事研究才是有深度、有价值的呢?钱爱萍等给出的标准可供阅读者参考:
(1)它们有没有生动地阐明经历或经验?
(2)它们有没有建立在深度叙事的基础上?
(3)它们的历史性和关系性内涵是否充分?
(4)它们是过程性、交往性的文本吗?
(5)它们是否将对于现象的了解都交代清楚了?
(6)它们是否与关于现象的潜在理解相关联?
(7)它们的结构连贯吗?它们包含理解吗?
(8)它们是不是开放的?
四、教育叙事研究范例评析
【范例11.1.1】
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
去年秋天,一个名叫陈佳(化名)的四川女孩转到我的班级。她学习成绩一般,平时沉默寡言、不善言辞,怕和老师打招呼,怕与同学交流,经常独来独往,总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小的角落。同学们也不愿和她交朋友。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采取了很多方法,但都收效甚微。正当我一筹莫展之际,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使我找到了打开陈佳心灵窗户的钥匙。
那次,我班开展了认识蔬菜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活动之前,为了了解我班学生对蔬菜的认识情况,我便让每个学生当场写出自己所知道的蔬菜名称,结果使我意外的是陈佳写得最多,整整写满了一张纸,甚至有些蔬菜名连我都未听说过。这时,我感到教育的契机来了。我立即当众表扬了陈佳丰富的蔬菜知识,还把她写的蔬菜名念给同学听,所有的同学都非常惊讶,包括陈佳自己。放学之后,我留下陈佳找她谈心,我首先再次表扬了她,接下来又向她请教了一些蔬菜方面的知识。刚开始她还很紧张,随着谈话的深入,她慢慢地放松起来,打开了话匣子。接着,我趁热打铁,和她商量能否毛遂自荐担任小组长。为了让她树立自信心,也为了让她在同学中建立威信,在宣布之前,搞一次蔬菜认识的座谈会,让陈佳在座谈会上充当小老师。刚开始,她连连摇手,说:“我不行,老师,我真的不行。”在我多次鼓励并承诺我会帮助她后,她才勉强答应了。在召开座谈会之前,我和她进行了多次的演练。这次座谈会上,陈佳有条不紊地介绍了十几种常见蔬菜的名称、形状及生长特点,全体同学对她报以热烈的掌声,第一次用敬佩的目光注视她,一致推荐她当本次活动的小组长。这时,我发现陈佳的眼神变得有光彩了,她悄悄地告诉我:“老师,我没想到我也会讲,我也能当组长。”朴实的话语让我感觉到孩子心灵的窗户已经打开了。
陈佳当小组长后,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变得很自信且有主见,她给小组确立了一个研究主题“吃叶的蔬菜”,并制订了一份研究方案,还带着小组成员到她家的蔬菜棚进行实地调查。在共同查寻资料,互相交流探讨的过程中,陈佳变得越来越开朗,和小组成员个个交上了好朋友。在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时,陈佳一组的调查报告完成得最出色,她的汇报又一次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同学们又一次向她投去了敬佩的目光。我也不得不对这个小姑娘刮目相看。自此以后,我又有意识地在班级活动中,让她用四川方言表演小品,为她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她的那份幽默经常引得大家开怀大笑。由于自信心的重新确立,陈佳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课堂上积极发言,大胆地和同学们争论问题,一学期下来,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陈佳成功地迈出了自信的第一步,这使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一扇窗户,只要打开它,他们就会看到自身所蕴藏的潜能,就会坚守着心中的自信走过一生。(《记一个孩子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转变》,无锡市荡口中心小学实施,华震艳老师指导)
【评析】
本文叙述的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用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来打开孩子的心灵,主题明确、新颖,故事情节完整、真实、生动,既有独特的个性,又有典型性,教师所采取的策略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和理念。教师的感悟简洁扼要,说到点子上。是篇有说服力、发人深省的教育叙事研究文本。
第二节案例评析的撰写
一、关于案例评析的解读
案例评析,与教育叙事研究一样,是案例研究的一种。它与教育叙事研究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1.案例的概念
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一般是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角度来描述的,涉及学生是如何按照学校管理者或教师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步步向前运行的。它可以是写作者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可以是他人的教学行为;可以宏观到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教育情况,也可以微观到一堂课或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某一事件较长的发展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景片段。
根据案例的范围和大小,可分为问题性案例、专题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三类。
问题性案例反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出人意料而合乎情理的故事,情节虽不复杂,却有可读性,而且问题集中,矛盾突出,引人深思;专题性案例是针对教学活动中某一方面的问题展开的专题研究,例如劳技制作中耐挫力差的孩子的矫正研究等,其研究成果学术价值较高;综合性案例是把教育教学活动中许多问题综合起来,供全面的思考与分析,往往会由几个围绕同一主题的小案例所组成。例如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就不是对一个小案例的评析所能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