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概括经验
研究者应在分析的基础上,准确地运用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工具,归纳事物变化的规律,引申出教育经验的主题。
所谓经验的主题,是指贯穿于形成该经验全过程的、起主导作用的、反映行为实质的一种思想观念,是经验的核心。它是经验本身所固有的,通过分析与综合才提炼出来的。
例如前述程玲老师的识字教学的一系列措施,可以概括为四条基本经验:
(1)教给识字工具;(2)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3)重视形象思维;(4)利用知识迁移。贯穿于该经验的全过程的,起主导作用的经验主题是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是程玲老师识字教学经验的核心所在,也是反映她教学行为实质的教育理念。
四、理论论证
教育实践要有理论做指导,实践后又要通过总结经验上升到理论。研究者需认真学习与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教育理论以及与总结内容相关的专业理论,从而从理论上、逻辑上揭示和认识教育措施和教育效果的内在联系,提出并完善自己对教育经验的认识。
较大范围的教育经验总结,尤其是科学理性的经验总结,研究者在写出经验总结的详细提纲或初稿后,可以组织一次论证会议。论证会议以研究者为主体,邀请有关领导、专家、教师或学生代表参加。为使论证会取得成效,应事先作好充分准备,如发送汇报提纲等;会上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广泛听取不同意见。做好会议记录。
对所递交的经验总结,论证会的结论有“认可”、“基本认可”、“不予认可”三种情况。对于前两种情况要充分吸收与会者的正确意见,完善经验总结报告;对于后者要慎重分析。认真反思被否定的原因,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五、撰写报告
撰写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是经验总结的最后阶段。研究者应在经过论证的经验总结报告初稿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加工修改,从内容到表述形式都作反复推敲,写出正式的符合规范的经验总结报告。总结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对这一阶段工作的简单回顾;(2)工作中的主要教育措施、实施情况和主要教育效果,这是经验总结报告的核心部分,撰写者要实事求是地予以叙述;(3)对教育措施与教育效果之间因果联系的分析与讨论;(4)对改进教育实践的想法与建议。
所撰写的报告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统一;论述要有逻辑性,做到上下联贯,条理清楚,观点鲜明,中心突出;语句要通顺,用词要得当。
第三节教育经验总结报告的撰写与案例评析
一、教育经验总结报告的基本框架
一份完整的经验总结报告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题目
题目的确定有两种方式。一是既定的科研项目;二是在对某一阶段工作的回顾总结的基础上,理出其中成效较大、印象较深、且富有新意的部分,以此来确定总结的题目。
2.前言
没有固定的表达方式,但一般说来,前言要简洁明了,说明本篇经验总结的背景(时间、地点、单位、人物),写作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取得的主要成果等。
【范例8.3.1】
开设选修模块培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的探索与实践
杭州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戴丽敏
[前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小学课程改革的热点与亮点。然而迄今为止,师范院校尚未有专门的培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的专业。面对着小学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的强烈需求,我们于2006学年起,在小学教育专业四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选修模块,旨在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培养该课程的专职教师。
该课程由“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与创新”、“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践与研究”四门短课程所组成,共约150学时,并运用研究性学习和策略组织教学活动。我院小学教育专业2004级约30%的学生计53名选修该模块进行学习。近2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表明,我们的培养产生了显着效果,选修该模块的学生毕业实习时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胜任程度超出了我们和用人单位的预期。(下略)
【评析】
这个“前言”是个综合性的“回顾”,交代了杭州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综合实践活动选修模块培养该课程师资的背景、时间、效果,以及该模块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策略等,使读者对所要总结的问题有个整体的认识。
3.正文
正文是本篇经验总结报告的主体部分,是作者围绕经验总结的主题组织材料的过程。在组织材料时,作者可以按时间顺序,逐步展开叙述;也可以分成若干小问题,逐一加以说明。可在文中每部分或每一问题前设小标题,但要注意三点:一是各部分内容必须为主题服务;二是不可忽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每个问题的中心要鲜明,小问题之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既要列举典型事例,提供有关数据,又要进行理论分析,使经验有理有据,使内容既生动,又有一定的理论高度,达到启发人们思考,指导教学实践的功效。
需要强调的是,在撰写经验总结时,观点要正确,内容要详实,事实要准确,分析要科学,要富有新意。
4.结尾
依据正文的典型材料,事实和理论依据,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概括出结论。这是从大量具体事例中探寻教育规律的过程,是对教育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作者个人经验的积累和对某一问题的独到见解。撰写结论时,措辞要严谨,逻辑要严密,结论要明确、科学,以达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二、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案例评析
【范例8.3.2】
激发·激活·激升·激励·形成
小学劳动课创新教学之我见
山东省威海市高技区大岚寺小学、王玉珠
小学劳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很强的学科,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有所裨益。
一、让创新意识在精心营造的宽松自主的氛围中得以激发
“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现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凉拌豆腐》一课时,我在课前先调查哪些同学在家自己独立做过或和家长一起做过凉拌豆腐,课上请他们作介绍。想不到有个同学提出与书上不同的配料,我当场肯定并表扬了他。这使得其他同学受到启发,纷纷讲配料还可以有肉松、肉沫、小虾、辣椒、胡椒粉等,还有同学提出给凉拌豆腐配上一些西瓜片、橘子片、菠萝块后色、色、香、味会更佳。简简单单的凉拌豆腐在学生的手下,俨然成了一件件风格迥异的艺术创作。这样的劳动课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反之,如果只囿于照本宣讲,而没有创设自由创造的情境,即使学生再多,想象力再丰富,也只能拼出一盘盘大同小异的“凉拌豆腐”。
二、让创新思维在精心培养的劳动习惯中得以激活
劳动课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劳动技能,更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我在教《炒菜》一课时,一边操作一边强调动作要规范合理。学生实践操作后各组评比时,除了“色香味形”四个基本条件外,锅刷得干净不干净,菜板、菜刀、油瓶等放得整齐不整齐,炉子旁边有没有掉下的菜叶等都列为考评的条件,给予等级评价。这些看似苛刻的操作程序,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培养其劳动创新能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让创新能力在精心安排的劳动实践中得以激升
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才能培养他们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在劳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实践情境,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并敢于打破常规,合理想象,质疑问难,发散思维,在丰富的劳动实践中体验创造的乐趣。
一是质疑问难在实践中得以激升。教师应该把学生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组成部分。二是想象创新在实践中得以激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冲破知识局限,发展其好奇心和想象力,促进学生创新力的增长。三是发散思维在实践中得以激升。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找到了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即在实际劳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玩”中实践,在实践中“玩”,有效激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让创新价值在精心设计的课程建设中得以激励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劳动教学要注意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注意学科间的融合。”这就要求我们在劳动课教学中树立“大劳动教育观”,使创新价值在精心设计的课程建设中得以激励。
一是与当地人文地理自然优势相结合,开发课程资源。针对当地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实际,形成劳动教学特色。二是注意学科间的整合,开发课程资源。劳动学科不仅有它的独特性,还有与其他学科的交互性。纵观整个劳动课程建设,手工制作类有许多内容和美术教材相融合;观察类的教材内容又和科学课相通汇;还有些内容是可以纳入探索活动教学的,有些教学内容可以融入少先队活动中。
五、让创新品质在精心创设的多元评价中得以形成
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教学评价,并将之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最终形成创新品质。所以,劳动课教师要重视教学评价,研究教学评价,并运用好教学评价。
一是要辩证地评价学生的作品。完美的作品有限,多数作品平平,我们应如何对待?必须明确,“拙劣的作品”并不是“愚智”的反映。学生的作品之所以不能全部地反映其构思和创意,就在于想法和成品之间存在着一个制作障碍,从而导致了许多绝妙的创意只能以平庸的形式显现。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就要善于拨开迷雾,独具慧眼,发觉普通作品的新颖点,即对学生迸发的创新火花予以肯定。总之,科学评价,就是要辩证地看待学生的作品,重作品创意,轻作品结果,不以作品成败论英雄。二是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课堂上,“自控”、“互控”、“调控”三种评价方法有机结合,形成学生自身、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三者之间的三维立体评价反馈矫正网络,且反复交叉运用,能有效促进教学评价的正效应得以落实与拓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我认为,只要劳动课教师意识到学生具有创新潜能,坚持“教学做合一”,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励创新价值,形成创新品质,劳动课教学必将使无数学生的创造力迸发出绚丽之花,常开不败。
【评析】
该文紧紧围绕如何在劳动课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价值观与创新品质进行论述,既有理论阐述,又有操作要领和具体案例,是篇优秀的经验总结报告。如果作者能在文章首段或末段简述自己在劳动课开展创新教育的实效,该文的说服力会更强。
第四节个案研究报告的撰写与案例评析
一、个案法的含义和特点
1.个案法的含义
个案法即个案研究方法(casestudy),也叫案例研究方法或个案追踪法,是对教育过程中的某人、某事或某个组织、机构的个别研究的方法。个案法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它既可以研究不良状况,也可以研究优秀特征。例如,杭州文海实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校本研修的个案研究。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研究过三千个学生的个案。其中,有一位学生的个案记载了这位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偷东西,每次苏霍姆林斯基都要对他进行个别谈话教育,并要求他做一件好事来弥补。这样一直持续到十年级,中间,苏霍姆林斯基发现,这位学生虽然仍有偷窃行为,但是,偷窃的次数逐步减少,两次偷窃的间隔时间越来越长,最终,这位学生改掉了偷窃的恶习。所以,该个案研究表明,对学生不良习惯的纠正是一个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怕反复,持之以恒,才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行为。
2.个案法的特点
(1)研究对象:个别性、典型性。个案研究来源于教育教学实际,虽然具有个别性,却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这是个案法的显着特点之一。个案研究的目的既是为了把握某个个体的具体情况,更是为了揭示一般规律。例如,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不愿动手实践的孩子的个案研究与矫正,既是为了让所研究的孩子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更是为了寻找对此类带有普遍性的孩子的教育方法。
(2)研究内容:深入性、全面性。个案研究的对象相对量小、单一,研究者有条件对研究对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和多维度的研究,既可以研究个案的现在,也可研究个案的过去或未来;既可以做静态的分析诊断,也可以进行动态的调查或跟踪。研究内容的深入和全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措施的有效性。
(3)研究方法:多样性、综合性。个案研究内容的全面性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与综合性。除了追因法、追踪法等个案研究自身的方法外,还要结合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等多种实证性的研究方法,以保证个案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